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估

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估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而肥料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机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肥料逐渐受到农民和专家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以及评估其效果。
一、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有机肥料是一种从植物或动物来源的有机物质制成的肥料,它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并改善土壤结构。
为了充分发挥有机肥料的效果,农民需要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
首先,有机肥料应该与土壤混合使用。
将有机肥料均匀撒在已经耕作好的土壤上,并用耙子或锄头轻轻拌匀,使有机物质充分分散在土壤中。
这样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其次,有机肥料应适量施用。
由于有机肥料的释放速度较慢,过量施用会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积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农民应根据土壤质地、作物需求和施肥期进行有机肥料的合理计量。
此外,有机肥料的施用应与其他肥料相结合。
为了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可以选择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混合使用。
有机肥料提供持久养分,无机肥料提供快速养分,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的需要。
二、有机肥料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有机肥料的效果,可以从植物生长情况、土壤肥力和环境安全等方面考察。
首先,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有机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观察植物的株高、叶片颜色和果实产量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有机肥料的效果。
其次,测试土壤的肥力。
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可以通过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来评估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同时,要关注有机肥料对环境的安全性。
与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料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较低。
但有机肥料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施用,可能会造成养分流失和土壤污染。
农民和专家需要密切关注有机肥料的使用方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有机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其应用方法和效果评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
计算施肥量方法范文

计算施肥量方法范文施肥量是指在农田中施加的化肥数量,它的合理计算和施用能够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正确的施肥量计算是农田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介绍施肥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土壤肥力评价、农作物需肥量计算以及施肥技巧等。
首先,农田的土壤肥力评价是计算施肥量的基础。
常用的土壤肥力评价方法有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土壤肥力评价指数等。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是通过取样分析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从而了解土壤的肥力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决定施肥量的多少。
土壤肥力评价指数则是根据土壤的理化性质来评价其肥力,例如土壤质地、pH值、离子交换容量等。
通过对土壤肥力评价指数的计算,可以确定所施肥料的类型和施用量。
其次,根据农作物的需肥量来计算施肥量。
一般来说,农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农作物需肥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到种植的作物种类、生长期、产量目标等因素。
根据农业部颁布的相关标准,可以通过农作物的含量系数和产量来计算农作物需肥量。
含量系数是指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其中一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与其干物质产量之比。
通过根据农作物需肥量的计算结果,确定施肥量的大小。
最后,施肥技巧也是计算施肥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田管理者在决定施肥量时,还需要考虑到土壤的改良和作物的生长需求。
例如,在土壤酸性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增加石灰的施用量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另外,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施肥量还需要进行时间上的调整。
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分季施肥的方法,将施肥量的计算与作物的生长需求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施肥效果。
总之,施肥量的计算是保证农田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土壤肥力评价、农作物需肥量计算以及施肥技巧的合理应用,能够准确计算施肥量,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的产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施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肥料利用率 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 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空白对照; 处理2,无氮区(PK ); 处理3,无磷区(NK ); 处理4,无钾区(NP );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肥料施用效果评价的目标。
通常,我们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土壤肥力、节约肥料使用量等。
其次,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根据肥料施用效果评价的目标,可以选择相关的评价指标。
比如,评价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效果时,可以选择产量增加率、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评价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效果时,可以选择产品品质指数、营养成分含量等指标;评价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时,可以选择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评价节约肥料使用量的效果时,可以选择肥料利用率、单位产量肥料用量等指标。
然后,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根据需要评价的肥料施用效果,选择相应的农田或实验田作为调查样点,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方法要科学合理,避免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接下来,进行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和农产品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
在实验室分析中,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将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然后,将评价指标的数据与施肥处理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评估不同施肥处理的效果差异。
综上所述,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主要包括明确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指标、实地调查和采样、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通过合理的测算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价肥料的施用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堆肥的肥效如何计算公式

堆肥的肥效如何计算公式堆肥是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自然分解,产生有机肥料的过程。
堆肥的肥效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堆肥肥效的计算公式,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 确定堆肥的养分含量。
首先,需要对堆肥中的主要养分含量进行分析和确定。
通常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
这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或者专业仪器来进行测定。
确定堆肥中的养分含量是计算肥效的第一步,因为肥效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堆肥中的养分含量来进行的。
2. 计算堆肥的施用量。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以确定堆肥的施用量。
通常是根据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土壤的养分含量来进行计算。
确定堆肥的施用量是计算肥效的第二步,因为肥效的评估需要基于实际的施用量来进行。
3. 计算堆肥的肥效。
堆肥的肥效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肥效 = (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含量) / 施用堆肥的养分含量。
其中,作物产量是指在施用堆肥后,作物的产量;土壤养分含量是指在施用堆肥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施用堆肥的养分含量是指实际施用的堆肥中的养分含量。
通过以上公式的计算,可以得到堆肥的肥效。
肥效的数值越高,说明堆肥的施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越大,其养分的利用率也越高。
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可以帮助农民和种植户合理施用堆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评估堆肥的肥效,指导堆肥的生产和应用。
最后,可以帮助政府和农业部门监测和评估堆肥的使用效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总之,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是评估堆肥施用效果的重要工具,其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合理使用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可以更好地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肥料试验中化肥施用量的计算

新知新农业2021年/第04期/下半月刊/总第941期肥料试验中化肥施用量的计算王囡囡(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肥料试验设计中通常用到纯N、P 2O 5和K 2O,在试验中我们需要将其折算成具体化肥用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编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工作的准确性及效率。
本研究将试验中纯N、P 2O 5和K 2O 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制作应用程序,根据具体公式折算成化肥施用量。
以期提高肥料试验中折算化肥施肥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实现肥料折算的智能化。
1 基本公式以肥料试验纯N、P 2O 5和K 2O 守恒为基础,利用试验面积、 氮肥中N 含量(%)、磷肥中P 2O 5含量(%)、 钾肥中K 2O 含量(%)、纯N、P 2O 5和K 2O 等参数计算化肥施肥量。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a -垄长(m;b -垄宽(m);nn -氮肥用量(g);pp -磷肥用量(g);kk -钾肥用量(g);d -纯N 量(kg/hm 2);e -P 2O 5(kg/hm 2);f -K 2O(kg/hm 2);h -氮肥中N 含量(%);z -磷肥中P 2O 5含量(%);g -钾肥中K 2O 含量(%)。
2 折算应用程序利用计算机VB 语言将以上公式编程(如图1),根据具体肥料试验设计确定一垄的肥料用量,一垄面积为垄长乘垄宽(单位统一为m)。
氮肥选用尿素,磷肥选用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钾肥选用氯化钾或硫酸钾。
程序中“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为试验要求的纯N、P 2O 5和K 2O 的施入量,将各单位转化为kg/hm 2。
如果所选用的磷肥中含氮(如磷酸二铵则磷肥中五氧化二磷含量46%,磷肥中氮含18%)则输入相应的参数。
如果所选用磷肥中不含氮(如过磷酸钙为磷肥)则在磷肥中氮含量输入的参数为0。
3 应用验证施用化肥为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以试验处理(纯氮200kg/hm 2、P 2O 5100kg/hm 2和K 2O 50kg/hm 2)为例计算一垄施肥量(如图1)。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

字段名称 百公 斤籽 粒吸 0水平 1水平
极小值 1 1.1
极大值 11.2 5.8
平均值 1.9 2
标准差 0.9 0.6
变异系数 0.47 0.3
样本数 208 164
2水平
3水平 0水平 1水平 2水平 3水平
0.5
0.8 0.5 0.6 0.5 0.6
4.5
5.1 12.3 14.4 13.2 10.6
(1)氮肥利用率计算 (2)磷肥利用率计算 (3)钾肥利用率计算
“3414” 试验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
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
有机肥:“3415”,+M(处理1-14) ,处理15:-M CK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收集本地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作物3414试验结果 • 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 • 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和可疑数据 • 构建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结果数据库。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土壤Olsen-P(mg/kg) y = 30.96Ln(x) - 13.498 R2 = 0.8194
相对产量(%)
试验成功的 标准时什么?
不能随意删 除施肥不增 产的数据
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 统计和确定
• 实测数据:收集3414试验中养分测试数据和经济 产量、茎叶产量等数据,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 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 和可疑数据,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养分测试结果数 据库,计算不同条件(如无氮、无磷、无钾和施 肥)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各 自平均值 • 文献数据:同时收集当地文献资料数据,进行比 较之后,确定合适的值用于后面利用率的计算。
肥料计算及使用量

肥料计算及使用量
肥料的计算和使用量是根据所种植的作物和土壤的养分需求来确定的。
一般而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肥料计算和使用量的方法:
1. 确定作物需求:根据所种植的作物和其生长期内的养分需求,确定所需要的肥料种类和比例。
可以咨询农业专家或参考农业手册来获取相关信息。
2. 土壤测试: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这对于确定需要添加的肥料和使用量至关重要。
土壤测试可以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或者使用土壤测试盒进行初步测试。
3. 肥料施用量计算:根据作物的生长期、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包装上的建议用量,计算所需的肥料施用量。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每亩施用的养分量来计算,然后根据实际种植面积来确定具体的施用量。
4. 分期施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将施肥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
一般来说,作物的生长阶段分为种子发芽期、生长期和结果期,每个阶段的施肥量可能有所不同。
5. 施肥方法:根据肥料的类型和作物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如基肥施用、叶面喷施或灌溉施肥等。
需要注意的是,肥料的使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有农业专家的指导或经验,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所需的肥料和使
用量。
此外,注意遵守施肥的时间和方法,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印发《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试行)》的函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指标包括: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1、肥料利用率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当季作物吸收的百分数。
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肥料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之差与肥料投入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 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空白对照;处理2,无氮区(PK );处理3,无磷区(NK );处理4,无钾区(NP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分别检测田间试验各处理植株样品的茎叶和果实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不同试验处理作物养分的吸收量,用“U ”表示。
如果没有测定植株样品养分含量,可根据收获的经济产量和形成每百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计算获得。
1.2.2.3 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100⨯-=NPK NPK N F U U RE磷肥利用率:%100⨯-=PNK NPK P F U U RE 钾肥利用率: %100⨯-=KNP NPK K F U U RE 2、肥料农学效率2.1 定义肥料农学效率(AE )是指特定施肥条件下,单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
它是施肥增产效应的综合体现,施肥量、作物种类和管理措施都会影响肥料的农学效率。
在具体应用中,施肥量通常用纯养分(如N 、P 2O 5和K 2O )来表示,即氮肥农学效率通常是指投入每公斤纯氮所增加的经济产量数量,磷肥农学效率通常是指投入每公斤P 2O 5所增加的经济产量数量,钾肥农学效率通常是指投入每公斤K 2O 所增加的经济产量数量。
2.2 测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AE=(Y f – Y 0)/F式中:AE 是指肥料农学效率,单位为公斤/公斤;Y f 为某一特定的化肥施用下作物的经济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0为对照(不施特定化肥条件下)作物的经济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纯养分(是指N 、P 2O 5和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肥料农学效率,具体田间试验设计见“1.2.2 差值法中的田间试验设计”。
其中: 氮肥农学效率:AE N =(Y NPK – Y PK )/F N磷肥农学效率:AE P =(Y NPK – Y NK )/F P钾肥农学效率:AE K =(Y NPK – Y NP )/F K氮磷钾肥料农学效率:AE NPK =(Y NPK – Y 0)/F NPK肥料农学效率直接反映了施肥的增产状况,一般用来定量特定施肥条件下化肥增产作用,进行点上的肥料效应分析;也可以通过不同地区和作物化肥农学效率的比较,找到高效区和高效作物,进行区域的肥料效应分析。
还可以结合肥料和产品价格,进行肥料投入经济分析。
3、肥料偏生产力3.1 定义肥料偏生产力(PFP )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下的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比值。
它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
3.2 测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PFP=Y/F式中:PFP 是指肥料偏生产力,单位为公斤/公斤,Y 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作物的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是指特定肥料纯养分(是指N 、P 2O 5和K 2O )的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
具体设计如下: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施氮区(N );处理2,施磷区(P );处理3,施钾区(K );处理4,氮磷钾区(NPK )。
其中:氮肥偏生产力:PFP N =Y N /F N磷肥偏生产力:PFP P =Y P /F P钾肥偏生产力:PFP K =Y K /F K肥料偏生产力:PFP NPK =Y NPK /F NPK4、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测算肥料施用效果4.1 肥料利用率为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重要数据和成果,测算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肥料利用率,特提出测算方法如下。
4.1.1 “3414”田间试验肥料利用率在每个项目县选择有代表性的“3414”田间试验10-15个,所选的田间试验2水平的施肥量与当地推荐施肥量基本一致,利用试验数据测算氮、磷、钾肥料利用率。
其中:氮肥利用率:%100220222⨯-=-N E N F K P N U K P N URE式中:RE N-E 是指氮肥利用率,U N2P2K2是指N 2P 2K 2处理氮素(N )养分吸收量,单位为公斤/亩,U N0P2K2是指N 0P 2K 2处理氮素(N )养分吸收量,单位为公斤/亩,F N 是指肥料养分(N )的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如果“3414”田间试验开展了植株养分测试(包括果实和茎叶产量),可以直接计算出N 2P 2K 2和N 0P 2K 2处理养分吸收量;如果“3414”田间试验中没有开展植株养分测试,可以利用N 2P 2K 2和N 0P 2K 2处理的产量和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计算获得。
磷肥利用率:%100202222⨯-=-PE PF K P N U K P N URE钾肥利用率:%100022222⨯-=-K E K F K P N U K P N URE4.1.2 测土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数据测算肥料利用率,即选择田间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并参考土壤肥力状况相近和施肥量相同的“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结果估算相应的缺素区产量,再分别计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一般每个项目县选择有代表性的田间示范10-15个。
其中:氮肥利用率:%100)(⨯⨯--=-NF N A NTG Y T Y T N RE式中:RE N-T 是指氮肥利用率,Y T 是指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G -NT 为根据“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估算的缺素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A N 是指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公斤,F N 是指施用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磷肥利用率:%100)(⨯⨯--=-PF P A NTG Y T Y T P RE 钾肥利用率:%100)(⨯⨯--=-KF K A NTG Y T Y T K RE 4.1.3 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按4.1.2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利用田间示范的“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并参考土壤肥力状况相近和施肥量相同的“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结果估算相应的缺素区产量,计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其中:氮肥利用率:%100)(⨯⨯--=-NF N A NTG Y R YR N RE 式中:RE N-R 是指氮肥利用率,Y R 是指常规施肥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G -NT 是指根据“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估算的缺素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A N 是指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公斤,F N 是指施用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磷肥利用率:%100)(⨯⨯--=-PF P A NTG Y R YR P RE钾肥利用率:%100)(⨯⨯--=-KF K A NTG Y R YR K RE4.1.4 区域肥料利用率区域氮、磷、钾肥料利用率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4.1.4.1 不同作物区域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RT S S R S R N RE T S T N REN RE +⨯-+⨯-=式中:RE N 是指区域氮肥利用率,RE N-T 是指某一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区氮肥利用率,S T 是指某一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RE N-R 是指某一作物常规施肥区氮肥利用率,S R 是指某一作物常规施肥区面积。
磷肥利用率:RT S S R S R P RE T S T P REP RE +⨯-+⨯-= 钾肥利用率:RT S S R S R K RE T S T K REK RE +⨯-+⨯-= 4.1.4.2 区域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n i Ni S n i Ni S Ni RE N RE 11式中:RE N 是指氮肥利用率,RE Ni 是指第i 种作物氮肥利用率,S Ni 是指第i 种作物面积,n 是指作物种类的数量。
磷肥利用率:∑=∑=⨯=n i Pi S n i Pi S Pi RE P RE 11钾肥利用率:∑=∑=⨯=n i Ki S n i Ki S Ki RE K RE 114.2 肥料农学效率鉴于没有安排相应的田间试验,因此无法分别单独计算氮、磷、钾肥农学效率,但可以通过田间示范数据计算肥料农学效率。
4.2.1 测土配方施肥的农学效率按4.1.2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利用每个田间示范的测土配方施肥区和空白区处理产量,计算肥料农学效率。
AE T =(Y T – Y C )/F T式中:Y T 是指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C 是指空白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T 是指测土配方施肥区的施肥量,即N+ P 2O 5+K 2O 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4.2.2 常规施肥的农学效率按4.1.2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利用每个田间示范的常规施肥区和空白区处理产量,计算肥料农学效率。
AE R=(Y R– Y C)/F R式中:Y R是指常规施肥区作物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C是指空白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R是指常规施肥区的施肥量,即N+ P2O5+K2O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