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合集下载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

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知法,守法。

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那么,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

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

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拳大,还是法大?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法律信仰的申论作文

法律信仰的申论作文

法律信仰的申论作文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信仰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信仰的核心是指个体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信赖,以及对法治体系的坚定信心。

正是法律信仰的存在,使得社会能够有序运转,并确保每个人能够享有公平和正义。

首先,法律信仰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能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当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法律,社会秩序就能得以维护。

无论是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劳动权益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只有每个人都坚守法律信仰,才能确保社会有序运行。

其次,法律信仰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

法律是公正的代名词,它在对待每个人时都应该平等无私。

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人都对法律充满信仰,那么法律的公正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只有信仰法律,才能对无视法律者进行惩处,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法律信仰的树立,能够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公平感,让每个人都在法治下享有平等的权益。

最后,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坚实保证。

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

而个体对法律的信仰,则是法治国家得以运行的基础。

只有个体真正信奉法律,遵守法律,并为法律的正义努力奋斗,才能确保法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法律信仰也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使人们更加注重法治精神,营造出遵纪守法、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法律信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以及保证法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法律信仰,从自身出发,自觉遵守法律,做一个守法公民,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迈向更加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

法律即众之信仰

法律即众之信仰

法律即众之信仰法律,是由国家权威机构在特定立法程序下制定的规则和准则,用来调控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制度性规范。

它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工具,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法律即众之信仰,这句话揭示了法律在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法律具备公正性和公平性,被大多数人认可。

法律的产生和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法律的公正性意味着它遵循的是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并且是对每个人都普遍适用的。

在法治社会,法律是最终裁决争议和解决纠纷的准则,人们普遍相信法律能够实现公正。

正因为法律代表了公正和公平,人们才会将其视为一种信仰。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对其依赖和信任。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使得社会得以有序运行。

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没有法律作为约束和制衡,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源于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追求,普遍认为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共利益。

法律是社会各个层面共同遵守的约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

法律不仅仅是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一些规章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共同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法律的内容和原则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当人们遵守法律时,他们是在遵循社会的共同规范,表达对社会集体利益和价值的认同。

法律成为了社会共识的象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也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关注和承诺。

法律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始终与国家权力紧密相连。

法律体现了国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和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权威。

人们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使得他们对法律有着极高的认同和尊重。

法律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更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健全有效,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生活幸福稳定时,国家的信誉和威望也会得到提升,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公正性、秩序性、共识性和权威性等众多特征。

申论范文宝典:坚守法律信仰,实现法治中国

申论范文宝典:坚守法律信仰,实现法治中国

申论范文宝典:坚守法律信仰,实现法治中国1500字坚守法律信仰,实现法治中国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

只有坚守法律信仰,才能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坚守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采取实际行动,为实现法治中国做出贡献。

首先,坚守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只有人人尊重法律,严格遵守法律,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例如,公民遵守交通规则、抵制诈骗行为、维护社会安宁等行为都是基于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而当个体不尊重法律、违反法律时,社会秩序就会受到破坏,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坚守法律信仰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而法律信仰是参与法治的先决条件。

法治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信仰和遵守。

只有人人尊重法律,才能够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社会秩序。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信仰的力量。

再次,坚守法律信仰是保障人权的基本方式。

法律在保护人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制度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规定了个人权利和义务,维护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自由、安全、尊严、平等等基本权利。

当个体坚守法律信仰、遵守法律制度时,个人的自由和权益得到合理保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也得以巩固。

最后,坚守法律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要求形成的。

法律信仰是这一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而这一价值体系指引着我们积极投身到法治建设中去。

只有坚守法律信仰,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申论范文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

申论范文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

申论范文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让法治信仰镌刻在人民心中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这是当前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期盼。

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随着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播出,这三道重大考题的答案也愈加明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

当每一个人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法治中国的斑斓画卷才会更加多彩。

那么,法治信仰从何而来?法治信仰从法治自觉中来。

法治自觉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过程。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法治自觉的培养和塑造。

一方面,关键少数要发挥引领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要带头尊崇法治、厉行法治、捍卫法治,让每一项合法权益得到正义的匡扶,让每一份合法财产得到法律的看护,让每一份改革活力得到法治的呵护,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风尚。

另一方面,要讲好法治故事。

改进法治教育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多联系群众“身边事”阐理释疑、善用群众“家常话”表情达意、找准群众“共鸣点”凝心聚力,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法治是我们的共同需求,推进法治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法治信仰从法治自信中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法治日渐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特征和社会的生活常态,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法治成就最丰硕最显著、法治经验最丰富最系统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批被依法纠正的重大冤错案件中,公正司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自我革新中,人们感受到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意志。

国家法治进程跑出的“加速度”彰显了法治的磅礴力量,当人们感受到法治带来的满满获得感时,法治自信在心中油然而生。

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

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

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法律,是国家的产物,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法律才能发展下去。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遵守法律。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法律的优秀议论文-让法律成为信仰吧!让法律成为信仰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国产四大名爹:李刚、王军、卢俊卿、李双江,总有一款你伤不起,拼不起。

”2010年10月21日晚8点40分李启铭醉酒驾车校园内撞大学生一死一伤之后,大喊“我爸是李刚”李启铭和李刚都出名了,因为李启铭有一个好爹,叫李刚。

接着又有李天一的打人、撞人、轮奸等一系列丑闻...这些这些现象表明,权力和金钱在社会上已经牢固地确立起主宰性的意识形态。

但在具有很大风险的时候,冲突不会冒出社会的地表,而是会以“潜规则”盛行、社会泄愤、诚信缺失、疯狂拜金等形式出现。

它们构成了权贵者替代性的发泄渠道。

在这个声称“法治大于人治”的民主社会,这个口号现在却不得不被怀疑。

虽然我国的法律不断地完善增删,但是,在如今,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法律的威严被大多数国人所忽略。

所以,今天,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法律,而是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当苏格拉底被指控违反城邦宗教、渎神和腐化青年等罪被判处死刑时,他虽然有机会逃脱,但仍然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信念,最终以身殉法。

要实现对法律的信仰,执法者应首当其冲。

培根在《论司法》中说:法律所在之处,乃是一种神圣的地方,因此不但是法官的坐席,就连那立足的台,听证的围栏,都应当全无丑事贪污的嫌疑才好,因为从荆棘丛中是采不来葡萄的,从那些贪婪的吏役的荆棘之中,公道也是不能结出美果的。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执行法律的人如果变成扼杀法律的人,正如医生扼杀病人,监护人绞杀被监护人,乃是天下第一等罪恶。

法律信仰相关申论作文

法律信仰相关申论作文

法律信仰相关申论作文法律信仰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仰,它是对法治社会的坚定信念和对法律权威的高度敬畏。

在法律信仰的引领下,人们将法律视为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遵循和尊重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正和平等的实现。

首先,法律信仰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有序。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规范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在法律信仰的指引下,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不违背法纪。

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生活中,法律信仰都能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恶意破坏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社会秩序良好运转。

其次,法律信仰推动公正和平等的实现。

法律作为公民权益的保障者和责任的规定者,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待遇。

对法律的信仰使人们相信,只要自己合法合理,就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

法律信仰促使人们不再借助非法手段谋求私利,而是依靠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和争议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确保权益得到公正维护。

再者,法律信仰增强了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

法律信仰是对法律权威的高度敬畏和尊重,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必要性。

法律信仰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法治素养,懂得遵纪守法、守法从政的重要性,树立了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价值观。

同时,法律信仰也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法律信仰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有序,推动公正和平等的实现,增强了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

只有发扬法律信仰,坚守法律的原则,我们才能享受到法治社会带来的和谐、公正和自由。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法律信仰程度,共同建设法治社会的美好未来。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引言: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是指人民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和强烈意识,依法行事,尊法守法,自觉接受法律约束,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树立法律信仰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为切入点,本文将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

一、了解法律的内涵和作用法律不仅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广大公民深入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社会功能,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二、尊重法律、接受法律约束尊重法律是树立法律信仰的起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法律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树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

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才能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三、依法维权,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保护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依法维权是法律信仰的具体体现。

我们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身权益,遇到合法维权需求时能够依法申诉,不被非法侵害所吞没。

同时,我们也要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引导他们了解法律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教育是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促进公民的法治意识提升。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培养法治思维,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律信仰,扎根法治的土壤。

五、建设法治型政府,提高法律实施效果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政府应当以法治为指导,加强公正、透明、高效的执法,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内部的法治建设,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做到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

只有政府部门自身具备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贵阳白云区乡镇事业单位笔试辅导:/general/178/17773/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

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

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
知法,守法。

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

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不可否认,我国立法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

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
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
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拳大,还是法大?
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失守,社会难免陷入“以暴制暴”的困境。

这也就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


毋庸讳言,民众对当下的司法状况多有不满。

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码的法律敬畏,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批条子,打招呼,跑关系,权大于法,钱重于法,情过于法,甚至甘心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导致同案不同判,出现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错案。

本来,走进法庭的那些弱势无助的受害者,都是把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尊严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线希望,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把法官想象为公正无私、惩恶扬善的拯救者形象。

司法腐败,不仅严重地动摇威胁着法律的平等性、权威性,也极大地扭曲消解着人们的公平观念、法治意识。

司法改革已经敲响鼓槌,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升法官专业素养,落实审判独立原则,就是要努力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设人人有责。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集体主义的遮蔽中再现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发展都是不可忽略的。

我们已经拥有了人格的独立和发展的自由。

但是,这独立有其社会的支持,这自由有其法律的边界,我们不能生活在原子化、丛林化之中。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意识形态的高扬中解放利益,每一个百姓的利益诉求都是不可置换的。

但是,利益的潮水并不能漫过法律的堤坝,财富的追求也不能湮灭道德的光照,我们不能沉湎于社会欲望的极端化、暴戾化之中。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阶级斗争的极致中回归法治,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必须保障的。

依法抗争,合法维权,本来就是公民的权利和法治的践行。

但是,如何在多重社会矛盾多样利益冲突中,将这种维权抗争纳入法治社会公共秩序的建构之中,更好地释放这种维权抗争对于治道变革、社会进步的良性效应,还是需要求解的问题。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设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进的。

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利器,是社会价值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权利和力量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