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家庭主题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作品中西⽂化的差异2019-08-06⼀、从“弑⽗情节”到“弑⽗情结”我们先来看看情结原型:古希腊忒拜神话中有这样⼀个预⾔,底⽐斯王在某⽇醉酒后与伊俄卡斯忒的⼀夜交合,导致了⼀个新⽣⼉的降⽣,刚出⽣的婴⼉被抛到喀泰戎的荒⼭中。

牧⽺⼈发现了这位双脚受伤肿胀的婴⼉,管他叫他俄狄浦斯,把他送给没有⼦嗣的邻国国王波⾥玻斯做养⼦。

长⼤后,俄狄浦斯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受到拥戴,被推选为国王,并娶得伊俄卡斯忒⼥王为妻。

多年后他才发现:在特尔斐神庙争⽃中杀掉的那个狭路相逢者,正是他的亲⽣⽗亲,⽽所娶之妻则是⾃⼰的母亲,由于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娶母”的⼤罪,瘟疫和饥荒降临⼈间。

俄狄浦斯诅咒⾃⼰的眼睛竟看到这样⼀幅景象,便⽤胸针刺瞎双眼,放弃王位和家庭,万念俱灰,浪迹天涯……公元前431年,雅典悲剧⼤师索福克勒斯根据这⼀神话传说,创作了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成为西⽅深⼊⼈⼼的悲剧英雄。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理学的⾓度,将俄狄浦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英雄神话中许多弑⽗情节加以提炼并转化,他试图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揭⽰⼈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些本能性的冲动,将⽂学现象归结为⼼理学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童通过⽗母呵护⾃⼰的过程中,⽽得到满⾜,恋⽗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阶段产⽣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了⼀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的所有物,⽽把⽗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并想取代⽗亲在⽗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孩也以为母亲⼲扰了⾃⼰对⽗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在弗洛伊德的⼼理学语境下,“弑⽗情节”演变成“弑⽗情结”,⽂学⼈物形象转换成⼼理学图像。

但弗洛伊德仅仅完成了从病理⼼理学⾓度分析“弑⽗情结”的起源,并将其定位于⼈类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

“把⼼灵作为⼼理学研究对象”的19世纪瑞⼠⼼理学家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灵或⼈格结构是由意识(⾃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所构成。

浅析中西家族小说中的小说元素

浅析中西家族小说中的小说元素

浅析中西家族小说中的小说元素摘要:家族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世界性话题,吸引着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作家们在其中探索、耕耘,不断创造。

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和巴金的《家》是中英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既能了解中西家族小说的异同,同时又能揭示其各自的特色与风貌。

两部作品虽篇幅不同、发生背景不同,但所书写的家族冲突与拯救的悲剧性故事模式、家长式权威与反叛青年的矛盾性人物形象、时代更迭与思想启蒙的主题意蕴等方面有不少共性,本文试图从这几点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横向比较。

关键词:家族小说;《福尔赛世家》;《家》;中西对比“家族小说”所描述的对象多是家庭或家族,以呈现家族成员的生活状态或追溯家族的历史,而且要在与历史的结合中,表现人物形象、家族命运,以及对历史、社会、生命等的思考。

“家族小说”的叙事既可以表现为血缘关系,也可以表现为姻缘关系。

“家族小说”的叙事主要以单个家庭或者整个家族作为故事发生的载体,以家族中主要人物的命運起伏变化为中心,从而呈现整个家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家族小说”的叙事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但实际却是以日常生活为缩影,以小见大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类的整体命运,这也正是“家族小说”的精妙之处之一。

一、家族小说的溯源“人既自然地又文化地生活在家族(家庭)之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双重境遇。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文学史上,家族小说的历史都可谓源远流长。

西方家族小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2至13世纪冰岛的萨迦文学,家族小说的英文为“saga novel”,又被称为“世家小说”。

“萨迦”是冰岛社会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录,这也是西方家族小说的雏形。

到19世纪时,西方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以家族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题的作品。

20世纪初,约翰·高尔斯华绥在他的小说名称中首次正式使用了saga一词(《福尔赛世家》的英文为《The Forsyte Saga》),后来的作家也开始效法,家族小说成了文学中的一个独特领域。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本文将从主题、文学设备、价值观以及风格上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以及创作手法上的差异与互补。

一、主题中国文学注重表达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意识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题大多与国家命运、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紧密相关。

其中,国家命运类的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描述了帝国衰落与兴起的故事,强调天命与人力的辩证关系。

而家庭观念类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家》则探讨了家庭关系的纠葛、亲情的力量。

而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注重个人的抒情、自由等主题,如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归来故事,探讨了追求自由和控制命运的主题。

到了现代,西方文学也逐渐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如《1984》、《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

二、文学设备中国文学倾向于用诗人的语言去象征和抒发情感,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若以情感为基点,中国文学则注重通过美感的传递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于剧情和角色的刻画,以及对细节和语言的描绘。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人物的对白和个人独白,展示了矛盾的内心、命运的无奈以及智慧的探讨。

同时,西方文学也借助叙述者的视角创造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三、价值观中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家国情怀、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礼义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表达与传承。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多关注自由、平等、个人追求等价值观。

例如,《美国的全民底层》中描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人权的争取,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同时,西方文学也注重探索个体的心理和身份,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恐怖。

国外家书类书籍

国外家书类书籍

国外家书类书籍以下是 7 条关于国外家书类书籍的内容:1. 《傅雷家书》那可真是一部超棒的作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了解傅雷父子情感世界的大门。

你看啊,书中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真的是满满的爱呀!“孩子,我希望你怎样怎样”,这不就是我们父母常对我们说的话嘛。

读这本书,会让你感觉像在和他们一家聊天一样亲切。

2.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呀,就如同一个温暖的怀抱,把你紧紧搂住。

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多有意思啊!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就好像我们和朋友聊天一样,“哎呀,这个怎么回事呀”。

简直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他们下一次会说些啥。

3. 《诫子书》虽然简短,但那深刻的道理让人震撼呀!诸葛亮对儿子的期望和告诫,不就像灯塔指引船只一样重要吗?“宁静致远”,这四个字多有力量啊,能让我们深思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

4. 《曾国藩家书》那可是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库啊!曾国藩对家人的教导,就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轻轻诉说,“要这样哦,不要那样哦”。

读起来真的让人受益匪浅哇。

5. 《诫外甥书》读起来也很有意思哟!这里面的道理和建议,不就像给你的人生点亮了一盏灯嘛。

“志存高远”,哇,多么激励人心的话语呀,这难道不让你心动,想去好好读一读吗?6. 《亲爱的提奥》这本书就像一架时光机,带你走进梵高和他弟弟的情感世界。

看着他们交流艺术、生活,你难道不会感慨万千吗?“提奥,我又画了一幅画”,这种对话多真实呀。

7.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它讲述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弗兰西一家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这不就是人生吗?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温暖又坚韧的力量吗?我觉得这些国外家书类书籍都非常值得一读,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外国写一个家族的巨著

外国写一个家族的巨著

外国写一个家族的巨著1、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为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四个儿子:米卡、伊凡、阿辽沙,以及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

一家人矛盾重重,父子冲突不断升级,后来私生子把父亲谋杀,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弑父案。

2、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部文学史上罕见的史诗性小说巨著,写了好几个贵族之家,主要人物有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罗斯托夫等。

托翁着力将各个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广阔的关系网,因而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角色。

3、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小说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成名作,也是他的早期作品,出版时他才26岁,而此书还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家庭的没落”,这已经说明了小说的全部内容:书中叙述的正是布登勃洛克这个家族走向没落的过程。

4、尤金·奥尼尔:《悲悼三部曲》《悲悼三部曲》是美国作家奥尼尔的剧作,包括《归家》、《猎》、《祟》,戏剧的氛围压抑阴森,甚至带有一丝恐怖的气息。

里面写了孟南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充满罪恶,并且罪恶在一代代沉积,最终把整个家族埋葬。

5、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按时间分为四部分,总的来说,就是写了康普生一家子,并集中在昆丁、凯蒂、杰生、班吉明这几个兄弟姐妹身上。

福克纳充分利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塑造了这几个“圆形人物”。

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杰作,描写了马贡多的布恩地亚这个家族七代人的传奇历史,写他们从搬迁到这个地方发展到人口兴旺再到衰亡的过程。

《百年孤独》翻译到中国后,对莫言、陈忠实等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顿河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南方色彩,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群像。

十大家庭教育经典书籍

十大家庭教育经典书籍

十大家庭教育经典书籍1.《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描绘贾府的家庭生活和贾府后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典型形象,如贾母、王夫人等,对于父母如何进行子女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2.《家》《家》是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家庭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兴衰过程。

小说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和解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书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家庭形象,如家长、兄弟姐妹等,对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3.《父与子》《父与子》是俄国作家伊万·涅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家庭教育为主题,通过一个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父亲以自己的言行榜样影响了儿子的成长,书中充满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启示。

4.《教育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是美国教育家艾伦·怀特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对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剖析,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教育指导。

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使家长更加明确自己的育儿目标和方式。

5.《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著作。

作者通过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书中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6.《父母学》《父母学》是中国心理学家冯友兰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

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和个性发展的平衡,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7.《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博威尔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学术著作。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
1.英雄形象:东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塑造英勇无畏、正义凛然的 英雄形象,传达崇高的价值观。 2.女性形象:东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温柔贤惠、善良贞 洁;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多元,有独立自主、勇 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3.反面形象:东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刻画反面形象,揭示人性的 丑恶和社会问题。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相似点与差异。
审美风格
1.简洁明了:东方文学作品注重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西方文学作品则更注重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 的精确性。 2.浪漫主义: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浪漫主义作品,强调个性、情感和想象;东方文学作品则更注 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3.象征主义:东西方文学作品都有象征主义作品,但西方文学作品更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东 方文学作品则更注重社会寓意和道德教化。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
总结: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总结: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共性
1.对人类情感的描绘:东西方文学作品都热衷于描绘人类的情 感世界,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爱恨情仇,这些情感在东西方文 学作品中都有深入的体现。 2.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东西方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各自社会的现 象和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分析,揭示出人类社会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手法的相似性:东西方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象征、隐喻、倒叙等手法在东西方文学作 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互文性比较。
▪ 西方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1.西方文学作品的传入与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如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等也对 东方文学作品产生了影响,为东方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和思想启迪。 2.西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西方文学作品在主题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多样性, 如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为东方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 表达方式。 3.西方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创新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创新产生了促进 作用,激发了东方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探索精神。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百妍22120112鲁迅的《伤逝》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相同点:1.内容:主要记述的事件都是夫妻之家的事,都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之中人性觉醒,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的内容。

2.结局:在这两部作品中,最终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出走为结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3.环境背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大致情况都是这样:女主人公在家做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家庭的经济开支来源都靠男主人公,并且都因为男主人公的职业状况而导致家庭拮据,一度成为影响家庭和男女主人公关系的问题,并且由物质原因转至影响精神生活。

可见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对“物质影响精神”这个观念都有共识。

4.女主人公:她们的性格属于比较温柔传统的,都属于是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坎坷,对生活没有太多认识、思想还非常单纯的女性。

她们没有太多的人生追求,最大的精神依托就是家庭和丈夫。

但是她们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都是因为爱情追求成长。

她们都有着一颗追求觉醒的心,对生活有着理想。

5.男主人公:这两部作品里男主人公都认为自己爱女主人公,为她做出了很多。

并且这两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都比较软弱,当遇到事情时,无法承担起责任,并且将问题的来源都推到女主人公的身上,并且对女主人公都有些责怪。

6.刺激源: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发生了一些事情,促使两个人关系变化(《伤逝》中涓生失去工作,家庭失去支撑的经济来源/《玩偶之家》中娜拉欠债,并且伪造父亲的签字,犯了法,被科洛克斯泰威胁)不同点:1.作品形式:《伤逝》是鲁迅的小说,而《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戏剧2.角度:《伤逝》主要是从涓生的角度来写,是涓生对他们这段感情的回忆,对子君的回忆,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很难说不带有主观色彩;而《玩偶之家》则是以剧本的形式,比较客观的进行讲述。

3.形式:《伤逝》是倒叙回忆,《玩偶之家》是顺叙,讲述事件发展本身4.线索:《伤逝》中是涓生和子君的感情变化,单线发展,而《玩偶之家》是多事件多人物多关系发展,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托伐·海尔茂和娜拉之间的婚姻关系;阮克和海尔茂的长期好友关系;阮克和娜拉之间,阮克爱恋娜拉的暧昧关系;林丹太太和娜拉的同学兼好友关系;林丹太太和科洛克斯泰的情人关系;科洛克斯泰和娜拉的债务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主题下中外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主体学主要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主体,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延。

家庭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

从原始的神话传说到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代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向世人讲述着家庭的故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家庭这个窗口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这种手法一直为中外作家所青睐。

当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的差异,家庭在各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中外作家在对相同主题的把握上又会现实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涉及讨论的几部中外家庭主题的文学作品,西方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的《红楼梦》,《家》等,都是中外作家积极运用家庭主题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具体分析下中外作家,运用家庭主题的一些特点。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主题。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家庭自婚姻始。

婚姻不仅是两性问题,而且涉及家族和集团的繁衍、维系、巩固、发展,是人们为了赓续正常的社会生活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社会常立下种种禁忌、规则来作为指导婚姻的范式。

而陀氏笔下的家庭却是偶然凑合的产物,它的成立具有非范式的特性。

其表现如下:A,夫妻两人“根本没有什么爱情”。

男性主子使用权力占有自己的女奴,本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婚姻的合乎范式的补充,而主子为了一时冲动而把自己同一个本不相爱的女奴拴在一起,以致构成事实上的婚姻家庭,则是偶然的,它既不符合旧的、又有悖于新的婚姻范式。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费多尔的两次婚姻一也都出于偶然,成于蹊跷。

费多尔的第一次婚姻建立在富家小姐阿杰莱达的浪漫奇想之上。

阿杰莱达并不是为了爱情,而仅仅是因为不愿用极安静极寻常的方式嫁人,就与食客兼小丑的费多尔私奔了。

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是索非亚的窘困生活促成,她身为养女,“呆在女恩人的家里,本来就不如投何死了的好”,于是慌不择主地投向了费多尔。

婚姻范式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社会存在的需要。

社会用它来指导择偶,控制婚姻,以维持社会正常的代际传递和社会阶层、社会集团内部的正常整合。

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只有依照婚姻范式成立的家庭,才能成为那个社会中正常或“美满”的家庭。

而偶合家庭成立的非范式性就决定了它必然是病态的、残破的。

名.反常态的人际关系。

B,缺少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天然的内聚力。

在种种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为紧密的。

家庭成员间不仅存在经济上的合作关系,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而且还有天然的血缘联系。

他们朝夕相处,空间距离最近,情感交流最多,相互影响最深:均为其他人际关系不能比拟。

这一切决定了家庭有一种天然的“内聚力”。

尽管这种“内聚力”的表现形式和社会作用各有不同,它既可以是英雄之家的志同道合,前仆后继;也可以是竹篱茅舍的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还可以是魔窟鬼穴的杭涤一气,狼狈为奸,但都是行为上的高度一致,本质上的有机统一。

而在偶合家庭中,这种“内聚力”却丧失殆尽了。

而维尔西洛夫和卡拉马佐夫的家庭成员从未协同一致地干过一件事(哪怕是坏事》。

“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家庭人际关系远近亲疏的重要尺度。

“内聚力”的消失,标志着偶合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已大悖常情,大逆常理。

C,失功效的家庭职能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担负许多重要职能,如经济、教育等。

偶合家庭则不然,其仲种社会职能几乎都失去了应有的功效。

维尔西洛夫挥金如土,一生耗费了40万卢布,妻子索菲亚却只能靠做手工活维持起码的生活。

同样,费多尔积攒的金钱逾10万,也仅供自己享受。

刚走进大学的伊凡,即使是在货金中断、衣食告罄的危急关头,也未从父亲处得到丝毫接济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切方面和各个阶段上,家庭都表现出巨大的教育潜力。

而偶合家庭的教育职能却风流云散了。

维尔西洛夫和费多尔对子女的生存都置若周闻,对教育启蒙就更视之漠然了。

加上偶合家庭成员往往分居独处,离多合少,因而连起码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影响都成了空谷足音。

它使偶合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成了精神上的畸型儿和贫血者。

家庭职能是家庭存在的根据。

只有充分发挥家庭职能,家庭才能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只有全面实现其职能,家庭才会成为个人和社会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

而偶合家庭主要职能的丧失,意味着它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家庭蜕变成了非家庭。

正是通过展示偶合家庭的一洗了大悖常理的特性,表现偶合家庭的非正常性,从而引导人们探造成这种非正常性的原因,自然而然的将读者的视角引向当时的社会背景。

偶合家庭正是在转型期社会两种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在这失去了规范的世界里,人们一系列偶然选择的结果。

它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的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宗法专制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文化的冲突的必然结果。

它不符合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家庭规范,但又是必然中的偶然,是俄国转型期社会一种怪异的家庭范例。

“家已不家”,这里不曾有长幼欢聚,也无倚窗企望,人们四分五裂,被抛向漠漠的世界。

于是,从家庭的虚化中衍生出更广阔的实在—俄国转型期社会—一个放大的偶合家庭。

因此,从本体来着,偶合家庭是其成员生活的微观环境,从象征来看,它又是作家笔下各种人物所处的宏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正是在这种象征意义上,陀氏曾经自喻是“偶合之家的主人公”(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如果说托斯陀耶夫斯基是通过偶合家庭这种非常规的家庭模式,来表现当时俄国社会的非正常状态,那么玩偶之家则是从挪威社会当时正常一个小家庭出发,通过一个突发事件,来表现这种“正常”掩盖下的不正常,即资本主义道德,法律下,社会对女性独立地位合理的漠视和压迫。

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通过娜拉形象的塑造,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所作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娜拉人物形象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

她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

娜拉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

就是由于这件合情合理的行为,资产阶级的“不讲理的法律”却逼得她走投无路。

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

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

由丈夫海尔茂前后判若两人的丑恶表现中,她看到了丈夫行为所依托的社会公理同人的本性的矛盾冲突,从而对她几十年虔诚信奉的传统观念、传统价值发生了怀疑,在与丈夫的论争中,提出了家庭、婚姻、教育、法律、宗教等问题。

她的赖以平静生存的社会信念根本动摇了。

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她决定离开丈夫,到社会中去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

”《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但它的人物,最重要的只是两个;它的题材范围十分狭窄,只是家长里短,凡俗琐事,并在家庭这四堵墙内展开;它的时间不长,从幕布拉起到帷慢落下,前后只有三天。

从上面的叙述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主题的揭示是通过玩偶之家的矛盾,更确切的说是那拉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着眼点很小,立意却是很高。

那拉本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家庭妇女,如果没有这件突发事件她会跟周围所有的女性一样默默的过完平常的一生,而从来不可能去思考什么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自己的没有独立人格,和资本主义的法律不合清理压抑人性,是现实逼着她去思考,是她幡然醒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一个夫妇反目、家庭解体的普通剧目变成了一篇对社会的起诉书,讨伐男权中心社会的檄文和激励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妇女精神独立宣言。

(三)列夫·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在托斯陀耶夫斯基和易卜生笔下,家庭主题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表现现实社会,展现社会的荒谬失序和讨伐社会罪恶的阵地,那么在托尔斯泰笔下则展示出某种暧昧不明和矛盾。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此时俄罗斯封建地主贵族农奴制度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过上升时期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改革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托尔斯泰明明确确的感受到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教堂,法律,军国主义,合法婚姻的虚伪,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同前面两人一样,在他也是有好多要揭露和讨伐的;但另一方面,他的梦欲主义,不用暴力抵制邪恶的“勿抵抗恶”思想,使他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失去了信念,陷人深沉的悲观主义。

他一方面憎恶并批判旧制度,成为一个清醒的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对于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却茫然无知,成为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表现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里,即追求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想的矛盾和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安娜是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外表美丽、内心纯贞,充满渴望爱情的青春活力。

执着追求幸福、光明和自由的个性注定了她与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必然导致她最终的悲剧命运,丈丈夫卡列宁却是个年老的,卑劣的,用难听鼻音讲话的官僚,同他结婚后,她的生气就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憧憬。

与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伏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堕人情网,几乎是必然的。

安娜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要求的追求自我解放的俄罗斯女性,她极力想挣脱精神牢笼,打断彼得堡地主官僚制度的道德锁链,她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不得不对丈夫变心,背叛旧制度制造的婚姻悲剧,她需要爱,她到底有什么罪过?但她最后却受到了惩罚,不仅感到内疚,还卧轨自毁于火车轮下,为自由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何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托尔斯泰思想上的矛盾和彷徨在这个问题上被充分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这种矛盾又融入到安娜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背负巨大的道德愧疚感,这也使得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