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课文理解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藤野先生》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的。

一开始,鲁迅先生就写到了他去日本留学的原因和在东京的见闻。

那里的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让他感到很失望,于是他决定去仙台学医。

在仙台,他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的外貌很特别,“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非常关心。

他认真地帮鲁迅先生修改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让鲁迅先生十分感动。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就像我们在学习中,如果老师认真地批改我们的作业,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会很感激,并且更努力地学习呢?
比如说,藤野先生还关心鲁迅先生的解剖实习,担心他因为是中国学生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在课堂上,藤野先生会纠正鲁迅先生画的解剖图,他的严谨认真让鲁迅先生铭记在心。

同学们,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鲁迅先生后来决定弃医从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藤野先生的教诲和关爱。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一位好老师,他的影响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这篇课文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不知道大家对这篇课文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啦?
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1-藤野先生解析

1-藤野先生解析
突出历史教师的粗暴与男性化的外貌特点,与 自己心目中历史教师的印象截然不同,欲扬先抑 ,为下文写历史教师的细腻与学问渊博做铺垫。
13.阅读全文说说历史教师有哪些“独特”之处 ?概括一下历史教师是一个怎样的教师?【分析 人物形象】
独特之处:①不再是传统的讲台教学;②与学 生闲聊中仍能解决学生不懂的历史问题;③敬重 学生。历史教师是一个外表阳光、内涵丰富、学 问渊博、上课生动不呆板、课下与学生相处融洽 、敬重学生的好教师。
8.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看电影大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
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 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中包含了哪 几类中国人?
影片中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影片中围观 的看客;讲堂中的“我”。
10.“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固然是低能儿” 这句话中的前后两句有必定的因果关系吗?作者 为什么这么说?
5.对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推断有误的一项
为哪C一项(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 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大、比方)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季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 云。(比方)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连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 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 鉴,犹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 在标致极了。(反语)
6.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 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 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 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 ,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大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
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离开东京前往仙 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了 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 医专职员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铺垫; 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 托;写看电影大事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辞的直接缘由 。总之,全部这些事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 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珍贵品质有着亲切关系。

(完整版)藤野先生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藤野先生阅读及答案

《藤野先生》阅读及答案一阅读课文1--3段: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2.结合语境说说“标致”和“精通时事”在文中的意思。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3.“花下也缺不了成……一座富士山”,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夸张,极言他们头发形状的高、大,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他们的丑陋形象,讽刺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品质,表达作者厌恶之情。

4.第3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作者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作用是什么?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反衬作者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6.课文第1段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厌恶嘲讽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高高耸起、形成富士山、盘得平、油光可鉴、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7.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①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些...……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还值得去一转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

“有时”写并非随时,“去一转”因有几本书买,与下文留学生对比,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

“常不免”写经常地跳。

“响得震天”写吵闹声大,描绘留学生会馆污秽,留学生的劣行,表达作者无法抑制的愤慨之情。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埋下伏笔。

二阅读课文4、5段1.作者记得“日暮里”“水户”的原因?在文中的作用?记得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表达作者的忧国之情。

表达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2.说说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以调侃、幽默的话语推断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

3.为什么作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他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藤野先生》教材理解

《藤野先生》教材理解

《藤野先生》教材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2.为“我”改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藤野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藤野先生节选阅读答案篇一:藤野先生练习及答案藤野先生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 yáng dùn cuò()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痛疾的文.字。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piē 抑扬顿挫wù(2)文段中画线的“正人君子”一词该如何理解?答案: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文段中画线的“良心”指什么?答案:指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继续与反动势力斗争之心。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2)实在标致极了。

..(3)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4)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参考答案:(1)照。

(2)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3)这里是动词,放映。

(4) 形容对某人某事厌恶、痛恨到极点。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解析:A、B、D三项中的加点词语都是褒义词贬用,只有C项是用了词语的本义。

答案:C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藤野先生》属于小说,所以文中的“我”指的不是鲁迅先生。

( )(2)作者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普通平易、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 )(3)《藤野先生》的主题:表现作者献身祖国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06课藤野先生(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06课藤野先生(学生版+解析)

第06课 藤野先生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叙事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01 回忆性散文1.概念文艺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2.特点基本特点:(1)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2)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3、文题解读标题点明了文章记叙的中心人物。

《藤野先生》的课内阅读理解

《藤野先生》的课内阅读理解

藤野先生阅读理解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 3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 4 - 35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 - 38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1-5、24-31段没怎么提先生,删去如何?1-2段: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4段:写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爱国之情,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主要动机。

5段: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对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24-28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29-31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均贯穿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4、小结:写作特点及思想情感文章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洋溢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在东京的所见所闻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指代什么?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不中不洋的打扮、学跳舞不学无术的种种丑行;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和失望,引起下文对清留学生丑态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㈠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课文讲解】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意为“只,不外乎”,“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不满之情,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鲁迅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运用比喻的修辞和环境描写,把“樱花”比作“绯红的轻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樱花的美丽、上野环境的优雅。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将“清国留学生”头上盘着的辫子把学生制帽顶得高高耸起的形态比作“一座富士山”,还把还把潘得平的辫子说成是“小姑娘的发髻”,这些都突出了“清国留学生”打扮的怪异、庸俗。

并且,他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更突显其滑稽可笑。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以游逛为务、附庸风雅行为的厌恶和嘲讽。

)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标致”就是丑陋的意思,强烈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辫子已经成为清朝臣民愚昧、落后象征,这些留日学生有的依偎于新思潮和旧势力之间,用帽子遮挡自己的辫子,却又不肯真正剪掉;有的更是招摇过市,丑态毕露。

作者抓住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本质,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随文探究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下文哪些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呼应。

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失望、痛苦、厌恶等复杂的感情,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侧面描写,“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写出了留学生会馆的乌烟瘴气,从侧面烘托出这些留学生的不务正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1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 科学严谨 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 1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 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 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 (用原文回答) 2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 求实 热情诚恳; 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21、本文段主要采用 语言、行动 的描写方法来表 现人物形象。 22、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 顺叙
(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3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的事情。 39、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比喻、夸张和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 和厌恶之情。 40、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引出作者前往仙台学医和与藤野先生结识、 相处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可惜每天总要喝 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7、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 两处驿站,用意是 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 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月“龙舌 8、“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 “ 9、“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 “这样的优待”具体指 为我的食宿操心 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 正衬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10、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 。 《藤野先生》 1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我国著 的 、 、 。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2、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 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么?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2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1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样”是指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 四件事。 16、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 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第二三天 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 从头到尾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一一订正 的词语是 ;最能体 一直 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 17、“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 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 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 “感到一种不安”
“那时”:看电影时。“那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堂里。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37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的文字。
为了 wèi 3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 被 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 wéi 32、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和帮助中国留学生 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33、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 “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 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 3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记叙、抒情、议论 。 35、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 是 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 、 。 36、“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37、“正人君子”具体指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 它所用的 反语 ,表现作者 修辞是 的思想感情。 憎恨与讽刺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 2、只不过 失望 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外貌 和动作 进行描叙,表现 了作者的 憎恶、讽刺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标致 这个词中可以看 出,它运用的修辞是反语。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 生 的丑恶灵魂。4、行尸走肉、醉生梦死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5、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是 。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是 。 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3—30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 看电影事件 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 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刻不容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万岁” 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 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 副 用诘问语气加强肯定 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 学医救国 弃医从文 是 , 爱国主义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不可压抑的激愤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 记叙、议论 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指 。 30、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