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复习(完全版)
哲学引论期末复习指导复习题.doc

哲学引论期末复习指导复习题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岀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2分,共72分。
1 •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A.道学B.心学C.佛学D.气学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A.朱熹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Z3.在现代西方哲学屮,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衿学家有:()A.维特根斯坦B.胡塞尔C.罗素D.萨特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维特根斯坦B.胡寒尔C.罗素D.萨特5.《哲学引论》教材认为,木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是:()A.是论B.在论C.人论D.道论6.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帀i:()A.认识论B・形而上学C.伦理学D.美学7.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孔子B.朱熹C.孟子D.慧能8.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9.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秤学的代表人物有:()A.培根B.笛卡尔C.洛克D.休谟10.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B.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耍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性是言其多,其中最冇影响的当C.美不是源于事物的属性属:()而是源于人的心灵A.儒家B.道家C.法家D.D.美是客体的一种町以感墨家觉到的特质11.建立了中世纪最人,M 19.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全而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庭相似论〃的哲学家是:())・A.伊曼奴尔•康徳B.托马A.胡塞尔B.维特根斯坦斯・阿奎那C.罗素D.萨特C.安瑟伦D.洛色林20.在西方哲学史上,笫一12.以下属丁•近代唯理论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笛卡尔B.斯宾诺莎C.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休谟D.莱布尼茨亚里士多徳D.巴门尼德13.在中国历史匕儒家人21.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A.先秦哲学B.唐代哲学A.世界的木原是〃变化的C.宋明哲学D.当代新儒学14.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B.枇界的木原是〃不变的包括:()..〃A.《形而上学》B.《纯粹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理性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多D.《判断力批判》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15.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多〃用表现在:()22.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B.对基本的认识路线有:()口常意识的反思C.对学科前提A.观念论B.经验论C.唯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理论D.批判论16.捉LIT我思故我在〃的23.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命题,被称为〃近代经验论之父做出奠基性的伟人贡献的人物的哲学家是:()是:()A.笛卡尔B.斯宾诺莎C.A.柏拉图B.利玛窦C.莱休谟D.洛克布尼茨D.伏尔泰17•就对屮国历史的实际24.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影响來说,中国文化的主干学的代表人物有:().包括:().A.杜威皮尔士C.詹姆A.儒家B.佛家C.道家I). 士D.刘易斯墨家25.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1&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和途径包括:()上,客观论认为:().A. 〃自诚明〃B. 〃自明诚〃A.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C. 〃为道〃D. 〃为学〃的属性决定的-1 -26.在古希腊哲学屮,伊奥尼亚学派的屮心思想是()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27.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A.世界的木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木原是“不变的一”C.世界的木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木原是“不变的多”28.在近代屮国玄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屮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A.利玛窦B.钱钟书C.林纾D.严复29.中国现代哲学包括()等三大思潮。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1111111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课程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2015-6-16 康宇推荐参考书目:王德峰《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大问题》(The Big Questions)知识点:1.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大类问题。
类似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哲学是关于存在之存在”(亚里士多德),或“哲学源于惊异”(柏拉图),或“哲学是思”(海德格尔),或“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等。
需要把握两点:(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
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1)哲学的民族性(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
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1)哲学的民族性哲学首先是民族性的而不是普适性的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现。
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价值和主题尺度的特征,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民族和各自不同的民族背景,生存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各具民族性的哲学。
可以说,哲学的产生都是与其民族性的内涵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决定着其哲学的导向。
哲学使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并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发展。
与此同时,哲学又具有普适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研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为人类的发展指引方向,而其彼此之间必定有共同的因素,指导整个哲学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哲学的普适性。
哲学的普适性是与哲学的民族性相对立的,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哲学的民族性决定的民族是个什么概念?一个有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素质的比较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是有差别的。
从宏观上说,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我们经常把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的老子进行比较,柏拉图的“理念”和老子的“道”具有相似之处;把黑格尔和朱熹相比较,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与朱熹的“理”很接近;把贝克莱和王阳明进行比较,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如出一辙。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适用于王德峰版):1、如何理解“哲学”(定义、作用)哲学之为何物?以现在术语说之,宇宙论:目的在于求一“对于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World);人生论:在于求一“对于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在于求一“对于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kedge)。
人生哲学应该研究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该怎么活,其根本问题即伦理学中关于“善”的解答。
2、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
哲学是研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人类所有知识进行高度抽象的总结,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真理具有相对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的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批判性地继承。
真理是对事物的概括,若应用到具体事物就要具体分析,反过来用其丰富充实真理本身,这是反思。
3、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形而上学?何谓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研究存在,而不再研究存在者。
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
追问“存在是什么”,Sein(being)就被当作了一个对象性范畴加以探究。
关于存在问题的范畴体系称为Ontologie(本体论)。
所谓Ontologie,就是以希腊文On(拉丁文ens,英文Being,德文Sein)为核心范畴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具有形而上特征的理论体系,通常被译为“本体论”、“存在论”。
以Ontologie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称为“形而上学”。
4、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特征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探讨phusis 自然、本性;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是朴素直观的辩证性,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是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的统一性;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言的,意指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它的论断主要是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而不是认识论上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古希腊哲学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希腊哲学是奴隶主的世界观。
哲学导论复习材料

一、哲学起源与哲学和智慧的关系1对存在的追求与探索是哲学诞生的起源之一,古希腊人认为。
世上的万世万物看起来都是变化的。
其实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
那就是一定有一种存在.他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万物皆来源于他.最后万物也皆回归于他。
,2对人类命运悲剧性的反思与探索。
导致了哲学诞生的起源之一3尼采认为古希腊哲学诞生于日神和酒神两种精神的冲突.代表和谐.光明。
理性的日神和代表放纵.恣肆。
狂欢的酒神。
两种精神冲突则导致了哲学的诞生。
4哲学还起源于真人的出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可以从事哲学思考.而动物不可以.在哲学思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追问存在。
超越自我.反思批判精神都是人类所特有的。
5上帝给了我们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的欲望.因此使追问得以实现.人类对有限与无限的思考.对此岸与彼岸的追求.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反映到文明上则是哲学的诞生.人类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行而上学冲动.有一种宗教皈依感。
这也导致了哲学的出现哲学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死亡的行而上学的思考.人总是希望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了这个目标,人首先就要对世界进行把握,才可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哲学于是就出场了。
哲学与智慧关系哲学与智慧的关系第一,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第二,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不变的爱和不懈的追求.第三,哲学追求大智慧。
哲学智慧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哲学的大智慧还体现在哲学的功能上.哲学的用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
第四,哲学智慧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哲学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
二、黑格尔七个比喻第一,“庙里的神”。
哲学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的灵光. 第二,“厮杀的战场”。
不同时代的哲学,以及同一时代的对生活意义具有不同理解的哲学,总是处于相互批判之中。
《哲学导论》复习(完全版)

《哲学导论》复习1、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在其中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
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慧”。
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在某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也包含智慧。
所以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皆以真理(“绝对精神”)为内容,故可与哲学并置。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2、为什么可以在一种比喻的说法上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与动物相比,人的器官未曾达到高度的专门化,人在本能装备方面也相当缺乏。
例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吃植物的,也不是专吃肉类的,因此,自然没有规定人是食草动物或肉食动物;再如,人的生育并无季节上的限定,人的性活动也无特定的时期。
凡此都表明,就大自然自身的尺度而言,人的本能装备上是不完善的。
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人要么作为一个怪种而灭绝,要么去保持和发展幼年类人猿所具有的尝试和学习的能力,并且把尝试和学习看作是自己永远的任务。
3、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性因素是什么?(柏拉图“理念论”包含哪些真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真理比实践更真实)这一点立即使我们看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感性事物的世界。
前一个世界是超感性的、非时间的,(因此是真实而不朽的)。
另一个世界由具体的感性事物所组成。
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易逝的显现。
这种学说表面看来是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但若认真去想一想,可以发现其中的真理因素。
柏拉图把这种观念(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尽管可以有真实性,文明却并不以之为基础。
文明不是奠立在关于自身活动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的自为意识上,这种自为意识就是观念。
哲学导论期末资料.doc

对哲学的认识1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 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 .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为生存与生活.4 .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哲学是一个夏杂的概念,其所涉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举凡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归属哲学的研究范围。
但这些问题之间乂不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抽象同一”,在哲学的“问题域”中有-•类问题是哲学需耍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网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他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
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的时候,存在和物质、精神和思维都是作为哲学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范畴而出现的。
但严格说来,存在和物质并不完全是同一个范畴。
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
从逻辑上说,首先要肯定世界的存在,才谈得上探究此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的包含一•切的最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的显露出来,因而乂常被看做是一个M而未决的范畴。
但是,当我们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存在同物质范畴一样,已具有在同思维或精神的对立中被规定的规定性,它也就是被当作和物质是同一层次或同等程度的范畴来使用了。
此外,思维、精神本来是在人类产生以后出现的现象,思维精神只是适用于人类的范畴,为什么在哲学中它们也成了同存在、物质对偶的最- 般的基本范畴呢?这是因为,人们是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来考察世界的,人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 乂是-•种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
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哲学导论总结

《哲学导论》总复习1、什么是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就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本身”。
就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他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其特性:①超验性②批判性③综合性④前提性2、本体和本体论?本体就是指存在,这种存在不是规定的具体的而是不规定的超验的存在。
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也称为存在论。
3、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是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他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先在性”可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后者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4、人本主义是指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如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等。
科学主义是指“科学主义”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否认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科学哲学”从广义上说,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是有关科学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复习1、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在其中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
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慧”。
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在某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也包含智慧。
所以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皆以真理(“绝对精神”)为内容,故可与哲学并置。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2、为什么可以在一种比喻的说法上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与动物相比,人的器官未曾达到高度的专门化,人在本能装备方面也相当缺乏。
例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吃植物的,也不是专吃肉类的,因此,自然没有规定人是食草动物或肉食动物;再如,人的生育并无季节上的限定,人的性活动也无特定的时期。
凡此都表明,就大自然自身的尺度而言,人的本能装备上是不完善的。
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人要么作为一个怪种而灭绝,要么去保持和发展幼年类人猿所具有的尝试和学习的能力,并且把尝试和学习看作是自己永远的任务。
3、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性因素是什么?(柏拉图“理念论”包含哪些真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真理比实践更真实)这一点立即使我们看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感性事物的世界。
前一个世界是超感性的、非时间的,(因此是真实而不朽的)。
另一个世界由具体的感性事物所组成。
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易逝的显现。
这种学说表面看来是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但若认真去想一想,可以发现其中的真理因素。
柏拉图把这种观念(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尽管可以有真实性,文明却并不以之为基础。
文明不是奠立在关于自身活动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的自为意识上,这种自为意识就是观念。
)说成是不朽的理念其合理的地方在于强调了一种比感觉的真实性更高的真实性,即观念的真实性。
观念的真实性使动物的感觉提升为人的感觉。
4、时间的本体论意义是什么?时间的真正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是人对于死亡的动情的觉知。
安静地燃烧着的蜡烛,只有当它不断地被时间之风所播弄时,才放射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存在的尊严与高贵性,正是由于对于死的觉知才可能被真正注意到。
在这个意义上,死亡的不可理解性,人对死亡的惊觉,虽然挫败了理性,却要求着人的生命的最高凯旋。
人之自由存在的能力,归根到底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与虚无的直面遭遇。
海得格尔说先行入死而后生,亦是此意。
通过面对死亡,我们筹划真正的人生。
在筹划中,我们的存在浸透着时间,并因而熠熠闪光。
5、试述价值意识在实践中的作用。
1)价值意识是实践的精神动力。
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因。
而价值意识正是人类这种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
价值意识的形成是有用或无用,好或不好,应该或不应该,要或不要,意义或无意义的反映。
价值意识反映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要创造和改造对象客观的关系,同时推动和驱使人类改造和创造的过程。
2)价值观制约实践的目标和过程。
价值意识是实践中的精神动力。
在实践中,用价值意识来加以引导。
价值意识防止我们偏离目标,导致实践失败。
3)价值意识对实践的发展有导向作用。
人的需要是不断满足和发展的过程。
实践也是这样。
在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长久需要与短暂需要是一个辨证制约的关系。
要使其成为循序渐进的良性过程,就要求价值意识反映人的实践目标和发展规律。
6、一般研究者是怎样划分哲学内容的?(第一讲/四)(一)哲学的两个主体—1、对于存在与存在本质的研究,构成哲学中的本体论—2、对人的认识的本质研和认识对象的研究,称为认识论(其分支有道德政治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二)五个研究理论—逻辑学——思维和思维理想的方法—美学——对理想形成的艺术哲学—伦理学——对理想行为的研究—政治学——对理想的社会体制的研究—形而上学——对一切事物终极存在(物质属性)的研究,哲学心理论(三)三个组成部分—形而上学(没有形象的、抽象的事物。
如:理念、本质等)—伦理学(用“哲学之眼”看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认识论(关于知识的理论,是认识世界规律的理论,包括唯理论与经验论)7、试对哲学品格作一简要概括。
(第一讲/五)1)深厚的历史感——哲学用历史的尺度考查和批判,是人类认识历史思考智慧的结晶。
2)哲学的现实感——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
要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
3)哲学的逻辑感——哲学是理论的说服力量,是最基本的重要品格,是理性的自我反省的力量。
哲学的严密性、逻辑性是人类理性的展现。
4)哲学的境界感——哲学是一门追根究底的学问,思想的永远开放性。
1)由其性质决定具有反思(批判精神),凡是合理的东西一定终将存在。
2)由其理想性决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
3)是自身发展,自我批判的超越。
5)对待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哲学是熔铸哲学家的理想、情操、向往和追求的一门科学。
对人类进步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对人类未来的憧憬,是哲学家不可或缺的情怀和态度,也是对人类庄严崇高的理想进行追求的理论表现。
8、古希腊哲学的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9、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四讲/二)之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其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贯穿于哲学整个发展历史。
是哲学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
15世纪下半叶,哲学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思维与存在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是不可避免的。
哲学从最本质层面上探究世界,哲学家必须回答世上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对此问题的回答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前题。
3)在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中无时无刻、最普遍、最朴实的问题;世界是不是有上帝、是不是富贵在天,都是哲学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际是对人在实践中遭遇的本质的哲学提升,这个问题就是人和世界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它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内容:①哲学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能否认识现实客观世界。
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10、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片面性和积极意义?(第四讲/三)“人是万物的尺度”由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
这句话表明了人对客观事物是有差别的。
(请参考书中解释)其在认识论的片面性:过分强调了个人的感觉。
合理性在于:黑格尔指出它“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这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辨证思想,难能可贵。
11、笛卡尔怀疑论的精髓(第五讲/一)笛卡尔怀疑论的精髓是“怀疑的精神”检验真理的原则。
1)认为怀疑是寻求知识的出发点,除了根本无法去怀疑的或清楚明了的观点外,决不接受其他任何观点。
2)主张把没有经过考查的东西进行细分成具体的小问题。
3)思想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4)要把一切情况尽量完整罗列,进行进一步的深刻检查。
它的体系中心是“我思故我在”(精神性的自我存在),以此作为哲学出发点,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或宣言,因而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
12、为什么说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第五讲/一)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不相干的。
把人当作精神性的存在(请参考书中解释),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但在强调“我”是精神的同时,又认为人的身体不受意识所支配,是独立运作的东西。
换言之,精神并不能决定物质,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请问,这不是唯物主义吗?所以,他成为了两大势不两立的流派的鼻祖。
13、培根对人类认识具有永恒价值贡献的是什么?(第五讲/二)1)指出通向知识和真理的三步骤: 1)冲破人作为类、自身、社会传统导致的幻象。
2)从感性出发,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3)将感性和理性形成有机的整体,构成通往真理之道。
2)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过程中,所贡献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零碎的真理,而是发现了寻找真理的方法,即逻辑学中的归纳法(相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演绎法)。
归纳法是由个别推导到一般,而演绎法是普遍原理推导到具体的事物。
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因此在运用归纳法时,须遵循的原则和前提是:在命题中运用到的每个概念都要进行重新审定。
14、普列汉诺夫在必然和偶然、英雄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出色论述有哪些?(第十三讲/三/4)他认为的观点是:1)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只会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
引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
2)英雄人物能够改变历史的个别外貌和事件某些局部后果,但他们不能改变历史的一般方向。
例如,法国革命中如果拿破仑中弹身亡,那么就会有其他人来做统帅,但历史就会被改变。
3)在讨论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是夸大人的作用。
“堵塞”效应——拿破仑时代的社会在历史中的地位最终归结于拿破仑。
4)“二律背反”的观点——伟人确实不能创造历史,在另一个意义上,伟人又毕竟能创造历史。
①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可能违反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或不能强迫社会接受或不接受某种社会生产关系。
从这点来讲,伟大人物确实不能创造历史。
②在另一个意义上伟人能创造历史,就社会制度的改造而言,社会制度的改革从来不是自行发生的,而是需要人的干预的。
伟人即是这种最能实现变革的人。
伟人的用武之地,就在于能影响历史的具体进程和局部特征,给历史留下个人特点的印痕。
15、近代认识论中,“人的地位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十一讲/三/3)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本位。
1)人是认识的主体,从自然中剥离出来,成为客观的存在。
2)固守信仰、权威是蒙昧主义,大胆提出普遍怀疑的观点。
突出表现在笛卡尔的“相信自己的辨别、判断。
”现代哲学中人成为判别一切是非的法官和标准。
3)哲学变成人的哲学。
哲学最高本质是人的存在。
从古希腊“始基本体论”到中世纪的“神本论”到近代哲学的“人本论”逐步形成。
,哲学是人的哲学而不是神的哲学。
4)近代认识论认为人是目的本身,不是手段,是近代哲学的精髓所在。
由于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不再充当显示沈的威力的一种手段,而变成了目的本身。
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哲学也是为人服务的,个体也是为人服务的。
是随着人的需要,好恶,认识,选择而确定变化的。
如果没有人就没有什么决定价值的东西了。
5)近代认识论的兴起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由于近代的心理学等各门科学的兴起,使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更加迫切更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