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事业单位写作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
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知法,守法。
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那么,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
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
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拳大,还是法大?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被 累积、被 激 化 , 最终成 为社 会 不和 谐 的根 源。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依 法 治 国 不 仅 是 我 们 倡 导 的 价 值 理 念 , 更 是 一 种 重 在 躬 行 的 社 会 实 践 。 它 不 仅 要 求 司 法 部 门 , 同 时 也 要 求 权 力 金 字 塔 的 各 个 层 面 , 认 真 对
正 被认 真 对待 。
对 法律信 仰 的呵护 ,不 仅 关乎 个 案公 平 ,更 关 系整 个社 会 生态 。 可 以想 象,
如 果 当 事 人 满 怀 希 望 寻 求 救 济 ,却 被 “ 律 ” 冰 冷 的 面 孔 拒 门 外 ; 如 果 社 会 公 法
平 正 义 的 “ 后 防 线 ” 就 此 失 守 , 人 们 对 法 律 的 信 仰 无 所 附 着 , 那 会 带 来 怎 样 的 最
圆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 民信念
范 正 伟
法 律 的 力 量 , 来 自 司 法 的 善 良和 公 正 , 来 自权 力 的 谦 抑 和 自律 , 来 自 由 此 生
成 的社会 理性 和 法律信 仰 。
“ 律 必 须被 信 仰 ,否 则将 形 同虚 设 。” 对 法 律 的信仰 ,是 法治 国家 的题 中 法 应 有 之 义 , 也 是 和 谐 社 会 的 重 要 基 石 。 而 这 种 信 仰 的 生 成 , 则 取 决 于 法 律 是 否 真
来 自权 力 的谦 抑 和 自律 ,来 自由 此生 成 的社 会 理性 和 法律信 仰 。 只有 当法律 成 为
人 们 寻 求 救 济 的 不 二 选 择 , 成 为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方 式 时 ,社 会 的 稳 定 和 谐 才 能 指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福建重宇合众(泉州)律师事务所苏清柱【内容摘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通过公正审判,使每个当事人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法治教育,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只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才有最坚强的支撑。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人治开篇列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第一、“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
如果乃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
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
”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
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第二、“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申论范文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

申论范文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这是当前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期盼。
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随着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播出,这三道重大考题的答案也愈加明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
当每一个人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法治中国的斑斓画卷才会更加多彩。
那么,法治信仰从何而来?法治信仰从法治自觉中来。
法治自觉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过程。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法治自觉的培养和塑造。
一方面,关键少数要发挥引领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要带头尊崇法治、厉行法治、捍卫法治,让每一项合法权益得到正义的匡扶,让每一份合法财产得到法律的看护,让每一份改革活力得到法治的呵护,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风尚。
另一方面,要讲好法治故事。
改进法治教育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多联系群众“身边事”阐理释疑、善用群众“家常话”表情达意、找准群众“共鸣点”凝心聚力,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法治是我们的共同需求,推进法治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法治信仰从法治自信中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法治日渐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特征和社会的生活常态,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法治成就最丰硕最显著、法治经验最丰富最系统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批被依法纠正的重大冤错案件中,公正司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自我革新中,人们感受到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意志。
国家法治进程跑出的“加速度”彰显了法治的磅礴力量,当人们感受到法治带来的满满获得感时,法治自信在心中油然而生。
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

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法律,是国家的产物,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法律才能发展下去。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遵守法律。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吧!让法律成为信仰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国产四大名爹:李刚、王军、卢俊卿、李双江,总有一款你伤不起,拼不起。
”2010年10月21日晚8点40分李启铭醉酒驾车校园内撞大学生一死一伤之后,大喊“我爸是李刚”李启铭和李刚都出名了,因为李启铭有一个好爹,叫李刚。
接着又有李天一的打人、撞人、轮奸等一系列丑闻...这些这些现象表明,权力和金钱在社会上已经牢固地确立起主宰性的意识形态。
但在具有很大风险的时候,冲突不会冒出社会的地表,而是会以“潜规则”盛行、社会泄愤、诚信缺失、疯狂拜金等形式出现。
它们构成了权贵者替代性的发泄渠道。
在这个声称“法治大于人治”的民主社会,这个口号现在却不得不被怀疑。
虽然我国的法律不断地完善增删,但是,在如今,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法律的威严被大多数国人所忽略。
所以,今天,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法律,而是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当苏格拉底被指控违反城邦宗教、渎神和腐化青年等罪被判处死刑时,他虽然有机会逃脱,但仍然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信念,最终以身殉法。
要实现对法律的信仰,执法者应首当其冲。
培根在《论司法》中说:法律所在之处,乃是一种神圣的地方,因此不但是法官的坐席,就连那立足的台,听证的围栏,都应当全无丑事贪污的嫌疑才好,因为从荆棘丛中是采不来葡萄的,从那些贪婪的吏役的荆棘之中,公道也是不能结出美果的。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执行法律的人如果变成扼杀法律的人,正如医生扼杀病人,监护人绞杀被监护人,乃是天下第一等罪恶。
法律信仰相关申论作文

法律信仰相关申论作文法律信仰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仰,它是对法治社会的坚定信念和对法律权威的高度敬畏。
在法律信仰的引领下,人们将法律视为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遵循和尊重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正和平等的实现。
首先,法律信仰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有序。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规范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在法律信仰的指引下,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不违背法纪。
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生活中,法律信仰都能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恶意破坏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社会秩序良好运转。
其次,法律信仰推动公正和平等的实现。
法律作为公民权益的保障者和责任的规定者,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待遇。
对法律的信仰使人们相信,只要自己合法合理,就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
法律信仰促使人们不再借助非法手段谋求私利,而是依靠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和争议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确保权益得到公正维护。
再者,法律信仰增强了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
法律信仰是对法律权威的高度敬畏和尊重,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必要性。
法律信仰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法治素养,懂得遵纪守法、守法从政的重要性,树立了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价值观。
同时,法律信仰也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法律信仰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有序,推动公正和平等的实现,增强了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
只有发扬法律信仰,坚守法律的原则,我们才能享受到法治社会带来的和谐、公正和自由。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法律信仰程度,共同建设法治社会的美好未来。
如何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如何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作者:刘旭光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5期【摘要】个体的法律信仰培育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从对法律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走向法律信仰;其二,从对法律的敬畏服从、情感内化走向法律信仰。
以个体的法律信仰为理念基础,使其成为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有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信仰个体法律信仰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论述与构想,促进了各方对法律信仰问题的研究。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宪法的伟力,来自人民真诚的信仰”。
依法治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就是主体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在合法性有了共识性的认同,进而可以将其作为公民认同、遵从乃至信仰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个体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形成的一般规律个体法律信仰是指公民个体对自身权利的守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安全秩序的内在需求和神圣认可。
公民个体法律信仰的汇集,便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
信仰依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信仰与社会信仰。
对于法律信仰而言,也同样如此。
对个体法律信仰内涵的把握,需要厘清个体法律信仰与社会法律信仰的辩证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个体法律信仰是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个体基础,而社会法律信仰则是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外在结构,两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整体。
个体法律信仰要求个体对法律有着深刻的认知、对法律有着较为积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法律产生依赖的情感,进而对法律产生信仰;对社会法律信仰而言,则以个体法律信仰为理念基础,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以及国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方面,都要以法律信仰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进而形成社会法律信仰以及国家治理层面上的法治意识。
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特定的主体对法律的内容及构成产生法律认知,进而对法律产生主观的评价及情感,然后对法律的本质以及价值取向产生法律信念乃至信仰。
“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我从小生活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每天都经过嘈杂的大街小巷,每一条路都有我留下的足迹。
那时,我想过很多种建设家乡的方式,或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是一名教师,当这一天终于临时,却是一种我从未想过的可能----是的,我成为了一名城管执法人。
从穿上这身制服起,我不忘服务人民的初心,牢记依法行政的使命,在乍暖还寒的春天,查处滴撒抛漏的违章运输车辆,值守在拆违治乱的现场;烈日炎炎的夏天,顶着似火的骄阳,清运臭味冲天的垃圾,修剪模纹,灌溉植被;落叶纷纷的秋天,伴着凌晨的钟声清扫树叶;滴水成冰的冬天,用冻僵的双手铲除积雪。
说起城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小摊小贩蹬起车子赶紧跑的画面,或者是与市民发生口角争执的场景,百姓对我们有误解有偏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不断改进着执法方式。
所谓立良法以行善治,执法就是依法行政,我们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和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们应当做到的。
当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韩成东,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兢兢业业工作20XX年的执法中队长,在xx县乐园五金街拆除违章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紧、任务重,我们平均每天值勤都在10小时以上,徒步巡查5、6个小时,还由于工作不被认同,经常遭受谩骂污辱,甚至拳打脚踢,我们遇到过相对人以跳楼胁迫的方式妨碍执法,遇到过他们声泪俱下的哭诉没有了谋生手段,也遇到过集中上访、恶意举报延缓工作进度,在那漫长而又繁琐的的整治日子里,我的心情一度低迷消沉,心中也悄悄的打起了退堂鼓。
但韩队长顶着身心巨大压力,始终冲锋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让我看到了一名城管执法人应有的风姿,他带头守法、尊法,坚持法理与情理并用,挨家挨户做工作、送文书,深入了解各户的诉求,宣讲政策法规,耐心沟通,主动化解矛盾,顺利拆除了乐园五金街多达64处的外接棚舍,使群众多年的困扰得以消除,既保证了执法效果,最终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浙江事业单位写作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zhejiang/
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
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
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
知法,守法。
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
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不可否认,我国立法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
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
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拳大,还是法大?
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失守,社会难免陷入“以暴制暴”的困境。
这也就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
”
毋庸讳言,民众对当下的司法状况多有不满。
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码的法律敬畏,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批条子,打招呼,跑关系,权大于法,钱重于法,情过于法,甚至甘心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导致同案不同判,出现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错案。
本来,走进法庭的那些弱势无助的受害者,都是把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尊严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线希望,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把法官想象为公正无私、惩恶扬善的拯救者形象。
司法腐败,不仅严重地动摇威胁着法律的平等性、权威性,也极大地扭曲消解着人们的公平观念、法治意识。
司法改革已经敲响鼓槌,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升法官专业素养,落实审判独立原则,就是要努力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设人人有责。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集体主义的遮蔽中再现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发展都是不可忽略的。
我们已经拥有了人格的独立和发展的自由。
但是,这独立有其社会的支持,这自由有其法律的边界,我们不能生活在原子化、丛林化之中。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意识形态的高扬中解放利益,每一个百姓的利益诉求都是不可置换的。
但是,利益的潮水并不能漫过法律的堤坝,财富的追求也不能湮灭道德的光照,我们不能沉湎于社会欲望的极端化、暴戾化之中。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阶级斗争的极致中回归法治,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必须保障的。
依法抗争,合法维权,本来就是公民的权利和法治的践行。
但是,如何在多重社会矛盾多样利益冲突中,将这种维权抗争纳入法治社会公共秩序的建构之中,更好地释放这种维权抗争对于治道变革、社会进步的良性效应,还是需要求解的问题。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设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进的。
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利器,是社会价值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权利和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