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人才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专科起点本科)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数控技术方向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设计及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的改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从事先进制造、制造与控制的能力和素质。

其主要课程有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控制、经济型数控系统设计、数控工艺培训教程、数控机床与编程、MCS-51单片机系统及接口技术、现代设计方法等。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数控技术方向的专业理论,具有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设计及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的改造的能力;2、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具有教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开拓精神。

三、修学年限修学年限2.5—5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本专业共开设理论课程21门,实践环节2项,共80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9门,392学时,计24.5学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12门,728学时,计45.5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计10学分。

五、学位课程英语、机械制造装备及工艺、液压与气压传动。

六、毕业及学位授予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并取得相应学分,可颁发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学位授予规定的学生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教学进程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升本)教学进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制:2.5年层次:专升本形式:网络教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本科)教学计划(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本科)教学计划(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及规格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制造及开发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必须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达到本科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1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传感测试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初步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4具有机电产品制造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二、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控制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1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环节。

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2限选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

3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本专业在本教学计划提供的选修课模块中按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中央电大提供教学要求、教材等服务。

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选修课,但实施性教学计划需报中央电大审批。

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地方电大负责.4有实验和作业的课程,办学单位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

凡未完成实验或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中央电大将对课程的实验(含大作业)及平时作业进行必要的抽查,以确保教学质量.5综合实践环节由地方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2周),并完成附件二所规定的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

下面整理了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大家参考!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相关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的基础理论,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管理、自动控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控制工程基础、电工与电子学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工程材料、测试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

军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训练等。

机床数字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设备实验,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测试技术实验,智能仪器设计实验,汽车构造实验,汽车电子技术实验,模具设计与制造实验。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其他机械类相关专业课程模块课内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毕业要求学时学分比例通识教育课必修%周,学分1.修满各课程模块的学分。

2.完成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

3.完成创新实践3学分。

4.完成经典背诵3学分。

5.完成应用文写作2学分。

合计修满189学分。

选修%学科基础课必修%选修专业课必修%选修%合计%总计(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表课程设置层次修读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分配考试学期学期安排(周学时·理论/实验)理论实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通识教育必修0001013A-B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643242/12/10001021A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3321612/10001031A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3220001041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321622/115060130-3大学英语IA~ID162561-4444408020107大学计算机基础232207020108计算机技能操作实验132200030101-4体育IA~ID41282、4222200012501-8形势与政策2课内64,课外小计39512288学科基础必修02010101-2高等数学IA-IB121921,266 02010505工程数学I+积分变换6962602020106-7普通物理IA-IB10128482,34/24/207020103C语言3323222/2小计3144880专业基础必修06040502电工电子技术I+实验/13/1 05030001工程图学69661,24205030007计算机绘图23210205030002理论力学5803505030003材料力学46484405030004机械原理(双语)464104405030005机械设计46485405030006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4561054 0506000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4865305060004机械工程测试技术348106305010003液压与气压传动34866305010004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3285205010005微机原理及应用342863050100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580666小计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8128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9144小计1727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xx周)总计注:1.学生毕业前应至少修满8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Machine Design & Manufacturing and Their Automation(门类:工学,二级类:机械类,专业代码:080301)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素质,能在企业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机电设备的控制监护,或在相关行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传授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及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重视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机电设备控制监护、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与开发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并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经济管理、法律、国防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岗敬业、求真务实、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机械学、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基础、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工程及设备的管理、安全、质量和效益观念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6、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7、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电子学、计算机科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课程设置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基础。


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
程则包括设计原理、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实践环节,设置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能够将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其次,实践环节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

例如,可以设置机械设计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让学生亲自操作
和设计机械设备和自动化系统。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如
机械制造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习实训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实习实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产实习、工艺实习、设备维修实习等,学生可
以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
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等因素。

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和
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可以全面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
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系统的机械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门知识,从 事机械结构、装置和装备的设计,采用合理工艺和方法制造相关部件,将机、电、液、气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机械系统设计工作的 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
16
1
考查
专业自定
1
42
16
632 0 48 160
1
11 12.5 8 7.5 0 2.5 0.5 0
考试
B121610
注:应按要求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中不同知识领域共计不少于 8 学分的课程,但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除外。通识 教育选修课程从一年级开始选修。 3.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最低要求学分:29.5(3) 修课 要求 课时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Ⅰ(上) (Advanced Mathematics I) 高等数学Ⅰ(下) (Advanced Mathematics II) 线性代数(I) (Linear Algebra) 大学物理 I(上) (College PhysicsⅠ) 大学物理 I(下) (College PhysicsII) 大学物理实验Ⅰ (Experiment of College PhysicsI) 工程化学(Engineering Chemistry) 机械制图(1) (Mechanical Drawing I) 机械制图(2) (Mechanical Drawing II) 小计 4.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 最低要求学分:18.5(4) 修课 要求 课时 课程名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I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I) 电工与电子技术 (Experiment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 选修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工程材料 (Engineering Materials ) 微机原理及应用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 学分 讲课 48 48 学年、学期、学分 一 二 三 四 实 上 实践 验 机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3 3 考核 方式 考试 备注 课程编码 学分 学年、学期、学分 一 二 三 四 实 上 讲课 实践 验 机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80 96 48 64 32 48 24 56 24 32 0 16 3.5 2.5 8.5 14.5 6.5 0 0 0 0 0 2 4 2 1.5 5 6 3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课程编码 备注 B113101 B113102 B113121 B113201 B113202 B117201 B043024 B013001 B0130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学,机械工程,0803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与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国际化,具有雄厚的工程科学基础、创造性和系统思维能力、多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优秀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工程技术和工业管理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具体表述要求如下:1。

知识要求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工程专业知识。

(1)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3)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作基础。

2.能力要求所需要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和发现知识的能;系统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面向工程实际,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适应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将现代制造业的前沿高新技术快速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u知识要求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机电自动化控制、数控技术或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方向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u能力要求1.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2.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3. 具有初步的应用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4. 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应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鼓励学生参加并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5.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CAD/CAM软件,应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鼓励学生参加并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6.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u职业素能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3.可以取得全国计算机绘图等级证书、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或高级证书、国家劳动部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PRO/E原厂认证证书、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工程师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基本学制与学位基本学制:四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铁道车辆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和现代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铁道车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铁道车辆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借鉴能力和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听、说、读、写及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开发。

6、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应用。

以铁道车辆为载体,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在系统掌握铁道车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于产品设计、设备制造、检测、运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铁道车辆现代化需要,培养与国际铁道车辆技术要求接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电学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及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
料及应用、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车辆工程、列车制动、车辆工艺与装备、车辆电气装置、车辆制冷与空调技术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注:1、课内教学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2、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按机械工程系制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
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

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6学分课程。

这6学分学生可在全校开设的所有选修课中选修。

3.机械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按学生英语基础经选拔后确定。

4.专业课由必修课和限选课组成,可根据学生自己情况选择学习。

5.设计综合实验为机械设计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实验形成的综合实验课;测控综合实验为工程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基础两门课程组成的综合实验课;制造综合实验为机械制造技术和工程材料及应用两门课程组成的综合实验课。

6.第七学期后八周及毕业设计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阶段,可根据自我定位选择校内学习或进入企业学习,对于参加校外“3+1”实践的同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也可以在校内模块中或机械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中选择相应课程带入企业进行学习,学生在企业受到的培训和实习作为后8周的学分,其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7、计划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第五、六两个学期开设,建议选修时每学期选修两个学分。

8、在计划中没有排设人文素质类课程,根据以往学生选课情况,任选课6学分建议以人文素质类和文体素质类课程为选择方向。

九、实践教学设置细化表
习;也可进入与实习实践课程内容相关联的企业独立进行,具体执行时需按照所制订的要求进行。

十、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主要是通过课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及听取专题报告等途径,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知识结构的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素质教育环境和条件的营造,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素质的养成。

3、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用启发式、讨论式、科学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并更多地给学生以方法论、发散思维、多维思想等启迪。

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开设综合型实验、开放创意型实验等。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十一、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