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科技
未来五大科技畅想

•
荀炎说,作为激发原始恐惧的一种手法,这些线索正是“不像人的那部分”,这部分在某些形态上具有死 亡的印记。
• • •
陷入“恐怖谷”的仿生人 正因如此,人们在制造机器人时,为了避免机器人陷入“恐怖谷”,仅让机器人具有一些类人的特征,在外表 上很容易与人区分开,从而将机器人限制在曲线的第一个峰值前。 “手段其实有很多,比如在机器人大小比例、着装上下些功夫,用这些讯息告知使用者或观众,这只是一个机 器人,“恐怖谷”效应就自动消失了。”张侃说,跟机器打交道的时候,人们是很有信心的。可惜的是,研究 者更愿意追求与真人一模一样。 今年2月英国制造出了第一个仿生人,取名为Rex。据称Rex拥有人工血液循环系统,以及人工的胰腺、肾脏、 脾脏和气管等,Rex的“人工眼”甚至能够自动对焦。 长期以来,仿生人在科幻和机器人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机器人研究和科幻作品中,未来的仿人机器人 不仅具有拟人的外貌、动作、行走和语音,还具有拟人的情感,甚至能与人类进行智能交互。 只是,目前这种仿生人还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表情机器人”要跨越“恐怖谷”,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仿生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表示,为了获得人类的最大好感,机器人必 须克服“恐怖谷”,利用几乎完全类似人的外表和行为活动达到曲线的第二个峰值,而这对研制表情机器人而 言是巨大的挑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研究发现,人在进行情感表达时,语言只表达7%的内 容,声调也只能表达38%的内容,其余55%的内容全靠人的表情与动作来表达。 “实际上表情机器人,更容易出现恐怖谷效应。”张侃说,人的表情很难模仿的:“人激动的时候,面部肌肉 会颤抖,仅仅颤抖这个动作,就可能牵动上百块面部肌肉,而如果有一块肌肉不动,人们马上就觉得非常奇 怪。” 仿生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指出,仿生人表情的变化过程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如果太快或太慢,都 会引起人的反感。
16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五大发明

二、天文学
(二)天文理论 中国古代在宇宙理论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盖天说 盖天说最为古老,第一次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 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而第二次盖天说载于《周髀 算经》,认为天是半圆形的,地是拱形的,日、月、星辰附着天而平转,不能转到地的下面。它比第一次盖天 说有所进步,能解释一些天文现象;但理论的错误导致推算与天象不符,遂逐渐被浑天说取代。 浑天说 东汉张衡所著《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他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 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 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 形,而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浑天说以对天象的直观观察为基础,能较好地 解释一些天体的运动,在历法中有较大实用意义。这一说法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宣夜说 宣夜说由东汉前期的郄萌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明确的表达。他指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 ”,不存在一个“固体”的天球。他还指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晋 书·天文志》)他从正面提出了日、月、星辰悬浮于宇宙空间,并依靠气的作用而运动的观点。宣夜说描述 了一幅日、月、星辰在物质的无限空间运动的图景。这些见解比浑天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都要高过一筹, 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 中国古代天文学理论成就启发了现代天文理论,为世界天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 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 早而又最完整的农学著 作,是中国古代农业体系 形成的标志。全书共十 卷,九十二篇。内容包括 农、林、牧、副、渔各 个方面,涉及范围极广, 总结了从西周到北魏一 千六百多年的农业生产 技术经验。《齐民要术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 学史、生物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五大发明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

五大发明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大发明之一,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汉字书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民族的骄傲。
这些发明不仅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指南针是五大发明中最为实用的一项。
自唐朝的时候开始使用以来,它一直是中国航海和军事中的必备工具。
随着欧洲探险时代的到来,指南针也帮助欧洲人探索了未知的海洋,这也使得欧洲的贸易和扩张得以迅速发展。
因此,可以说,指南针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造纸术也是五大发明之一。
它的发明,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中国,人们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得纸张,这让人民阅读和写作变得更加方便。
由于造纸术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它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从此人类能够大量印刷书籍和资料,使文化知识得以广泛流传,有利于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再次,印刷术作为五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印刷术让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时,由于印刷术推动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它也给后来的发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然后,火药,作为五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先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开始的用于烟火之类的娱乐用途,到后来成为破城灭国的重要武器,火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发明了火药之后,人们又开始研制各种火器,如火枪和大炮等,这显著改变了人们之前对战争的认识。
同时,火药制造所需要的技术也推动了精密机械和化学的发展。
最后,汉字书写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极其重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以上,五大发明对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并且能够长期地继续影响世界科技的发展。
作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应该好好珍惜,继续发扬光大。
国家五大科学技术奖

【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2011年,谢家麟、吴良镛
2010年,师昌绪、王振义
2009年,孙家栋、谷超豪
2008年,王忠诚、徐光宪
2007年,闵恩泽、吴征镒
2006年,李振声
2005年,叶笃正、吴孟超
2004年空缺
2003年,刘东生、王永志
2002年,金怡濂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具体体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中国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

中国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
1、丝绸技术。
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
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
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明。
3、陶瓷技术。
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
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
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
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
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
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
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
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智能机器人技术。
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9、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
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0、激光技术。
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11、防治SAS病技术。
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五大科技对人类的挑战

五大科技对人类的挑战在我们沉湎于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机遇时,我们必须看到,科技同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困惑。
“虚拟技术”能否复制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用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对现场真实环境进行仿真,用户可以走进这个环境,可以控制浏览方向,并操纵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人机交互,获得和真实世界中一样的感受。
凭借虚拟现实技术,物可以在虚拟时空中存在;凭借虚拟现实技术,人终将被虚拟。
有专家认为,我们并不反对制造机器人和虚拟人,但有两个限度:一个是坚决反对制造能够控制人类的机器人和虚拟人,第二个就是要符合自然法则,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遭到破坏,人类也将受到惩罚。
网络将人类带入“地球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称,“地球村”之所以能成为现实,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它所编织的虚拟社会又埋藏了种种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认为加强网络上的法律约束十分必要:“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那里的行为是无需负责任的,不受法律规定的约束。
实际上,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一旦违反,就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器官移植:人类文明的后现代困惑《聊斋志异》里的“换头故事”已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
据报道,1996年初,瑞士成功地实施了一例人体“换头术”,术后,“合并人”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一个月后才去世。
多器官移植、“类人类器官”移植、人造器官移植将使人类走向所谓后人类――通过基因和信息层面的改造使未来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和人造物相互混杂。
脑、神经器官和人工神经芯片的移植和植入,都有可能带来人体意识的改变,这些改变对自由意志的影响和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允许的?这些改造会不会导致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有专家认为,“器官移植决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与日俱增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这些改变承担责任,无可避免地接受由此导致的后果与风险。
”“克隆人的战争”:生殖性克隆的困境“克隆人在技术层面上是完全可以突破的,但是从伦理上讲,我们决不赞同这样做。
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方燕儿Pb04204026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万公里,岛屿岸线万公里;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橹“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进工具里是一次根本性改革;橹是纵向布置,当左右摇动橹柄时,橹板则在水中以较小的攻角滑动;由于攻角小,滑动很省力,但却能产生较大的升力推船前进,这是橹被称为高效推进器的根本原因;此外橹具有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能力,所以从它出现以后,无论在内河还是沿海,都得到广泛应用;尽管风帆的使用使橹的推进功能失去了意义,但橹在帆船上仍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风帆长期并存;远洋船只进入无风地带时仍旧要依靠橹,进出港口的大船也靠橹控制进退和方向;橹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术的重要贡献之一,其高效连续推进及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一直为科技史学者所称道;现代广为应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其不间歇作转动的叶片,实际上也和在水中滑动的橹板相似,桨叶的叶片也具有阻力小而升力大的优点;螺旋桨的发明和改进,虽不能说源于橹,但其作用原理是一致的;3船尾舵在我国古代航运开始的阶段,是用篙和桨来控制船航行方向的;由于帆的发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航行范围扩大到深水域,篙失去了作用;同时,随着船体的增大,桨的数目增多,使得桨无法负担起推进船舶及控制方向的双重职能;于是古人们就把桨按职能分为两种:一种负责划行,起船的推动作用;一种则负责制导方向,被称为舵桨,后来桨的位置又从船舷移至船尾,成为尾桨,由此便演变出船尾舵来;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船尾舵是汉代陶船明器上的船尾舵;1955年,在广州近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件陶船明器,其船尾有一个呈不规则四方形的舵,比近代的舵稍长,采用十字结构固定舵杆,舵叶上有一孔,是用来安装舵把的;从这件历史遗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船尾舵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船尾舵的发明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同西方相比较,我国的船尾舵出现早了约四个世纪;经过船工们的不断改进,船尾舵逐步发展起来,甚至有了正舵、副舵和三副舵;两千多年来,舵的形式在不断改变和创新;早期的舵从船尾伸出,形成一个较长的凸出,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于是古人们想出了将舵垂直插入水中的方法,这种舵被称为垂直舵;又由于内河航道常常深浅不一,为了方便行驶,便产生了升降舵,当船驶入浅滩或者靠岸时,可以把舵吊起,以防触底折断;此外,唐宋时期还发明了平衡舵,方法是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了舵压中心与舵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转舵的力矩,使得操纵更为轻便;为使得转舵变得省力,大约在公元11-12世纪,我国的劳动人民在舵上穿了许多孔,发明了多孔舵,以此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船尾舵最先是在我国发明和使用的,直到公元10世纪左右,舵才传入阿拉伯地区,至于欧洲,大概是12世纪十字军第二次远征时才引入的;不仅如此,宋代的平衡舵直到18世纪才被西方使用,而开孔舵大约是在1901年才传到欧洲;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船术在这方面领先了西方好几百年;多桅多帆“随风张幔曰帆,帆,泛也,使舟疾泛泛然也;”2这段记载源自东汉刘熙的释名;由此可知,我国最迟在东汉就已使用了布帆;虽然比国外稍晚,但有船尾舵与之相配合,加上中国风帆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帆船领先于世界;多桅多帆是我国在帆使用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这种方法使船在获得大推进力和高航速的同时,避免了桅过份高的问题,以保证船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三国时期的海船就开始采用多帆,有三帆、四帆甚至七帆;多帆交错布置不仅提高了风帆效率,而且帆多风压中心低,并使船体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增强船体的强度;多根桅杆前后错位配置和主桅杆向船尾方向倾斜等先进技术,我国在公元3世纪就广泛采用;在欧洲直到15世纪才拥有三桅帆船,19世纪才采用桅杆错位和主桅后倾;此外,我国风帆主要形式之一是采用多根横衍支撑、配置复杂的帆索操纵的翼面型风帆,它巧妙利用了各个方向的风力产生更高效率的推动力,这一原理在现代赛艇的风帆设计仍在使用,而西方船舶从未采用过这种高效率的风帆;可以说,在古代我国的风帆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上的指南针应用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甚早;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出现的司南,但只限于在陆上应用;成书于1041年的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撰中,所记的指南鱼可以在车、船上应用;成书于1085年的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中记载指南针的4种装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和缕悬,沈括认为缕悬为最善,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指南鱼和指南针水浮法的出现,为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奠定基础;412世纪之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导航,比西方早了两个世纪;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朱彧所着的萍洲可谈记述了中国海船在海上航行时的情形,“舟师船老大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天空阴暗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出使朝鲜回国后所着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有,“惟视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说的是夜晚在海上航行注意看星斗辨方向而前进,如果天阴晦不晴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这两条记载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从中也可以看出,海船使用的是水浮罗盘;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中更有明确记载,“皆斵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航海罗盘上定有二十四向,二十四向在我国汉代时就有记载,北宋沈括的地理图上也用到了二十四向;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为二十四等分,每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但在实际使用时还用到缝针,缝针是指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了四十八向;大约在南宋时已开始使用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因此,三十二向罗盘的知识虽在明末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沿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5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创了航海事业的新纪元,使得人们无论身处大海的哪一处,无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辨别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制于时空,获得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水密隔舱水密隔舱是中国在造船业上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即用隔板把船体严密分隔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舱室以增强船的结构;这样,船只在航行途中,即使遇到一舱、两舱破损情况,也可保证仅限于这一舱两舱进水,而不致全船沉没,从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风浪和抗沉性能;依据义熙起居注所记,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于义熙年间公元405年-418年曾造八槽舰,这被认为是拥有八个水密隔舱的战船,虽然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但当时的确已具备了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1960年,江苏扬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就设置有水密隔舱,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水密隔舱;宋元时期,我国船舶已普遍设置了水密隔舱,大船内隔有数舱乃至数十舱,且那时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纪才应用水密隔舱技术;近代钢船的水密舱壁周围角钢的铆焊方法,从功用到铆焊部位都与古船工艺极为一致;结语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许多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仍被广泛沿用,现在世界上的运输船舶和战舰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尾舵、罗盘针以及水密舱壁技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经说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我们可从中国发明的橹、舵、驶风等先进技术上,看到其论断的公允性;美国科技史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西方受惠于中国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先进航海和导航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可见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它为推动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参考文献:1管敏义,河姆渡文化新论——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姆渡文化——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海洋出版社2刘熙东汉,释名释船3席龙飞等,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科学出版社,20044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严敦杰,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完整资料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元勋”——邓稼先★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p94~96)1、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
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
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被列入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建国初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五大科技
要进行基础研究,离不开宏大的科学工程。
大科学工程被称为“国之利器”,是建设科技强国必需的标志性技术、标志性工程。
同时,这些工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有的科研成果已然惊艳世界。
1、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
FAST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
FAST的确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且往下看。
FAST是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信号接收面积足有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这样工程的想象力和宏大程度让人震撼! 目前,FAST工程已进入收尾,预计今年9月将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设计并建造这个“观天巨眼”,总计使用4450块镜片,总重超2000吨,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科技奇迹。
如果这么说还觉得不够牛,那么我们不如横向比较一下。
中国的FAST与号称“地面上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
专家表示,FAST将在未来
20-3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2、“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刚刚签署。
如何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人造太阳”工程就是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啥是核聚变,那总知道核裂变吧?人类现在用的核电技术就是核裂变原理。
但是,核聚变比核裂变更牛。
为什么牛呢?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三大优势:
(1)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大。
(2)无高端核废料,可不对环境构成大的污染。
(3)燃料供应充足,地球上重氢有10万亿吨(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这意味着,核聚变一旦成功,不但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成本,还环保且燃料供应极其充足。
所以,这一技术对能源来说将是革命性的!
作为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人造太阳”热核聚变装置(EAST)于1998年立项,建设历时8年、耗资近2亿元,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电成功。
之后,该试验装置的研制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EAST的成功运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EAST是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源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目前,由欧盟、美、日、俄、中、韩、印七方共同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该项目总投资几十亿欧元,中国投资额占9%。
EAST虽然规模比ITER小,但EAST使用了与ITER类似的先进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年至15年,将为ITER计划积累宝贵经验。
如果EAST项目最终获得成功,人类将拥有像太阳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3、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
上海光源工程座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
2004年1月7日,上海光源项目建议书正式获批,项目总投资12.4亿。
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上海光源到底是个什么工程?通俗来讲,上海光源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它所产生的同步辐射光可以看得到细胞的结构、生物体的结构或者材料的结构等。
比如大家都在医院照过X光,它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部情况看清楚,而同步辐射光和医院的X光还有很大区别。
它的亮度可以达到我们平时用的X光的上百亿倍,使人们能够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观察物质的微观世界。
正因为如此,修复故宫精细文物、剖析病毒复杂机理、打造高铁高强度外
壳……这些看起来不相干的领域,都能借助这一道神奇之光完成。
4、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建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附近
的山洞内,其目标是探测核电站反应堆在发电时的自然产物--中微子。
200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
员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2012年3月,实验室宣布发
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这是中国诞生的一项重大物理成果,被称为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
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在宇宙诞生之初,能量转化为同样多的正物质与反物质,这两种物质相遇会发生剧烈爆炸,转化为能量,并归于湮灭。
但目前宇宙中的天体均为正物质,没有发现反物质天体,也没有观测到正反物质相遇时发生的猛烈爆炸。
因此,这个实验室做的基础研究对于了解宇宙起源的秘密非常有价值。
5、云南种质资源库物
云南省有高等植物16000多种,约占全国的50%;脊椎动物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昆虫种类有100500种,约占全国的67%。
在云南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科学基础建设,是
重要的国家利益所在,将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未来所面临的国际资源竞争,对确保国家种质资源的安全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并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项目总投资1.48亿元,2009年11月24日通过国家验收。
该库建成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成为世界上两个按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
施之一。
该库目前已收集、保存了约4千种、2万份野生植物种子库,并正式备份保存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千年种子库及世界混农林业中心(ICRAF)的种子。
另外,中国正在计划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粒子对撞机。
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2014年7月23日报道,在国际合作者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正计划到2028年建造一个“希格斯粒子工厂”。
那将是一个长52公里的地下环路,它能使正负电子发生对撞。
这些基本粒子的碰撞将使得人们能以更高的精确度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该对撞机的精确度将高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规模较小的大型
强子对撞机。
一旦建成,中国将打破美欧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大型基础科研的工程诞生,
经济发展了,中国正在基础科学领域加快对西方的追赶速度!美国科学委员会已经数次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