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

合集下载

三氯化氮的性质、危害及预防范本

三氯化氮的性质、危害及预防范本

三氯化氮的性质、危害及预防范本三氯化氮也被称为氮三氯化物,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CI3。

它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氧化剂和氟化剂。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氯化氮的性质、危害及预防范本。

一、三氯化氮的性质:1. 外观:三氯化氮是一种无色至黄色的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2. 密度:三氯化氮的密度为2.18 g/cm³。

3. 熔点和沸点:三氯化氮的熔点为0℃,沸点为71℃。

4. 不溶性:三氯化氮几乎不溶于水,但能与有机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混合。

5. 易爆炸:三氯化氮是一种易燃易爆物质,可以通过摩擦、撞击、静电电火花等引发爆炸。

6. 毒性:三氯化氮是一种高毒的物质,能够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二、三氯化氮的危害:1. 刺激性:三氯化氮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接触皮肤和眼睛会引起疼痛、灼伤和红肿等反应。

2. 爆炸性:由于三氯化氮具有易爆炸的性质,一旦遇到火源、高温或其他易燃物质,会引发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毒性:三氯化氮进入人体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严重伤害,并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三、预防范本:为了确保安全,预防三氯化氮的危害,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贮存安全:三氯化氮应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远离火源、高温和易燃物品,避免与可燃物质接触。

2. 使用防护措施:在接触三氯化氮时,需要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和防护服等。

3. 避免吸入:尽量避免吸入三氯化氮的气体或蒸气,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操作,如实验室或设备内。

4. 防火措施:三氯化氮是易燃易爆物质,不应与火源接触,避免在有火焰或静电场的环境中使用。

5. 废弃物处理:废弃的三氯化氮应进行安全处理,遵守相关法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6. 紧急应对:如发生事故或泄漏,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采取适当的紧急救援措施,并咨询专业人员进行灭火、清除和处置。

总结:三氯化氮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易爆炸和毒性的化合物。

氯气泄漏及三氯化氮爆炸的预防

氯气泄漏及三氯化氮爆炸的预防

氯气泄漏及三氯化氮爆炸的预防2004年4月15日19时左右,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冷凝器发生局部的三氯化氮爆炸后,16日凌晨、下午液氯储罐接连发生爆炸。

在整个事故中造成9人死亡和失踪,3人受伤,15万人大转移。

此次事故,又一次对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西安热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大型氯碱企业,投产40多年来,该公司在氯气泄漏与三氯化氮的预防及处理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氯碱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三氯化氮的特性三氯化氮,常温下为黄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为1.653, -27℃以下固化,沸点71℃,自燃爆炸点95℃。

纯的三氯化氮和橡胶、油类等有机物相遇,可发生强烈的反应,如果在日光照射或碰撞“能”的影响下,更易发生爆炸。

当体积比含量为5%-6%时,在90℃时能自燃爆炸,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可分解爆炸。

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爆炸时温度可达2128℃,压力高达531.6MPa。

空气中爆炸温度可达1698℃。

爆炸方程式为:NCI3 → N2+3CI2+459.9kJ二、三氯化氮的富集在该公司的工艺流程中,三氯化氮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盐水中铵盐、氨及含胺化合物在电解中与电解槽阳极室的氯气、次氯酸钠在pH<5的条件下反应而生成,在液化过程中沉积于液氯底层。

其反应式如下:NH4CI + 3CI2 → NCI3 + 4HCI2 (NH4) CO3 + 3CI2 → NCI3 + NH4CL + 2CO2 + 2H2O在液氯蒸发器操作中,三氯化氮大部分存留于未蒸发的残液中。

随着每次倒料——蒸发——排气——倒料循环,蒸发器底部残液中的三氯化氮浓度不断升高,当质量分数超过5%时即有爆炸的危险。

三、该公司对三氯化氮的预防及处理1.阻止铵离子进入电解槽是防止三氯化氮危害的治本之法(1)该公司所用原盐以湖盐为主,主要有新疆盐、青海盐。

质量比较稳定,铵(胺)总量均符合标准。

氯中三氯化氮的安全技术

氯中三氯化氮的安全技术

7. 2004年4月,西部某厂因氯气冷凝器泄漏,含高浓度铵的氯化 钙盐水通过泄漏的冷凝器进入了液氯系统(液氯气液分离器,计量槽, 汽化器),导致铵与氯反应生成三氯化氮,在事故处置过程中发生了 大爆炸,9人死亡失踪,15万人紧急疏散。
8. 2006年1月,北方某厂,新建的氯碱生产装置开车不到一个月,
2004.4.16 0时48分 排污罐爆炸
2004重庆“4.16”事故处理现场
三、 氯中三氯化氮安全技术
1. 三氯化氮安全监控技术 1.1 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建立三氯化氮安全监 控分析手段。 1.2 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项目分别为:化盐水、工业盐、工业用卤 水和电解盐水中无机铵含量和总铵含量的分析方法,氯气、液氯和液 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1.3 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可选用液氯和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 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1.4 无机铵含量和总铵含量的分析方法(详见附录A) 1.5 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详见附录B) 1.6 测定仪器的技术要求 用于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的测定仪器必须经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技 术鉴定。
4. 1990年12月,北方某厂将一只5吨液氯贮槽改为气化器用, 且较长时间不排污,导致翻转式液位计下端死角发生爆炸,伤1人。 作者在现场测定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高达107.8~207.8ppm,精制 盐水中无机铵含量为4mg/L,总铵量为6mg/L,在精制盐水含铵量超标 的情况下测定化盐水含铵量,五路化盐用水中其中有一路冷冻冷却水 无机铵含量为3.0mg/L,超标15倍(原化学工业部[81]化化字第665 文规定,精制盐水中无机铵≤1 mg/L,总铵≤4mg/L,化盐用无机铵 ≤0.2mg/L),车间立即切断了这路化盐用水,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 很快下降至30ppm以下。 5. 1991年夏天,南方某厂的液氯包装工段操作工在包装结束后 没有关闭液氯汽化器上出口阀,就擅自离开岗位,汽化器内剩余液氯 继续汽化,导致汽化器底阀被炸毁。经查定,该厂液氯中三氯化氮含 量达150ppm。 6. 1997年年初,南方某厂的一台液氯汽化器因液氯进料量大于 汽化器汽化效率,液氯进入了缓冲罐,待缓冲罐内液氯汽化完时,缓 冲罐发生了爆炸。这是缓冲罐内液氯汽化,三氯化氮浓缩造成的爆炸。

防止三氯化氮产生、积聚安全管理标准

防止三氯化氮产生、积聚安全管理标准

防止三氯化氮的产生、积聚安全管理标准1 客观的为了防止生产系统中产生三氯化氮、积聚而发生的爆炸事故,规范三氯化氮的检测、控制管理,特制定本标准。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防止三氯化氮危害的相关操作和措施。

3 管理职责3.1生产技术部具体负责对各系统总铵含量提出具体检测要求。

3.2质检部门负责对水、盐、应根据标准要求或生产技术部提出的检测要求,定期分析助剂系统中的总铵,定期检测液氯储槽等储存设施中三氯化氮含量。

3.3安全环保部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本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4 管理要求4.1防止三氯化氮的产生4.1.1加强物资管理4.1.1.1原盐的管理:首先要避免运输、堆垛、原盐在储存过程中受到含铵物质的污染。

4.1.1.2精制剂、助沉剂的控制:在盐水精制过程中,应选择无铵或低铵的精炼剂、助沉剂等辅助用剂。

4.1.2做好材料检验工作4.1.2.1定期分析原盐中总铵和无机铵的含量,必要时调整盐种。

4.1.2.2定期对水源进行分析。

化肥使用季节应加强水源监测,应严密监视化肥对水体的污染,避免化盐水含铵量超标。

4.1.2.3加强入槽盐水的分析,根据生产情况调整分析频率。

4.2防止三氯化氮累积4.2.1应加强对氯气液化系统换热器内部泄漏的定期检查,防止冷媒窜入液氯系统。

4.2.2各种液氯生产、储存容器的使用温度应低于45℃,盛装的液氯严禁完全气化,必须留有足够的液氯余量。

4.2.3液氯储罐和其他储存设施应定期排放,每月不少于一次。

4.2.4液氯储罐和其他储存设施应定期分析三氯化氮的含量,气体三氯化氮体积分数严格控制在50×10-6,如高于此指标,则增加排污次数,确保三氯化氮含量低于指标。

4.2.5每年彻底清洁一次液氯储罐。

4.3污水处理三氯化氮控制4.3.1在排污时必须带液氯排放,即禁止“干排”。

有文献表明,液氯残渣中三氯化氮的质量分数&lt;l8%不会发生爆炸,但要防止液氯气化。

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完整

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完整

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规程规定了液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关三氯化氮的安全要求。

本规程使用与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

2、引用文件化学工业部(81)化化字第655号文氯碱生产技术(上册)化工部化工司1985GB 5138-2006 工业用液氯GB 11984-1989 氯气安全规程3、三氯化氮的主要理化性质三氯化氮是一种黄色粘稠液体或斜方形晶体的含氮化合物,有类似氯的刺激性臭味,在酸、碱介质中易分解。

在空气中易挥发;它在气体中体积百分比5%-6%时有爆炸可能。

60℃时,在震动或超声波条件下,可分解爆炸;在、镁光直接照射下。

瞬间爆炸。

与臭氧、氧化物、油脂或有机物直接接触,易诱发爆炸。

2摩尔三氯化氮爆炸时,分解为1摩尔氮气和3摩尔氯气,同时放出110千卡热量,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爆炸,温度可达2128℃,压力5361大气压,在空气中爆炸温度为1700℃。

4、安全监控比重1.653千克/米3 ,熔点小于-40℃,沸点小于71℃,自然爆炸温度95℃。

(1)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建立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手段。

(2)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项目分别为:化盐水、工业盐、工业用卤水和电解盐水中无机铵含量和总铵含量的分析方法,氯气、液氯和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3)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可选用液氯和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4)无机胺含量和总铵含量的分析方法(详见附录A)(5)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详见附录B)(6)测定仪的技术要求用于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的测定仪器必须经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技术鉴定。

(7)三氯化氮安全监控指标无机铵和总铵含量见表1.表1、无机铵和总铵含量三氯化氮含量见表2。

表2 三氯化氮含量(8)分析频次化盐水中无机铵和总铵企业自定工业盐中无机铵和总铵每批一次工业用卤水中无机铵和总铵车、船运:每车、船一次管道运输:每天一次电解进槽盐水中无机铵和总铵每天一次氯气中三氯化氮企业自定液氯中三氯化氮每批一次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化氮企业自定当无机铵、总铵及三氯化氮超标时应适当增加频次5、安全生产(1)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要有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企业三氯化氮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管理、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危险化学品系列之一——氯及三氯化氮

危险化学品系列之一——氯及三氯化氮

氯气泄漏后的 麦子地和油菜地
氯的事故与应急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 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2%至4% 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呼吸、心跳停止,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 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 水彻底冲洗。就医。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氯的安全使用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相对湿度不超过80%,防止阳光直射。 (2)应与易(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气瓶储存时,空瓶和 实瓶应分开放置,并应设置明显标志。储存区应备有泄 漏应急处理设备。 (3)对于大量使用氯气钢瓶的单位,为及时处理钢瓶漏 气,现场应备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具。 (4)应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5)液氯贮放先进仓先使用,仓存时间不应超过30天。
氯的性质
氯的性质
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常温下、709kPa以上压 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微溶于 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分 子量为70.91,熔点-101℃,沸点34.5℃。
警示词:危险化学品、剧毒品、首批重点监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NCL3危害防治
三氯化氮的控制
实践证明,排污是一个有效的防治NCl3的办法。但 是在排污操作上,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液氯汽化器内的液氯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完, 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液氯液位,以稀释NCl3的浓度; (2)排污时一定要带着液氯排,禁止“干排”; (3)加强氯气,液氯中的NCl3监测,发现含量偏 高时,增加排污次数,实行勤排。氯气中一般要求 ψ(NCl3)<5×10-4%,排污液中的NCl3含量则在60g/L 以上; (4)排污时间选择在避开阳光直射的时段进行, 排污管线要设静电接地装置,不要使用胶管胶垫。

三氯化氮排放管理制度

三氯化氮排放管理制度

三氯化氮排放管理制度
HJTD/AQ ZD(67)04-20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控制三氯化氮含量,进一步规范三氯化氮排放,杜绝因三氯化氮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排污装置三氯化氮定期排放和含量检测。

第三章职责
第三条生产部定期对排污装置进行排污。

第四条质检部定期对排污装置中三氯化氮含量取样检测,事故碱池碱含量取样检测。

第四章管理内容
第五条三氯化氮的检测、排放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第六条液氯库液氯储罐、液氯泵、过滤器、氯气缓冲罐应设置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置设施。

第七条三氯化氮排放前应对事故碱池碱含量进行检测,碱含量不得低于20%,否则立即更换为30%的液碱。

第八条排污装置排污物中三氯化氮含量应小于50g/L,否则增加排污次数和排污量,并加强监测。

第九条生产部每月对排污装置污物排放至事故碱池,排污后质检部对排污装置中污物三氯化氮含量进行检测。

第十条三氯化氮的排放应设置专人进行监护、记录。

第十一条三氯化氮取样检测方法应根据GB/T 5318规定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制度规定的内容,依据《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三氯化氮排放安全操作规程

三氯化氮排放安全操作规程

三氯化氮排放安全操作规程一、配碱1、操作者应带好防毒口罩,防酸碱眼镜,耐酸碱手套。

备好氨水,F扳手。

2、将中和槽中加入电解工序送来的32%NaOH并加入生产水配置成13%左右的碱液(比例按1~2:1),液位在三分之二处,液位不要太高,以防止中和液倒流入排污槽的下料管中造成腐蚀和堵塞。

检查中和液排放泵是否能正常运行,管线是否畅通,无漏点。

准备就绪后,通知班长和中控,正常排污。

DCS操作员注意排污槽液位及压力变化。

二、排污操作1、将排污槽进中和槽的第一道阀门关闭,打开排污槽至废气处理的DN25的截止阀门,以减少排污槽排污时的液位及压力的变化。

2、用F扳手缓慢打开所需排污设备的排污阀门一圈至两圈,等约四五秒钟关闭,用氨水检测排污管道,以及各个法兰焊缝连接处,有无漏点。

如果正常继续排放,现场操作人员控制排放液位,跟中控联系。

3、排污时先打开运行中的液化器排污阀1~2圈,2分钟后依次关闭运行液化器排污阀门。

然后依次打开运行液氯分离器排污阀1~2圈,约1分钟后依次关闭运行液氯分离器排污阀门。

三、饱和中和液的排放1、盘中和液排放泵轴承,看有无卡阻,看机封油位是否在1/2~2/3处,打开中和槽出口阀,关闭中和液排放泵出口阀,打开中和液排放泵冷却水进口阀门,给轴承降温,准备完成后按中和液排放泵启动按钮,缓慢打开中和液排放泵出口阀门,出口压力小于0.5MPa,电流小于 4.2A,经常检查中和液排放泵轴承温度,出口压力,电流以及中和槽是否过氯。

2、打完中和液停泵,开进中和槽生产上水阀加水至正常液位,开启中和液排放泵往废气处理打水清洗中和液管线,依次2~3遍,防止管路堵塞。

四、注意事项1、为保证达到排污日的,每次排放量不得小于排污槽液位的20~25%,但不能超过50%的液位,防止液位过高,液氯流入分配台去氯处理的管线。

2、取样前微开进中和槽的第一个截止阀将排污槽与中和槽之间的下料管中的原存氯气进入中和槽,排至下料管上微结霜为止,确保取样的准确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工业盐和工业用卤水的运输过程中要严格避免铵类物质的污 染。
(5) 电解盐水的生产环境要避免氨的污染。 (6) 眩晕感不含铵或含铵低的助剂处理盐水。 (7) 企业必须使用经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鉴定的除铵、除三氯化
氮的技术和装置。 (8) 严禁氯化钙冷冻盐水系统的压力大于液氯系统的压力,严防
冷媒和液氯的混合,加强冷媒中有害组分(氨、游离氯)的 监控分析。 (9) 液氯汽化器、氯气缓冲罐等设备的设计制造,必须符合《压 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 (10) 用于液氯生产的设备、阀门不准使用能与氯发生化学反应的 润滑剂。 (11) 液氯汽化器等设备必须装有压力表、液面计等安全装置。 (12) 严禁将液氯钢瓶、贮罐作为汽化器使用。 (13) 严格控制液氯汽化器内液氯进料量和汽化量的平衡,严禁将 液氯压入氯气缓冲罐,严禁将液氯汽化器内的液氯蒸干(连 续进料、液氯完全汽化的汽化器不在此例)。 (14) 严禁使用没有液氯残液(带液氯)排放出口的液氯汽化器, 液氯残液(带液氯)排放后经过有效处理。 (15) 液氯设备停用时,不允许作为原氯管道通过。 (16) 对液氯钢瓶的灌装和贮存运应严格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 程》。 6、 危情现场的处理 (1) 必须由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情现场的处置工作,非抢险
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பைடு நூலகம்程规定了液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关三氯化氮的安全要求。 本规程使用与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
2、 引用文件 化学工业部(81)化化字第655号文 氯碱生产技术(上册)化工部化工司 1985 GB 5138-2006 工业用液氯 GB 11984-1989 氯气安全规程
(3) 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可选用液氯和液氯残液(带液 氯)中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4) 无机胺含量和总铵含量的分析方法(详见附录A) (5) 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详见附录B) (6) 测定仪的技术要求 用于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的测定仪器必须经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 的技术鉴定。 (7) 三氯化氮安全监控指标 无机铵和总铵含量见表1.
表2 三氯化氮含量 三氯化氮(质量分数),%
企业自定 ≤ 0.04 ≤ 0.5
(8) 分析频次
化盐水中无机铵和总铵
企业自定
工业盐中无机铵和总铵
每批一次
工业用卤水中无机铵和总铵
车、船运:每车、船一次 管道运输:每天一次
电解进槽盐水中无机铵和总铵
每天一次
氯气中三氯化氮
企业自定
液氯中三氯化氮
每批一次
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化氮 企业自定
项目 指标
样品
化盐水 工业盐 工业用卤水 进槽电解盐水
表1、无机铵和总铵含量 无机铵
≤ 0.2 mg/L ≤ 0.3 mg/100g
≤ 1 mg/L ≤ 1 mg/L
总铵
≤ 1 mg/L ≤ 1 mg/100g
≤ 2 mg/L ≤ 2 mg/L
三氯化氮含量见表2。
样品
指标
项目
气氯
液氯
液氯残液(带液氯)
人员一律撤离现场。 (2) 根据生产实况和现场采集相关样品的检测数据,指导安
全排险。 (3) 在液氯汽化器等设备内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偏高的状况
下,严禁用汽化排氯的处置方法。 (4) 严格控制液相中三氯化氮含量小于0.5%(质量分数)后
排放处理。
(5) 液相中三氯化氮含量偏高,可用不和氯发生化学反应的 溶剂或含三氯化氮低的液氯稀释后排放,经过有效处理。
后持证上岗”。“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安 全管理人员和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是确保有效实施《规程》 的重要保障。
《规程》的“安全生产”部分明确了从工业盐和工业用卤水的运输开始到生产中各个环 节,一直延伸到产品液氯及用户的安全要素。针对2004年重庆“4.16”氯爆事故的起因,《规 程》强调“严禁氯化钙冷冻盐水系统的压力大于液氯系统的压力”。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液氯缓 冲罐、液氯汽化器发生的爆炸事故原因,《规程》强调“严格控制液氯汽化器内液氯进料量和 汽化量的平衡,严禁将液氯压入氯气缓冲罐,严禁将液氯汽化器内的液氯蒸干(连续进料、液 氯完全汽化的汽化器不在此列)。
《规程》的“危情现场的处置”部分是吸取了2004年重庆“4.16”氯爆事故的经验教训, 同时根据处置同类事故的成功经验而编写的,具有十分可靠的安全性和便易实施的可操作性。
3结论 《规程》的编写是集氯碱行业几十年经验之总结,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 宣贯执行《规程》,对确保氯碱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安全监控比重1.653千克/米3 ,熔点小于-40℃,沸点小于 71℃,自然爆炸温度95℃。
(1) 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建立三氯 化氮安全监控分析手段。
(2) 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项目分别为:化盐水、工业 盐、工业用卤水和电解盐水中无机铵安良和总铵含量 的分析方法,氯气、液氯和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 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当无机铵、总铵及三氯化氮超标时应适当增加频次
5、 安全生产
(1) 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要有安全管理人
员负责本企业三氯化氮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管
理、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 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 持证上岗。
(3) 严格控制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各项指标,特别要严格控制液氯 和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氯化氮的指标。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危化司 编写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
二零零八年四月
附件: 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编制说明
1意义 三氯化氮是威胁氯碱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几十年来,氯碱行业曾发生过多起严重的三氯 化氮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004年重庆“4.16”氯爆事故引起了国务院 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召开了全国氯碱安全工作会议,举 办了三氯化氮安全监控分析技术培训班,派专家到部分氯碱帮助检查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目前不少氯碱企业对三氯化氮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还有众多的有液氯汽化工序的 企业存在很大的安全盲区,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三氯化氮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彻底消除三氯化氮爆炸隐患,由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提出制定的《氯中三氯化氮安全 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2编制依据和特点 《规程》的“安全监控”部分强调“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建立三氯化氮 安全监控分析手段”。同时规定了分析方法、分析项目、分析指标和分析频次。 编入《规程》的无机铵含量和总铵含量的分析方法引用了1987年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编制宣 贯的《氯碱盐水分析规程》(暂行),早已解决了以前总铵测定结果经常出现负数的技术难 题,有效地指导安全生产近二十年之久。编入《规程》的三氯化氮含量的分析方法引用了国家 标准GB5318-2006《工业用液氯》中的相关内容。编入《规程》的分析项目从化盐水、工业 盐、工业用卤水和电解盐水中无机铵含量和总铵含量到氯气、液氯和液氯残液(带液氯)中三 氯化氮含量,覆盖了从原料到产品和残液的主要生产面。 为确保液氯中三氯化氮的含量≤0.004%(质量分数)(国家标准GB5138-2006《工业用液 氯》合格品指标),《规程》将电解进槽盐水总铵量的指标控制在≤2mg/l较之化工部(81) 化字665号文规定≤4mg/l,有明显下降。化工部(81)化化字665号文规定液氯排污(即残 液)三氯化氮含量<60g/l,60g/l相当于4%(质量分数)左右,显属偏高,而《规程》将液氯 残液(带液氯)三氯化氮含量控制在0.5%(质量分数)是基于“三氯化氮在气体中体积百分比 5~6%时有爆炸的可能”。由此可见,在《规程》的“安全监控”部分,不论是分析方法的 技术水平还是分析指标的安全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规程》的“安全生产”部分明确了“液氯生产企业及有液氯汽化工序的企业必须要有安 全管理人员负责本企业三氯化氮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管理、技术培训,考试合格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危化司 碱工业协会
二零零八年四月
中国氯
3、 三氯化氮的主要理化性质 三氯化氮是一种黄色粘稠液体或斜方形晶体的含氮化合物,有类似 氯的刺激性臭味,在酸、碱介质中易分解。 在空气中易挥发;它在气体中体积百分比5%-6%时有爆炸可能。 60℃时,在震动或超声波条件下,可分解爆炸;在阳光、镁光直接照射 下。瞬间爆炸。与臭氧、氧化物、油脂或有机物直接接触,易诱发爆 炸。2摩尔三氯化氮爆炸时,分解为1摩尔氮气和3摩尔氯气,同时放出 110千卡热量,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爆炸,温度可达2128℃,压力5361 大气压,在空气中爆炸温度为1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