高中生物: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 学案(1) 浙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学案(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学案(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人的染色体组型共分7组:A(1~3号常染色体)、B(4~5号常染色体)、C(6~12号常染色体、X)、D(13~15号常染色体)、E(16~18号常染色体)、F(19~20号常染色体)、G(21~22号常染色体、Y)。

二、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1.染色体的种类(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如X、Y染色体。

(2)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

雌雄个体的常染色体是相同的。

思考:一对夫妇重男轻女,妻子生了女儿,丈夫怨,婆婆骂,生男生女到底由谁决定,你能告诉他们吗?提示:生男生女决定于精子的种类,与卵细胞无关。

因为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产生两种精子X和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X。

所以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生女孩(XX),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生男孩(XY)。

2.性别决定的方式(1)XY型①雄性:常染色体+XY(异型)。

雌性:常染色体+XX(同型)。

②生物类型:人、果蝇、大部分动物及雌雄异株的植物。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体+ZZ(同型)。

雌性:常染色体+ZW(异型)。

②生物类型:鸟类、鳞翅目昆虫等。

3.XY型生物的性别决定的过程思考:某夫妇生了一个女孩,起名唤弟,那么唤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多少?结果又生了一个女孩起名招弟,那么招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多少?提示:唤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1/2。

招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1/2。

4.ZW型生物的性别决定的过程三、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3)实验过程及现象:P:红眼(♀)×白眼(♂)F1:红眼(♂和♀)−−→−交配交配F2:3/4红眼(♀和♂)、1/4白眼(♂)。

(4)理论解释:W表示红眼基因,w表示白眼基因(5)实验结论:红眼、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红眼、白眼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1浙科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1浙科版必修2
(5)请列举至少三种与伴性遗传相关的遗传疾病,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答案见课后作业部分。
2.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注重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 课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九.课后作业
1. 请简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其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
3. 伴性遗传规律
三、伴性遗传疾病
1. 红绿色盲案例
2. 伴性遗传疾病的特点
3. 遗传咨询与预防措施
```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3)色盲:一种X连锁遗传疾病,发病机制为视网膜中感光细胞色素缺失,导致视力受损。男性发病率较高,女性患者较少。
十.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的知识,了解了性染色体的类型及其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掌握了伴性遗传的概念、类型及规律,以及伴性遗传疾病的特点、遗传咨询及预防措施。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伴性遗传的规律以及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
3. 教学内容方面:在讲解伴性遗传疾病时,我对相关疾病的类型、特点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讲解,使学生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拓展与延伸环节,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总结:
1. 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规律以及伴性遗传疾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为后续学习遗传学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浙科版必修2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1)

浙科版必修2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1)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血友病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增强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1•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等内容。

2•介绍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和人类染色体的几种类型并对染色体组型作了分析。

关于性染色体,教材以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

在伴性遗传方面,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XY 型性别决定方式、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建议课时】2 课时。

三、学情分析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有密切联系,既是对前者的补充,又是核遗传规律的进一步延伸。

其实质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表现。

学生对此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染色体组型这一课题,通过展示染色体组型(男性和女性)图,引导学生对人类雌雄个体染色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有感性认识。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概念教案浙科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概念教案浙科版必修2
3.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儿的色盲是由父亲的遗传基因引起的,因为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父亲传给女儿的X染色体上携带了色盲基因。
4.遗传图解题答案略。
5.实验方案设计略。
板书设计
-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概念
-性染色体的类型和分布
-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
-伴性遗传的类型: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和Y染色体上的遗传
5.应用题:
-假设你在一个科学研究项目中负责研究某伴性遗传病的发生机制。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探究该病的发生与特定基因突变的关系。
答案示例:
1.性染色体是决定个体性别的染色体,男性具有XY染色体,女性具有XX染色体。伴性遗传是指某些遗传特征与性别相关联,遵循特定的遗传规律。
2.性染色体在决定个体性别中的作用是通过性染色体的组合来决定个体的性别。伴性遗传规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色盲和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以及它们的遗传图解
2.艺术性和趣味性设计:
-利用图片、图表、颜色等元素,使板书更具视觉吸引力。
-通过有趣的比喻、故事等,使板书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板书设计举例:
-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性染色体的类型和分布,以区分X染色体和Y染色体。
-学生可以参与学术讲座、研讨会或科普活动,拓宽视野,加深对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理解。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合作探究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伴性遗传规律的应用能力。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1浙科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1浙科版必修2

伴性遗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②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③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④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①运用分析资料的方法,总结人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②利用伴性遗传规律解释人类遗传病概率③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①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精神的教育②渗透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知识点伴性遗传的概念②特点③概率计算④遗传方式的判断考试点析遗传系谱图②计算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发病概率能力点根据遗传病的特点分析遗传系谱图并进行相关的计算自主探究点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特点易错易混点各种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训练点遗传方式判断和概率计算教法与学法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先两后一小结”模式教具课件、教杆等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幻灯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抗维生素D佝偻病图。

复习回顾: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中观察两种检查图,思考这两种遗传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二、学习目标解读三、教学过程F2代会出现白眼果蝇,而且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为什么?答案:因为控制果蝇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PPT展示:男性色盲的患病概率为7%,女性色盲的患病概率为0.5%设疑:为什么男性多于女性?教师: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眼色的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PPT来展示知识目标:①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②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③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④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同时解读相应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同时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对各目标给出具体的记忆层次,并指出重难点。

二、人类红绿色盲阅读P3资料分析,回答:①家系中患者性别有什么特点?②红绿色盲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与染色体的关系。

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习目标] 1.概述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和受精。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概述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一、精子与卵细胞的产生1.精子的产生(1)产生场所:睾丸。

(2)产生过程①过程图解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核DNA数目的变化(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DNA分子数为2c)时期细胞名称每个细胞每个细胞中中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间期精原细胞2n2c→4c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母细胞2n4c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n(后期为2n)2c减数分裂结束后精细胞n c变形后精子n c2。

卵细胞的产生(1)产生场所:卵巢。

(2)产生过程图解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项目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产生部位动物睾丸或精巢动物卵巢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是否变形是否结果产生 4个精子产生 1个卵细胞(3个极体消失)例1动物的卵细胞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2)③是________细胞,有染色单体________条,四分体________个.用③中的数字表示该细胞分裂时,一定要分离的染色体是______________;在该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2章染色体与遗传一、课标内容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概述伴性遗传。

二、教学要求三、教学建议2.教法建议(1)“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二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三是精子、卵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目的变化,为此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结合实例探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变化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教科书中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列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

关于受精作用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从染色体数目在前后代体细胞中的恒定性引入,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其中配子形成的多样性可由生物的多样性引出,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让学生讨论配子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为了突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这个教学难点,可让学生进行识图与作图,明确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也可以绘制出一张综合性的曲线图,包含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

(2)“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二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

教学难点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在旧版教科书中没有出现过,教师在教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能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可采取步步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的关系,从而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再让学生用所学的遗传染色体学说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解释,形成准确的遗传学观点。

新教材浙科版生物必修2学案第2章第1节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新教材浙科版生物必修2学案第2章第1节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第一节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2.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1.解释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对识别染色体的意义。

(生命观念)2.运用细胞减数分裂的模型,阐明遗传信息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一、每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与数目相对恒定1.有性生殖的概念在诸多生殖方式中,大多数高等生物都是通过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并完成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子代,这一过程称为有性生殖。

2.染色体的组成与结构(1)组成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DNA,这些DNA与蛋白质共同组成复杂的染色质结构。

(2)结构①形成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即为染色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②结构细胞核内有多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一个缢缩的着丝粒部位。

着丝粒将一条染色体分为两个臂,即长臂和短臂。

③结构图示3.减数分裂的概念(1)概念减数分裂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通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染色体的存在形式及数目变化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数用2n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染色体数用n表示。

所以就染色体数目而言,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生殖细胞的两倍。

例如,人的体细胞中共有46条即23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23条。

二、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染色体的精细胞或卵细胞1.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染色体的复制也是在分裂前的间期完成。

根据染色体的变化特征,人们将减数分裂分为第一次分裂(MⅠ)和第二次分裂(MⅡ)两个时期。

第一次分裂(MⅠ)可分为下面几个时期。

前期Ⅰ:每条染色体已包含了两条染色单体(即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着丝粒连接。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

所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染色体与遗传
一、课标内容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概述伴性遗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三、教学建议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二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三是精子、卵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目的变化,为此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结合实例探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变化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教科书中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列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

关于受精作用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从染色体数目在前后代体细胞中的恒定性引入,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其中配子形成的多样性可由生物的多样性引出,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让学生讨论配子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为了突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这个教学难点,可让学生进行识图与作图,明确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也可以绘制出一张综合性的曲线图,包含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

(2)“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二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

教学难点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在旧版教科书中没有出现过,教师在教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能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可采取步步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的关系,从而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再让学生用所学的遗传染色体学说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解释,形成准确的遗传学观点。

(3)“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教学重点是人类的伴性遗传。

教学难点是人类的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的许多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实例和遗传学图谱,分析人类的常见的伴性遗传现象,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