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水平转移
生物进化论中水平基因转移作用浅析

生物进化论中水平基因转移作用浅析作者:郭予欣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3期摘要:水平基因转移现象的发现使生物进化的途径有了多方面的变化,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水平基因转移主要发生在原核生物和单细胞真核生物中。
本文对原核生物和单细胞真核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物进化论;水平基因;转移作用水平基因转移主要指的是由不同于常规的亲代到子代的垂直基因传递,能够跨越种间隔离,在不同亲缘关系的生物体之间进行遗传信息转移,在现有的基因组中加入新的基因组,能够帮助生物绕过基因突变和新基因的重新创造,来加速基因的进化过程。
水平基因转移的发现,使人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原核生物水平基因转移发生的范围原核生物是地球生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种群,虽然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为多细胞真核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但是为了从整体上认识水平基因转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也需要对原核生物中水平基因转移发生的范围进行了解。
对于原核生物来说,基因组获得新基因的方式是获得外源基因,使相应的受体生物能够快速获得新基因的表现性,以此得到进化的能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抗生素在应用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是研究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
细菌能够对抗生素的使用产生抗药性,并且能够在不同菌落之间传播抗药性,使细菌在短时间内获得抗生素的抗药性,这样的转移现象不能用垂直遗传来解释。
细菌耐药性基因的传播可以用水平基因转移来进行解释。
因此,水平基因转移能够作为原核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关研究表明,每个基因组中至少有80%左右的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与水平基因转移相关联,部分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关系不能用达尔文的“树状图理论”结构来进行解释,而具有水平基因转移的基因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功能类型。
二、水平基因转移对单细胞真核生物的作用1.单细胞真核生物与水平基因转移。
单细胞真核生物在生殖细胞系中与多细胞真核生物有着较大的差异。
真核生物水平基因转移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eukaryotic evolution真核生物进化中的水平基因转移Abstract |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also known as lateral gene transfer) has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eukaryotic genome evolution, but its importance is often overshadowed by the greater prevalence and our more advanced understanding of gene transfer in prokaryotes. Recurrent endosymbioses and the generally poor sampling of most nuclear genes from diverse lineages have also complicated the search for transferred genes. Nevertheless, the number of well-supported cases of transfer fromboth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many with significant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is now expanding rapidly. Major recent trends include the important role of HGT in adaptation to certain specialized niches and the highly variable impact of HGT in different lineages.概括|水平基因转移(HGT;也被称为侧向基因转移)在真核基因组进化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重要性往往因为我们对高度流行的疾病和原核生物基因转移更关注而被遮掩了。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在细菌的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增强或减弱,从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例如,抗生素作用靶点基因的突变,可以使抗生素失去作用;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的基因表达增强,可以使抗生素被破坏或失活。
2. 基因水平转移:细菌可以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其他细菌获得抗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在细菌体内表达,使细菌获得抗药性。
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这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或剂量不足,会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此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也会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自然选择:在自然界中,细菌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包括抗生素的筛选压力。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会被杀死,而耐药菌则会存活下来并繁殖,从而成为主要的菌群。
5. 生物防御机制:细菌可以通过一些生物防御机制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例如产生抗菌药物泵出蛋白,将进入菌体的抗生素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1。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细菌会发生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基因突变是细菌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然而不可逆的改变。
在细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成另一个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插入突变是指DNA序列中插入一个或多个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移位。
缺失突变是指DNA序列中删除一个或多个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缺失。
这些突变可以使细菌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或适应新的环境。
基因重组也是细菌遗传变异的重要机制。
基因重组是指DNA分子之间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DNA序列。
在细菌中,基因重组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和DNA重组酶的作用实现。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或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基因传递。
细菌可以通过共轭、转化和噬菌体介导的转导等方式进行基因的水平转移。
这种基因重组可以使细菌获得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具有新的性状或适应新的环境。
水平基因转移也是细菌遗传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通过吸收自由DNA或噬菌体介导的转导,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自身基因组中。
这种机制使细菌能够从其他细菌或环境中获取新的基因,从而增加了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水平基因转移在细菌的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抗生素抗性的形成过程中。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是多样且复杂的。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这种遗传变异为细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
对细菌遗传变异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细菌的进化过程,还对抗生素抗性的防治和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刘万学
【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年(卷),期】2024(33)2
【摘要】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生物体获得遗传信息的方式之一,对生物体进化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昆虫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
被报道,如在鳞翅目(如家蚕、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半翅目(如柑橘粉蚧、烟粉虱)、鞘翅目(如咖啡果小蠹、米象、光肩星天牛)、膜翅目(如金小蜂)、双翅目(如果蝇、白纹伊蚊)等昆虫中广泛存在水平转移基因,且不同的水平转移基因对昆虫的营养合成与共生、吸收与消化、毒素产生与解毒、生长和发育、体色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就HGT的研究步骤与技术方法、评判HGT发生的方法、昆虫HGT的供体与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为探究水平基因转移的作用机制、理解昆
虫的进化、遗传和行为、并将水平基因转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刘万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
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
【相关文献】
1.水平基因转移介导抗菌素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2.昆虫的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3.亚抑制浓度抗生素对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进展
4.细菌外膜囊泡介导水平基因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5.水平基因转移促进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和应用

三种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和应用1.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又称为横向基因转移,指生物体不同个体之间直接相互传递DNA的现象。
这种方式最初被发现于细菌间的基因转移现象中。
水平基因转移的应用1. 制造转基因作物: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向作物植株中引入一些有益的基因,让作物获得更好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2. 疗法: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健康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病变细胞中,促进患者的康复。
3. 研究:通过引入选定基因到宿主细胞中,以研究这些基因在细胞或生物体中的作用机制。
2. 转座子机制转座子机制,又称跳跃基因,是指某种DNA片段可以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这一机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在细胞、组织甚至个体级别上发生。
转座子机制的应用1. 基因工程:通过人为干预,将合适的DNA片段定位到特定细胞中,实现人造基因工程的目的。
2. 基础研究:转座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基因的演化历程、变异机制和功能分布等。
3. 治疗:转座子机制可以帮助研发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新型药物。
3. 垂直基因转移垂直基因转移,也称垂直遗传,是指基因传递从父母生殖细胞到下一代细胞的遗传方式。
这种方式是自然界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基因传递方式。
垂直基因转移的应用1. 基础研究:研究基因在传递和遗传中的机制和规律,对深入了解遗传学和生物学有重要作用。
2. 遗传疾病诊治:垂直基因转移是导致一些遗传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了解和识别这些基因,可以进行更为精准的治疗和干预。
3. 选育:在畜牧业、农业、林业等行业中,选取带有有益基因的生殖细胞进行交配可以提高新一代物种的生产力和耐逆性。
综上所述,基因水平转移方式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基础研究以外,还可以用于农业、医学等多种领域,同时也有很多未来发展的潜力。
第章基因水平转移

主要内容
细菌可移动遗传元件 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及机制 水平基因转移生物进化意义 水平基因转移障碍
水平基因转移环境修复领域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水平基因转移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 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 流 ➢ 水平基因转移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而且也发生在细菌与高等动物之间, 甚至高等动物之间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复杂转座子(complex transposon) 接合型转座子(conjugative transposon)
两端是短(30-40bp)的末端反向复 杂序列(IR)或同向重复序列(DR), 中央是转座酶基因和抗药性基因
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转座子,末端没有重 复序列,但含有整合酶基因、切离酶基因、 接合型转移基因及抗生素基因
病毒基因以及形成新代谢路径的代谢基因 ➢ 取决于基因模块的组成,同一种GEIs可促进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进化,例
如致病菌和环境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基因组岛(例:细菌水平基因转移与进化的工具)
GEI总体特性图 GEIs是一段大的DNA 片段,核酸特性不 同于其他染色体。 GEI通常插入于tRNA 基因,靠近DR酶 GEIs有与基因迁移相 关的编码子,例如 整合酶, 转座酶和插 入序列。根据基因 含量,GEIs被称为致 病性岛、共生岛、 代谢岛、抗性岛、 FEMS MicrobiolR适ev应3岛3 (等2009) 376– 393
启动子识别障碍
宿主细胞的RNA聚合酶不能有效地识别外源基因的转录信号
第四节:水平基因转移的障碍
复制障碍 • 质粒的复制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参与,其中一种蛋白质因子不表达或低表达,
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基因流和基因转移研究

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基因流和基因转移研究微生物是我们周围最为常见的生物,它们在地球上的生命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微生物在各种真菌、植物、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解决和控制一些微观地球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生态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微生物的基因流和基因转移更是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领域。
微生物的基因流和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转移和基因传播过程。
这些过程在微生物质量和环境适应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基因流和基因转移可以导致基因多样性的增加,增加了微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基因流和基因转移也有助于分解和利用环境中的一些有机物质,增加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性。
因此,对于微生物,基因流和基因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基因流和基因转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平基因转移(HGT)。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古菌和真菌之间的基因互换。
在水平基因转移中,基因可以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转移,并且这种转移可以在相似的和不相似的环境中发生。
基因的传播方式包括转座子、质粒和噬菌体,这些方式使得微生物能够以一种高效而灵活的方式适应环境,并且使它们的适应性更加广泛。
微生物的基因流和基因转移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就是基因流和基因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许多微生物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其他微生物中获取抗生素耐受基因,这就使得抗生素的使用对于病原菌的控制和杀灭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某些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基因流和基因转移在人类和动物中传播。
因此,对于微生物的基因流和基因转移进行系统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对于基因的传递和扩散,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粘性概念。
微生物的生态系统连续性是指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微生物的基因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扩散不应被视为无序的、杂乱的单一事件。
相反,它们应该被视作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 环 境 影 响 " 外 源 <5= 能 否 成 功 进 入 受 体 菌 受 外 环
境 影 响 ! 如 受 体 菌 是 否 处 于 感 受 态 !’>!? 或 @A!B 浓 度 $ 温 度 $ 转移过程中是否有振动等 ! 而进入受体菌后该 <5= 片段在 基因组中的定位 $ 能否表达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则依赖于自 然选择作用 # 研究发现 !-C+D3E 型 5FG$GF 株只在大染色体上 有一个拷贝的 HIJ=K! 其他 -C7D3E 型菌株却都携带多个拷贝 的 HIJ=K! 而 古 典 生 物 型 在 小 染 色 体 上 也 有 一 个 拷 贝 的
& 前 # 种为真细菌 ! 后 ! 种为古细菌% 全基因组序 种原核生物 列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 并对这 S 种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 & 3;:(343E3D=+E0*0= % 进 行 了 鉴 定 !指 出 自 %8! 个 直 向 同 源 基 因 从原核生物出现分化以来基因水平转移就始终进行着 ! 而不 是仅仅发生在原核生物进化的早期 T8U"
F 质粒是通过噬菌体转导方式将耐药性转移到敏感菌 )
& 4K=3E0*)B9B3*L0;=)3*% ’ 溶源性转换是指当 #69溶源性转换 噬菌体感染细菌时 ! 宿主菌染色体获得了噬菌体的 @5A 片 段 ! 使其成为溶源状态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 如霍乱肠毒 素 + 白喉毒素 $ 肉毒毒素均由噬菌体编码 ! 此类噬菌体感染相 应的宿主菌后 ! 可因溶源性转换使宿主菌获得产生相应毒素 的能力 " & :;<*=13=0 % ’ 转 座 是 指 转 座 子 $整 合 子 在 质 粒 之 &69 转 座 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的自行转换现象 " 转座子 $ 整合子通 常都携带有完整的基因片段 ! 如大肠埃希菌的 /I 肠毒素基
生在同种细菌内以外 ! 基因水平转移不仅能在同一种属细菌 间转移 ! 而且可在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转移 # 但是跨种属的 基因交换要求供体菌和受体菌处于同一微生态环境中 ! 如定 居于人呼吸道的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间就能交换 毒力因子 83.’ # 甚至原核生物中的某些基因也能够传递给
9!:
原合成的基因 Ede! 在许多方面它 与 毒 力 岛 类 似 " 在 染 色 体 上 有特异性位点 ! 两 边 含 有 序 列 保 守 区 !fO?O’Og34h与 基 因 组 其 他 部 分 不 同 ! 拥 有 插 入 序 列 % )*80EI)3*7 80_V0*H0!C/ &#
@5A 片段被 受 体 菌 直 接 摄 取 ! 从 而 使 受 体 菌 获 得 新 的 性 状 (
如灭 活 的 有 荚 膜 光 滑 型 肺 炎 链 球 菌 中 编 码 荚 膜 产 生 的 @5A 片段被无荚膜粗糙型肺炎链球菌摄取后 ! 能使后者变为有荚 膜光滑型肺炎链球菌 ) 又如耐药菌溶解后释放出的 @5A 片 段能进入敏感菌内 ! 若该 @5A 片段上编码有耐药基因 ! 则敏 感菌就有可能转变为耐药菌 " & B3*CDE<:)3*% ’ 接 合 是 细 菌 通 过 性 菌 毛 相 互 连 接 !69 接 合 & 如质粒 @5A% 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 质 沟通 ! 将遗传物质 粒 @5A 通过接合作用不仅可在同一种属细菌间转移 ! 而且 可在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 " 现已证实不仅不同大肠埃希 菌菌株之间能发生 F 质粒转 移 ! 而 且 伤 寒 沙 门 菌 能 将 F 质 粒 传 递 给 大 肠 埃 希 菌 *反 过 来 !大 肠 埃 希 菌 也 可 将 不 同 来 源 的 F 质粒转移给伤寒沙门菌和痢疾志贺菌 ) & :;<*=.DB:)3*% ’ 转 导 是 以 温 和 噬 菌 体 为 载 体 ! 将 %69 转 导 供体菌的一段 @5A 转移到受体菌内 ! 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 性状 ) 由于噬菌体有特异性 ! 故转导现象仅发生在同种细菌 内 )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F 质粒的转导就是其转移耐药性的 重要方式 ) 与 GH 菌中 F 质粒通过接合方式由耐药传递因子 & ;0=)=:<*B09:;<*=>0;9><B:3; ! FIJ% 传 递 不 同 !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中
8OP 连 续 性 ’ 原 核 生 物 基 因 组 间 的 基 因 水 平 转 移 每 时 每
刻 都 在 进 行 着 !它 不 仅 出 现 在 原 核 生 物 进 化 的 早 期 !在 原 核 生 物 进 化 的 各 个 阶 段 也 都 有 发 生 " 有 学 者 对 AQD>)>0R$
/K*0B(3BK=:)=$ 芽 孢 杆 菌 $ 大 肠 埃 希 菌 $ 甲 烷 球 菌 $ 古 老 球 菌 S
因就是转座子的一部分 " 而另一些转座子 $ 整合子的中心序 列则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 " 如大肠埃希菌 I*% 抗青霉素 基因转座子就由 8 个 !! 内酰胺酶基因序列 $8 个转座酶基因 序列 $8 个转 座 酶 基 因 抑 制 蛋 白 基 因 序 列 和 ! 个 反 向 重 复 序 列组成 " 转座酶可以把 ! 个反向重复序列所标记的结构单位 转移到另一位置 " 转座子宿主范围广 ! 可 在 GM 菌 和 GN 菌 之 间转移 " 因此 ! 通过转座方式使耐药基因增多是造成多重耐 药菌的重要原因 ! 并易在细菌间传播和造成医院内外的感染 流行 " 同时转座子 $ 整合子也是细菌进化的重要因子 ! 它们可 搭载在较大的细胞结构上 & 如质粒% ! 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 个细胞 ! 甚至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 细菌可以通过 捕获转座子而快速获得一种新的适应功能 " 转座子在真核生 物中也普遍存在 ! 据说它们与遗传重组及种形成有关 " 基因水平转移在增加菌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使受体菌获 & 如毒力 $ 耐药性% 上起着重要作用 " 得新的生物学性状 二 $ 基因水平转移的特点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 年 $ 月 !" 日第 !% 卷第 & 期 ’()*+,+-*.!/01+!"! !""#!234++!%! 536&
,&"$,
, 综述 ,
基因水平转移
江凌晓 俞守义
基因和基因组学研究表明 ! 基因水平转移在细菌的多样 性和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生物学上基因水平转 # 质 粒 $转 座 子 $整 合 子 $ 移是指基因组中可移动的基因成分 转 座 噬 菌 体 $ 前 噬 菌 体 等% 通 过 转 化 $ 接 合 $ 转 导 $ 溶 源 性 转 换 $转 座 等 方 式 从 一 菌 株 7 克 隆 $种 或 属 的 生 物 转 移 到 另 一 菌 株 7 克 隆 $种 或 属 的 生 物 中 !而 使 后 者 获 得 新 的 性 状 的 过 程 " 基因水平转移研究在追踪菌株来源 $ 研究菌株变迁情况 以及探讨造成不同地区流行菌株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 " 一 $ 基因水平转移方式 & :;<*=>3;?<:)3*% ’ 转 化 是 指 供 体 菌 裂 解 后 游 离 的 869 转 化
Edeb 和 Ede/ 基 因 ! 且 Edej$!b$!/ 序 列 间 仅 有 #k 的 微 小 差
别 # 但 PF%$ 菌 株 Ede 序 列 中 有 新 的 <5= 插 入 片 段 ! 因 此 认 为 Ede 可发生水平转移 ! 并通过转移后基因重组使受体菌获 得新的性状 # l>g>8>i) 等 9G: 对 PF%$ 和其他非 PF 血清群中霍 乱弧菌 PF 抗原合成基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 发现霍乱弧菌 中血清型的转换不依赖于简单的突变事件 ! 而可能与基因水 平转移及转移后基因重组有关 ! 此基因水平转移不仅出现在 霍乱弧菌菌株之间也可出现在霍乱弧菌与除霍乱弧菌以外 其他菌种之间 # 另外霍乱弧菌染色体基因组上还存在一种称之为超级 % 8V10E7)*I0AE3!/C& 的元件 ! 它 定 位 于 小 染 色 体 上 ! 大 小 整合子 约 为 F!G7ie! 聚 集 了 至 少 FR$ 个 基 因 盒 ! 其 编 码 的 整 合 酶 有 点特异性基因盒重组活性 # 经鉴定 !/C 编码的基因除与耐药 性 和 致 病 性 有 关 外 !还 与 多 种 适 应 性 有 关 !该 结 构 使 先 前 鉴 定的多耐药整合子 % @bC8 & 相形见绌 9R:# 在耐药性 PF%$ 菌株中 还 发 现 有 /LD 元 件 ! 该 元 件 大 小 约 为 G!7ie! 编 码 对 磺 胺 甲 基 唑 $ 三 甲 氧 苄 二 氨 嘧 啶 $ 氯 霉 素 及低剂量链霉素的耐药性 % 上述基因簇都位于其 &m 端整合子 % 编码蛋白链 释 放 样结构中& ! 能特异性的整合入受体菌 1Ed’ 因 子 %!b^%& 的 &m 端 ! 是 一 个 带 有 整 合 酶 的 完 整 的 可 自 行 转 移的单元 # 在耐药性 -C7D3E 型菌株中也发现存在该结构 # /LD 元件可通过接合作用在各种 fn 菌 % 包括霍乱弧菌 $ 大肠 埃 希 菌 $ 沙门氏菌等& 中转移 ! 甚至能 介 导 质 粒 b/^F"F"$’43<^F% 以及染色体 <5= 的转移 # 因此 ! 毒力基因簇也可以通过 /LD 元件进行水平转移 # 但与质粒相比 /LD 元件只能选择性的移 动某些 <5= 片段 ! 且效率相对较低 9c:# 四 $ 鼠疫耶尔森氏菌中的基因水平转移 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组全长 #;G&O@e! 含有大量的 C/ 序 列 ! 说明在其染色体中可能存在着频繁的基因内重组 #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表明 ! 鼠疫耶尔森氏菌和假结核耶尔 森氏菌的 <5= 同源性为 c%o! 可能是 F7&""p!7""" 年前从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P"Fe 血清型进化而来的 ! 且在进化过程 中鼠疫耶尔森氏菌以基因水平获得的方式从假结核耶尔森 氏菌中获得大量基因# 另外鼠疫耶尔森氏菌中的许多基因 % 粘附素基因 $ 分泌系统基因和毒素基因& 是从其他微生物获 得 ! 研究发现有些基因似乎来源于昆虫病原体 # 如编码鼠毒 素 lgI 的质粒就是蚤类生活所必需 ’ 再如鼠疫耶尔森氏菌中 存在一些在昆虫体内编码杀虫毒素复 分 别 应 用 寡 核 苷 酸 探 针 技 术 和 W’b 技 术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