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占位病变
合集下载
鞍区占位性病变PPT课件

按照医生的诊疗计划进行治疗 ,不要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停 药。
记录病情变化
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如症状 的改善或恶化、出现新的症状 等,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与医生的 沟通非常重要。如有任何疑问 或担忧,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THANKS
感谢观看
不同类型的鞍区占位性病变在临床表 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 存在差异。
03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视力障碍
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压 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 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头痛
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引 起颅内压增高,导致头 痛,通常表现为额部或
枕部疼痛。
眼肌麻痹
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压 迫动眼神经,导致眼肌 麻痹,表现为眼球运动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内 分泌、免疫、感染、损伤等多 种因素。
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增生、分化、 凋亡、代谢等多个方面,以及 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病理类型和特点
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包括良性 肿瘤、恶性肿瘤、炎性病变等。
炎性病变多由感染、免疫等因素引起, 其特点为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晰,包膜 完整,一般不会转移,预后较好。恶 性肿瘤则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容易 转移,预后较差。
鞍区占位性病变ppt课件
• 引言 • 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治疗和预后 • 预防和日常护理性病变的发病情况 、危害和目前诊疗现状,说明研 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2
分析现有研究和文献的不足之处 ,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
介入治疗
对于血管性病变,可采用介入治 疗的方法进行栓塞或扩张。
预后和康复
记录病情变化
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如症状 的改善或恶化、出现新的症状 等,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与医生的 沟通非常重要。如有任何疑问 或担忧,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THANKS
感谢观看
不同类型的鞍区占位性病变在临床表 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 存在差异。
03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视力障碍
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压 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 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头痛
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引 起颅内压增高,导致头 痛,通常表现为额部或
枕部疼痛。
眼肌麻痹
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压 迫动眼神经,导致眼肌 麻痹,表现为眼球运动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内 分泌、免疫、感染、损伤等多 种因素。
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增生、分化、 凋亡、代谢等多个方面,以及 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病理类型和特点
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包括良性 肿瘤、恶性肿瘤、炎性病变等。
炎性病变多由感染、免疫等因素引起, 其特点为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晰,包膜 完整,一般不会转移,预后较好。恶 性肿瘤则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容易 转移,预后较差。
鞍区占位性病变ppt课件
• 引言 • 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治疗和预后 • 预防和日常护理性病变的发病情况 、危害和目前诊疗现状,说明研 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2
分析现有研究和文献的不足之处 ,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
介入治疗
对于血管性病变,可采用介入治 疗的方法进行栓塞或扩张。
预后和康复
鞍区占位性病变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18
潜在并发症
垂体功能低
表现为:嗜睡、表情淡漠、疲倦、乏力 、皮肤干燥苍白、食欲缺乏或无力进食 ,下床后无力支持身体而摔倒等症状。
鞍
区
占
位 垂
性体
病
腺 瘤
变
学习交流PPT
1
目录
相关知识
病史介绍
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学习交流PPT
2
发生在蝶鞍区的肿瘤
鞍内、鞍上、鞍旁、鞍后及鞍下肿瘤。鞍 旁多为脑膜瘤等,鞍后多为脊索瘤等,鞍 下为蝶窦肿瘤。而鞍内与鞍上肿瘤包括: 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鞍 部异位松果体瘤等。
鞍区占位性病变
学习交流PPT
15
潜在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
低钾 高钾 高钠血症
低钠血症
定时抽取血生化标本
术后遵医嘱按时抽取血生化标本, 及时送 检验科化验, 及时取回化验报告。掌握检 验结果的正常值, 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
进行处理。
学习交流PPT
16
潜在并发症
脑脊液鼻漏
原因: 脑脊液鼻漏常因术中撕破鞍 上池蛛网膜囊所致。 处理:一旦确定为脑脊液鼻漏,做好 患者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应卧 床休息,抬高头部15°~30°,枕上垫 无菌巾并每日更换,直至漏液停止后3 ~5日并嘱患者尽量患侧卧位,借重 力作用使脑组织与撕裂脑膜处紧密贴 附,以利自行闭合。科一般护理常规 .心理护理 .术前准备:术前三天练习床上排便,备皮、皮试等 .了解视力、视野及皮肤弹性等情况,并详细记录 .完成术前常规检查,并发尿崩者记录24小时尿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经鼻蝶手术者,术前三天鼻腔准备,口腔含漱,术 前一到两日做捏鼻张开呼吸锻炼,术前一日剪鼻毛
鞍区占位病变(鞍内)

鞍内占位病变的治疗
0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鞍内占位病变的常 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缓 解症状和辅助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激素、抗癫 痫药物、化疗药物等,具体药 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 生的建议来确定。
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方便、无创, 但效果较慢,且长期使用可能 产生副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鞍内占位病变的主要 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较大的占 位病变或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的
02
学检查
MRI检查
总结词
MRI检查是鞍内占位病变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 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率和高软组织对比度的优点。
详细描述
MRI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鞍内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的性 质和程度。MRI检查的图像可以多角度、多平面重建,有助 于全面观察病变特征。
病变。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开颅手术、 显微手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 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
定。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效果较快,但 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期较长。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鞍内占位病变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 和延长生存期。
放射治疗的方法包括放疗、质子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 建议来确定。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了解疾病
让患者了解鞍内占位病变的相关 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 法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水
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定期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查的重要性, 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病情
变化,及时就医。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等,有助于预防和延缓病
29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垂体腺瘤 占颅脑肿瘤 的 1 % ~ 5 0 1 %… , 颅内肿瘤中仅低 在 于胶质细胞瘤 和脑 膜瘤 , 鞍 区 占位性 病 变 中所 占 比例 更 在 高, 本组垂体腺瘤 1 8例 , 6 % 。垂 体腺瘤根据直径可分 为垂 占 2 体 微腺瘤 、 大腺 瘤和巨大腺 瘤 , 体微 腺瘤 早期 临床症 状不 明 垂 显, 内分泌检查 不典 型 , 影像学发现具有 重要的诊断价值 。MR I 在 <1c m以下的肿瘤方 面较 C T敏 感 , 区周 围骨质 较多 , T 鞍 C
晰, 1 另 例平扫及增强 未见异常 。MR 表 现为 圆形或椭 圆形囊 I
良好 、 骨伪影 、 无 不需注射造影剂及 三维成像等优 点 , 断鞍 是诊
区肿瘤的理想方法 。我 们收集 2 9例经手术与病理结 果证 实的 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 变 , 分析 其 C T和 MR 表 现 , 1 结合 临床 资
2 1 诊断情况 :9例患者经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 , . 2 分别为垂体 腺瘤 1 , 8例 颅咽管瘤 5例 , 脑膜瘤 2例 , 移瘤 1 , 囊虫病 转 例 脑
2例 , 索瘤 1例。2例脑囊 虫患 者血清 和脑脊液 做脑囊 虫抗 脊
体试验结果亦示 阳性 。c T显示异常 2 1例 , 正常 8例 , 增强扫描
料探讨其在鞍区 占位性病变定性与鉴别诊 断的作用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状, 囊壁薄 , 内 隐约可见 点状 头节 , 囊 壁及 头节 在 T WI . 为等信 号 ,: 为低信号 , T WI 增强后大部分囊壁及头节未见强化 。 脊索瘤 和转 移瘤 C T平扫示 密度均 匀 的实质 性肿块 影 , 边
笪 宏 胡 明杰 左 中九
( 河南省 固始 县人 民医院放 射科 , 固始
鞍区病变的CT及MRI诊断

13
CT正常垂体
14
常见垂体形态改变
空蝶鞍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空蝶鞍
空蝶鞍是指垂体窝内CT不能显示垂体组织,MRI垂体 明显受压变扁,呈薄纸样位于垂体窝周围;部分性 空蝶鞍垂体窝内垂体高度明显缩小,小于4mm。
空蝶鞍与年龄有关,可引起空蝶鞍综合症,主要是 垂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可能的机理:鞍隔孔生理缺陷-过大,鞍上脑脊液 搏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压迫垂 体至萎缩、变薄。
影像学表现
CT示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压迫视交叉和第 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肿物呈不均匀低 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占位,囊壁的壳形钙化和实 性部分的不规则钙化呈高密度。
MRI上肿瘤信号依成分而不同,T1WI可为高、 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囊壁和实性部分呈环形均匀或不 均匀强化。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时期的Rathke囊的残余鳞状上 皮。有两个发病高峰:8-12岁及40-60岁。
临床主要表现头痛伴视力障碍、中枢性尿崩症。 病理为鞍区的囊实性肿块,囊内有胆固醇结晶、角
蛋白脱屑及正铁血红蛋白。 肿瘤可分为囊性、囊实性和实性,囊性多见。
垂体微腺瘤
增强早期: 垂体内MRI低信号。
垂体微腺瘤
Rathke囊肿
正常人的垂体前后叶之间,约有13%~22%存 在着直径1~5mm的小囊肿,是发生于鞍区 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一种先天性非肿瘤性疾 病,囊壁由单层或假复层上皮构成。
临床表现:大多数囊肿很小,并不引起症状。 少数囊肿逐渐扩大,压迫鞍内或鞍上结构,引 起临床症状,此时成为症状性Rathke囊肿,主 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垂体功能障碍及视功能障 碍。
CT正常垂体
14
常见垂体形态改变
空蝶鞍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空蝶鞍
空蝶鞍是指垂体窝内CT不能显示垂体组织,MRI垂体 明显受压变扁,呈薄纸样位于垂体窝周围;部分性 空蝶鞍垂体窝内垂体高度明显缩小,小于4mm。
空蝶鞍与年龄有关,可引起空蝶鞍综合症,主要是 垂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可能的机理:鞍隔孔生理缺陷-过大,鞍上脑脊液 搏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压迫垂 体至萎缩、变薄。
影像学表现
CT示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压迫视交叉和第 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肿物呈不均匀低 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占位,囊壁的壳形钙化和实 性部分的不规则钙化呈高密度。
MRI上肿瘤信号依成分而不同,T1WI可为高、 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囊壁和实性部分呈环形均匀或不 均匀强化。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时期的Rathke囊的残余鳞状上 皮。有两个发病高峰:8-12岁及40-60岁。
临床主要表现头痛伴视力障碍、中枢性尿崩症。 病理为鞍区的囊实性肿块,囊内有胆固醇结晶、角
蛋白脱屑及正铁血红蛋白。 肿瘤可分为囊性、囊实性和实性,囊性多见。
垂体微腺瘤
增强早期: 垂体内MRI低信号。
垂体微腺瘤
Rathke囊肿
正常人的垂体前后叶之间,约有13%~22%存 在着直径1~5mm的小囊肿,是发生于鞍区 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一种先天性非肿瘤性疾 病,囊壁由单层或假复层上皮构成。
临床表现:大多数囊肿很小,并不引起症状。 少数囊肿逐渐扩大,压迫鞍内或鞍上结构,引 起临床症状,此时成为症状性Rathke囊肿,主 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垂体功能障碍及视功能障 碍。
鞍区占位 PPT

几种常见占位性病变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鞍内占位
Rathke’s囊肿
鞍区Rathke囊肿是鞍区的先天性非肿瘤性疾病。1913年Goldzieher 首次报道,多数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4周时消化管的颊泡发育成一 憩室样结构称Rathke囊袋,11周至12周时随Rathke囊袋前后壁增 生,形成垂体前部、中部,垂体前部和中间部之间残留小腔隙,该 腔隙逐渐被上皮细胞内折所充填。当腔隙内液体、粘液和细胞碎屑 等分泌物增加时,腔隙明显扩张成囊状,即形成Rathke囊肿。其囊 壁内覆盖单层纤毛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并含有粘液分泌腺,个别 病例混有假复层磷状上皮细胞,囊内容物主要为黄白色粘液及液体 或胶冻状物质,个别情况可含有胆固醇结晶。Rathke囊肿临床表现 没有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与垂体瘤、颅咽管瘤相似。CT及MRI检查 是诊断Rathke囊肿最好的方法,Rathke囊肿为圆形或类圆形薄壁 囊状病变。
高度异常 垂体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移 鞍底骨质改变
垂体大腺瘤表现为垂体部位明显占位性病变,肿 瘤上缘可顶至视交叉,引起患者视觉异常,肿瘤 向下可压迫鞍底至塌陷,向两侧可累及双侧海绵 窦并包绕颈内动脉。由于鞍隔的作用使肿瘤中间 呈现束腰征,(也叫雪人征)为典型表现。其信 号特点为:T1WI 表现为等信号,T2WI 表现为高 信号,若有出血或囊变均有信号变化,增强时病 变明显强化。
Rathke’s囊肿
Rathke’s囊肿
垂体瘤
• 垂体瘤分为垂体微腺瘤和垂体大腺瘤。 • 其中小于 1 cm 的称为垂体微腺瘤。在磁共振的 T1WI 和 T2WI 上垂体微腺瘤的信号变化较为复 杂,可低信号、高信号或等信号,因此仅凭信号 异常诊断疾病有些困难,还应注意其他间接征像, 比如垂体上缘突起,垂体柄偏移等等,增强扫描 时微腺瘤多表现为低于垂体强化。
鞍区占位性病变ppt演示课件

鞍 区 占 位 性 病 变
.
垂 体 腺 瘤
1
目录
相关知识
病史介绍
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
2
发生在蝶鞍区的肿瘤
鞍内、鞍上、鞍旁、鞍后及鞍下肿瘤。鞍 旁多为脑膜瘤等,鞍后多为脊索瘤等,鞍 下为蝶窦肿瘤。而鞍内与鞍上肿瘤包括: 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鞍 部异位松果体瘤等。
鞍区占位性病变
. 3
.
.
11
术 后护理
1 患者意识变 化 2. 尿崩 3.电解质紊乱
4.脑性耗盐综合 征 5.体温调节障碍 6.脑脊液鼻漏
7垂体功能低下
.
12
潜在并发症 尿崩症
原因:肿瘤或手术累及下丘脑,碟鞍附近病变 或视上核岛垂体后叶纤维损伤。 患者发生尿崩症时一般24h 4000~8000ml, 多 者可达10000ml。如发现连续每小时尿量 > 250ml , 或24 小时尿量>4000ml 时,应通知 医生,遵嘱给予抗利尿剂遵循“量出为入”的 原则,进行补液。并观察尿液的颜色, 必要时测 尿比重。 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必要时测量每小时 尿量。
.
6
垂体腺瘤的治疗——手术切除
经单鼻孔— 蝶窦入路; 经唇下— 蝶窦入路;
经眉额下 锁孔入路 经颅入路: 额下硬膜下 翼点入路
.
7
病情介绍
患者,周XX,女,64岁,因2月余前患者无明显 诱因出现头昏头痛,呈阵发性胀痛,伴恶心未呕 吐,无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无泌乳,无视野缺 损,行头颅MRI检查考虑鞍区占位入院,步入病 房,神清,对答切题,T37℃ P78次/分 R20次/ 分 BP139/90mmHg,查体合作;头颅未见畸形 ,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光反射灵敏, 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浅深反射 正常,经诊治拟行手术治疗
.
垂 体 腺 瘤
1
目录
相关知识
病史介绍
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
2
发生在蝶鞍区的肿瘤
鞍内、鞍上、鞍旁、鞍后及鞍下肿瘤。鞍 旁多为脑膜瘤等,鞍后多为脊索瘤等,鞍 下为蝶窦肿瘤。而鞍内与鞍上肿瘤包括: 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鞍 部异位松果体瘤等。
鞍区占位性病变
. 3
.
.
11
术 后护理
1 患者意识变 化 2. 尿崩 3.电解质紊乱
4.脑性耗盐综合 征 5.体温调节障碍 6.脑脊液鼻漏
7垂体功能低下
.
12
潜在并发症 尿崩症
原因:肿瘤或手术累及下丘脑,碟鞍附近病变 或视上核岛垂体后叶纤维损伤。 患者发生尿崩症时一般24h 4000~8000ml, 多 者可达10000ml。如发现连续每小时尿量 > 250ml , 或24 小时尿量>4000ml 时,应通知 医生,遵嘱给予抗利尿剂遵循“量出为入”的 原则,进行补液。并观察尿液的颜色, 必要时测 尿比重。 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必要时测量每小时 尿量。
.
6
垂体腺瘤的治疗——手术切除
经单鼻孔— 蝶窦入路; 经唇下— 蝶窦入路;
经眉额下 锁孔入路 经颅入路: 额下硬膜下 翼点入路
.
7
病情介绍
患者,周XX,女,64岁,因2月余前患者无明显 诱因出现头昏头痛,呈阵发性胀痛,伴恶心未呕 吐,无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无泌乳,无视野缺 损,行头颅MRI检查考虑鞍区占位入院,步入病 房,神清,对答切题,T37℃ P78次/分 R20次/ 分 BP139/90mmHg,查体合作;头颅未见畸形 ,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光反射灵敏, 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浅深反射 正常,经诊治拟行手术治疗
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视野改变分析

右眼顺 时针左眼逆时针视 野损害。颅咽管瘤 次之 , 早期 即 压迫视 交叉 、 视神经 、 视束等引起各种视野缺损 。如一侧或
视力 0 1 . 及其以下者 4 只眼 ,.2 . 2 0 0 1~04者 2只眼 ,
05 . 者 3 .~0 9 4只眼 , . 10及以上者 4只眼 。眼底视乳头呈 不 同程度颜色变淡者 1 6只眼 , 一盘 比在 0 5及 以上者 7 杯 .
叉位于鞍隔之 上 ,易受 肿瘤 压迫 出现 视力视 野和 眼底 改 变, 而且视交叉 中的交叉纤维 并非简单 对角线交 叉,因此 损 害的部位不同 , 视野缺损 的类 型也 不同。我们所 观察 的
11 一般资料 :0例 患者 中有男性 2 . 5 2例 , 女性 2 8例 , 年 龄 1 -6 岁 , 0 5 平均 3 . 27岁。5 例 中垂体肿瘤 3 , 0 8例 颅咽
5 例病例均有视野 的缺损 , 0 垂体瘤 最多见 , 常首 先 自 向 下 上压迫视交叉的前部 , 使视网膜鼻下象 限神经纤维最先受 损而出现 2 例颞上象限视野损 害 , 例颞侧偏盲 , 0 1 5 如同时
黄斑神经纤维受损, 则合并中心暗点使视力显著下降。随
着肿瘤继续增长 , 可压迫较偏 内侧 的不交 叉颞 上视 网膜神 经纤维 , 造成鼻下视野损害 , 后全盲 。这种征象 表现为 最
小 5例。视神经萎缩 3 0例 , 视乳 头水肿 9例 , 眼肌 麻痹 , 1 7例 恶心呕吐 8 。 例
3 讨 论
缺损 , 偶有周边视野缩小。位于颅 内段 的视神经胶质瘤仅
有视力丧失 ,很少发 生眼球 突出。有一部分 垂体肿瘤 , 眼 底检查早期表现为视乳头色淡 , 晚期为苍 白边界清淅的原
参 考 文 献
视力 0 1 . 及其以下者 4 只眼 ,.2 . 2 0 0 1~04者 2只眼 ,
05 . 者 3 .~0 9 4只眼 , . 10及以上者 4只眼 。眼底视乳头呈 不 同程度颜色变淡者 1 6只眼 , 一盘 比在 0 5及 以上者 7 杯 .
叉位于鞍隔之 上 ,易受 肿瘤 压迫 出现 视力视 野和 眼底 改 变, 而且视交叉 中的交叉纤维 并非简单 对角线交 叉,因此 损 害的部位不同 , 视野缺损 的类 型也 不同。我们所 观察 的
11 一般资料 :0例 患者 中有男性 2 . 5 2例 , 女性 2 8例 , 年 龄 1 -6 岁 , 0 5 平均 3 . 27岁。5 例 中垂体肿瘤 3 , 0 8例 颅咽
5 例病例均有视野 的缺损 , 0 垂体瘤 最多见 , 常首 先 自 向 下 上压迫视交叉的前部 , 使视网膜鼻下象 限神经纤维最先受 损而出现 2 例颞上象限视野损 害 , 例颞侧偏盲 , 0 1 5 如同时
黄斑神经纤维受损, 则合并中心暗点使视力显著下降。随
着肿瘤继续增长 , 可压迫较偏 内侧 的不交 叉颞 上视 网膜神 经纤维 , 造成鼻下视野损害 , 后全盲 。这种征象 表现为 最
小 5例。视神经萎缩 3 0例 , 视乳 头水肿 9例 , 眼肌 麻痹 , 1 7例 恶心呕吐 8 。 例
3 讨 论
缺损 , 偶有周边视野缩小。位于颅 内段 的视神经胶质瘤仅
有视力丧失 ,很少发 生眼球 突出。有一部分 垂体肿瘤 , 眼 底检查早期表现为视乳头色淡 , 晚期为苍 白边界清淅的原
参 考 文 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炎症 • 垂体呈低密度增大 • CT:增强后可无强化 • 长期随访可消失 • MR:长T1长T2信号灶 • 增强可出现不均质强化
10.肿瘤 • (1)垂体微腺瘤 • 病理:直径<10,微腺瘤,多见, • 直径>10,大腺瘤,影像学发现大腺瘤是微腺 瘤的2倍 • 普通腺瘤有单层普通不一致细胞 • 被精细毛细血管网分隔 • 恶性垂体腺瘤<1% • 侵蚀性垂体腺瘤 传统分类已淘汰 • 嗜酸,嗜硷,嫌色细胞瘤
Sarcoid hypophysitis
7.转移瘤 • 此处转移亦少见,见1.8~6% • 结合病史才能诊断 • 血源性转移即垂体及漏斗部下丘和垂体后叶 • 为直接动脉供血,前叶接受的V血 • 往往同时伴有软脑膜,基底池转移或有脑膜疾 病 • 直接侵犯(NPC,视神经母细胞瘤,视N胶质 瘤) • CT、MR • 鞍上肿块+脑膜增厚 • +C后强化明显
(9)MR • 出血+SAH • 无血栓动脉瘤 • T1 低 流空效应 • T2 低 • 搏动伪影 • Gradient-refocused可勾画出轮廓 • IV增强,不能强化动脉瘤,可出现壁强化 • 血流慢时可强化 • 如出现湍流→可呈等信号, • 高信号,并可强化
• 血栓性动脉瘤 呈混合信号,低信号周边 有偏心多层血栓 • 亚急性血栓T1、T2呈高信号,有时隐性 血栓呈等信号,不易区别颅内占位 • MRA 可显示3~4mm小动脉瘤(PC、TOF) • 大的A瘤,由于湍流,MRA可阴性 • MRI体层——重建,有助于显示蒂 • MR Paging→可观察到出血
影像 • 平片:常阴性 • CT:75%低密度 • 无钙化 • 50%边缘强化 • MR:T1大多为高信号 • T2信号各异 (6)DDX:胶样囊肿,非钙化的颅咽管瘤, 囊性垂体瘤,炎性囊肿,表皮样囊肿
Rathke’s囊肿
Rathke区囊肿
Ectopic post lobe
4.鞍内蛛网膜囊肿
MRI:颅骨改变 垂体炳粗→长T1等T1,长T2 均与一致明显强化,少为环强化 硬膜结节,脑实质内结节+强化
2.生殖细胞肿瘤 • 占儿童原发肿瘤2~4% • 10~20为高峰 • 男:女=10:1 • 部位(1)鞍上 ss(2)松果体 p(3)基 底节或丘脑 b 1+2 ,1+3,2+3,1+2+3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医院放射科周义成 2003-3-25
hemangioblast oma
一、概述 • 鞍区是各种疾病的好发部位 • 疾病种类多,表现有时相同 • 正确认识,以便诊断和鉴别
二、蝶鞍解剖 • 蝶鞍、鞍底、鞍背、后床突、前床突、 鞍结节 • 鞍膈 • 岩床韧带 • 海绵窦、Meckel’cavity • 颅N
• NECT:等/稍高密度,可见纡曲血管影, 有血栓形成时,可有钙化,或软化灶, 局限性脑萎缩 • CECT:明显强化,见纡曲血管影 • 有血肿时有水肿和占位 • MR:血管有流空效应 • 有出血时——出血改变
• MRA:显示瘤巢,有血栓时呈混杂信号,占位 轻 4)海绵状血管瘤 • 血管造影 • 通常正常 • 可在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强化,染色 • CT • 平扫常呈稍高密度,常位颅底,及脑质深部 • 偶见砂粒状钙化
(2)发病率 1-5%(血管造影) (3)部位 90% Willis环,大脑分叉 (4)年龄 40~60岁 (5)症状 无,或SAH,颅神经损害,头 痛,癫痫,TIA,梗塞
(6)平片: • 多无阳性表现 • 蝶鞍扩大,骨质吸收 • 鞍区有蛋壳状钙化 • 血管造影 • 囊状袋状动脉瘤显影,密度均 • 内可见血栓 • 可见造影剂外溢(破裂出血) • 血管位移(血肿,或大动脉瘤压迫) • 偷漏征象
2)
(2)转移瘤(略,鞍上述) (3)白血病浸润(罕见) (4)颅咽管瘤(鞍内少见,鞍上述) (5)脑膜瘤(鞍内少见,鞍上述) (6)组织细胞增多症——X(上述) (7)颅底肿瘤累及垂体:CT和MR
zyc: leukemia
NPC和蝶窦内肿瘤 • 鼻咽部有肿块 • 蝶窦壁有骨质破坏 • 鞍底,颅底有骨质破坏 • 乳窦有炎症改变 垂体卒中 • CT:垂体内见点状高密度灶
影像学 • X线(略) • CT: • NECT等或低密度,很少有钙化,少有出血囊 变 • 垂体高度增加,大于7~10mm • 垂体外形改变 • 鞍底骨质吸收,局部膨隆 • 占位效应——视交叉,垂体柄移位,颈内A或 海绵窦外科 • CECT,低密度,占2/3,0.2~1cm,极少数为等 密度 • 静脉丛移位
zyc: mets
8.错构瘤(略) • 下丘少见,直径一般较小 • CT:边清结节,位于下丘区,等密度 • 一般无强化 • MR:病变源于灰结节 • T1等,低信号灶,边清 • T2等,高信号灶 • 无强化(大多),表面稍强化可见到
• (一)鞍内占位 • 1.垂体生理性肥大 • 垂体高度8~13mm • 中央部实 • 密度均匀 • 多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产后哺乳期 孕期,甲低等
2.空蝶鞍 鞍隔缺损 • (1)鞍内被CSF充填,CT呈脑脊液密度 • (2):MR:在各序列中均呈CSF信号 • DDX,囊肿,扩大的三脑室
3.Rathke’s囊肿 • (1)为垂体前叶中间部,残余的口凹扩大 • (2)病理;囊内含浆液或粘液,内衬矩状细 胞,有时为磷状细胞 • (3)发病率,非外伤性颅内占位<1% • (4)年龄,多见于成人,F:M=2~3:1 • (5)部位:70%在鞍或鞍上,20~25%于鞍内 < 5%在鞍上
3-III,4-IV,5-V,6-VI 16-V2
3-III,4-IV,5-V,6-VI 16-V2
18-Meckel’s cave 9-mamilary body
• • • • •
三、蝶鞍分区及好发病变 鞍内 鞍旁 鞍上 鞍后 鞍前 鞍下 混合
四、各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MRI:基底池出现等信号灶(T1,T2), 微结节、微小环灶 • 脑积水 • 脑膜强化 • 基底池明显强化小结节,微小环 • 室管膜强化 • 脑梗塞
4.淋巴瘤(略) • CT 等或稍高密度,中度强化 • MRI T1等信号,T2——信号变化不定 • 强化明显,常常多发 • 原发有各种类型 • 继发往累及深部白质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
zyc: germinoma
• 3.脑膜炎(略) • TB,真菌,等,寄生虫性 临床 • 大多有感染表现 • 头痛,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 CT • 高或等密度灶,多出现在鞍上池,等脑池中 • 脑积水 • 基底池——结节状,条状强化或铸型强化 • 颅底动脉增粗,窄,中断 • 脑梗塞
• • • • • • • • •
无强化或轻,明显强化少 常无水肿(出血时除外) 占位效应轻 MR 呈网状或爆玉米花状混杂信号 无明显流空效应 周边见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 梯度回波→呈“开花”状低信号 并见少许血管流空血管,且能更多显示病灶
7.外伤 • 血肿(略) • 气疝(略) 8.炎症 • 鞍内感染 • 脓肿 • CT:NECT低密度,可有等密度环 • CECT:强化呈小高密度环 • 有占位效应 • MR:长T1,长T2 • 可见环表强化影
Arachnoid cyst
5.胶样囊肿(少见于鞍内, 多见于鞍上)
6. 血管性 1)颈内动脉接吻 • 多见于老龄人,高血压患者 • 颈内动脉纡曲,扩张,两侧颈内动脉接 近靠拢
2)鞍内动脉瘤 (1)病因:血流动力学激发退变性血管损伤 • 动脉硬化 • 血管囊样病变(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 高血流状态 • 外伤 • 感染 • 吸毒 • 肿瘤(原发与继发)
• • • • •
垂体体积增大 不好与垂体肿瘤卒中相Dx MRI:典型垂体内出血信号改变 垂体体积增大 复查垂体内出血吸收,消失或呈软化灶 改变
垂体内出血
(部分)空蝶鞍 • 鞍内被脑脊液部分充填 • CT:CSF密度灶,垂体可见受压受扁 • MRI:各序列均呈CSF信号改变
• • • •
(二)漏斗部占位 1.组织细胞增多症——X 原因不明,非类脂质沉积病,即 histiocytosis X,常以骨病为首 发症状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 包括:Letterer-Siwe 勒-雪氏病 • Hand-Schuler-Christian氏病 • Eosinophilic granuloma(嗜酸性肉芽肿)
• • • • • • • • •
松果体 60~80% 鞍上 20~30% 基底节或丘脑 <5% 多发占 10% 病理:生殖细胞瘤占60% 畸胎瘤组20% 亚型:畸胎瘤和内胚窦瘤 畸胎瘤 绒毛膜癌
影像学表现 • CT:松果体区或/和鞍上,结节影 • 少累及基底节,室管膜 • 80%为稍高密度,松果体里可常见钙化 • 大多有明显均匀强化 • 多部位同时有病变诊断更有价值 • 可沿室管膜,软脑膜转移 • MRI:上述部位可出现长T1,长T2信号灶,亦 可为等信号灶 • 明显强化,可见小囊或小坏死灶 • 转移灶,弥散的CSF种植显示好
3)动静脉血管畸形(AVMs) • AVMs分类 • 脑实质性畸形(软膜) • 硬膜AVMs和漏 • 混合性Pial-Dural AVMs • 先天性 • 扩张A、V、毛细血管床(可无) • 85%在幕上 • 20~40岁多发(75%) • 出血,癫痫,神经功能障碍,杂音 • DSA:增粗A、V,毛细血管团 • V早期显影,肿块效应轻
(8)CT • 骨质侵蚀 • 斑点,线状,点状钙化 • 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 • 边缘光滑锐利,可有脑内及SAH,无出 血时,灶周无水肿,有出血时,可有血 肿CT表现 • 有血栓时,密度可欠均 • 增强:无血栓时,全均匀一致强化,与 颈动脉强化曲线一致
• 有血栓时,可见强化部分与颈动脉强化 一致,周边有不强化的血栓 • 可见密度相反征象 • CTA可显示供血动脉及动脉瘤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