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第五课第二框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第五课第二框

难点: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依据:虽然我们早已意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 性,但在创新过程中,总不免会走一些弯路, 犯一些错误。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既 能让学生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认清发展的正确 方向,看清错误 倾向的本质,同时,也 能对其作出必要的警示, 避免走向极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积极创设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 化、生动化、立体化,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程度的提高。
三、说学法 由于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的思维活 跃度较高,且已具备一定归纳、分析和综合能 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 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作 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因此,在 学法方面主要采取了 合作学习法、自主探 究法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 中获取知识,这种由学生就某一主题开展自主探
究的活动,在本课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中收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这一教学重点顺利突破。更
重要的是,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能真正融入
课堂,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
动组织能力均有不同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
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均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初步运用辩
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视 频、图片、文字材料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 富充实。运用情景创设、合作探究等教学方 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中政治必修三_文化生活_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三_文化生活_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第二单元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文化创新
第二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课: 1、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 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他们各自的特点:理解 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 深刻的影响。 第四课: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 化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道理 第五课: 1、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不断绵延的重要根 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 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 化 创 新 的 途 径
(2)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克服错误 的倾向
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一)知识网络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纵向网络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要求 第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 二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传播 单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元 文化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 要求 化 文化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传 文化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要求
本单元考纲考点要求: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知识要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知识要点总结

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三、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主体: (二)根本途径: (三)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 新问题 (2)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条件
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 新问题 (2)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条件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立足于社会实践
主体
人民群众 (文化创造的主体) 求

文化工作者应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认识、关注、理解、虚心、汲取)
三、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二)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五课 文化创新(共18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五课  文化创新(共18张PPT)

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的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
感”。由此可见( )
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文化建设
易混易错知识
4.文化创新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这也是文化创新的 根本目的。(文化创新要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实践。)
5.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文化 创新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记忆知识过关
壹 基础知识梳理 贰 易混易错知识 叁 记忆知识过关 肆 课堂巩固训练
目 录

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动 力和意义
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意义
1.文化创新的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 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记忆知识过关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和方向

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巩固训练
1.法国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创新大国。它享有此誉绝非偶然, 它既源于法兰西文明的悠久传承、丰厚的艺术土壤,也包括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及富有远见的法律、
C 政策“红利”等。法国能够成为文化创新大国表明
A 新发展中医药文化。这体现了(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我们应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最终运用于实践 D.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课堂巩固训练
3.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

(二)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重要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 外)
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
•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 补短”的过程 • 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 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朱 熹
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
多样性 文化
不竭的动力
继承性
文化在交 流中传播
文化创新
文化在继 承中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
• 《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
•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 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一个妇人发动一 场大战争”
(二)巨大的作用 深刻的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 会实践的发展。 •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错误倾向 •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彻底否定中华文化、中 华传统,全盘照搬西方文化。

高中政治生活第五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生活第五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课中国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执政理念、阶级性质、根本宗旨、指导思想⑴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⑵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⑶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以宪执政。

⑷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⑸阶级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⑹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⑺指导思想:2.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因)⑴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⑴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的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第五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第五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课文化创新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题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目: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

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大小。

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下设三目: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

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果不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政治必修三第五课(完整版) 文化创新人教版

政治必修三第五课(完整版) 文化创新人教版

第五课文化创新课文导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E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朱 熹
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
多样性 文化
不竭的动力
继承性
文化在交 流中传播
文化创新
文化在继 承中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
• 《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错误倾向 •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彻底否定中华文化、中 华传统,全盘照搬西方文化。
•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 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一个妇人发动一 场大战争”
(二)巨大的作用 深刻导、制约社 会实践的发展。 •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 造的主体。 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
要 求
文化创造
文化工作者应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重要途径) —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古今)
让· 弗朗索瓦· 米勒 法(1857)
现实主义美 术风格的典 型代表作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 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 文化创造。
鲁迅的作品揭 示了整个中国 封建社会吃人 的本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 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 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 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 之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 ,它以其清醒的现实性,从 多方面表现 了周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反映了各 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开 辟了中国诗 歌的独特道路。 我国的《诗经》保存了 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不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 想感情,也显示了劳动人民 的艺术创作才能。
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 • 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 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 型。 • 为了创作《云南映象》,杨丽萍用一年时间在云南 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 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 集中。
《拾穗者》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 文化的过程 (2)要体现时代精神, 是创新的重要追求。
(1)不能离开传统, 空谈文化创新。
学习借鉴中国优秀文化成果 (如功夫、武侠、音乐等)
取长补短 (如风趣化中国的侠、现代化 中国的音乐等)
融汇东西方特质的新文化 《功夫熊猫》出炉
女子十二乐坊由十二位年轻的民族女乐手组成。她们使用 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弦琴等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出了融合拉丁、爵士乐、摇滚等包含 诸多流行音乐元素的乐曲。出道几年来,她们以时尚的着 装,站立表演,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风格代替了正襟危坐、 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 体,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
• 正确方向: • 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 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高尔基早期作 品抨击了资产 阶级的腐朽, 晚期作品歌颂 了无产阶级不 屈不挠的革命 精神和英雄气 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 新问题
电子音乐 以电子合成器,音乐 软体,电脑等所产生 的电子声响来制作音 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重要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 外)
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
•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 补短”的过程 • 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 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