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_谢志雄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_谢志雄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_谢志雄

第22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22No.4 2003年12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Sci.Edition) Dec.2003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谢志雄 沈 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 介绍了细菌中水平基因转移、转移途径(转化、接合和转导)以及细菌遗传转化即自然条件中的转化、自然遗传转化及人工转化等研究进展,并且对细菌遗传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细菌;遗传转化;水平基因转移

中图分类号 Q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21(2003)04-0001-05

水平基因转移(ho rizontal g ene tra nsfer)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频繁出现在文献报道中.水平基因转移研究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构建的转基因动植物和微生物越来越多,对其释放于环境后可能发生的基因转移及其深远影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目前人们对于遗传工程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多集中在这个方面[1,2].笔者拟从水平基因转移的角度探讨细菌遗传转化现象及其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1 水平基因转移

水平基因转移有别于一般亲本和其后代之间遗传信息垂直的传递形式,是在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基因转移.对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了解水平基因交换对生物进化历程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对偶然或有意识向环境中释放遗传工程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 rganisms,GMOs)的风险评估依据[3].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由其推导出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发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因的侧向传播,其中细菌处于中心环节.先后在植物与细菌间、人细胞与细菌间、植物与动物间、真菌与细菌间、古生菌与细菌间、原生生物与细菌间以及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发现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4,5].

1.1 细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

在细菌中,基因转移不是其生活周期中的必需部分,遗传物质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可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提高细菌致病能力或使其具有针对某种抗生素的抗性.此外,供体细胞的一些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来源于2个不同细胞的基因(DN A)间的整合有助于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6].

通过对大肠杆菌(Esc herichia coli)M G1655菌株全序列的分析来评估水平基因转移对细菌基因组进化的全面影响,发现自E.coli从Salmonella中分离出来,至少发生了34起水平基因转移事件,其基因组4288个开放阅读框中的755个(共547.8kb)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来,约占总数的17.6%.由于E.coli染色体长度是保守的,当通过水平转移获得新的序列后会通过缺失丢掉等长的其他序列,所以在E.c oli基因组中基因组成是动态的,使得基因组中具现实意义的基因得以引入并保留,替换非必需部分,整个染色体是镶嵌性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一种细菌的适应能力和致病特性[7,8].

1.2 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等生物学基本问题全面、深刻地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水平基因转移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1)抗生素抗性问题.近年来,陆续发现不能被目前任何一种已知抗生素控制的病原菌的“超级细菌”变种.细菌除自发突变产生新的抗药性并遗传给后代外,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从其它细菌接受抗药性基因,而获得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8,9].人类在与细菌性疾病的对抗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利用水平基因转

⒇收稿日期 2003-07-09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 谢志雄(1969-),男,博士后,研究方向:微生物遗传学,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017)、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20015005051)和武汉大学青年创新科技基金

移的研究成果,建立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的方式,降低新的抗药性产生的频率,特别是减少抗药性基因传播的几率,将会有助于人类在这场与细菌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2)遗传工程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随着遗传工程的产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GM Os已经或将被释放于环境中,人们对GM Os释放的安全性疑虑重重.这种担心主要集中在2个层面.一方面是GM Os中经改造后的遗传物质及其产物对人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是GM Os释放于环境中改变了原有基因库的结构和组成,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对GM Os释放的生物安全性的认识存在2种对立观点,均承认水平基因转移的存在,而对其作用和影响程度的评估是两派的重要分歧所在[2,5].

目前有关水平基因转移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集中在2个层次,一方面不断发现并证实各种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另一方面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研究进化过程中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而对水平基因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7,10].

2 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途径

一般认为细菌仅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没有类似于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而获得遗传信息转移重组的机制.细菌转化、接合和转导的研究已有数10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作为细菌中类似于高等生物的有性现象和作为遗传作图的工具.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转化、接合和转导过程实际上介导了细菌间的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现象的发现与确证赋予转化、接合和转导研究新的生命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阐明细菌间水平基因转移的机制及水平基因转移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6].

2.1 转化

转化一般是指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个基因型细胞的游离DN A(free DN 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11].1928年英国医生Griffith在研究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感染小鼠的实验中发现转化现象.Griffith发现将活的粗糙非致死肺炎链球菌与经加热杀死的光滑致死肺炎链球菌混合物注射小鼠,小鼠染病致死,从中分离到活的光滑型肺炎链球菌.粗糙型肺炎链球菌可被转变为光滑型肺炎链球菌,而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文献[12]从元素分析、酶学分析、血清分析以及生物活性鉴定等方面证实引起肺炎链球菌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 A,第一次为遗传物质是DN A而不是蛋白质提供了直接证据,也表明水平基因转移的主要载体是DN A.在肺炎链球菌中发现转化现象后,在许多种类生物中观察到转化现象,如Acinetobacter、B acillus、Haemophilus、N eisse-ria和Staphyloc occus以及酵母.

细菌整个转化过程是由染色体上的众多基因参与调控编码的,是细菌典型的基因水平转移方式.有关转化机制的研究表明,抽提得到的裸露DN A与感受态细胞混合,每细胞最多可摄取约10个DN A片段,低于正常细胞中DN A量的5%.DN A摄取只发生在细胞生长的特定阶段,可能在完整细胞壁形成以前.在此阶段,一种被称为感受态因子的蛋白质释放于介质中促进DN A进入细胞内,而且缺乏感受态因子的培养物经其处理后可建立感受态而摄取DN A 片段.然而,不是所有细菌都可建立感受态,即不是所有的细菌可以被转化.DN A进入细胞依赖于细胞壁的改变和质膜上形成可结合DN A的特异性受体,有的受体可以识别不同来源的DN A,结合来源相同或近缘种属的DN A,而排斥远缘种属的DN A.在转化过程中,DN A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前对DNase I是敏感的,这是转化的一个基本特征.DN A结合到膜上后,内切酶将双链DN A切割成7000~10000个碱基对大小的片段,双链分离,仅一条链进入细胞,经过重组整合到染色体上[12,13].

2.2 接合

文献[11]首先发现细菌中存在由质粒介导的类似有性过程的基因交换重组现象.接合与转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接合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其次,可以进行接合的细胞必须属于不同的配型,即供体细胞必须携带质粒(性因子、致育因子),而受体细胞则没有.细菌的接合过程分为接合配对的形成和DN A的转移2步进行,质粒上携带的基因表达形成特定的结构(如性伞毛)使供体和受体细胞配对,在其间建立一种通道,DN A可借此从供体细胞进入受体细胞,然后如同转化过程中发生的一样,与受体DN A进行重组,受体细胞借此获得新的性状.接合过程是由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编码的功能.

2.3 转导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转移的一种方式,是指一个细胞的DN A或RN 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转导过程中,裸露DN A不能完成转导,不同于转化或接合过程.转导是与噬菌体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DN A在细菌体内增殖,在装配过程中发生误包装,一

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

些新的颗粒携带的是细菌DN A而不是噬菌体DN A,携带宿主DN A的噬菌体感染新宿主时带入原宿主DN A,噬菌体介导了两宿主之间的DN A重组,转导频率低,但具有在宿主间转移整个质粒和一些染色体片段(片段大小受噬菌体包装容量的限制)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种基因的广泛扩散.转导现象是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功能所致[14].

2.4 细菌基因转移的途径比较

细菌几种主要的遗传信息转移类型最基本的差异涉及DN A转移的量和转移所采用的机制.转化是通过裸露DN A发生的遗传性状的改变.转化中供体细胞中少于1%的DN A转移到受体细胞中,转移过程的调控仅涉及染色体上基因的功能(相对于接合质粒而言),此过程需要感受态因子.接合由致育因子启动,通过性伞毛可以转移整个基因组进入受体细胞.转导则依赖于噬菌体装配过程中DN A的误包装,片段大小受包装容量限制,DN A转移范围与噬菌体宿主范围相关[6,11].转化过程中供体与受体的低专一性和转化机制的简约性,体现了转化在基因转移机制中的原始性.

3 细菌遗传转化

3.1 自然条件中的转化

感受态(com petence)是指细胞具有结合摄取外源DN A并发生遗传改变的能力.依据建立感受态的方式,转化可分为人工转化和自然遗传转化(简称“自然转化”),后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前者则是利用高剂量的二价阳离子(如: Ca2+,M g2+)、诱导原生质体形成以及电穿孔等方法处理细胞,使其获得摄取外源DN A的能力[12,13].虽然转化是在实验室中发现的,但转化不仅仅是一种实验室现象,转化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进行,只是自然条件下转化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有多大还不得而知.自然条件下,细菌可建立感受态,而且释放于环境中的DN A可吸附于粘土、沉积物或高岭石等表面,从而获得可以抵御被DNa se降解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能保持一定的转化活性,因此自然界中进行的转化是普遍的,已报道至少24属43种细菌可以进行自然转化[13,15,16,17].

环境中也不乏存在转化DN A.采用竞争PC R方法检测质粒pV ACM C1在人唾液中的降解及转化活性的变化,发现虽然质粒DN A在唾液中会被部分降解,但24h后还可检测到靶DN A片段的存在,而且经新鲜唾液处理后的质粒DN A依然可以保持转化活性,而且DN A在通过胃肠道后还可得到部分保存[18].这些发现显示由细菌或食物中释放的DN A具有转化可建立自然感受态的消化道细菌的潜力.据报道用PCR可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检测到转基因植物的DN A,最长可达2年[12,13,19].从中可以发现环境中具转化活性的DN A可以生存,而且在实验室中可诱导细菌建立感受态的营养胁迫条件在自然生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转化现象,特别是GMOs释放于环境后的深远影响值得关注.

3.2 自然遗传转化

不同于接合和转导,转化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控制的[20],在细胞密度、营养条件等信号诱导下细菌建立感受态摄取外源DN A的过程,可能是由最初细菌为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演化而来的[21].已有报道在许多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可以建立自然感受态,如:Streptococcus,Bacillus、N eisseria、Haemophilus、Acinetobacter、Helicobacter、Methy-lobacterium、Microc occus、Myc obacterium、Pseu-domonas和Streptomyces[22].对细菌而言,自然转化的优势体现在3个方面:

(1)自然转化是细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新的遗传信息的一种途径,在人类病原菌之间抗药性的快速传播中,自然转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3];

(2)细菌以自然转化过程中摄取的外源DN A 为模板,可通过同源重组方式帮助修复受损染色体, UV-DN A(细菌经UV照射后,补加DN A)实验结果表明,细菌转化率随UV剂量增加而提高,而不论DN A是否经UV处理过,自然转化是细菌在进化中逐步建立起来,以获得外源DN A修复受损染色体的一种机制,这对细菌维持生存是极重要的[24],因为单细胞生物不象多细胞生物那样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或细胞编程性死亡途径清除受损细胞,由正常细胞增殖取代;

(3)可作为细菌在营养胁迫条件下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21].转化过程中受体细胞为防止供体DN A 的降解而表达相应的DN A结合蛋白,诱导产生对应的重组酶系,这些表明转化是细菌在一定生长阶段采取的主动调节过程[13,20].近年来不仅观测到细胞接触转化,而且实验表明细胞间的接触大大促进转化活性,从而进一步证明完整的供体细胞在转化中的作用[12].供体功能的研究对全面了解自然转化过程中转化DN A的来源及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3 细菌人工转化

3

第4期 谢志雄等: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常用模式菌之一,也是DN A克隆操作中通用的受体菌,但一般认为大肠杆菌不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的能力,是“安全的”基因克隆受体菌[22].

据报道[25~28]发现大肠杆菌经Ca Cl2处理后可以摄取噬菌体DN A而被转导,此发现是随后衍生出的众多化学转化方法的基础.但是化学方法诱导大肠杆菌建立感受态的原理与机制还不是十分明了.一般认为是由于细胞在低温、Ca2+等因子诱导下,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可以摄取DN A.

发现大肠杆菌在低温下经一定浓度的Ca2+或Mg2+处理和热激后,部分细胞形成原生质体,认为细胞壁的破坏也许是摄取DN A所必需的[28].

研究发现大肠杆菌转化能力与膜上(U-聚羟基丁酸(U-polyhydroxy butyra te,PHB)浓度相关、建立感受态过程中,细胞生理活性发生改变,其中涉及PHB 的重新合成及整合到膜上,PHB直接合成掺入细胞膜,而不是原有的PHB颗粒融合到膜上[29].大肠杆菌转化能力在脂质代谢水平上可以进行生理调节,而且其它细菌中(如Azotobacte、B acillus、Haemophilus)也发现膜PHB浓度与转化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这可能是细菌跨膜运输的一种基本模式[27].

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含一定离子的天然水样中,大肠杆菌可以建立感受态,由此认为大肠杆菌可能具有通过其内在调节机制建立自然感受态的可能,而大肠杆菌感受态建立与转化不完全依赖于人工诱导[30].笔者最近的工作[31].和文献[32]研究结果也支持大肠杆菌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的能力.

大肠杆菌建立感受态是对外界刺激(如低温、Ca2+等)应答的过程.笔者发现在简单的转化介质中即可完成感受态建立与转化过程,这些都暗示大肠杆菌感受态建立和转化过程可能是一个生理调节过程,在大肠杆菌中没有发现其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的能力可能是对其转化原理与机制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这可能意味着,在细菌中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能力的细菌远多于我们原来所估计的水平,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对遗传工程微生物合理构建及释放安全性的评估和水平基因转移规律的认识均具有直接意义.

4 小结

近年来不断有报道,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检测到可用于转化的DN A,也检测到土壤环境中的自然转化现象[33].对细菌在自然环境中遗传转化的进一步认识,不仅有助于对细菌进化历程的深刻理解和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作用的认识,而且能够对细菌间抗性基因和致病基因转移控制和GM Os释放的安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Law rence J G,Har tl D L.Inference o f ho rizo ntal g e-

netic transfer fro m molecular da ta:an appro ach using

the boo tstra p[J].Genetics.1992,131:753~760 [2] Kuiper H A,Ko k E J,Eng el K H.Ex ploitation of

molecular profiling techniques fo r GM fo od safe ty as-

sessment[J].Cur r Opin B io tech no l,2003,14:238

~243

[3] Do olit tle W F.Phy log enetic classifica tio n and the uni-

v ersal tree[J].Scie nce,1999,284:2124~2128 [4] M ar tin W,Brinkma nn H,Sav onna C,et al.Evi-

dence fo r a chimeric na ture o f nuclea r g eno mes:eu-

bac teria l origin o f eukar yo tic glycer aldehyde-3-pho s-

pha te dehy drog enase g enes[J].Pr oc Na tl Acad Sci

U SA,1993,90:8692~8696

[5] Drog e M,Puhler A,Selbitschka W.H o rizo ntal gene

transfer as a bio safe ty issue:a natur al pheno menon of

public co ncer n[J].J Bio techno l,1998,64:75~90 [6] Bla ck J G.Micr obio lo gy principles and ex plo ra tio ns

[M].4th Editio n.New Jersey:Pre ntice-Hall Inc,

1999.196~199,207~208

[7] La w rence J G,Ochman H.M o lecula r a rchaeolog y of

the Escherichia co li g enome[J].Proc N atl Acad Sci

U SA,1998,95:9413~9417

[8] M el S F,M eka la no s J J.M odula tio n o f ho ri zo ntal

g ene tra nsfer in pathog enic bacte ria by in v iv o sig na ls

[J].Cell,1996,87:795~798

[9] Levin B R,Lipsitch M,Bo nho effer S.Popula tion

bio lo g y,ev o lutio n,and infectious disease:conve rg ence

a nd synthesis[J].Science,1999,283:806~809

[10] Syv a nen M.Horizontal g ene t ransfer:evidence and

po ssible co nsequences[J].Annu Rev Genet,1994,

28:236~237

[11] 沈 萍.微生物遗传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5

[12] 沈 萍,彭珍荣.自然转化的研究进展[J].遗传,

1995,17(增刊):89~91

[13] Lo renz M G,Wacker knag el W.Bacterial gene

t ransfer by natura l g ene tic tra nsfo rma tion in the

env iro nm ent[J].Micro bio l Rev,1994,58:563~

602

[14] M iller R V.Bacte rial g ene swapping in nature[J].

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

Sci Am ,1998,278:46~51

[15] G raham J B,Istock C A.Gene excha ng e a nd na tural

election cause bacillus subtilis to ev o lv e in soil cul-ture [J ].Science ,1979,204

:637~639[16] De Flaun M F,Pa ul J H.Detection o f ex og eno us

gene seque nce in disso lv ed DN A fro m a quatic envi-ro nme nts [J ].M icro b Eco l ,1989,18

:21~28[17] M ercer D K ,Sco tt K P ,Br uce -J oh onson W A ,e t

a l.Fa te of fr ee DN A and transfor matio n of the o ral bacterium st reptococcus g or do nii D L1by plasmid DN A in huma n saliv a [J ].Appl Env iro n M icr obio l ,1999,65:6~10

[18] Sch ubber t R,Renz D,Sch mitz B ,et al.Fo reig n

(M 13)DN A ing ested by mice reaches periphe ral leukocy tes ,spleen ,and liv er via the intestina l wall mucosa and ca n be cov alently linked to mouse DN A [J].Pro c N atl Acad Sci,U SA ,1997,94:961~966

[19] Gebha rd F ,Smalla K .M onitoring field releases o f

g enetically modified sug ar bee ts fo r persistence o f transgenic plant DN A a nd ho rizo ntal ge ne tra nsfer [J].F EM S M ic robio l Eco l ,1999,28:261~272

[20] Stewa rt G J ,Car lso n C A .The biolog y o f na tural

tra nsfo rmation [J].Annu Rev M icr obio l ,1986,

40:211~235

[21] Redfield R J .Genes of breakfast :the hav e -yo ur -ca ke -a nd -eat -it -too o f ba cteria l tra nsfo rmation [J ].

J He red.1993,84:400~404

[22] So lo mon J M ,Gro ssma n A D.Who ′s co mpe tent and

w hen

:reg ulation of na tural genetic competence in

bacteria [J ].T rends Genet ,1996,12:150~155[23] Davies J .Inactiv atio n o f antibio tics and th e

dissemina tio n of r esistance g enes [J ].Science ,

1994,264:375~382

[24] Hoelzer M A ,M ichod R E .DN A repair a nd th e

ev olutio n o f tr ansfo rma tio n in Bacillus subtilis III.

sex with da mag ed DN A [J].Genetics ,1991,128:215~223

[25] H a nahan D.Studies o n tr ansfo r ma tio n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plasmid [J ].J M o l Biol ,1983,166:557~580

[26] 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3

[27] Huang R ,Reusch R N .Gene tic co mpe tenc in Es -cherichia coli r equires po ly -U -hy drox y buty ra te /calci-um po lyph ospha te membra ne complex es a nd cer tain div alent ca tio ns [J ].J Bacte rio l ,1995,270

:486~490

[28] Fischer E.O smo la 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a nd mo di-fica tio n of ampicillin-binding by competence induc tion fo r uptake o f transfor ming DN A [J ].Arch Micro biol ,1989,153:43~46

[29] Reusch R N ,Hua ng R ,Bramble L L .Po y-3-hy -dro x ybutyr ate /po ly pho sphate co mplex es fo rm vo lt-ag e activ ated Ca 2+channels in the plasma mem-bra nes o f Escherichia coli [J].B io phy s J ,1995,69:

754~766

[30] Baur B,Hanselmann K,Schlimme W ,et al.Genetic

transfo rmatio n in freshwa ter :

Escherichia coli is

a ble to dev elo p na tural co mpete nce [J].Appl Envi-r on M ic robio l,1996,62:3673~3678

[31] 谢志雄,刘 义,陈向东,等.大肠杆菌HB 101感受态的热化学研究[J ].化学学报,2000,58(2):153~

156

[32] T sen S D ,Fang S S,Ch en M J,et al .N atural

plasmid tra nsfo 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J ].Jour -nal of B io medical Science ,2002,9(3):246

~252[33] Nielse n K M ,Smalla K ,V an Elsa s J D.N atural

tr ansfo rma tio n o f Acinetobacter sp str ain BD413with cell ly sates of Acineto bacter sp ,Pseudomonas f luo -rescens ,a nd Burk holderia cepacia in soil micr ocosms [J].Appl Envir on M ic robio l ,2000,66:206~212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Bacterium

X ie Zhix iong Shen P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utline o f recent studies o n ho rizo ntal gene transfer ,transformer line (tra ns-forma tion,linking and transfo rmer induce)and genetic transfo rmation o f bacteria na tural tra nsfo rmatio n,natural gene transfo rmatio n a nd artifical transforma tion w as summarized,and the pertinence betw een bac-teria l g enetic transfo rmation and ho rizontal genetic transfo rmatio n wa 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bacterium ;genetic transfo rmatio n ;ho rizontal gene transfer

Xie Zhixiong Assoc Prof ,Ph D ,Colleg e of Life Science ,W uhan U niv e rsity ,W uhan 430072,China

5

第4期 谢志雄等: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 什么是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信息转入到受体细胞或生物并使其表达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基因转移技术已广泛用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治疗与转基因动物模型建立等研究方向。 基因转移方法有哪几类? 一、化学转染 1.磷酸钙法 该技术通过将磷酸盐溶液和含有DNA的氯化钙溶液进行缓慢混合,形成DNA-磷酸钙共沉淀复合物。复合物能粘附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浆中。 优点:实验室中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最广泛使用的方法。试剂易获得,成本低,可用于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 缺点:重复性差,转染效率低。对基因和细胞的选择要求较高。 2.DEAE-葡聚糖法 DEAE-葡聚糖是最早开发的转染试剂之一。它是一种可溶的聚阳离子碳水化合物,通过与带负电的DNA结合形成聚集物。携带正电荷的复合物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中。与磷酸钙转染过程中形成的复合物颗粒相比,其粒径更小。 优点:该试剂价格便宜,并且过程简便、效率较高。一般常用于瞬时转染,DNA使用量较少。 缺点:不适用于稳定转染。 3.脂质体法 脂质体分为单层脂质体和多层脂质体。常用的阳离子脂质体与带负电的DNA结合,形成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从而吸附到带负电的细胞膜表面,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通过整合病毒蛋白来提高,从而促进病毒包膜和细胞膜之间的主动融合。这种融合粒子被称为病毒体。 优点:能够在活体内应用,毒性低、重复性好。适用性广,在很多细胞中能得到有效的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效果。 缺点:试剂难以自制,商品较为昂贵,转染效果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差异较大。

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

一、细菌染色体 细菌作为原核型微生物,虽没有完整的核结构,但却有核区(或核质)。在电镜下观察,核区有盘旋堆积的DNA纤维。自大肠杆菌提取的DNA是一条完整的DNA链,分子量为2.4×109daltons,仅为人体胞DNA量的0.1%.细胞的DNA含量决定存在的基因数。如按每个基因由平均为1000个碱基对估计,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106个碱基对,因此约有4000个基因,可编码几千种多肽。细菌染色体DNA与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补的双链核苷酸组成。细菌的染色体与生物细胞染色体不同,前者不含有组蛋白,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由于细菌核区DNA的功能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称其为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细菌的DNA除大部分集中于核质(染色体)内,尚有少部分(约1~2%)存在于染色体外,称为质粒。质粒与染色体的相似处为:质粒亦为双链环形DNA,不过其分子量远比染色体为小,仅为细菌染色体DNA的0.5~3%.质粒亦可携带遗传信息,可决定细菌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然而质粒却有一些与染色体DNA不同的特性。 1.质粒并非细菌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遗传物质。细菌如失去染色体,则不能生存;然而细菌失去质粒后仍能生存。这是由于染色体DNA携带的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在细菌新陈代谢中是生存所必须者;而质粒携带的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并非细菌的生存所必须者。因此质粒可以在细菌间传递与丢失。 2.质粒的传递(转移)是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有些质粒本身即具有转移装置,如耐药性质粒(R质粒);而有些质粒本身无转移装置,需要通过媒介(如噬菌体)转移或随有转移装置的质粒一起转移。获得质粒的细菌可随之而获得一些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或产生细菌素的能力等。 3.质粒可自行失去或经人工处理而消失。在细菌培养传代过程中,有些质粒可自行从宿主细菌中失去。这种丢失不像染色体突变发生率很低,而是较易发生。用紫外线、吖啶类染料及其他可以作用于DNA的物理、化学因子处理后,可以使一部分质粒消失,称为消除。目前学者们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人工处理消除耐药质粒或与致病性有关的质粒。 4.质粒可以独立复制。质粒为DNA,有复制的能力,质粒的复制可不依赖于染色体,而在细菌胞浆内进行。这一特性在基因工程中需扩增质粒时很有用处,因可使细菌停止繁殖而质粒仍可继续复制,从而可获得大量的质粒。 5.可有几种质粒同时共存在于一个细菌内。因质粒可独立复制,又能转移入细菌和自然失去,因此就有机会出现几种质粒的共存。但是并非任何质粒均可共存,因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两种以上的质粒能稳定地共存于一个菌体内,而有些质粒则不能共存。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目前已在很多种细菌中发现质粒。比较重要者有决定性菌毛的F因子,决定耐药性的R因子以及决定产大肠杆菌素的Col因子等。耐药性质粒的分子量相对较小,而与致性有关的质粒则为大质粒。革兰氏阴性菌一般都带有质粒。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也有质粒。 三、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有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即某种菌的噬菌体仅能在该种菌内复制。在敏感菌中增殖并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另有一类称为温和噬菌体。这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有两种后果,即或裂解细菌或形成溶原状态(Lysogeny)。温和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与毒性噬菌体相同,而形成溶原状态则为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并随细菌的繁殖传至子代。

病原微生物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 2.关于噬菌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B.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含DNA和正RNA D.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弱E.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3.用来测量噬菌体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μm D.nm E.dm 4.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下列哪种微生物相似?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5.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E.DNA或RNA 6.溶原性细菌是指: 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R质粒的细菌 E.带有F质粒的细菌 7.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 A.毒性噬菌体 B.溶原性噬菌体 C.温和噬菌体 D.前噬菌体 E.以上都不是 8.既有溶原期又有裂解期的噬菌体是: A.毒性噬菌体 B.前噬菌体 C.温和噬菌体 D.β噬菌体 E.λ噬菌体 9.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取决于: A.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B.其核酸组成与宿主菌是否相符C.噬菌体的形态D.细菌的种类E.噬菌体的核酸类型 10.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 A.快速繁殖B.停止繁殖C.产生毒素D.基因突变E.裂解 11.细菌的 H-O变异属于: A. 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鞭毛变异 D.菌落变异 E.耐药性变异 12.BCG 是有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下列哪种变异形成的? A. 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抗原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菌落变异 13.S-R 变异是指细菌的: A. 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抗原变异 E.菌落变异 1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 染色体、核糖体、前噬菌体 B.染色体、质粒、异染颗粒 C.核质、核糖体、质粒 D 核质、质粒、转位因子 E.染色体、质粒、中介体 15.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 A. F 质粒 B. R 质粒 C.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质粒 16.关于质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B.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C. 可自行丢失或经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 D. 是细菌必备的结构 E. 带有遗传信息,赋予细菌某些形状特征 17.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自然发生 B. 可经理化因素诱导发生 C. 细菌接触药物之前就已发生 D .细菌在药物环境中逐渐适应而变为耐药株 E. 药物仅起筛选耐药株的作用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_谢志雄

第22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22No.4 2003年12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Sci.Edition) Dec.2003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谢志雄 沈 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 介绍了细菌中水平基因转移、转移途径(转化、接合和转导)以及细菌遗传转化即自然条件中的转化、自然遗传转化及人工转化等研究进展,并且对细菌遗传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细菌;遗传转化;水平基因转移 中图分类号 Q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21(2003)04-0001-05 水平基因转移(ho rizontal g ene tra nsfer)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频繁出现在文献报道中.水平基因转移研究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构建的转基因动植物和微生物越来越多,对其释放于环境后可能发生的基因转移及其深远影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目前人们对于遗传工程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多集中在这个方面[1,2].笔者拟从水平基因转移的角度探讨细菌遗传转化现象及其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1 水平基因转移 水平基因转移有别于一般亲本和其后代之间遗传信息垂直的传递形式,是在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基因转移.对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了解水平基因交换对生物进化历程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对偶然或有意识向环境中释放遗传工程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 rganisms,GMOs)的风险评估依据[3].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由其推导出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发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因的侧向传播,其中细菌处于中心环节.先后在植物与细菌间、人细胞与细菌间、植物与动物间、真菌与细菌间、古生菌与细菌间、原生生物与细菌间以及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发现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4,5]. 1.1 细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 在细菌中,基因转移不是其生活周期中的必需部分,遗传物质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可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提高细菌致病能力或使其具有针对某种抗生素的抗性.此外,供体细胞的一些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来源于2个不同细胞的基因(DN A)间的整合有助于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6]. 通过对大肠杆菌(Esc herichia coli)M G1655菌株全序列的分析来评估水平基因转移对细菌基因组进化的全面影响,发现自E.coli从Salmonella中分离出来,至少发生了34起水平基因转移事件,其基因组4288个开放阅读框中的755个(共547.8kb)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来,约占总数的17.6%.由于E.coli染色体长度是保守的,当通过水平转移获得新的序列后会通过缺失丢掉等长的其他序列,所以在E.c oli基因组中基因组成是动态的,使得基因组中具现实意义的基因得以引入并保留,替换非必需部分,整个染色体是镶嵌性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一种细菌的适应能力和致病特性[7,8]. 1.2 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等生物学基本问题全面、深刻地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水平基因转移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1)抗生素抗性问题.近年来,陆续发现不能被目前任何一种已知抗生素控制的病原菌的“超级细菌”变种.细菌除自发突变产生新的抗药性并遗传给后代外,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从其它细菌接受抗药性基因,而获得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8,9].人类在与细菌性疾病的对抗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利用水平基因转 ⒇收稿日期 2003-07-09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 谢志雄(1969-),男,博士后,研究方向:微生物遗传学,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017)、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20015005051)和武汉大学青年创新科技基金

特定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特定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试剂制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010-01-10 23:19:59 来源:易生物实验浏览次数:192 网友评论0 条 Northern杂交也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分子量大小不同的RNA 分离开来,随后将其原位转移至固相支持物(如尼龙膜、硝酸纤维膜等)上,再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DNA 或RNA 探针,依据其同源性进行杂交,最后进行放射自显影(或化学显影),以目标RNA 所在位置表示其分子量的大小,而其显影强度则可提示目标RNA 在所测样品中的相对含量(即目标RNA 的丰度)。 关键词:基因表达 RNA -gel blot analysis 或Northern Blot 继分析DNA 的Southern杂交方法出现后,1977年Alwine等人提出一种与此相类似的、用于分析细胞总RNA 或含poly A尾的RNA 样品中特定mRNA 分子大小和丰度的分子杂交技术,这就是与Southern相对应而定名的Northern杂交技术。这一技术自出现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分析mRNA 最为常用的经典方法。 与Southern杂交相似,Northern杂交也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分子量大小不同的RNA 分离开来,随后将其原位转移至固相支持物(如尼龙膜、硝酸纤维膜等)上,再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DNA 或RNA 探针,依据其同源性进行杂交,最后进行放射自显影(或化学显影),以目标RNA 所在位置表示其分子量的大小,而其显影强度则可提示目标RN A 在所测样品中的相对含量(即目标RNA 的丰度)。但与Southern杂交不同的是,总R NA 不需要进行酶切,即是以各个RNA 分子的形式存在,可直接应用于电泳;此外,由于碱性溶液可使RNA 水解,因此不进行碱变性,而是采用甲醛等进行变性电泳。虽然North ern也可检测目标mRNA 分子的大小,但更多的是用于检测目的基因在组织细胞中有无表达及表达的水平如何。 一、试剂准备(易生物试剂购销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3617492745.html,/yp/product-list-43.html) 1、0.5M EDTA: EDTA16.61g加ddH2O至80ml, 调pH至8.0, 定容至100ml。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1.接合作用:当细菌与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2.转化作用: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 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 3.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时,发生在供体 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 4.转座(转位):转座是指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个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个位置。可 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和转座子转座。 5.基因重组: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位点特异 的重组和同源重组.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是分别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悬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细菌的原生质体混合,滴加聚乙二醇促使原生质体融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在此期间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融合体经培养重新形成细胞壁,再按其遗传标志选择重组菌。 子座(Stroma):某些高等真菌菌丝体形成的一种组织体,是菌丝分化形成地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地垫状结构物;

[整理]06细菌的遗传分析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掌握细菌染色体的遗传作图的方法;2.掌握细菌的遗传方式(转化、接合、性导、转导)与遗传作图。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染色体的遗传作图。 【教学难点】细菌的转导和接合过程;细菌染色体的遗传作图。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细胞和基因组 第二节细菌的结合与染色体作图 一.大肠杆菌结合现象的发现 二.F因子与高频重组 三.细菌重组的特点 第三节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 一.中断杂交实验原理 二.中断杂交作图 三.重组作图 第四节F’因子与性导一.F’因子 二.性导 第五节细菌的转化与转导作图一.细菌的转化与遗传作图 二.细菌的转导与遗传作图

第一节细菌的细胞和基因组 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螺旋菌)、(杆菌)和(球菌)三类。 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它是通过二分裂方式增加细胞的数目。在一般条件下,由二分裂形成大小相等的子细胞。其分裂可分4步:第一步是核复制,细胞延长;第二步是形成横隔膜;第三步是形成明显的细胞壁;第四步是细胞分裂,子细胞分离。球菌可沿一个平面或几个平面分裂,所以可以出现多种排列形态;杆菌一般沿横轴进行分裂。除无性繁殖外,已证明细菌存在着有性繁殖,不过频率很低。 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而分裂的方式繁殖,遗传物质为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其具体过程如下:DNA的复制在大肠杆菌已被证明是双向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遵循环状DNA分子双向复制的原则,首先在复制点形成一个复制“泡”,随之沿着环的两个方向进行复制,泡逐渐扩大,形成像希腊字母“θ”的形状,故环状DNA的双向复制模式称为θ模型,最后由一个DNA环复制为两个子环。这样,复制结束后,新复制的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但是值得注意的细菌的所谓的染色体就只是中间的环状DNA,这个环状DNA中不含有组蛋白,不能形成染色体的形态,DNA复制后就直接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当中。 细菌的核比较原始,无核膜、核仁,故称为核区或细菌染色体。研究发现核区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例如E.coli的DNA双链长达1.1~1.4 mm,是菌体长度的1000倍,可以想象这样长的DNA链,在不到1μm3的核区空间内,一定是以十分精巧的空间构建盘绕在细胞内。一般每个细菌胞内只有一个核区,当细胞快速生长时,由于DNA复制次数与细胞分裂次数不同步,一个胞内可同时出现2个甚至4个核区。 大肠杆菌染色体基因组是研究最清楚的基因组。估计大肠杆菌基因组含有3500个基因,已被定位的有900个左右。在这900个基因中,有260个基因已查明具有操纵子结构,定位于75个操纵子中。在已知的基因中8%的序列具有调控作用。大肠杆菌染色体基因组中已知的基因多是编码一些酶类的基因,如氨基酸、嘌呤、嘧啶、脂肪酸和维生素合成代谢的一些酶类的基因,以及大多数碳、氮化合物分解代谢的酶类的基因。另外,核糖体大小亚基中50多种蛋白质的基因也已经鉴定了。 除了有些具有相关功能的基因在一个操纵子内由一个启动子转录外,大多数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说是随机分布的。如控制小分子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基因,大分子合成和组装的基因分布在大肠杆菌基因组的许多部位,而不是集中在一起。再如,有关糖酵解的酶类的基因分布在染色体基因组的各个部位。进一步发现,大肠杆菌和与其分类关系上相近的其他肠道菌如志贺氏杆菌属(Shigella)、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等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结构。伤寒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几乎与大肠杆菌的基因组结构相同,虽然有10%的基因

细菌遗传分析

第四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一) 名词解释: 1.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 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2.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 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 过程。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4.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 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5.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 —“雌性”的过程。 6.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 染色体上。 7.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 现象称。 8.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 限制性转导。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10.att位点: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上彼此附着结合的位点,通过 噬菌体与细菌的重组,噬菌体便在这些位点处同细菌染色体整合或由此离开细菌染色体。 11.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 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12.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13.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二) 是非题: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染色体 细菌作为原核型微生物,虽没有完整的核结构,但却有核区(或核质)。在电镜下观察,核区有盘旋堆积的DNA纤维。自大肠杆菌提取的DNA是一条完整的DNA链,分子量为2.4×109daltons,仅为人体胞DNA量的0.1%。细胞的DNA含量决定存在的基因数。如按每个基因由平均为1000个碱基对估计,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106个碱基对,因此约有4000个基因,可编码几千种多肽。细菌染色体DNA与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补的双链核苷酸组成。细菌的染色体与生物细胞染色体不同,前者不含有组蛋白,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由于细菌核区DNA 的功能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称其为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细菌的DNA除大部分集中于核质(染色体)内,尚有少部分(约1~2%)存在于染色体外,称为质粒。质粒与染色体的相似处为:质粒亦为双链环形DNA,不过其分子量远比染色体为小,仅为细菌染色体DNA的0.5~3%。质粒亦可携带遗传信息,可决定细菌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然而质粒却有一些与染色体DNA不同的特性。 1.质粒并非细菌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遗传物质。细菌如失去染色体,则不能生存;然而细菌失去质粒后仍能生存。这是由于染色体DNA携带的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在细菌新陈代谢中是生存所必须者;而质粒携带的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并非细菌的生存所必须者。因此质粒可以在细菌间传递与丢失。 2.质粒的传递(转移)是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有些质粒本身即具有转移装置,如耐药性质粒(R质粒);而有些质粒本身无转移装置,需要通过媒介(如噬菌体)转移或随有转移装置的质粒一起转移。获得质粒的细菌可随之而获得一些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或产生细菌素的能力等。 3.质粒可自行失去或经人工处理而消失。在细菌培养传代过程中,有些质粒可自行从宿主细菌中失去。这种丢失不像染色体突变发生率很低,而是较易发生。用紫外线、吖啶类染料及其他可以作用于DNA的物理、化学因子处理后,可以使一部分质粒消失,称为消除。目前学者们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人工处理消除耐药质粒或与致病性有关的质粒。 4.质粒可以独立复制。质粒为DNA,有复制的能力,质粒的复制可不依赖于染色体,而在细菌胞浆内进行。这一特性在基因工程中需扩增质粒时很有用处,因可使细菌停止繁殖而质粒仍可继续复制,从而可获得大量的质粒。 5.可有几种质粒同时共存在于一个细菌内。因质粒可独立复制,又能转移入细菌和自然失去,因此就有机会出现几种质粒的共存。但是并非任何质粒均可共存,因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两种以上的质粒能稳定地共存于一个菌体内,而有些质粒则不能共存。

T_DNA转移研究进展

第5卷 第3期(专辑) 2001年11月 生命科学研究 Life Science Research V ol.5 N o.3 (Suppl.) N ov.2001 T2DNA转移研究进展Ξ 王自章1,张树珍2,李杨瑞3 (1.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国广西南宁 530005;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南海口571101; 3.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广西南宁 530007) 摘 要:植物遗传转化技术近年在农作物性状改良、植物生物反应器利用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DNA转移是植物细胞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基础.农杆菌T i质粒vir基因编码蛋白、农杆菌一些染色体基因编码蛋白及植物细胞一些基因编码蛋白或因子均参与T2DNA转移.转移过程包括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附着,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细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T复合体的形成,跨膜运输,进核运输和整合等一序列过程.植物细胞因子与农杆菌T2DNA转移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最近被认为在T2DNA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T2DNA转移;农杆菌;宿主植物因子 中图分类号:Q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1)S0-0120-05 The Process of T2DNA T ransfer WANG Z i2zhang1,ZHANG Shu2zhen2,LI Y ang2rui3 (1.College o f Agronomy,Guangxi Univer sity,Nanning530005,Guangxi,China; 2.National K ey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Crops,C AT AS,Haikou571101,Hainan,China; 3.Guangxi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530007, Guangxi,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proteins encoded by related genes determined in the T i plasmid virulence region(vir genes), in the bacterial chrom os ome,as well as in the plant chrom os ome in the process of T2DNA trans fer were introduced. The process includes 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sensing of plant signals,activation of vir genes,generation of T2 DNA com plex,T2DNA com plex export from the bacterial cell,im port into the host plant cell nucleus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host genome. K ey w ords:T2DNA trans fer;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host plant factors (Life Science Research,2001,5(Suppl):120~124)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由于在感染植物时能将其T i(tum or inducing)质粒上的一段DNA(T2DNA)转移进入植物细胞核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随基因组进行遗传和表达,而被发展成为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介导工具.T2DNA的转移需要细菌T i质粒上的T2DNA和毒性(vir)区编码蛋白参与,T2DNA没有序列特异性,可用任何DNA片段将其两个25bp边界序列之间的区段进行置换而不影响其转移;毒性区含有8个主要的基因座,即vir A、vir B、virC、virD、virE、virF、virG和virH等,每个基因座又分别含有1至多个基因,如virD含4个基因,分别命名为virD1、virD2、…… Ξ收稿日期:2001-02-26 作者简介:王自章(1965-),男,广西乐业人,博士,从事甘蔗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E2mail:wangziz@https://www.360docs.net/doc/3617492745.html,;张树珍(1965-),女,云南姚安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T el:098926892944;李杨瑞(1957-),男,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 方式有哪些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1.接合作用:当细菌与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菌转移 到另一个细菌。2.转化作用: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 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3. 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时,发 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4. 转座(转位):转座是指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个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个 位置。可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和转座子转座。5.基因重组:不同DNA分 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位点特异的重组和同源 重组.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是分别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悬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细菌的原生质体混合,滴加聚乙二醇促使原生质体融合。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在此期间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融合体经培养重新形成细胞壁,再按其遗传标志选择重组菌。

细菌的转导

细菌的传导 一、基本知识与原理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转身已成为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噬菌体转导供体菌基因的差异,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这里以局限性转导为例说明转导的基本原理。局限性转导实验中常用的是大噬菌体,它能整合在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上的半乳糖基因(gAl)和生物素基因(bib)之间,因此,它能转导半乳糖基因(一)又能转导生物素基因(bio)。 本实验选用大肠杆菌E。oh K.2(A)为供体菌(即大噬菌体的DNA已整合在大肠杆菌的DNA上,我们称该大肠杆菌为溶源性大肠杆菌,’gAT””为带有半乳糖基因)。由于在此供体菌中噬菌体与半乳糖基因(匆”)紧密连锁,因此,当此供体菌受紫外线照射后会产生裂解反应,噬菌体被诱发释放,以一定的比例形成带有半乳糖基因的转导噬菌体。当这种转导噬菌体与受体菌ECo]i K;。s gAl-(此细菌不能利用半乳糖,‘’表示此细菌半乳糖基因发生突变)混合接触时,带有一基因的转导噬菌体能以一定的频率整合到受体首上,从而使不能利用半乳糖的gAl一受体菌转变成了能利用半乳糖的gAT”细菌。整个过程可用图12-’表示:l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以局限性转导为例来说明转导的基本原理,进一步验证是遗传物质,并初步掌握转导实验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器材 (1)实验材料:供体菌受体菌 (2)实验试剂:肉汤液体培养基、肉汤固体培养基、ZE 肉汤液体培养基、半固体琼脂培养基、半乳糖Emb培养基、灭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 D(3)实验设备:培养皿(9厘米)、三角烧瓶(50毫升)、试管、离心管,离心机,移液管,涂棒,水浴锅,离心机,紫外照射箱、温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噬菌体的诱导和裂解液的制备

遗传学答案 8 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和连锁

第八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和连锁 1、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答:因为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繁殖快,世代短,容易操作和分析; 2)遗传物质简单,只含裸露DNA或RNA,适于作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 3)便于筛选突变基因和研究基因的功能; 4)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2、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方式与典型减数分裂过程的生物有什么不同?答:大肠杆菌的繁殖方式是一种简单的无性繁殖,亲代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后传递给子代细胞;典型减数分裂过程的生物是有性繁殖,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精卵结合传递给子代细胞。 3、解释下列名词 (1)F-菌株,F+菌株,Hfr菌株 答:携带F因子(游离于宿主基因组DNA)大肠杆菌株称为F+菌株;携带有整合于宿主基因组DNA中的F因子的菌株称为Hfr菌株;不携带F因子菌株称为F-菌株。 (2)F因子,F’因子,质粒,附加体 答:F因子是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一种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F 因子赋予宿主细胞具备能与F-细胞接合的特征;F’因子是携带部分宿主基因的F因子;质粒是细胞中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非细胞必须组分;附加体是一种既可以游离于宿主基因组外独立存在、又可以整合(插入)宿主基因组中的质粒。 (3)溶原性细菌,非溶原性细菌 答:溶源性细菌是指细胞内携带有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而又不产生噬菌体粒子的细菌。非溶原性细菌是细胞既无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又没有噬菌体粒子的细菌。 (4)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 答: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大量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