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原理--安讲义全的社会效应
安全学原理简介PPT课件

水而死亡。
2、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类失去了无数赖以生存的动植
物。据估计,地球上曾有过40亿种生物,现在大约只剩250万种。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就鸟类而言,在1600年~1900年这300年间,灭绝75种,平
均每4年灭绝一种。进入20世纪以后,每年就灭绝一种,现在是
每天灭绝一种,进而每小时灭绝一种。专家认为,现在全世界约
本章学习要点: 安全及安全科学 安全基本概念及特征 安全科学及其特征 安全科学及相关科学体系 安全科学研究对象
-
10
讨论:对于“安”字的认识
安:本意为无危险,安定;安全;安稳。 安,定也。——《尔雅》
-
11
对“安全”的理解
安:无事为安,即不发生事故。 全:无缺为全,即没有缺陷。 “全”是因,“安”是果。 由“全”而“安”,做“全”方“安”。 安全工作就是消除各种缺陷,防止事故发
-
31
1、1997年5月8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深圳公司一 架波音737飞机在深圳机场落地滑跑中失事,机身解体, 飞机上73人中有35人遇难。 2、1999年2月24日,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图- 154M客机在温州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61人全部遇 难。 3、2000年6月22日,武汉航空公司一架从湖北恩 施至武汉的运7客机在武汉郊区坠毁,机上42人无一生 还。
-
33
(五) 交通运输事故
自1885年1月29日德国人本茨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后,给人们带来了数不尽的生活便利、经济效益和社会 繁荣。然而,它又引发出接连不断的人为灾害,使人类 蒙受了难以计数的损失。
3)1961年1月3日,美国的爱达荷福尔斯的一个核电站的一座 实验反应堆发生事故,造成三名技术人员死亡。
安全学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南大学

安全学原理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南大学第一章测试1.农业经济时代人类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属于参考答案:简单被动安全意识2.局部安全认识阶段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特点包括参考答案:缺乏内在联系;隔离;重复;分散3.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意味着对安全的认识进入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参考答案:错4.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技术科学层次的学科为参考答案:安全工程学5.安全定义表述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参考答案:特定的技术状态;绝对安全理想状态;复杂物质系统的动态过程或状态6.安全的经济性特征是指安全需要经济投入参考答案:错7.安全的随机性表现为参考答案:安全状态的存在和维持时间、地点和状态具有随机性8.关于安全科学的正确定义是哪一个参考答案: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9.安全人-机-环系统中的机指机械设备设施参考答案:错10.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安全科学从一般安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到安全科学理论研究,逐步建立了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其中包含哪些事故控制理论与方法。
参考答案:过程控制;本质安全;人的行为控制第二章测试1.安全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参考答案: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2.人的自然属性也称为动物属性,是人先天就具备的本能反应。
参考答案:对3.下面哪一个关于安全人的自然属性说法是错误的参考答案:人的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基础。
4.人的属性特性包括:参考答案:人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属性是个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人的属性是自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
5.安全的自然属性就是指自然界物的属性参考答案:错6.人对安全的需求是本能,下面哪些是安全需求的被动因素参考答案:人对天灾的无奈7.哪些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反应了物的安全自然规律参考答案:系统处于稳定态时,其能级最低。
;生物的进化;运动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渐变。
安全学原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安全: 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2、重大危险源:长期的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单元(或设施)称为重大危险源。
3、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为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4、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指对于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5、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6、安全价值:安全价值是一种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依靠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通过对某些安全措施进行安全功能分析,力图用最低的安全寿命周期投资,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从而提高安全价值的安全技术经济方法。
7、事故法则:事故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8、轨迹交叉论:伤害事故是许多互相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不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9、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一般是针对某一个系统(或设施)而言,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达到了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安全可靠的运行;但并不表明该系统绝对不会发生事故10、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在企业中应用时与企业文化找到了共同点后形成交叉的结果11、固有危险度:指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其设备及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的灾害的严重程度?12、安全指标:安全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在完成其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事故损失的可接受水平13、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程度14、安全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精神文化的总和15、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判断:1、安全与危险在所要研究的系统中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伴存在。
安全学原理5-安全社会原理

第 五 章 安 全 社 会 原 理
由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 安全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都是精神智能 层次的物化层或对象层。 价值规范层次,则是安全文化精神智能层次长 期作用形成的心理思索的产物。 由此看来,精神智能层次在安全文化结构中占 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价值规范层次则被视为 它所属的文化系统的特质和核心。
根据安全教育调查发现: (1)公众一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层次太低,对实际 技能知识知道的 较少; (2)公众获取安全知识信息主要是影视,但这类内 容除环保节目及交通、火灾外.其他太少; (3)多数公众并不感知安全事故正走向家庭; (4)绝大多数公众认为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无关; (5)更多的公众呼唤安全保护(含安全防范); (6)公众尚不认为安全文化是新世纪公民的重要素 质。
安全防灾文化是将殊的科普内容,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不是常 规科学技术,它专门关注人们生存空间、生产与生活中的人为或 自然的危除及危害。所以它是与常态教育不同的特殊内容。迄今 迄今 我国尚缺少必要的教材及教师,各级管理者尚未提高认识。 我国尚缺少必要的教材及教师,各级管理者尚未提高认识。
②普及公民安全启蒙及应知应会教育
普及大众安全文化的重点
第 五 章 安 全 社 会 原 理
③提高全民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通过普及大众安全文化教育可以减少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盲目趋 同心理,减少突发事件的造成的危害。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人们首先心理上崩溃,失去理智,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人们首先心理上崩溃,失去理智,不是认真 地去思考一下可能的生路,而是盲目的随着人流拥挤,无法逃生, 地去思考一下可能的生路,而是盲目的随着人流拥挤,无法逃生,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伤亡和损失,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伤亡和损失,这种盲动在心理学上被称 为“盲目趋问心理”或“盲目从众心理”。其危害性为: A. 这种心理“传染性”很强; B. 不利于人员疏散; C. 影响灭火。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既为必然,就有规律可 循。必然性来自因果性,深入探查 、了解事故因素关系, 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 供依据。应用概率理论,收集尽可能多的事故案例进行统 计分析,就可以从总体上找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为宏观 安全决策奠定基础,为改进安全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做到 “预防为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墨菲定律)
(三) 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事故往往是突然发生的。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即 所谓隐患或潜在危险是早就存在,只是未被发现或未受到 重视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显现而 酿成事故。 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 事故一经发生,就成为过去。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完 全相同的事故不会再次显现。然而没有真正地了解事故发 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消除这些原因,就会再次出 现类似的事故 。应当致力于消除这种事故的再现性。
事故的偶然性还表现在事故是否产生后果(人员伤亡, 物质损失),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难以预测的。反 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 事故的偶然性决定了要完全杜绝事故发生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事故的因果性决定了事故的必然性。
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事故因 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其 随机性仅表现在何时、何地、因什么意外事件触发产生而 已。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因果连锁,就消 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发生。
6 二次事故
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 所谓外部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 接关联的事件。 二次事故可以说是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源,绝大多数重、 特大事故主要是由于事故引发了二次事故造成的。
7 非工作事故
安全学原理(两份综合)

安全学原理1.安全学科的科学体系:根据纵向的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安全系统四种安全因素和横向的安全工程,安全工程学,安全学,以及安全观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展开构成安全科学学科体系。
2.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为保护身心安全和健康所创造的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安全科学:是认识和揭示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安全状态及保障条件与其转化规律的学问。
4.安全的本质:是实现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运用安全现象确诊安全,产生预防事故的理论和方法,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活,达到征服事故的目的5.生产安全的本质:通过总结安全生产的历史经验教训,联系生产实践,实现安全生产的事实,加以确认。
6.安全价值:安全价值是一种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依靠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通过某些安全措施进行安全功能分析,力图用最低的安全寿命周期投资,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从而提高安全价值的安全技术经济方法7.大安全观: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8.安全学科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包括〔1〕安全观〔2〕安全学〔3〕安全工程学〔4〕安全工程。
9.全面安全管理就是在总结传统的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并通过全体人员确认的全面安全目标,对全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全部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综合管理。
包括全面安全目标管理、全员安全管理、全过程安全管理和全部工作安全管理四方年内容。
10.本质安全化一般是针对一个系统而言的,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经发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安全可靠的运行,但不表明系统绝对不会发生事故,11.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过程——“安全认知”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工业革命前,人们处于无知的安全认识阶段;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后,大型机械的使用,人们渐渐深入认识,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于是发展到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第三阶段,由于复杂生产系统的生成,必须发展与生产力适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于是进入到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第四阶段,由于当今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于是进入动态安全认识阶段12.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安全文化分为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精神文化,包括1)安全器物层次2)安全制度层次3)安全精神层次4)安全价值层次13.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法则事故法则:在330次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300次。
安全工程学5.2安全社会原理

2020/10/14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0
2)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
➢ 安全法规法律关系必须具有:主体、客体和内容 三要素。
• 主体:指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 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 客体:指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所指的对象。如果没有客体,权利和义务就失去 了目标。成为无实际内容,不能落实的东西。客 体主要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
• 评价、教育作用:是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 法的标准。
• 强制作用:对违反行为进行制裁,是安全法规作 用的保证。
2020/10/14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5
4、安全法规的作用
➢ 2)安全法规的社会作用 • 具体表现在安全法规可以减少事故,提高企业的
经济效益,为社会减少灾难增加财富上。
2020/10/14
17
二、安全法制
1、安全法规的立法 2、安全监察
2020/10/14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8
1、安全立法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所进行 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 (1)国家和政府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政 策和原则。
• (2)各有关部门直到厂矿企业领导和职工对劳动保护和 安全生产所应有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 (3)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和其他有关劳动保护和安全技 术的要求和系列标淮,新建厂矿企业和引进新技术的劳 动保护和安全技术要求。
• (4) 厂矿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装备的经费、渠道和 筹款。
2020/10/14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9
1、安全立法
• (5)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的要求、标准和考核制度。
5.2 安全的社会效应

2、 ②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
➢ ②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安全法规规范所确认的人与人 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具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 主体,是指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在法律
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 客体,是指安全法规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 对象。如果没有客体,权熟和义务就失去了目标,成为无 实际内容,不能落实的东西。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精 神产品。
2、 ①安全法规的法律规范
➢ a、安全法规的法律规范的结构 ➢ 安全法规的结构就是指形成安全法规内容的各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安全法规的规范结构可以分为条件、行为模式 和后果(包括制裁和奖励)三要素。条件就是指适用该规 范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这种条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该 规范;行为模式就是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规定人 们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是规范的中心 部分;后果就是对违反规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的规定。 安全法规的法律规范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来表现的。 ➢ 构成安全法规规范的三要素,并不一定都明确规定在同一 法律文件中,也不是任何一个安全法规规范都具备三要素。 例如《煤矿安全规程》(2001年版)第113条,“……采 煤工作面必须在采区构成完整的通风、排水系统后(条件 部分),方可回采(行为模式部分)”没有后果部分。
第三节 安全科学与社会科学
➢ 3、安全科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安全科学 的基础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灾变理论、 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等;安全科学的应 用理沦,如安全人机学、安全心理学、安 全法学、安全经济学等;安全科学的专业 技术,如各类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 安全管理工程等。
第三节 安全科学与社会科学
1、①安全法规的三个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