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勿伸斧钺于定论乎_王船山社会批判思想探要
王夫之思想研究

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以“气"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道”(规律)必须依存于“器”(客观事物),一旦“器"变,“道"也就必定变化。
这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是绝对的。
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总的趋势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
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
”思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
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就是说“行”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
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真。
”从这重“行”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显然,这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
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他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是难能可贵了。
王夫之身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因而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他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它提到“古今之通义”的程度,认为君位“可禅可改革,但绝不能落入“夷类”之手。
王船山法治思想的伦理精神探幽

五 百之科 , 使贤 者 犯 法 也 , 不 非谓 都 不 刑其 身 也 , 其
有 罪则 以八 议 议 其 轻 重 耳 。 ” ”这 是 说 , 人 不 庶 能 享受 贵族 的礼遇 , 但须 履行 礼 的义务性 要求 ; 大夫
权 利 的 立 法精 神
尽管 中外思 想界 、 学术 界 对 “ 治 ” 法 的界定 和 阐
主义精 神 。不 仅 如此 , 山还 看 到 刑罚 甚 至 是 死 刑 船 惩 恶功 能 的局 限性 , 看到 了死 刑 的不人道 一 面 , 暗示 着 船 山对 于死 刑 的否 定 态度 , 以说 是 废 除 死刑 的 可
启 蒙 意义 的 法 治 思 想 的重 要 体 现 。这 里 所 使 用 的
“ 治权 威 ” 政 主要是 指称那 些 掌握 政 治权 力 ( 尤其 是
政府 权力 ) 的主体 , 者是 政 治权 力 的 操作 者 , 古 或 如 代 的执政 者 ( 或称 为 主 治 者 、 理 者 ) 君 王 、 卿 、 治 、 公 士 大夫及 这里 所说 的“ ” 贵 。
“ 刑尤 详 于贵 , 必 逮于 下 ” 一立 法 精神 是 针 礼 这
释 , 谓众 说纷 坛 , 是 , 多数 法 治 理论 家均 会论 可 但 大
及在“ 法律 至上 ” 的前 提下 保 障人 权 和 制约 掌权 者 。
述, 以求教 于方 家 。王 船 山 在 明清 之 际 这 一 特定 的
历史条 件下 , 力 驳斥 “ 不 下 庶 人 , 不 上 大夫 ” 极 礼 刑
在这 个意 义上 , 刑 尤 详 于 贵 , 必 逮 于 下 ” “ 礼 的立 法 精 神 是 船 山 法 治 思 想 中 的 重 要 表 现 。“ 尤 详 于 刑
能勿伸斧钺于定论乎?——王船山社会批判思想探要

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不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 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 ,口则欲味,体则欲 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日思而已矣。学 莫贵于思,唯思为能窒欲。 《 ”( 遗书》卷二十五)朱熹继承 并发展了这种观念,认为: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 “ 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卷十二)乃至他的整个伦理思
神,对封建社会 “ 孤、陋”之习及其带来的祸害,进行了
全 面而又严肃的批 判 。这里举 出四点 : ()对 意识形态 化 1
的 “ 道学”流派的批判;()对 “ 2 疑、私天下”的封建专
制主义的批判 ;()对奸谀误国 “ 3 墨吏猾胥” 的批 判 ;() 4 对逾 “ 之道” 的消费观念的批判 。 矩
正与批判,以期重光周、张的正学。至于船山为何采取这 种学术立场批判程、 朱、陆、王,嵇文甫解释说 : 船山宗 “
旨在激烈底排除佛老,辟陆王为其近佛老,修正程朱亦因 其有些地方还沾染佛老,只有横渠 ‘ 无丝毫沾染’ ,所以认
为圣 学正 宗。 2 ”l
怀反民族压迫的政治操守和中国社会历史的责任感的他,
欲” 从而把理、欲对立引向了绝端。“ , 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遗书》卷二十 四) 人欲 “ , 私欲”与天理 ( 道)在根本上是相互对立而不 可共存的。二程除了提 出理欲 “ 难一”与 “ 窒欲”之外,
还提出了 “ 窒欲”的方法 : “ 矣欲 之害 人也 。人之 为不 甚
王船山 (69 62 ,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 11 ̄19) 南衡阳人, 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 学家。诠释与批判是船山学术思想的一条主线。他的学术 思想正是通过对道学经典的诠释被全面表达出来的I 。船 】 ]
船山对言论问题的思考

船山对言论问题的思考作者:孙钦香来源:《船山学刊》2012年第04期摘要:继承孔孟对“处士横议”之批判,并基于其严格的精英意识,船山对流俗之是非、私智私意提出严厉批判。
认为国家应该“止辩言而行实政”,认同谏官专职之举措,主张废止上书言事。
反对朋党之争,对士人意气陋习大为批评,认为国家应该重“老成慎重之士”,不奖励朋党之争。
关键词:王夫之;处士横议;精英意识;意气;朋党之争中图分类号: B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4-0011-06船山继承孔孟对“处士横议”的批评,认为国家建官立政有明确职责之分,不应该越分以滋事。
这样做益处在于:于国家而言,不开辩言,坚守谏官专职之举措,有言论之职守者可言,无此职守者不容置喙。
如此,政治实施才能不尚空言而行实事。
于士人而言,不倡虚言、狂言,恪守言行,谨遵敦厚士品、养成温良不激之士风。
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对船山关于言论问题思考的研究,一是国家立政设官之各有专职角度,来揭示船山对于谏官专职之认可,对上书言事之批判;一是从船山对“处士横议”、庶民之是非的严厉批评和对朋党问题的分析,来说明船山对于士之敦厚温良和平的品行的褒奖。
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家三纲五常被贴上专制、封建糟粕遗留等标签后,仿佛此已经是“真理”性的判定,无须做学理上研究和争论。
可以说对于传统儒家义理之主要内容的纲常名教问题,能够平实客观地做学理上的解读基本上没有。
新近几年学术界对此渐有改变,一些学者就儒家纲常名分问题展开不少同情式的了解。
[1]船山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当然是坚守自孔孟以来所强调的纲常名教,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天道所赋予人之义,是人类社会之秩序。
人物同受于太和之气以生,本一也;而资生于父母、根茎,则草木鸟兽之于人,其生别矣。
人之有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亲疏上下各从其类者分矣。
于其同而见万物一体之仁,于其异而见亲亲、仁民、爱物之义。
王船山政治批判思想探论

王船山政治批判思想探论
彭传华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王船山对于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的批判是王船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部政治思想正是建立在对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的全面批判之上的。
王船山通过对中国三千年政治史的详尽考察,得出了明朝灭亡是三千年专制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的结论,其批判的矛头不仅仅是针对明朝的专制制度,而是指向整个三千年专制政体,批判的锋芒可谓精光毕露。
王船山对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周文王以来近三千年君主专制主义危害的批判;对专制政治体制的反智识主义本质及非道德性特征的批判;对专制社会伦理政治化的批判。
王船山对于君主专制制度批判的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唐甑一道成为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时代最强音!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彭传华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2
【相关文献】
1.王船山吏治思想探赜
2.浅探王船山晚年工夫论思想--以《庄子解》的“凝神”与《张子正蒙注》的“存神”为例
3.浅探王船山晚年工夫论思想——以《庄子解》的“凝神”与《张子正蒙注》的“存神”为例
4.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探赜
5.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探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独家孟泽:痛批杜甫崇尚英雄如何从诗学读懂王船山

独家孟泽:痛批杜甫崇尚英雄如何从诗学读懂王船山【编者按】王船山是个很难热起来的人,这一点,他既不像朱熹,也不像王阳明。
船山不太容易读懂,或与他涉猎广、文字多有关。
尽管在其殁后,经历过两百年埋没不彰的寂寞,但晚近这一百多年来,他的遗著与思想,经邓显鹤等人整理,曾国藩兄弟、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毛泽东等大人物的鼓唱,乃得与顾炎武、黄宗羲比肩并重。
点赞他的话,谭嗣同说得最满:“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毛泽东的话术则更国际:“西方有黑格尔,东方有王船山。
”梁启超说:“船山学术,二百多年没有传人,到咸同间,罗山泽南像稍微得着一点,后来我的畏友谭壮飞嗣同研究得很深。
我读船山书,都是壮飞教我。
但船山的复活,只怕还在今日以后哩。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起活埋”,“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船山的夫子自况,其背后的辛酸,孤独,玄远,乃至偏激,恐非后人轻易能解,也未必合乎当世时宜。
要还原船山思想原貌,谈何容易,遑论“复活”。
从史学、哲学视角研究船山的文章,迄今已经不少,而从文学与美学视角探讨船山的论著并不多。
时逢船山诞辰400周年之际,凤凰网国学特推荐中南大学孟泽教授的《元声元气与清洁的诗史——从诗学读懂王船山》,以供同道商略。
在孟泽看来,一代大儒王船山对文学的挑剔,不只是用苛刻来概括,甚至到了有悖常识的地步,比如他把杜甫、韩愈等唐宋以来最著名的诗人几乎批了个遍,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而王船山内心究竟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诗歌,他的美学与诗学,为什么会与某些帝王、英雄关系密切呢?更吊诡的是,既然他有如此睥睨一切的审美眼界,为何自己的文学创作,比如杂剧《龙舟会》,居然枯涩造作得像几百年前的“样板戏”?这些问题,在本文中均有论述。
以下是正文:图注:王船山,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年(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王船山哲学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
生平概述:船山暮年回首平生,感慨系之,自题墓石,曰:“抱刘越石之孤愤,面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船山强烈批评佛道二教;批评地理解、继承宋明理学;对陆王及其後学的批评身为尖锐,力求使学风由虚返实;对程朱後学亦有批评,然其学仍有较浓的程朱色彩。近人熊十力论船山云:“晚明有王船山,作《易》内外传,宗主横渠,而和会于濂溪、伊川、朱子之间,独不满于邵氏。其学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论益恢宏,浸与西洋思想接近矣。”(《十力语要》卷三)
(周会民 1200字 2013.1.31 北大一教)
二、船山的人性论:质异则性异,性日生日成。
1、人性与物性比较。船山从人性与物性的不同入手,提出“质异则性异”的观点。他说:“凡物皆太和氤氲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尔。”《张子正蒙注至当篇》这就说,人与物均由太和氤氲之气构成,人与物有形质的差异,因此性有差异。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今年是张载一千年诞辰,其学极具有普世性与济世性,而且深刻高远,但是对其思想的研究、传播与之思想应该有的影响实在不能匹配。
尤其在关学发祥之地的陕西,没能得以很好传承。
后来接续张载思想的,应该首推王夫之,次而曾国潘,再次毛泽东,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与其践形思想如出一辙。
如果能在张载诞辰千年的今天,以求真求善的精神,排除意识形态因素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对于张子之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疏理,理出来一头绪,沿着张子到王船山,再而曾国藩、毛泽东,岂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吗?思想学问一定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才有说服力,当然思想也一定离不开传承,否则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久存!如此,周学盛矣!孔孟之道盛矣!关学盛矣!湖湘之学亦盛矣!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思想盛矣!关学以治世安民为其宗旨,切问近思,博学务实,极重致用。
船山之学,缘在明末之兴亡图存之际,本在张载之气论,其后践形付诸社会,则有后来之曾国藩、毛泽东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罕见的成就,今日思之,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更感到要投重兵进行研究,否则将愧对中国传统文化。
王船山在人生论方面,与理学家之致知穷理,与心学之注重发明本心,正好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学说堪称践形说或事说。
船山之说从人道出发,强调“人之独”,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应“以人道率天道”,以人为领导自然。
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
故知斯三者则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
”(思问录内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乎能思能勉,而船山正看中人之能思能勉,“忧勤惕厉”,人虽属于天地自然,但并不看重自然。
人所看重的是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个当然,也就要遵循一个理,合于这个理之自然就是人道,就是人异于禽兽者的地方。
这个依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者就是礼教,礼教其内以仁为本,其外是合仁爱之仪礼。
船山又说:“能不以慕少艾妻子仕热中之慕,慕其亲乎?能不以羊乌之孝蜂蚁之忠,事其君父乎?而后人道显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5期2010年10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 f Hengy ang N o rmal U niv ersityN o.5V o l.31O ct.2010能勿伸斧钺于定论乎?———王船山社会批判思想探要刘兴云(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摘 要:船山的社会批判思想以对意识形态化的宋明道学流派批判为基础,重点对君主“疑、私天下”的封建集权主义,腐化误国的“墨吏猾胥”,逾“矩之道”的消费观念等展开了严肃的批判。
船山社会批判思想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寓批判于典籍诠释之中,采取借古讽今的批判技巧,笼罩着浓郁的伦理道德倾向。
可以说,船山的社会批判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算和总结,无疑重光了中国哲学的批判精神,为后来的中国民主启蒙思潮勃兴做了理论铺垫。
关键词:王船山;社会批判;道学;疑、私;矩之道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0)05-0007-05 王船山(1619~1692),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家。
诠释与批判是船山学术思想的一条主线。
他的学术思想正是通过对道学经典的诠释被全面表达出来的[1]。
船山一生颠沛流离,始终被国破家亡、危殆苦困所笼罩。
胸怀反民族压迫的政治操守和中国社会历史的责任感的他,一生秉承“伸斧钺于定论”(《读通鉴论》卷五)的批判精神,对封建社会“孤、陋”之习及其带来的祸害,进行了全面而又严肃的批判。
这里举出四点:(1)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学”流派的批判;(2)对“疑、私天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3)对奸谀误国“墨吏猾胥”的批判;(4)对逾“矩之道”的消费观念的批判。
对意识形态化“道学”流派的批判宋明以来,儒学经过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等“引释入儒,化道为儒”,而演化为新儒学———道学。
“道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张载的“气一元论”;程、朱持“理一元论”;陆、王为“心一元论”。
由于后二者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被奉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船山坚持“宗师横渠,修正程朱,反对陆王”立场,对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和陆、王心学的“阳儒阴释”进行了修正与批判,以期重光周、张的正学。
至于船山为何采取这种学术立场批判程、朱、陆、王,嵇文甫解释说:“船山宗旨在激烈底排除佛老,辟陆王为其近佛老,修正程朱亦因其有些地方还沾染佛老,只有横渠`无丝毫沾染',所以认为圣学正宗。
”[2]程朱理学把气质之性所包括人的本能与欲望看成是“恶”的根源。
程颐最先提出天理、人欲对立的观念:“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
”(《遗书》卷三)“难一”,意即难于统一。
进而还主张“窒欲”、“灭人欲”,从而把理、欲对立引向了绝端。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遗书》卷二十四),人欲“私欲”与天理(道)在根本上是相互对立而不可共存的。
二程除了提出理欲“难一”与“窒欲”之外,还提出了“窒欲”的方法:“甚矣欲之害人也。
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
学莫贵于思,唯思为能窒欲。
”(《遗书》卷二十五)朱熹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观念,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二)乃至他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以此观念为“始基”。
程朱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收稿日期:2010-04-01作者简介:刘兴云(1975—),男,湖南耒阳人,博士生,讲师,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的口号,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使得封建集权主义由外在制度控制向内心认同的转变,极大地消解了人的否定性和禁锢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船山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僵化道德教条做了严肃的批判,具有明显的反理学性质。
船山对于程朱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具有更多的合理成分。
首先,船山对“欲”作了分析。
他说:“盖凡声色、货利、权利、事功之可欲而我欲之者,皆谓之欲。
”(《读四书大全说》卷六)而“欲”又可以分为“公欲”与“私欲”。
所谓“公欲”,是指普遍的即人人都有的正当欲望,如“饥则食,寒则衣”这些自然(天)本能就是“公欲”。
其表现为“食各有所甘,衣亦各有所好”(《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又称之为“人欲”。
这种“欲”是不可“去”的。
如果这种欲“害理”,则“善人、信人几于无矣”(《正蒙注》卷二)。
所谓“私欲”,就是“同我者从之,异我者违之”(同上)的欲望。
这实际上是一种与他人的利益相对立的利己之欲望。
在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上,船山则主张理欲合一,以此两者并非相对而立,不是彼消我长的态势,是互依互存的,离开人欲就无天理可言,天理乃是存在于人欲之中,有人欲即有天理。
而理欲对立是“以理言天”错误的延伸。
他说:“朱子所谓仁为主,私欲为客、亦释张子之语有所未精。
……孔颜之学,见于六经。
四书大要在存天理,何曾把人欲当作蛇蝎来治,必要与它一刀两断,千死方休。
”(《读四书大全》卷七)船山这些言论,是针对程朱陆王的理欲对立观而提出来的,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
在“天理”与“私欲”的关系上,船山则主张“遏欲”存理:“理,天也;意欲,人也。
理不行于意欲之中,意欲有时而逾天理,天人异同也。
”(《正蒙》卷三)“意欲”即“私欲”,就是对食、色、声、味的贪求,是“持其攻取之能而求盈”(同上)的贪欲。
这种“人欲”,“不能通于天理之广大,与天则相违者多矣”(同上),是与“天理”相对立的。
执此,船山提出“遏欲”的主张,说:“唯遏欲可以养亲,可以事天。
”(《正蒙注》卷九)船山也对陆王心学的离经叛道进行了批判。
在船山看来,陆王心学不主张对外在世界进行分析,而专注于心体良知上做道德认识的功夫,从空疏玄虚走向了离经叛道。
他说:“遂启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
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理事之狂妄,流害以相激而相成,则中道不立,矫枉过正有以启之也。
陆子静、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恶能傲君子以所独知,而为浮屠作率兽食人之伥乎!”(《张子正蒙·序论》)船山认为,陆王这些言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后果,明王朝的败亡是陆王新学“狂妄流害”的结果。
对“疑、私天下”封建集权的批判王船山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他洞察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弊端,对封建制度本身的弊端、封建与郡县相比较、封建君主“疑、私天下”等方面,展开了批判。
船山认为郡县为中国政治演变的必然趋势,不容后人任意取舍。
正如萧公权先生总结船山关于封建与郡县的演变那样:“秦汉统一之前,封建之制虽圣王莫之能废。
值始皇混一之后,郡县之制虽圣人莫之能改。
”[3]船山将两种制度作了一番比较,发现郡县制“选举之不慎而守残民”,而封建制“世德之不终而诸侯乱纪”,各有各的致命弱点。
比较而言,从安民的角度来看,还是郡县制优于封建制。
对此,船山在《读通鉴论》开篇就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天下之公乎?……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
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读通鉴论》卷一)在船山看来,郡县制本质上是一种“私己”的做法,所以帝位难以长久。
船山还在《黄书·古仪》中,对三皇五帝到宋的历史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分封与郡县制度的优劣。
船山说,三代之前能“树屏中区,闲摈殊类”。
到了秦朝,国家制度为之一变,不再实行分封制度,而是郡县与集权中央,建立绝对个人专制独裁的集权政治。
两汉则采取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制度。
到了唐代就完全实行了郡县制。
船山认为这并非长久之计,指出:“此其法足以数世速亡。
”更有甚者,从明太祖朱元璋之后,便谋划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一是夺取兵权;二是废丞相夺取行政权;三是设立特务机构。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央集权。
国家的权力结构也由封建制的松散转变为垂直的“寡头政治”。
私己与疑天下,造就了绝对的封建专制主义,同时也是国家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由于封建社会统治者“家天下”的私欲,而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疑天下百姓,就要中央集权;疑丞相和其他官员,就希望建立个人专制独裁的寡头政治。
其实,船山提出的“任官以诚”(《黄书·任官》)主张,就是对“疑”的批判与否定。
他希望王者应该以仁义治天下,要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
“诚以拔之,则小人革面,疑以任之,则君子寒心”。
船山从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自然和社会都是变化不息的,所以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改革政治。
他还提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应当归耕者所有的主张,指出:“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
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
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
”(《黄书宰制·噩梦》)据此,船山提出了对君权加以限制和分权的思想,以规避君主的独裁专断:“天下之大,田赋之多,人民之众,固不可以一切之法治之也。
有王者起,酌腹里边方、山泽肥瘠、人民众寡、风俗淳顽,因其故俗之便,使民自陈之,邑之贤士大夫酌之,良有司裁之,公卿决之,天子制之,可以行之数百年而不敝。
”(《读通鉴论》)对于国家,应该由君主会同“贤士大夫”、“公卿”等官员来共同制定国家的管理制度,制定的制度必须尊重民俗习惯,只有这样的治国方略,才是使“国祚”“行之数百年而不敝”的制度。
国家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单凭封建君主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管理好的。
船山认为,对君主的集权加以划分,才是封建极权主义的医治之方。
他说:“合刑赏之大权于一人者,天子也,兼进贤退不肖之道,以密赞于坐论者,大臣也,而群工异是”,如果“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读通鉴论》)。
除了封建君臣分权之外,船山还主张中央与地方之间也要分权:“州牧刺史统其州者也,州牧刺史统一州而一州乱,故分其统于郡,郡守统其郡者也,郡守统一郡而一郡乱,故分其统于县。
”(同上)其实,船山提出对君主进行限权和分权,就是对“皇权”的怀疑以及对封建集权主义的否定,流露出一种民主思想倾向。
对奸谀误国“墨吏猾胥”的批判船山在《读通鉴论》、《黄书》、《宋论》等史论著作中,分析了封建极权主义社会官员腐化、误国之举及超经济剥削的病态。
在船山看来,封建制度祸害生民主要是官员腐化,结党营私,盘剥百姓。
船山对这些“墨吏猾胥”丑恶行径予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船山主要从经济上对封建官吏展开批判[4]。
他认为剥削绝非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由天子、百官、豪民(地主恶霸)三者共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