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有理数的乘法2

有理数的乘法2
加法交换律:a+b=b+a
注意 1、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只涉及一种运 算,而分配律要涉及两种运算。 2、分配律还可写成: a×b+a×c=a×(b+c), 利用它有时也可以简化计算。 3、字母a、b、c可以表示正数、负数,也 可以表示零,即a、b、c可以表示任意 有理数。
15 ( 8) 例3、计算: 71 16
1、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e是绝
1 对值最小的数,计算:(a+b)+ cd - (a+b)e
2、已知|x|=2,|y|=3,且xy<0,则x-y=
3、下列运算错误的是_____ D A.(-2)×(-3)=6
.
B.(-3)×(-2)×(-4)=-24
C.(-5)×(-2)×(-4)=-40
计算:
(-85)×(-25)×(-4)
=(-85)×[(-25)×(-4)]
=(-85)×100=-8500
7 1 15 1 8 7 7 8 = 15 8 7
7 8 = 15 8 7
B. a<0,b<0 D. a>0,b>0或a<0,b<0 B ) B. a,b至少有一个为0 D. a,b最多有一个为0
7.若ab=0,则一定有(
1 1 1 1 (1).( 1) ( 1) ( 1) ... ( 1) 101 100 99 2 100 99 98 1 解:原式= (- ) (- ) (- ) ... (- ) 101 100 99 2 100 99 98 1 = ... 101 100 99 2 1 = 10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精品 【公开课教案】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精品 【公开课教案】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教学重难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做一做(出示胶片)下列题目你能运算吗?(1)2×3×4×(-5);(2)2×3×(-4)×(-5);(3)2×(-3)×(-4)×(-5);(4)(-2)×(-3)×(-4)×(-5);(5)-1×302×(-2004)×0.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交流讨论不难得到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计算(-3)××(-)×(-)×(-8)×(-1).【例2】计算(-1999)×(-2000)×(-2001)×(-2002)×2003×(-2004)×0.导入运算律(1)通过计算:①5×(-6),②(-6)×5,比较结果得出5×(-6)=(-6)×5;(2)用文字语言归纳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3)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ba;(4)分组计算,比较[3×(-4)]×(-5)与3×[(-4)×(-5)]的结果,讨论、归纳出乘法结合律;(5)全班交流,规范结合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6)分组计算、比较:5×[3+(-7)]与5×3+5×(-7)的结果,讨论归纳出乘法分配律;(7)全班交流、规范分配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1)(-5)×89.2×(-2);(2)(-8)×(-7.2)×(-2.5)×.【例4】用两种方法计算(+-)×12.(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计算题:(1)(-)××(-)×(-2);(2)6.878×(-15)+6.878×(-12)-6.878×(-37);(3)×(-16)×(-)×(-1)×8×(-0.25);(4)(-99)×36.提升能力2.若a、b、c为有理数,且│a+1│+│b+2│+│c+3│=0.求(a-1)(b+2)(c-3)的值.第八章 8.2.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知识点1: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知识点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应用题的步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基本相似,也是审题、设元、列方程、检验、作答几个步骤.其中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不同的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设哪个未知量为x,运用哪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如果题目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相等关系,我们直接将未知量设为x和y,两个相等关系都用来列方程.考点1:先化简再求方程组的解【例1】解方程组解:原方程组可化为②×5-①,得26y=104,解得y=4.把y=4代入②,得x+20=28,解得x=8.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点拨∶对于比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首先将两个方程化简成ax+by=c的形式,然后再使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求解.考点2:换元法解方程组【例2】解方程组解:设a=,b=,则原方程组可变形为解得∴解得点拨:仔细观察方程组,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方程中均出现和,我们可将和分别看作两个未知数a,b,这个复杂的方程组就可以转化成一个简单的方程组来解决了,这种方法叫做换元法.考点3:轮对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策略【例3】解方程组解:①+②,得27x+27y=81,化简得x+y=3.③①-②,得-x+y=-1.④③+④,得2y=2,解得y=1.③-④,得2x=4,解得x=2.∴原方程组的解是点拨:呈现形式的方程组称为轮对称方程组.考点4: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同解的问题【例4】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3x+2y=17的解,求m的值.解法一:①-②,得3y=-6m,即y=-2m.把y=-2m代入①,得x-4m=3m,解得x=7m.把x=7m,y=-2m代入3x+2y=17,得21m-4m=17,解得m=1.解法二:①×3-②,得2x+7y=0.根据题意可得:解这个方程组,得把代入①,得7-4=3m,解得m=1.点拨:解法一:把m看作已知数,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x,y,然后把x,y的值代入3x+2y=17中,得到一个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解法二:由原方程组消去m,得到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和3x+2y=17组成一个方程组,解出x,y的值,然后代入原方程组中任意一个方程求出m的值.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出示课本P86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x台;(2)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3)列方程:x+2x+4x=140.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略.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设问3:在以上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三、拓广探索,比较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x+2x=140.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x=140.课本P87例2.问题:①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用x表示其中任意一个数,那么与x相邻的两个数怎样表示?③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1.课本P88练习第1,2题.2.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成-1,2,-4,8,-16,32,……,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960.求这三个数.五、课时小结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1.4.1有理数的乘法(2)

1.4.1有理数的乘法(2)

解:
(1)5.01 (12 ) (5 0.01) (-12) 5 (-12) 0.01 (-12) -60 0.12 -60.12
1 2 1 2 1 2 (2) 12 1 12 12 4 3 4 3 2 3 1 1 1 2 ( 1 ) 12 4 4 2 3 1 5 2 2 2 2 ( ) 12 112 12 4 4 4 3 3 3
例1
计算:(第(2)题用两种方法)
(1)( 125 ) (0.04) 8 (25) 1 1 1 (2)( ) 12 4 6 2
解:
(1)( 125 ) ( 0.05) 8 ( 40 ) -125 0.05 8 40 -125 8 0.05 40 -(125 8) (0.05 40) -1000 2 -2000
解:
(2)解法 1: 1 1 1 ( ) 12 4 6 2 3 2 6 ( ) 12 12 12 12 1 12 12 1 解法 2: 1 1 1 ( )12 4 6 2 1 1 1 12 12 12 4 6 2 3 2-6 -1
如果a,b,c分别表示任一有理数,那 么: 乘法交换律: ab=ba
(ab)c=a(bc)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作业:
综合能力训练: 16题(2)(4) (5),第34题。
我会做:
( )( 85) 25) 4) 1 ( (
7 1 (2)( ) 15 1 ) ( 8 7 9 1 (3)( ) 30 10 15
看谁算的快:
5 (1)( 12) (37) 6

有理数的乘法2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2教案

XX 市XXX 中学统一备课用纸科 目 数学年 级七年级班 级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1.4.1 有理数的乘法(2)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2.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3.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复习引入P30 练习 第1题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有理数乘法的步骤:两个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_____,再确定积的______.二、新课讲解问题1 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_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时,积 是负数. 问题2你能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____ 问题3 计算下列式子的结果 先确定____,再计算____【练习】234(5)⨯⨯⨯-23(4)(5)⨯⨯-⨯-(2)(3)(4)(5)-⨯-⨯-⨯-2(3)(4)(5)⨯-⨯-⨯-7.8(8.1)0(19.6).⨯-⨯⨯-591(3)()()654-⨯⨯-⨯-问题四 简便运算,并说出根据是什么:摇身一变问题4 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请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 问题5 阅读,并思考在上述运算过程中,你得到什么规律呢?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分配律: 问题6 用两种方法计算:问题7 分配律的逆用2. 用简便方法计算(-23) ×25-6 ×25+18 ×25+253.逆用分配律正确的是( )A.25×(-23-6+18)B.25×(-23-6+18+1)C.- 5×(23+6+18)D.-25×(23+6-18+1)) ( 12)216141)(2()( 25804.0125)1(⨯++⨯⨯⨯12)216141)(2()25(8)04.0()125)(1(⨯-+-⨯⨯-⨯-[]53(7)5(4)20⨯+-=⨯-=-535(7)153520⨯+⨯-=-=-。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五、作业:导学案上的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
重、
难点
教学重点: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启发式
教学准备
课前分发导学案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4.1、有理数的乘法(2)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学习。
自学指导:
1、自学P,思考下列问题
(1)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符号如何确定?
(2)绝对值的积你会算吗?
(3)几个因数相乘,如果其中有0因数,积为什么?
三、学生自学学生自学:(8分钟)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自学。
2、检测:(10分钟)
课本P32练习:(1)(2)(3)
3、①抽三位学生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在相应位置。
③学生板演结束,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可以来更正。
④小组之间交换批改检测
二次备课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多因数乘法的积的符号怎样确定?绝对值如何运算?
2、若几个因数中有0因数,积为什么?
3、正确理解倒数的含义,提示思考:0有没有倒数?正数的倒数是什么数?负数呢?
学科
数学(上册)
备课教师
周成波
授课时间
第4周9月日
教学内容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其应用(第2课时)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其应用(第2课时)课件

A.加法交换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分配律
4.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C ) A.-6×(-5)×(-3)×(-2)=180 B.(-36)×16-19-13=-6+4+12=10 C.(-15)×(-4)×+15×-12=6 D.-3×(+5)-3×(-1)-(-3)×2=-3×(5-1-2)=-6
33
解:1+12×1+14×1+16×…×1+210×1-13×1-15×1-17×…×1-211 =32×54×76×…×2210×23×45×67×…×2201=32×23×54×45×76×67×…×2210×2201 =1×1×1×…×1=1.
课堂小结
1.乘法交换律:
数的范围已扩充 到有理数.
D.b>0,c>0
10.计算:(-4)×-115×(-0.25)×23=__-__45___.
11.计算:(1-2)×(2-3)×(3-4)×…×(2019-2020)=_-__1___.
12.若 a+b+c>0,且 abc<0,则 a、b、c 中负数有__1__个.
30
13.用简便方法计算: (1)(-9)×31289+(-8)×-31289; 解:原式=31289×(-9+8)=-31289. (2)(-12.5)×-67×(-4); 解:原式=-(12.5×4)×67=-50×67=-4267.
27
= 71 (9) 2 (9)
27
=
639
(
2) 3
= -639 2
3
21
典例精练
4.下面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在求 711156×(-8)的值时,各自的解题过程,请 你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4.1_有理数的乘法2 讲课

1.4.1_有理数的乘法2 讲课


思考:同学们上面运算体现了什么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 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 ab+ac 2×[(-3)+4] =
3 4 12 [( ) ( )] 4 9
2×(-3)+ 2×4
3 4 = 12 ( ) 12 ( ) 4 9 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 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d)=ab+ac+ad
课本p33练习
(1)(-85)×(-25)×(-4) 9 1 (2)( )×30
10
15
1 7 (3)(- )×15×(-1 ) 8 7
17 2 6 6 (4)(- )×(- )+( - )×(+ ) 5 5 3 3
读一读,想一想?
计算:
解: 3 1 1 (-24)×( 3 - 4 +6 - 5 ) 8
4.注意: (1)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只涉及一种运算,而分配 律要涉及两种运算. (2) 分配律还可写成: a×b+a×c=a×(b+c),利用 它有时也可以简化计算. (3) 字母a、b、c可以表示正数、负数,也可以表示 零,即a、b、c可以表示任意有理数. (4) 乘法分配律揭示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性质,利用 它可以简化有理数的运算,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会 正向应用,而且要会逆向应用,有时还要构造条件变形 后再用,以求简便、迅速、准确解答习题.
思考:学习乘法分配律后,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到乘法 分配律的逆用(倒用)了吧?
ab+ac=a(b+c)
1 1 计算: ×191+ ×109 3 3
答案:100

1乘法交换律:
数的范围已扩充到 有理数.

达县十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

达县十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大于-3且小于4的所有整数的积为()A.-12B.12C.0D.-1442.3.125×(-23)-3.125×77=3.125×(-23-77)=3.125×(-100)=-312.5,这个运算运用了()A.加法结合律B.乘法结合律C.分配律D.分配律的逆用3.下列运算过程有错误的个数是()①×2=3-4×2;②-4×(-7)×(-125)=-(4×125×7);③9×15=×15=150-;④[3×(-25)]×(-2)=3×[(-25)×(-2)]=3×50.A.1B.2C.3D.44.绝对值不大于2 018的所有整数的积是.5.在-6,-5,-1,3,4,7中任取三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小是,最大是.6.计算(-8)×(-2)+(-1)×(-8)-(-3)×(-8)的结果为.7.计算(1-2)×(2-3)×(3-4)×…×(2 016-2 017)×(2 017-2 018)的结果是.8.计算:(1)×0.25××9;(2)(-11)×+(-11)×+(-11)×.9.已知|a+1|+|b+2|+|c+3|=0,求(a-1)×(b-2)×(c-3)的值.10.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李老师和同学们做了这样的游戏,将2 018这个数说给第一名同学,第一名同学把它减去它的的结果告诉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再把听到的结果减去它的的结果告诉第三名同学,第三名同学再把听到的结果减去它的的结果告诉第四名同学,……照这样的方法直到全班40人全部传完,最后一名同学把听到的结果告诉李老师,你知道最后的结果吗?创新应用★11.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后,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计算:19×(-9).下面是两名同学的解法:小方:原式=-×9=-=-179;小杨:原式=×(-9)=-19×9-×9=-179.(1)两名同学的解法中,谁的解法较好?(2)请你写出另一种更好的解法.参考答案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C大于-3且小于4的所有整数中有一个为0,故乘积为0.2.D3.A①错误,3也应乘2;②③④正确.4.0符合条件的整数中有一个为0,所以它们的积为0.5.-1682106.0原式=(-8)×[(-2)+(-1)-(-3)]=(-8)×[(-2)+(-1)+(+3)]=(-8)×0=0.7.-1原式==-1.8.解(1)原式=×9×=1.(2)原式=(-11)×=-11×2=-22.9.解因为|a+1|+|b+2|+|c+3|=0,所以a+1=0,b+2=0,c+3=0,所以a=-1,b=-2,c=-3.所以原式=(-1-1)×(-2-2)×(-3-3)=(-2)×(-4)×(-6)=-48.10.解2 018××…×=2 018××…×=2 018××…×=2 018×=50.45.创新应用11.解(1)小杨的解法较好.(2)19×(-9)=×(-9)=20×(-9)-×(-9)=-180+=-179.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 计算
5 9 1 (1).(3) ( ) ( ); 6 5 4 4 1 ( 2).(5) 6 ( ) 5 4
多个有理数相乘,先做哪一步, 再做哪一步? 第一步:是否有因数0;
第二步:奇负偶正;
第三步:绝对值相乘。
例1.计算: 1 7 (1)( ) ( 8) ( ) 2 4 1 1 (2)( 3 ) 8 ( 1 ) 1.25 3 5 (3)( 1.5) ( 2.5) ( 2) ( 4) ( 10) 4 3 (4) 1 .6 ( 1 ) 0 ( 2.5) ( ) 5 8


探索1:计算:5×(-6)= -30 (-6)×5 = -30
5×(-6)= (-6)×5 归纳(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 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即:ab=ba


探索2:3×(-4)× (-5)= 60 3× (-4)× (-5)= 60
3×(-4)× (-5)= 3× (-4)× (-5) 归纳(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 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积不变. 即:(ab)c=a(bc)


探索3:5 × 3+(-7) = -20 5× 3+5×(-7)= -20
5 × 3+(-7) =5× 3+5×(-7)
归纳(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和两个数的和相 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 所得的积相加. 即:(a+b)c=ac+bc
例1:用两种方法计算 (1 1 1 ) ( 12 ) 4 6 2
议一议: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 0 时,
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有一因数为 0 时,积是多少?
归纳: 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_____________ 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 偶数 个时,积为正。 当负因数有_____
当负因数有奇数 ____个时,积为负;
奇负偶正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 _________ 积等于0
计算:
1 1 ( 0.25) (1) 28 7 3
5 1 7 2 1 ( ) ( ) ( ) ( ) (2) 7 5 15 3 2
3 1 1 (3) 4 ( ) ( 0.2) 4 2 4
有理数的乘法(二)
知识回顾: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 正 ,异号得 负 , 绝对值相乘;
0 乘任何数得 0 。
判断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负
2×3×(-4)×(-5) 正 2×(-3)×(-4)×(-5)
负 正
(-2)×(-3)×(-4)×(-5)
7.8×(-8.1)×0×(-19.6) 零
例2:计算 6.878×(-15)+6.878×(-12)-6.878×(-37) 例3: 计算
1125) 2 ( 8)
2 7 6 3 (2) ( ) ( ) ( ) 3 5 14 2 8 2 (3) ( ) ( 3.4) 0 7 3
(4)
3 7 9 6
1 ( 4) 3 ( 5) (5) 2
1 2 6 (6) 2 (0.5 ) 3 3 7
计算:
1 ( 0.25) (1) 24 3
3 1 8 (2) ( ) ( ) ( ) 3 7 2 15
1 (3) 4 ( 3) ( 0.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