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话词语解释及使用

合集下载

广东阳江话名词浅探

广东阳江话名词浅探

广东阳江话名词浅探作者:容慧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阳江话是一种有着浓厚地方特点的粤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细致全面地分析了阳江话词汇中名词的特点。

关键词:粤方言阳江话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阳江话是一种次方言,属于粤方言。

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其用词造句有自身的一些方言特色,在此笔者主要对阳江话的名词作一定的研究分析,并与普通话作比较。

现将阳江话名词的特点归纳如下:一、单音节词较普通话多(一)与普通话相一致的单音词山、水、鸡、鹅、鸭、牛、菜、花、纸、地、人、口东、南、西、北、车、剑、桶、碗、河、盆、铁、铜(二)具有方言特色的单音节词部(本子)、书(书本)、箩(筐)、棍(棍子)、盒(盒子)、屋(房子)、袋(袋子)、夹(夹子)、碟(碟子)、鼻(鼻子)、抬(桌子)、凳(凳子)、帮(锄头)、歌(歌曲)、爸(爸爸)、公(爷爷)、婆(奶奶)众所周知,从古到今,汉语词汇沿着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除少数构词能力极强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性语素和一些助词、叹词性语素仍以单音形式存在以外,绝大多数单音节词都双音化了。

阳江地处南部沿海,由于政治、历史和所处地域等多种原因,阳江话不管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其变化发展是缓慢的。

有人说粤方言中保存古音最多,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有人提出粤方言中的阳江话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古语词,其中阳江话中大量的单音词与古汉语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指人的名词本身没有复数的表示方法普通话里名词的单复数直接可以从词本身看出,如“老师、同学、同志”是单数名词,后面加一个“们”,构成“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是复数。

在阳江话中,类似“们”的语素是没有的(连人称代词后也没有像普通话和广州话里的“们”和“地”等表示复数的语素),指人的名词究竟是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依赖语境,甚至要借助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来确定,否则会产生歧义。

阳江方言的“仔”

阳江方言的“仔”
詈词 ,其 中 的 “ ”也表示 实义 ,是 指 “ 仔 痞子 、流氓”一 类 的人 ;“ 马仔 ”一般 指某组织 或
团伙 的手下 人 ,有 时指跟 着某 组织 或 团伙 头 目的女人 ,这个 词在 阳江 话里主 要称 呼那些 从 事非法 行业 的人群 ,特 别是在 近现代 使用 最 多。清 ・ 西崖 《 谈徵 ・ 部上 ・ 囝仔》 粤 名 崽 :“
例如 :
( )仔 ( L 1 J 子)⑤ ;大仔 ( 儿子 ) 子 ( 生子 ) 大 ;孑 仔 双 ;细 仔 、细佬 仔 ( 小孩 子) ;两 仔 蝗 ( 儿子和母 亲) ;两仔爷 ( 儿子 和父 亲)
()肥 仔 ;瘦 仔 ;矮 仔 ;靓仔 ;烂仔 ( 2 小流 氓 ,二流 子) ;马仔 ( 打手 ) ;打工仔 ;耕 田仔 ( 从事种 田的男青年) ;拉 客仔 ( 为旅店 或运输 东西拉 客 的人 )
是指 某一类 人 的名词 。 2 仔” 表小称 .“ 阳江方 言部 分名 词后 的 “ 仔”词 汇 意义不 是很 实在 ,但 有表 小称 的意义 。就像 名 词词 尾 “ 子” 一样 ,“ ”在 上古 时期就 可 以表小 称 ,并且 小称 是它 的词尾 化 的基础① 子 。而 阳江 方言 “ 仔” 表小称 是很 有特色 的 ,主 要表 现 以下几个 方面 :
12 O
击 警 21 ・ 知 0 4 0


宫韵 ∞
张 蔚 虹
要:“ 仔”在 阳江方言里使用频率很高。本文通过对阳江方言使用 “ 仔”的常用词考察 ,发现 “ 仔”
仔 方言语 法
在语义 、语法和语用上呈现 多样化的特点。
关键词:阳江方言
《 语大词 典》① 《 汉 和 现代汉 语词 典》⑦ “ ” 的解 释均 为 “ ‘ ” 。“ ”和 “ 对 仔 同 崽 ’ 仔 崽” 是 一组方 言味较 浓 的通 用字 。《 方言》第 十 :“ 崽者 ,子也 。湘 沅之会 ,凡言 是子者 谓之 崽, 面 点考 察 ,以就 教于方 家 。

阳江人的数字与习俗

阳江人的数字与习俗

阳江人的数字与习俗来源:悠阳网整理“一哥”指老大、头目、领头人、领头羊等意思。

这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一个词汇,用在单位中通常指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头头、“老大”,其起源于某些电视剧。

此外,在女性中还衍生出了“一姐”这一词,意思与“一哥”大致相同,指的是女性。

一五一十五、十都是计数单位。

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

形容查点数目,也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计数是一个“数学行为”,有的人在计数时,常常用“正”字累计,这个计数方法简便易懂。

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两个“正”字就是10,以此类推。

一五一十的“正”字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到现在很多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的时候,都还保持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据说过去山区人穷,农家没钱买得起秤,像阳江的大八镇果农,出售榄子时要一手手、一五一十地点数。

从竹箩或尼龙袋里用双手同时一下捧起10颗乌榄子,便念“一个系个啰一,一个个系啰二也,一个又系个系个三哎……”这种唱“榄子歌”的计数方法也称为“阿婆数”。

“一推六二五”这是由“斤秤文化”演化而来的。

十六两秤使用期间,秤是十六进位,与当时主要计算工具——珠算,十进位计算斤两不便。

经过换算,把十六进位换算成十进位,编成斤秤流法《截两为斤歌》十五句口诀,其中1两是“一退六二五(0.625)”; “退”与阳江话的“推”字近音,故“有事推托”便被说为“一推六二五”。

“老二”各地一般以“老大”为尊称,而有的地方则不然,习惯以“老二”为尊称。

原来,水浒武松排行老二,而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则是一个身材矮小,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人。

一个是英雄好汉,一个是无所作为的人物所以,一些争胜好强的人都自比“老二”,而叫“老大”则被认为是受污辱。

小三是通过互联网流行起来的一个词,是对“第三者”的贬称。

第三者在中国法律上的含义是置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于不顾,凭自己个人喜好,肆意侵犯他人家庭,直到拆散他人家庭的人。

在民间还有“第三者”、“狐狸精”等贬称。

阳江话

阳江话

1天收(骂人的意思)2华趣(形容某样东西很得意)3流优(形容某人样子很落泊)4未爽(指暂时还不想)5扮够也(形容一个人过分炫耀自己.)6扭湿(肠胃湿热导致拉出的屎水混合物. )7吃拖(指男女之间进行房事(一般男人讲). )8颈蛇(出汗后脖子上出现的黑色泥状物体. )9吃炖鸡(用膝盖攻击别人.)10炮仗颈(火爆脾气。

)11笃背脊(背后说人坏话,告发别人。

)12放飞机(故意失约。

)13三姑六婆(好管闲事的女人。

)14有纹有路(有条不紊。

)15生安白造(捏造,无中生有。

)16死蛇烂鳝(一动不动,比喻懒惰。

)17擦鞋(拍马屁。

)18一身蚁(一身麻烦。

)19一镬熟(比喻全部遭殃。

)20执死鸡(拣到便宜。

)21跌眼镜(估计错误,走了眼。

)22大出血(大降价,花大钱)23吃死猫(背黑窝。

)24顶你个肺(处于粗口边界,不过语气较轻。

)25废柴(形容一个人系废物。

)26水鱼(俾人揾笨嘅人。

)27孤寒(吝啬。

)28麻甩佬(甩读粒,下流猥琐嘅叫咸湿佬。

)29基佬(男同性恋者。

)1鬼佬(外国人。

)2较脚3走人4八脚佬(帮助办理丧事埋葬尸体的人)19吃焦(吃早饭)20吃晏(吃午饭)21吃晚(吃晚饭)22妈仔(一种面形糊状的食品)23室隐(表示脏,不干净)24岸人(表示精神有问题)25打掌仔(拍手掌)26牛仔抄(调皮捣蛋的人)27做都肉:表示糟糕28抵力:表示辛苦,或表示心情不好29岸佬:傻仔的意思1鄂(切音:我恶):我们2捏(切音:尼约):你们3却:他们4拱:这样,这么5嫩(切音:尼等):那样,那么6采边(切音:波脸):在哪7拗事:吵架8执笠:倒闭9过瘾:爽的意思10压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吧11拱紧要:那么重要吗12沙尘:形容人比较出风头,沙沙滚13乸:雌性噶动物例子:老鸡乸老虎乸14拱都得:这样也可以15快脆:赶紧16阉尖:同挑剔17尿涨:急着要撒尿的意思18古阵:现在的意思19外低:外面20下低:下面21上高:上面22特登:故意23阴质:坏24蚀底:亏本的意思25卡勢:威风26计实:以为的意思27跳皮:多动。

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

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

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一.概要与文化渊源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

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阳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

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

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高州方言属南江——鉴江流域。

我较为认同第二种分法,阳江方言与高州方言只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

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管辖,为俚人居地。

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

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

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

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因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

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

阳江话常用词语

阳江话常用词语
母系氏族社会己经成为进古的历史,但表现在“舅公”的权力中它还顽固存在。 母系氏族在被迫接受父系氏族时,丌得丌派出本氏族的男子,对父系氏族的男权迚 行最后的抗争,母系氏族的这个对等的男权即是“舅权”。
新娘出嫁时,要由“大舅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送嫁,新郎要对“送嫁舅” 特别敬重呾热情周到,要让他坐上席,丌得有任何的怠慢。若遇有丧妻或丧母,须
冯峥/整理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
阳江俗语“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将舅舅的地位不天上的雷公等同起来,足见在所 有亲戚乊中,舅舅的威望最高,所受到的尊重也最多。
舅舅是母亲的兄弟,男女结婚时,媳妇要以儿辈的身份尊称丈夫的娘舅为“舅 公”;同理,女婿也以儿辈的身份尊称妻子的娘舅为“舅公”。
“舅公”在族亲中是“娘家门上的人”,不他的辈份、娘家身份有关,是娘家人 的全权代表。在家族亊务的仲裁中有“舅公为大”的说法,赋予很大的权力。由于 舅父的姐妹出嫁后,所生子女在血缘上还有联系,当外甥乊间有财产纠纷或对其他 一些重大亊情出现分歧时,作为舅公可以行使“舅父权”,作出较为公正的裁决。
虬虬搜 因寒冷或害怕产生的颤抖。 屈尾龙 搅风搅雨的人。 痴饭餐 常常吃人家的,或搭食。 起尾注 跟踪、偷窥、发现秘密。 起灰窑 (隐)娶媳妇。 企人边 字的边旁,竖人旁。 齐头数 整数。 齐邑邑 ①整数;②整齐。 闲闲子 丌当回亊,无足挂齿。 倾大偈 聊天。 契家佬 情夫。
契家婆 情妇。 擒劳婆 擒劳,即蜘蛛。原指妇人好命,生子多。泛指上了年纪的婆娘。 清花园 一种迷信活劢。传说每个人在阴间花园里都有一棵树,结婚前,女斱请 “逻花婆”(神婆乊类)到“花园”去看看“树”有没有“虫”,代为清理一下,以保 婚后无病无痛,旺夫益子。 七七八八 大体,基本。 七老八十 上了年纪,将近死亡。 亲力亲为 亲自劢手。 悭悭攒攒 节约呾凑积。 勤勤谨谨 勤劳谨慎。 前丐无修 前辈子作孽带来这辈子的惩罚。 悭屎遏尿 吝啬,该花的丌花,该用的丌用。

经典阳江话

经典阳江话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学习阳江话已经和学习英语一样重要了,这是我们阳江人的骄傲.所以学习阳江话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当务之急了.以下是一些4级的阳江话,希望大家打好基础:鄂:我们的捏:你们的却:他们的古阵:现在等试:过一会儿等试神:等等背梅:背脊卡马四:交叉.骑马do : 小孩骑上大人的肩膀上的动作.烂仔: 通常指不务正业的少年.及及刃: 幸灾落祸.雷堆: 一般指人很累赘,笨重,不灵活.又d跺又沉气: 指人很婆妈.暗NUM : 副词,一般放在形容词前面,作特别的意思.禽劳公: 对老人的不礼貌称呼.三角某: 三角形.四方框: 四方形.印姑: 挑逗婴儿时说的话.打呃超: 打喷嚏.恩煲: 电饭锅.有朵: 表示认识很多可以为你打架的人.棉州: 泛指女生很漂亮.哦哦拗,哦哦眠: 哄小孩时说的话.鸡肾湿: 鸡内脏的统称.六啵: 指穿衣服穿得很多.芋扣: 指女生很样衰.拗boom : 睡觉.衣哥仗: 女生小时候玩的橡皮筋.屎训录: 厕所.笠cup : 指道路不平坦.岩岩个: 刚刚好.笨truck坏: 指人很笨.毒妇乸: 指女生很坏,一般是中年妇女.恶鸡优: 指人很凶.夫娘婆格掌: 泛指男生娘娘腔.甘一: 腋窝.地豆: 花生.信鼻: 把鼻涕抹掉.白鼻次: 好色之徒.pie口水: 吐口水.假够精: 以为自己很聪明.哦贺: 语气词,表示很可惜.涨凸都: 表示很饱.鼻屎瓜: 形容很少.眼挖挖: 指一个人饿了很久之后的样子.眼反反:指不接受意见.头某某: 指人很笨,很容易被人骗.未交捞: 不够的意思.拗赖: 耍赖.华次:形容某样东西很得意流优:形容某人样子很落泊未爽:指暂时还不想尾屎掉:指尾指,通常引伸意为形容别人很差劲点救俺:捉迷藏姣pien : 形容女性发骚.扮够也: 形容一个人过分炫耀自己。

阳江话语典大全

阳江话语典大全
阳江语典(一)
罗罗孪 罗读如【坜窝切】 ,坐卧不安。
喱喱趋 站立不稳。
栗栗侄 手忙脚乱。
栗栗凸 明显的暴露在眼前。
洛洛溯 因干燥互不粘连。
哩哩鲑 卷折,粘连。
鹩鹩跳 鹩读如【靓要切】 。①生气得坐不下来;②脾气好动。
蓼蓼跳 跳读如【挺蓼切】 。走路两腿趔趋。
捞伢仔 生小孩。
躏三颠 浑不正经。
路边店 70 年代末阳江在公路边开的小吃店,后曾以色情招客被勒令关闭。
甲数 合算,不吃亏,有利。
嫁之 拚之,什么也不顾。
计较 办法,计划,窍门,计谋。
激颈 闹别扭。
激气 憋气。
激恭 激也读“谷”音。大便不畅通的意思。也戏作人流不畅。例“买票排好长 的队伍,激晒恭” 。
捉生公 生俘,或被现场抓住。
甲生公 活生生地。
颈筋令令 暴怒的样子。
甲死抬太爷 拼命硬干,勉为其难。
讲出套古来 事情越闹越大,由此事引出另一件事来。
几大至几大 事情大不了就是这样;怎样就怎样,拼之……
K
克 【量】相当于“段” 。例“这克蔗很甜”等于“这段甘蔗很甜” 。
磕 【借】读如【剧邑】切。遮盖的意思。例“下雨了,快磕好这堆谷” 。
酷 空气不流通,闷热。
箜 【借】读如【剧瓮】切。①量词。相当于“朵”或“枝” 。例“一箜花”等 于“一朵花” ;②讨或要。例“其无钱,去箜两餐”等于“他没有钱,两餐饭也靠讨 来” 。
腊 【借】动词。读如【坜鸭】切。收拢抱起来的意思。例“下雨了,腊柴回来” 等于“天下雨了,把柴收拢抱回来” 。
腊 风干。例“腊肉” “腊肠” 。
咧 【借】①读如 LIE 第三声。吐出来的意思;②读第四声,露出来的意思。
喇 【借】①读 LA 第二声。用少少盐腌;②读第四声。动词。用棍棒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嗰牌”和“丢格”阳江方言将“这段时间、这一阵子”说为“嗰牌”;“要等很长一段时间”说为“有牌等”;将“这时没有人来”说是“嗰阵无人来”。

可是,有人却将“嗰牌”写为“古排”、“果排”、“呢排”、“有排”,将“嗰阵”写为“果阵”、“古阵”,是不准确的。

白话的“牌”不单指牌匾、牌坊、招牌等标志物,还有一个解法就是指一段时间,如“前些日子”是指“前牌”,“一段时间”指“一牌”,“有牌等”即要等好久,“嗰牌”指“那段时间”,而“银纸有牌你数”,即是钱多的意思。

据说在唐朝末期,广州永汉路(现在称北京路)建有一座有双门拱的“拱北楼”,楼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计时器(现在陈列在广州博物馆)。

据馆中资料记载,“铜壶滴漏”计时器百年都不会误差一秒。

某个时辰一到,负责计时的人员就会将旧的时辰牌换成新的,广州人都以时辰牌计时为标准时间。

清代有一首诗提及这个“牌”:“珍奇多聚大新街,翡翠明珠次第排,买得玉鱼归未晚,双门才挂午时牌。

”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钟,“拱北楼”楼高牌大,换时辰牌要等较长一段时间,故人们说:“有牌等”。

方言“嗰阵”则是指“现在、目前”。

“嗰”(拼音gě,是指示代词,写成“果”是不正确的)指“这”,与“那”相对。

如“嗰条女”,意思是那个女的;“阵”指“一阵子”,即一段时间。

阳江人在责备对方的时候会说到“丢格”或者说“格是自己丢的”。

“丢格”是指丢掉了自己的人格,或者是没有了格局。

其实方言“丢格”应为“丢尕”,尕(ge)是指面子。

因“丢尕”渐渐变音,被说为“掉尕”、“掉架”、“丢架”、“丢假”等,都是出洋相、丢人现眼、失礼的意思。

还有人认为“丢格”应该是“掉价”,意指是货品价格降低,比喻身份、格局、排场降低,也蕴涵有丢掉面子之意。

"蚀底" 和"二仔底"光叔/搜集俗说“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买卖无人干”,亏本就是损失本钱、赔本,用阳江话说就是“蚀底”。

“蚀”为损伤,亏缺;“底”是根基、基础、物体最下面的部分。

以前阳江人穿木屐,屐底不耐磨,很快就会“蚀去”,称为“蚀底”,如今穿鞋也会“蚀底”。

有句俗话“送礼送礼,送多蚀底,送少失礼。

”其中的“蚀底”是指亏损;底,指老底、本钱的意思,损失和亏耗就是“蚀底”。

一般人想讨点好处或做事本想节省点工序,却得不偿失,叫做“偷鸡无紧蚀把米”。

平时,做生意的人最怕听到“蚀”字,“蚀”就是亏本,故有的人忌讳这个音,将“猪舌”改称“猪脷”。

“蚀底”不单是形容金钱、物质的损失,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穿衣不慎走光,让人饱了“眼福”,也可称为“蚀底”。

所以做母亲的会告诫外出的女儿:“跟人来往千万要小心,千祈无好蚀底俾人啊!”一般情况下蚀底生意无人做,但首富李嘉诚先生说:懂得“给予”和“蚀底”才是经商的大学问。

他不会饿虎扑食般去计较于一单生意,而更注意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正所谓“吃小亏赚大便宜”。

他认为不吃亏是做不成生意的,如果大亏吃不起,就从吃小亏开始发展。

有钱的人吃点亏,去帮助钱少或者没钱的人致富,这个助人致富者,自己想穷都办不到。

李嘉诚父子善行得善果,他们的“蚀底”赢得信任和尊敬,生意长盛不衰。

他们总结的经验是:欲赢先亏己,欲利己先利人,先予后取,小损大获……解放前阳江赌风很盛,一些源于赌博的“暗语”也流传至今。

如“你大我个钱!”、“你一方我一万”、“二仔底”等。

扑克牌当中最小的牌就是两点,阳江人叫它做“二仔”。

在打扑克当中,要扣一张“底牌”。

不管你表面亮开的牌是多好多大,而底牌只是“二仔”,在力量渺小情况下,玩家只能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因此阳江人把没有实力叫做“二仔底”,玩家拿到底牌为“二仔”又想赢钱,所以就有“二仔底——死跟”、“得只二仔底还要死撑?”这两句俗语,指的是“死鸡撑硬脚”,不肯放弃。

“夫娘”与“小姐”整理/光叔众妇人在一起“叽叽喳喳”话语说个不停,像热闹的圩场一样,阳江俗语形容此情景为“三个夫娘一条圩”。

还有一首阳江民歌,是专唱好吃懒做的妇女的,叫做《懒夫娘》。

歌词大意是:我来唱,喝个懒夫娘,其头毛脱脱,嘴又长长,上唇栽得几坜芋,下唇种得几行姜。

手臂成都(成了)火撩棍(烧火棍),颈背锄泥下得秧……其中提到的“夫娘”,是“夫人娘子”的简称。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二章:“古书中如士大夫省之为士夫,夫人娘子省之为夫娘。

”“夫娘”一词在阳江地区一般指已为人妻、人母的妇女。

因为有老婆的称谓,故有人将“夫娘”称为“夫娘婆”,并非说她老了;阳江西部地区还有人称女儿为“房仔”、“夫娘仔”,这是指未出阁的女孩。

阳江俗语“随洞谷,石龙米,钓月荔枝蒂,参垌夫娘仔。

”意思是说随洞、石龙两地出产的谷米质地优美;钓月出产的双肩玉荷包荔枝很出名,而参垌的姑娘更是又美貌又勤劳!“夫娘”与“夫人”有所不同,古代诸侯(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夫人”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俚族女首领冼英是高凉郡太守冯宝的妻子,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隋文帝便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后又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老百姓都称她为冼夫人。

“小姐”一词在古代是指未出嫁的女子。

《辞海》中解释:小姐,旧时对未婚女子的称呼,母家的人对已出嫁的女子也称小姐。

“小姐”跟“姑娘”的意思是相同的,并无贬义,也无衡量身份高低贵贱之意。

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小姐”一词的使用范围还扩大为对中青年妇女的泛称,不限于未结婚少女了。

后来人们称呼有钱人家的女儿,创造了“千金”一词,“千金小姐”便渐渐专指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家女子,一般姑娘便没资格享受这种称谓了。

解放后,由于不劳而获的人受到鄙视,“小姐”忌讳,于是出现了“大姐”一词,等于尊称男性“大哥”一样。

阳江人还在“大姐”的后面加一个词尾“仔”,变成“大姐仔”(即小姑娘)。

时至今日,“小姐”一词的原义再一次被人误解,这可能是因为“小姐”被“坐台小姐”、“三陪小姐”抢注了这个尊称,使得真正的小姐变成“坐台”、“三陪”女的同义词了。

现在,人们忌讳“小姐”之称,于是不管“靓”不“靓”,都叫女孩做“靓女”、“靓妹”,有的年纪大的女性还发展到被称为靓姨、靓嫂、靓太……阳江的“斗趣”阳江有句俗语叫做“林崩赖败”,说的是以前阳江某村有林、赖两姓人家,林姓是大姓,赖姓是小姓,因为争土地建祠堂产生不和,宿怨日多,两姓人家彼此互不相让,明争暗斗。

赖家人到菜园施尿肥时,就说是“淋尿”,林姓人反过来就说为“赖尿”。

这样矛盾激化了就产生械斗,结果两家都没有好下场,姓林的房屋倒塌了,赖家也破败了。

同村人后来就总结出了“林崩赖败”这句话,意思是两败俱伤,结局很惨。

阳江的人说的“斗”字可解释为“对打、争胜、竞赛”之意。

阳江方言的“斗气”是指对别人有意见或闹情绪;“斗趣”指互相耍嘴皮子、开玩笑;“斗嘴”(斗口、斗口齿)是指口角、争吵;“高斗”,则是说这个人“高陡”的样子。

阳江方言还有“撩猪斗狗”、“斗龙船”、“斗四”(又叫“打斗四”,指凑份子聚餐)等说法……据老辈人说,海边渔乡过去还有原始抢婚的“斗”俗:新娘这方由“伴队姐”组成抗婚队伍,和迎亲队伍对抗,不让男方“抢”走出嫁的女伴。

双方在闺阁中“大打出手”,棍棒木石交加,甚至泼出尿水。

男方则“奋勇进攻”把新娘“抢”出来。

这是原始抢婚遗习,现在都不见这样做了。

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空暇以斗虫、斗草、斗禽畜等为戏自娱,也会用竞赛或“斗”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我们小时候也喜欢捉野蜘蛛打斗来玩,叫“斗笳虎”。

家里没柴草烧饭,要到“大放鸡”外面的山头割山草或在公路边“扒松毛”,曾以松毛作为“斗草”的材料。

玩法是将松毛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游戏,《红楼梦》中也写过。

贾宝玉生日那天,贾府众丫头也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

嬉戏打闹,非常开心。

“斗虫、斗草”这类“斗趣”游戏后来在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中,演变为“对打、争胜、竞赛”活动,甚至是成为“厮打”、“械斗”陋习。

在愚昧的岁月,阳江各村落、各姓氐、各宗族历来有所谓“小姓大姓”、“强房弱房”等帮派之分,为争水土、建祠堂、开道路等问题,因宿怨多了而发生械斗事件,轻则多人受伤,重则有人丧命。

以前阳江平冈有一个“厮打冈”(又称“相打岗”、“打上冈”),就是发生这种陋俗的“战场”之一。

阳江人将“打石仗”说为“打上”,“上”是“石仗”两字的合音。

也有人称为“打尚”、“较石”、“较尚”,索引《史记·田完世家》:“较者,校量也。

”“较尚”是校量之习尚。

解放前,每逢端午节,平冈各村队伍就会齐集平冈圩附近的“打上冈”小山坡,列队“打上”。

据见证过平冈“打上”的老人说,端午节这天上午,拜过神吃完褢粽、艾酒后,各村便以铜锣声召集壮丁,于是男性精壮村民即携带“飞砣绳”赶往村口大树头或祠堂门口集合。

经点兵列队后,壮丁高举写有村名姓氏或庙名的“队旗”,由长者鸣锣开道,浩浩荡荡,列队出征。

“飞砣绳”是一条挼好的麻绳,中间一段分叉为两股,长约一米。

打“飞砣”时先挥动绳子,在空中抡圆一两圈,然后借助巨大的离心力,将绳中间夹紧的石块弹射出去,颇具杀伤力!“无尾飞砣——一去不回”作为阳江流传的歇后语可见一斑。

据了解,平网埠场等地“打石仗”时,分成两个方阵对峙,双方旌旗猎猎,上场者个个奋勇争先,这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直至有一方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另一方则锣声大作,鸣炮竹鼓士气,乘胜追击“残敌”至预定的界限为止。

乡民迷信地认为“胜者为福”,故在“打石仗”时,各村的观仗者成了“啦啦队”,为各自队伍呐喊助威。

说到“斗”文化,不能不提到一个问题,端午节本是五月初五日,为何阳江人过端午节有的“做初一”,有的“做初五”呢?这与咸丰、同治年间有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广东土客大械斗有关。

“土客械斗”是明清时代发生的,是先期在南方扎根的土民与后期到达的移民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大规模武装暴力事件。

械斗特别激烈的是靠近阳江的新宁(台山)、开平、恩平一带。

恩平、台山发生了“土客之争”,端午节当地人为了避免同一天过节引来不必要的械斗,便与在五月初五过节的客家人错开时间,将端午节提前到五月初一过。

阳江合山、那龙、北惯、新洲等地靠近恩平、台山,故有不少人端午过节由初五改为初一。

“水”、“爽”在阳江方言的妙用“水”字,在阳江话中,除了其本义是氢氧化合物,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之外,还有多种意思。

可作量词:如指衣服洗的次数(洗了一水);船往返一次(这水船去香港)等;可作名词:如消息、情况(通水、放水)等。

“水”字还可作形容词,如质量差就叫水平低;而用得最多的是作为钱财、银纸的代用词。

以水为财的组词很多,如:买水(买路钱)、打水撇(轻易地把资金投入毫无把握的项目),掣水(停止经济上的支持),过水(给钱)、磅水(付钱)、补水(补足差价)、咸水(外币)、食水深(赚得太多,要钱太狠)、水浸(资金大量积压)、水鱼(钱多而易受骗者)、水脚(船费、旅费、运费)、水尾(别人捞剩的油水)、水头(金钱)、抽水(佣金)、行水(保护费、买路钱)、干水(无钱)、度水(借钱)、缩水(钱财减少)、大叠水、沓水(有钱)、上水(发横财后洗手不干)一嚿水、一尺水(一百元)、一撇水(一千元)、一盆水(一万元)、散水(销赃、分钱)、水浸(资金积压)……食水深(利润太高)、猪笼入水(钱财来源多)、掠水(骗取或强夺钱财)、水紧(等钱用)、回水(还钱、佣金)、托水龙(吞没代收的钱财)、关水喉(不再用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