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合集下载

古诗中衰的读音

古诗中衰的读音

古诗《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句中的“衰”字究竟该读什么音?学生们的课本上,“衰”的注音为“shuāi”,但不少古诗词书上,这个字念‘cuī’。

到底该念什么音啊?我在执教示范课之前,忐忑不安。

后来,执教完《回乡偶书》的古诗示范课后,一位家长就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在家背诵《回乡偶书》时,她清楚地听到孩子将“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shuāi”,于是她当即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孩子这个字应该读“cuī”。

但孩子却嘟着嘴巴称自己没背错,书上所标的拼音就是这么读的,老师课堂也是这么教的。

但她不甘罢休,又翻看字典,结果字典里两种读音都有,但没说在古诗里该读哪种音。

作为家长,她非常纳闷,于是就想到给我打电话,她还说:唐诗是讲究压韵的,该诗首联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uí)”,因此“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应该念成“cuī”,以体现押韵。

如果念成“shuāi”,诗歌的韵律美又如何体现呢?为此,我专门跑了一趟县城的书店,翻看书店里有关小学生古诗读本,发现除了“衰”字被标注为“shuāi”,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多音字,也都标注成了该字的最常用的读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字的标注音为“xié”,而非“xiá”。

在学校里,我又专门去调查了不同年级学生“衰”字的读音,他们全都异口同声地读“shuāi”。

在我们年级的备课组会议里,我又向老师们提起了此事:古诗里个别多音字的读音,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到底该读什么音?老师们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按教材中所标注的,因为教材是经专家审定的,应该有一定道理。

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回归诗歌的本色,充分体现其韵律美。

近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我才找到了答案: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

乡音无改鬓毛衰古诗词中的“衰”字到底该怎么读?(南郭居士)

乡音无改鬓毛衰古诗词中的“衰”字到底该怎么读?(南郭居士)

⽇⽉鬓⽑衰【衰:四⽀】⾝退仍忧国家贫但赋诗【诗:四⽀】回⾈缘兴尽风雪寄相思【思:四⽀】我们看到,这⼏⾸诗中“鬓⽑衰”的“衰”字都在“四⽀”部,⽽且,还有其它类似的律诗也都在“四⽀”部。

也就是说,通过韵部判断,古时的“衰”字的确是读(cuī)的,因为如果读(shuāi),就不在该部了,也就不押韵了,正因格律诗严格的规则,反⽽在这⾥给我们帮了⼤忙。

因此,以上这⼏⾸诗中的“衰”字我们就应该读(cuī)⽽不是(shuāi)。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回乡偶书》的押韵情况。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离家⽼⼤回【回:⼗灰】乡⾳⽆改鬓⽑衰【衰:四⽀】⼉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灰】细⼼的读者会⼀眼看出,这⾥的两个关键韵字“衰”和“来”不再同⼀个韵部!⼀个在“四⽀”,⼀个在“⼗灰”,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通过该诗作为突破⼝来判断“衰”字读⾳的原因,因为这追溯起来较为复杂,三⾔两语说不清,但这其实都是因为古今读⾳及不同⽅⾔的变化引起的。

⼤体讲就是,贺知章所处的年代及地域(注意不能代表唐代),在当时当地“回”、“衰”、“来”其实是都押韵的,也可以说是同属灰韵的,但是到了明清时候渐渐就不在⼀个韵部了。

本来,“衰”字在古时的读⾳我已经通过前⾯的诗例说明是读(cuī)了,却因贺知章这⾸⾮常有名的《回乡偶书》弄的复杂化了!就是因为它牵扯的韵字“来”恰恰不在“四⽀”部,⽽是在“⼗灰”部,像是故意节外⽣枝要打乱⼈们的判断⼀样。

由于《回乡偶书》的两个关键韵字的读⾳都发⽣过变化,故许多⼈通过本诗来解读“衰”字的读⾳说服⼒就⼤打折扣,因此,这⾸诗也只能作为特例进⾏探讨,却并不是为了解释“衰”字的读⾳。

这⾥仅针对《回乡偶书》韵字的读⾳说说我的看法。

尽管本诗中的“衰”在古时的确读(cuī),但现在读来,不管是读(cuī)还是读(shuāi)我们都感觉不到不押韵,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先从读(shuāi)说起。

读(shuāi)是今⾳,那么我们就⽤中华新韵来标注⼀下该诗的韵。

“鬓毛衰”的“衰”不宜读uī

“鬓毛衰”的“衰”不宜读uī

“鬓毛衰”的“衰”不宜读cuī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两首着名的《回乡偶书》诗,其第一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绝,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押韵。

但这三个字,用现代普通话念起来,似乎并不完全相谐。

“回”读huí,“衰”读shuāi,“来”读lái,要说押韵,只有同属开韵(ɑi)的“衰”“来”可以算得上,属于微韵(ui)的“回”是不能与之相押的。

研究唐诗吟诵的人,为了解决今音不同韵的矛盾,特地把“衰”字原来的读音shuāi改为cuī(催)。

许多唐诗选本、音碟和小学的语文教师都对此加以采纳,仿佛已成定论。

“鬓毛衰”的“衰”(shuāi)改读cuī,有没有史料作依据呢?没有。

改读以后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矛盾呢?也没有。

那为什么它的改读会被许多业内的人士接受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谈“衰”字的读音。

“衰”是个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读,其中suō、suī两读,因与本文的讨论无关,这里略而不谈。

其余两读一直延续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项:一个读cuī,用以表示“古代丧服”“差别”等意义;一个读shuāi,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义。

这两个音、义,无论古今都截然有别,不能混淆互换。

“鬓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意义明确而没有歧解,只能读shuāi,不能读cuī。

论定了“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以后,就可以明白,改读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足取的。

试想一个过去从未读过《回乡偶书》的人,当听到音碟中在吟诵“鬓毛cuī”时,他会知道这个cuī音是什么意思吗?猜测“催”“摧”二字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想到那个“衰”字上去。

这种改读的结果,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即使是曾经看过贺诗原文的人,恐怕也会对“鬓毛cuī”的读法感到相当别扭。

再说改读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问题。

首韵的“回”(huí)与末韵的“来”(lái),今音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

辨“衰”字的读音及其它

辨“衰”字的读音及其它

辨“衰”字的读音及其它【摘要】无论从句子意思也好,字典释义也好,追求押韵也好,《回乡偶书》中的“衰”都应读做“shāi”,而“回”则应读做“huái”。

我认为,在今后教学古诗时,可借鉴古音保留下来的方言读音,帮助我们还原古音。

虽然我们不能为追求押韵而“削足适履”,但在教学中,学生问起为什么不押韵之类的问题,却是不容回避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回乡偶书》“衰”字的读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时代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应用当时的语言、使用当时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

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域的变异而变异的,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也会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社会用字的不同要求和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有些字的古音在普通话里已消失,但在方言中却很好地保留下来。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

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让后人久久回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这首诗中:“衰”字的读音在中小学课本或其它诗集中都把它注为“cuī”,并解释为“两鬓已经斑白”、“耳边的头发疏落”等意。

即”衰老”或“疏落”之意。

原来,老年人,头发最易变白,两鬓(耳边头发,又称“鬓角”)更明显。

根据诗的内容和生活常识,这里只能取“衰老”之意,并且应读成“shāi”才是合理的。

原因有二:其一,《现代汉语词典》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shāi,衰弱。

“cuī”①等衰,②同“縗”。

《简明古汉语词典》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shāi①动词,衰退,②形容词,衰弱,③形容词,衰老。

“cuī”,①动词,依等级递减,引申为减少,②名词,古代丧服,通“縗”。

由此看来,从释意上看,应选择“shāi”的读音。

《说文解字》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秦谓之。

从衣,象形,古文衰。

稣禾切(sō)。

译文:衰,草做的避雨衣。

秦地叫做。

从衣(),象雨衣之形,古文衰字。

注释:①衰,徐灏《段注笺》“衰本象雨衣之形,假为衰(cuī)纟至字,而雨衣加作蓑,其后衰纟至字又加”纟“作”縗“。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篇一】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中学李吉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这就令人费解了。

我们编排教材应该考虑传承性,要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现象发生。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

有四个义项:shuāi。

①衰退,衰弱,衰老。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

”《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

减少。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

等级次第。

《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

”④cuī(崔)。

通“纟衰”。

古代丧服的一种。

《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先从诗律方面来看。

《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ī”押平声韵“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ā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á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

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①将其读为“shuā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ī”,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②,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

人是“两鬓斑白”而体现“衰老”,还是“耳边的头发疏落”,这是生理学研究的问题,笔者未作过这方面的观察考证;两种注音和注释谁是谁非,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评判。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拼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拼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拼音: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回乡偶书(唐)贺知章shào xiǎo líjiālǎo dàhuí少小离家老大回,xiāng yīn wúgǎi bìn máo shuāi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xiāng shí儿童相见不相识,xiào wèn kècóng héchùlái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衰、蓑、缞的音义辨析,兼谈《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

衰、蓑、缞的音义辨析,兼谈《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

衰、蓑、缞的音义辨析,兼谈《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衰'为'蓑'的本字,本义为草制雨衣《说文》曰:'衰,草雨衣。

秦谓之萆。

从衣,象形。

''衰'的本义为'用草编织的雨衣',后来因编织雨衣的材料与草有关,便在'衰'字上又增加了草字头,字形变为'蓑'suō。

如《诗经·小雅·无羊》云:'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衰'即是'蓑'之本字。

'衰'为象形字,该字最早见于金文,字形出现于西周衰鼎和春秋晚期的庚壶。

金文字形如下:金文“衰”字从字形可见,'衰'字似以草编成的简单的雨衣,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象形字,上似草制领子,而下面则像草编的下垂伞形的衣襟。

“蓑衣”与“衰”字对比图至小篆则发生了字形上的变化,形体上保留了草制衣服下垂的样子,为了表意明确便又在原来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意的'衣'字。

也就是说,小篆形体由明显的三部分组成:草帽(一说为衣领)、蓑草和表意的'衣'字。

篆书字形如下:篆书“衰”字在中国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而成,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蓑衣'。

如今'衰'这一音义现代汉语口语中已经不大使用了,已经被'蓑'完全取代。

但是这种源于我们祖先的'蓑衣'在偏远地区仍可见到。

蓑衣'衰'字的意义演变轨迹'衰'字由草编织的雨衣假借为'衰老'之意,如'衰退''衰弱'等。

《楚辞·九章·涉江》:'年既老而不衰。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后来又引申出'衰退''减少''枯萎''凋谢'等意,《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衰呼?'这里的'衰'就是'减少'之意。

逢老人古诗注音

逢老人古诗注音

逢老人古诗注音
哎呀,说起逢老人古诗注音,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你想啊,
古诗那韵味十足的词句,要是加上注音,不就像给我们这些对古音不
太熟悉的人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吗?比如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cuī)”,这“衰”字的注音,是不是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了它在
这里的读音和意思?
再看看“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要是不注音,说不定就会读错啦,那多影响我们感受古诗的美妙呀!就好比我们走路,没有清晰的路标
指引,不就容易迷路嘛。

注音能让我们更准确地读出古诗的韵律,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你说,这注音难道不是我们读懂古诗的一把好钥匙吗?
我的观点是:逢老人古诗注音太重要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古
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唐作藩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1996年版)。

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

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

《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引申为减退。

《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

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

”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
老的意思。

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

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

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

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

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

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

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了。

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

因为古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

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

而这首诗押的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

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

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

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1993)。

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

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

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
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的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

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

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
这是古今音的不同。

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

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至于个人喜欢用自己的方言读古诗,闭门高声吟诵,那是个人的爱好和自由,旁人听不懂无关紧要;犹如我们国家推行简化字,你个人习书法,喜欢写写繁体,也悉听尊便,但不能强求别人跟你去学平遥家乡话。

阅读指要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什么音?作者从“意义”和“韵脚”两方面判断,“衰”字在整首诗中应该作“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应该读cuī,而不是读shuāi。

作者进一步指出,这首诗的三个韵脚字现在的读音不完全押韵,是因为语言发生了历史演变,这在语音发展史上是普遍的现象。

有些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

作者认为这种主张不可取,因为我国方言复杂,各地方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有时一首古诗用这个方言区的语言读是和谐押韵的,而用另一个方言区的语言就不见得押韵了。

所以作者主张今天朗读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到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知道是古今音的不同就可以了,不必硬要用方言去改变字的读音。

另有人认为: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

到底应当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应当读shuāi,理由如下:
一、“衰”读cuī的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

在现代汉语中“衰”读cuī的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的意思。

这样的意思当然与“鬓毛衰”的意思不相吻合。

二、“衰”读shuāi,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的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的鬓发古诗文中称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剑南诗稿》)
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