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提高造林地的抗旱能力,使林木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良好。
下面是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详细介绍。
1. 水源保障:抗旱造林的关键是保证水源供应。
可采取收集和储存雨水、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源,建设水库、灌溉系统等措施来保障水源供应,确保林木在干旱季节得到充足的水分。
2. 土壤改良: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改良土壤,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法,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湿能力,提高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3. 绿洲建设:在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可以利用绿洲建设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通过合理策划和设计绿洲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可以形成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减少蒸发量,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防风治沙: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要重视防风治沙工作。
可以通过修建风固沙网、植树造林和人工护林等方式,加强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减少风沙对林木的侵蚀,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抗旱能力。
5. 种植密度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树种的特点,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强林木之间的竞争,减少水分的蒸散,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6. 覆盖保护:在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可以采用覆盖保护的措施来减少水分的蒸散和土壤的蒸发。
可以利用草木覆盖、覆盖薄膜等方式,保护土壤湿度,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7. 合理经营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是保证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因素。
包括合理的灌溉制度、科学的修枝和疏伐、定期施肥等。
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旱能力,保证林木在干旱条件下的正常生长。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涉及到水源保障、土壤改良、绿洲建设、防风治沙、种植密度调整、覆盖保护和合理经营管理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促进干旱地区的林业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林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步骤。
在干旱地区,需要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沙柳、沙柳等。
还要选择具有较强耐旱性的优良品种进行育苗和造林,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二、改良土壤和施肥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改良土壤和施肥是至关重要的措施。
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含水量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质、复合肥、有机肥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树木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合理设计抗旱造林的林业工程布局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应合理设计林业工程的布局,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树木的间距和密度、设置遮荫网、修建水源的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树木的利用率。
科学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需要科学施行管理措施,保证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可以采取适时浇水、除草、修剪等方法,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五、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为了提高抗旱造林的效果,还需要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可以通过开展抗旱树种、优良品种的选育、土壤改良材料的研发、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抗旱造林的技术水平,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抗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施肥、合理设计抗旱造林的林业工程布局、科学管理抗旱造林林业工程和加强技术研究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的抗旱能力,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指在干旱地区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引导、集约利用降雨水源,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保障苗木成活和树木生长发育的一种造林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 水源开发和利用:在干旱地区,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抗旱造林工程的基础。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塘坝、引水渠等工程,收集和蓄积降雨水源,用于灌溉和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 林间播间水保护措施:通过修建林间小坝、林缘沟、挖掘小型水沟等措施,收集和集约利用沟内和周围的降雨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储备量。
同时可以减缓降雨径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3. 土壤水分保持措施:在抗旱造林中,土壤的水分保持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覆盖物、护坡、地被植被等措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水分流失。
看似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手段是保持地表的平整,减少地表逸散。
4. 微地形修整措施:通过修整微地形,可以改变坡面的水分储存和流动方式,增加土壤水分的滞留时间。
常用的微地形修整措施包括构筑梯田、修建沟槽、开挖低洼地等。
5. 深根引水:通过选择深根引水作物,例如某些耐旱的树种,能够让植物的根系深入到地下土壤层,获取更深层的水分资源,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6.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喷灌、渗灌等,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对于植物的灌溉时间和量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避免过量的灌溉。
7. 合理选择及培育抗旱树种: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合理选择和培育抗旱树种非常重要。
选择耐旱性和抗风性较强的树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育苗技术,培育出对干燥条件适应较强的苗木。
8. 科学管理和养护:进行科学的林木管理和养护,如定期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措施,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发育水平。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降低树木生长对水分的依赖程度,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抗旱造林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树种: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
如阔叶树种中的柏木、白蜡等,针叶树种中的松树、云杉等都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 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地面覆盖物的铺设、建设护坡、修建沟渠等,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
3.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土壤质地和增加养分含量,提高树木的吸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施肥可以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施用,使土壤保持一定的肥力。
4. 合理的灌溉管理: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给予树木适量的水分补充。
可以采用滴灌、淋灌等方式,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5. 合理的间作和间伐:通过合理的间作和间伐来减少树木间的竞争,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控制林木的密度和面积,避免造成林木之间的过度竞争,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展。
6. 风沙固定和草地建设:在干旱地区,风沙和草地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建立风沙固定系统和草地保护项目,可以减轻风沙带来的影响,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需要考虑树种选择、水土保持、施肥、灌溉管理、间作和间伐以及风沙和草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干旱已经成为全球林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抵御干旱对林业造成的影响,成为当下迫切的任务。
本文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讨。
一、土壤改良技术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不利于植被生长,因此改良土壤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土壤保湿剂的使用,以及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
1. 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增加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化肥的施用则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旱能力。
2. 土壤保湿剂的使用土壤保湿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化学物质,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和蒸发,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从而增加植物的供水量。
常见的土壤保湿剂有聚丙烯酰胺、凯利特等,可以通过撒播或灌溉的方式施用在土壤中。
3. 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改变地貌、土地利用方式,保持和改善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农田和林地的良好生态环境。
这些工程包括林地平整、坡地改良、排水、加固河岸等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环境,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二、抗旱树种选择技术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一般来说,抗旱树种应具有耐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树干多汁、根系发达等特点。
目前,常见的抗旱树种有松树、柏树、沙柳、柳树、胡杨等。
1. 松树松树是一种耐旱、耐贫瘠的树种,是干旱地区较为适宜的栽植树种。
松树能够在干旱环境下生长,树干多汁,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 沙柳沙柳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树种,既能耐干旱、耐盐碱,又能抗洪涝、抗盐渍。
沙柳的生长速度快,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是一种干旱地区较为理想的栽植树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干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之一。
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对于林业来说,干旱不仅会造成树木的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选择抗旱树种在林业工程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些抗旱树种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种植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榆、柽柳、胡杨等,这些树种能够在干旱地区生长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合理设计林分结构是抗旱造林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林分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的抗旱能力,提高整个林分的抗旱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树种的种植密度和间距,通过增加遮荫效果和降低蒸发量,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水分蒸腾。
三、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通常是非常紧缺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提供水分。
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来补充土壤水分,并使用覆盖物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和施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存条件。
四、科学施肥管理科学施肥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长能力和抗旱能力。
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植被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剂和施肥量,确保树木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
五、合理管理林分合理管理林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的抗旱能力。
及时修剪树木,清除杂草,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光照条件,减少因水分竞争而造成的林分失衡;及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很重要的,以免病虫害对树木造成影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林业工程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性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以提高林地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一、选择抗旱树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地条件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抗旱树种应具备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良好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旱树种有沙柳、刺槐、沙槐等。
二、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提高林地抗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取砂化土壤或者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
常见的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施加复合肥料、分解秸秆等。
三、进行地形防治地形防治是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的重要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沟渠和坎埝,利用地形起伏差,形成防止水土流失和集水的地势特点。
建设排水系统,排除积水,保证林地排水畅通。
四、合理布局林分合理布局林分是提高林地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林分的面积、形状和结构,减少暴风雨等恶劣气候对林分的损害,并通过选择不同树种组别搭配,形成互相保护和提供水源的生态系统。
五、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林地抗旱性能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树种和土壤条件的特点,合理施用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提高树木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组合施肥方法,提高施肥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针对干旱地区进行造林的一种综合性技术,通过选择抗旱树种、改良土壤、进行地形防治、合理布局林分和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从而有效提高林地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抗旱造林技术
摘要:抗旱造林技术是综合性的系列技术,包括树种和苗木的选择、整地蓄水、集流造林、覆盖造林等一整套技术的适时合理使用,这套技术的关键就是在常规技术实施得当的情况下,设法进一步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消耗量,使耐旱的树木得到正常生长必需的水量。
关键词:树木;抗旱性;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是综合性的系列技术,包括树种和苗木的选择、整地蓄水、集流造林、覆盖造林等一整套技术的适时合理使用,这套技术的关键就是在常规技术实施得当的情况下,设法进一步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消耗量,使耐旱的树木得到正常生长必需的水量。
1.树木的抗旱性
水分是树木赖以生存的必要因子之一,树木在水分缺乏的干旱胁迫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树木正常的生命活动。
树木的抗旱性就是指树木在干旱环境条件中生长、繁殖或生存的能力,以及在干旱解除后迅速恢复的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树木会在生长、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树木的这些指标来研究树木的抗旱性。
1.1生长
生长是树木代谢过程在形态上的综合表现。
水分胁迫条件下,树木的高、茎、叶以及根系生长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
1988年,Myers对2种桉树苗木进行了不同的水分胁迫处理,发现,限制水分供应会导致苗木总叶面积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叶片数减少了4/5,单叶面积下降了20%。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桉树的高生长也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受抑制程度低于叶片。
Mahoney在1992年报道,杂种杨树苗高、叶片数、叶面积等的增长随着水分胁迫增加而迅速下降。
在中度和严重水分胁迫下,杨树叶面积扩展下降,叶片脱落数增加。
由于干旱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水分亏缺时根系仍能生长,而茎部几乎不生长,因此根茎比增加是干旱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又一特点。
许多研究者发现,水分胁迫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使根茎比提高,但不同树种提高幅度不同。
1.2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是树木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物学基础。
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的植物,在形态结构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有的植物表面浓密的细毛和棘刺可增加散热面积,防止植物表面受到阳光的直射;有的植物体表生有一层厚厚的蜡质表皮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也有些植物的气孔深陷
在植物叶内,有助于减少失水。
在干旱瘠薄地区,具有发达根系的树种有明显的生存优势,根系越深,吸收薄层土壤中的水分能力越强,在干旱造成表层土壤缺水时,树木受影响就越小。
叶片的解剖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是树木适应干旱环境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叶片的旱生结构特征,基本能反映抗旱性的大小。
研究表明:叶片厚度大、栅栏组织发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高、角质层及上皮层厚、气孔下陷、表皮毛发达等都是抗旱性强的标志。
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总厚度之比以及细胞密集度2项指标越大,植物利用光能的效率越高,其生长的速度和产量就越大,而光能效率的提高可能也是一种抵抗干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树木抗旱性机理
树木的抗旱机理大致可分为避旱性、高水势下的耐旱性以及低水势下的耐旱性3类。
第1类是通过在干旱胁迫到来之前完成其生命过程,来躲避干旱的危害,为避旱型;第2类则是通过限制水分的损失或保持水分吸收来延迟脱水的发生。
这类植物通过深广而密布的根系来保持水分的吸收,同时通过增加气孔阻力与角质层阻力,减少蒸腾面积来达到减少水分损失的目的,为抗旱型;第3类则是在持续干旱的条件下忍耐组织一定程度的脱水,即在低水势下保持一定的膨压和代谢以及脱水情况下细胞原生质基本无伤害,为耐旱型。
为探索树木的抗旱机理,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研究植物
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2.1叶片水分生理
水势是植物最基本的水分生理指标之一。
根水势则反映根系的吸收功能,一般认为抗旱性强的树种根水势低,利于吸收水分。
当植物失水大于吸水时,细胞和组织紧张度下降,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这种状态称为水分胁迫。
干旱是引起水分胁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光合特性及呼吸作用
在水分逆境的研究中,净光合作用速率的降低已成为显著的特征。
一般来说,轻度缺水并不直接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当叶水势下降到一定数值后,光合作用才稍有下降,然后迅速下降。
光合速率开始下降时的叶水势值因树种和试验条件而异,变幅大约在-0.5~-2.5 MPa之间。
而且水分胁迫时光合作用的抑制有严重的后效应,植物受短期轻度和中度胁迫以后,恢复供水,光合作用可以完全恢复,但严重胁迫后虽然恢复供水,仍表现出干旱的后效应,这种后效应与干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外,还出现了多种提高树木抗旱性和成活率的措施,如施用生长调节剂、保水剂以及接种菌根等高新技术,通过改善树木的抗旱性或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来达到抗旱的目的。
3.1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不
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
3.2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抗旱性,其原因在于其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
3.3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李昌龙,刘世增,安富博. 干水在沙旱生灌木造林中的应用[J]. 干旱区研究. 2001(02)
[2] 刘慧英,田希文,李金夫,王北,南炳辉,白永强,王力,蒋齐. “天然3号促丰灵”在抗旱造林中的应用试验
[J]. 宁夏农林科技.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