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趵突泉标准教案及反思]趵突泉标准教案

2024年[趵突泉标准教案及反思]趵突泉标准教案

2024年[趵突泉标准教案及反思] 趵突泉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泉水叮咚》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趵突泉”,详细内容涵盖趵突泉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历史文化。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全面解趵突泉自然景观与人文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解趵突泉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泉水特点;2. 掌握趵突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4.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热爱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趵突泉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泉水特点及历史文化知识。

难点:理解趵突泉形成原因及泉水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黑板;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趵突泉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趵突泉地理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解其所在地区;(2)讲解趵突泉形成原因,结合模型进行演示;(3)阐述趵突泉泉水特点,通过实例进行分析;(4)讲解趵突泉相关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其深厚文化底蕴。

3. 例题讲解以趵突泉形成原因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4. 随堂练习出示与趵突泉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内容:(1)地理位置:;(2)形成原因:;(3)泉水特点:;(4)历史文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趵突泉地理位置及形成原因;(2)分析趵突泉泉水特点;(3)谈谈你对趵突泉历史文化认识。

2. 答案(1)地理位置:;(2)形成原因:;(3)泉水特点:;(4)历史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趵突泉知识掌握较好,但在讲解形成原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更多关于趵突泉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趵突泉美景,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形成原因和泉水特点3.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设计与反馈5. 板书设计清晰度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答案完整性7. 课后反思深度与拓展延伸实践性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

《趵突泉》教案五篇

《趵突泉》教案五篇

《趵突泉》教案五篇《趵突泉》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词。

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教学回点1、课文中描写大小泉景色的部分,即课文3、4两个自然段2.细致观察与描写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有条件的准备相关录相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几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甫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

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

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齐读,说说现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出课题,引起下文)六、教学第二段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在西门外的桥上看到一溪活水,)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泉水清洁、清澈、明亮)3、“妩媚”是什么意思?(指姿态美好可爱)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4、齐读第二段。

2024年趵突泉优秀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

2024年趵突泉优秀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

2024年趵突泉优秀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泉水之旅》教材第二章“趵突泉的秘密”,详细内容包括趵突泉的形成原理、泉水特点、周边生态环境及文化意义。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趵突泉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趵突泉的形成原理,了解其泉水特点及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趵突泉的形成原理及其泉水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趵突泉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趵突泉的形成原理、泉水特点、周边生态环境及文化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趵突泉这一自然景观。

4. 例题讲解:分析趵突泉的形成原因,讲解泉水特点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趵突泉的结构示意图,加深对趵突泉形成原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的秘密2. 内容:趵突泉的形成原理泉水特点周边生态环境文化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如何保护趵突泉这一自然景观。

2. 答案要点:增强环保意识,不乱丢垃圾;合理规划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泉水质量;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趵突泉的形成原理、泉水特点等,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趵突泉,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 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趵突泉教学设计(优秀6篇)

趵突泉教学设计(优秀6篇)

趵突泉教学设计(优秀6篇)《趵突泉》教案设计篇一一、整体感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趵突泉》。

《趵突泉》的作者是老舍。

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猫》。

(幻灯片出示《猫》的内容结构图,教师示范大声读《猫》的内容结构图)师:下面请你们把预习作业纸拿出来,大声读一读《趵突泉》的内容结构图。

(先请学生练读,再指名学生读)二、感受大泉师:那我们先去欣赏大泉。

请大家先读读描写大泉的这段话,感受一下大泉的与众不同之处。

师:通过老舍先生写的这段文字,你觉得趵突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生:它不停地翻滚。

生:它不停的在冒。

1.注意“冒”的字形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

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往上窜。

生:翻滚。

生:跳跃。

生:奔腾。

生:钻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出现多种说法。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

生4: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

生5: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4.对学生的看法梳理、引导、点拨、甄别。

(1)幽默地反问,提醒学生再斟酌自己的观点。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

(笑)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大笑)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

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

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趵突泉的泉水特点的描述。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材:《趵突泉》课文教学辅助材料:1. 趵突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生字词卡片3. 朗读录音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趵突泉的泉水特点。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对趵突泉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泉水特点。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小作文。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保护自然景观,爱护环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让学生朗读上节课的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更加直观地了解趵突泉的泉水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趵突泉景区,感受泉水的美丽。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

2.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向游客介绍趵突泉。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保护自然景观,爱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泉水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该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以及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写,理解其含义。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趵突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读写、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趵突泉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生字词,讲解课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趵突泉》2. 生字词:泉水、清澈、涌动、碧绿、倒影、古树、凉亭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我心中的趵突泉”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描述趵突泉的美景,表达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趵突泉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

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年级:小学四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了解趵突泉的景色。

(2)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趵突泉的美。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体会课文中对趵突泉的描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3. 课堂练习(1)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等填空。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预习下一课。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掌握情况。

(2)学生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提高表达能力。

3.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小作文。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3. 小作文:评价学生对趵突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小作文,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泉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趵突泉》教案优秀5篇

《趵突泉》教案优秀5篇

《趵突泉》教案优秀5篇《趵突泉》教学设计篇一《趵突泉》是篇写景文章,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身。

全文共有4节,第1节简述济南的三大名胜;第2节概说泉水之美,为济南增添了无穷魅力;第3节写了大泉的壮观与冬日泉水的神秘。

第4节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写出了小泉的有趣。

全文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值得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评析直至存入脑海。

老舍是文学大师,小小一篇《趵突泉》写作手法也十分高超,布局谋篇匠心独具,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字里行间渗透出对趵突泉的赞美喜爱之情,更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这些,都是教学时可开发的资源,要引导学生去赏析、去学习,甚而模仿和创作。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欣赏美文佳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3、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好!听说咱们四(5)班的同学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是这样吗?这么一说,我倒想见识一下,考考你们,想接受我的挑战吗?1、游戏导入抢猜城市的别名。

如:广州-羊城,花城;昆明-春城;重庆-山城;哈尔滨-冰城;济南-泉城。

知道广州为什么会称为花城吗?(广州花很多。

广州气候宜人,很适合种花。

)哈尔滨为什么会被称为冰城?(冬天冰很厚,特别冷)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为什么叫泉城吗?(济南城里泉水特别多,清代作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就是济南的形象写照。

在济南的所有泉水中,最有名的是什么泉,知道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趵突泉) 关于趵突泉,昨天同学们去查了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趵突泉?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材料。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趵突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攒”的多音字用法(cuán),能把“冒”写正确,理解“清浅、鲜洁”等词语的意思,能仿写排比句。

2.学习作者抓住趵突泉特点和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

3.了解趵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趵突泉特点和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自学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课前铺垫
1、出示题目,指名读。

2、介绍趵突泉名字的由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1、听写词语,关注写字姿势。

冒清浅鲜洁神秘姿态飘荡
(1)投影校对,集体订正。

(2)出示图片,理解“清浅、鲜洁”。

(4)齐读。

2、指名读句子: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
根据意思给“攒”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cuán:聚在一起;拼凑()②zǎn:积聚;储蓄()
3、趵突泉的哪几方面这篇课文介绍得特别详细,写得特别具体?
(板书:大泉、小泉)
三、感悟“大泉”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一)认真读第3自然段,大泉的哪一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划出相关语句。

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的大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自学
指名交流,读相关句子。

(二)重点感悟: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抓住三个“冒”理解泉的活力
①“冒”是什么意思?(向外透,往上升)
②老舍先生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冒”?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关注四个“永远”。

④看趵突泉视频,师解说。

看后,指名谈体会,感受趵突泉的活力、生命力。

2、指导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为了更好地表现趵突泉的特点,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板书:排比)
(1)认识排比句:
①师小结:把三个或以上意思、结构、语气相同或者相近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排比句是由排比组成的句子。

②回顾第一单元的排比句,指名读。

:老师出示几句: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记金华的双龙洞》)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七月的天山》)
(2)句子对比,了解排比的作用
读一读,比较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3)读好排比句,读中感悟作用:
自由练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4)过渡: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泉的动态和生命力,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来写小泉的呢?
四、比较两处排比,体会“小泉”的有趣
出示: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

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2、比较两处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泉的什么特点?(有趣)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圈出关键词。

学生自学——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读出有趣。

学习作者写法,仿写排比句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齐读)
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

2、拓展:诗人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地下汪洋水,形成趵突泉。

珍珠随处涌,金线自然牵。

普天诚第一,历世岂三千?(齐读)
七、课后作业
摘抄写得美的句子
搜集自己喜欢的风景名胜,讲给同学听。

板书:趵突泉
大泉昼夜不停(预设)排比
小泉有趣排比比喻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