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培养、教育和建设要点(新版)

安全文化的培养、教育和建设要点(新版)
安全文化的培养、教育和建设要点(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安全文化的培养、教育和建设要

点(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安全文化的培养、教育和建设要点(新版)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实践出发,经归纳总结形成,再用于安全生产实践。因此,它在企业建设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更为企业的安全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要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重视生产领域的安全,首先要从“人”抓起。人,是企业的主宰,所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水平,强化安全、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素养的主要表现手段。企业的员工人数众多,在自身的修养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深浅不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共同提高。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很有必要。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的总和,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属于安全意识形态的范畴。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在实践中,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松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加之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工作与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甚至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不良现象,致使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价值与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的重要作用,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企业

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中,重视安全培训,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员工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大力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健康地发展。

安全是生产的灵魂,安全生产的灵魂源自安全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状况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各种预防措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职工培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各种预防措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安全教育之所以非常重要,首先,在于它能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其次,安全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能使广大干部、职工掌握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提高安全技术水平,掌握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科学知识,学会消除工伤事故和预防职业病的技术本领,搞好安全生产,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创造更好的劳动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把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看作是“安全的保证”,认为“在一切隐患中,

无知是最大的隐患”。安全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与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特别是劳动卫生法规教育是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职工对包括安全法规在内的国家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规程等有所了解和掌握,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对安全生产是一个重要保证。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抓好安全?真正做到全员自主管理,这恐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企业应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新型企业文化的氛围,杜绝出现一方面员工对安全视若无睹、一方面又对安全生产大讲、特讲的怪现象。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向"人本管理"转变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工作计划日程,并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就个人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安全文化的培养

1.安全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全体员工,就安全认识长期进行

科研基地学校的建设思路与策略2.

科研基地学校的建设思路与策略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本着“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促教”的办学理念,搭建管理有效、开放有序的科研平台,优化办学效益和丰富办学内涵,打造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构建以校本研究为主要途径的学习型学校,造就一批研究型的教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理论研究领域,主要以实验研究、比较研究为基础,关注现实情境中的复杂因果关联,理解、参与、反思现实的教育实践,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在实践研究领域,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校本研究和合作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改进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工作,培养专家型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项目。以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直接指向课堂,追求以减负增效为目的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及教学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 2.突出实践需要。以分析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教育科学决策和素质教育发展为方向,以应用价值为评价标准,为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注入活力,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价值预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的形成。 3.突出校本研究。以学科组为单位,倡导教师的合作研究;鼓励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易操作的小课题研究,重在引发教师的思考,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终身学习的冲动,培植其科研素养和创新热情,使教育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 三、建设举措

1、以管理网络为链条,激发管理效能 教育科研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系统,学校教科研的组织网络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工作。有效管理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使科研制度的落实,有利于形成研究合力,确保教育科研活动按既定目标推进。 (1)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处主任(副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形成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科研处(学术委员会→课题研究小组的层级化网络。 (2)在层级化管理系统中,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以校长为核心,由主管副校长、科研处负责人、科研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审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宏观的指导和监督,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必须的条件和支持;教科研处负责对各课题进行全程的指导、组织和全面的管理,开展各种研究活动;课题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带领研究小组成员对相关的课题进行具体研究。三个层面都围绕着课题研究这个中心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实现互动式的管理,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3)过程化管理是保证研究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措施。一是在选题论证、立项申请、课题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资料收集与分析、反思交流与总结、成果形成与应用、成果申报等整个过程由科研处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指导。二是切实做好课题实施的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每学期进行两次检查和汇报,期未各负责人要填写好“新安中学中学阶段研究情况检查表”,由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及时向各课题组反馈,以不断改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的质量。过程化管理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实、做好、有效。 2、以制度推动为保障,完善运行机制 制度的推动是教育科研发展的有效动力,是教育科研正常化、科学化的关键,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根本保障。良好的教育科研制度包括规划制度、立项制度、学习制度、检查指导制度、经费使用制度、成果管理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

教育文化研究

论教学文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龚孟伟 教育学术月刊2011.8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摘要:教学文化是教学的精神引领,是教学的环境塑造,是教学的制度规约,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探 析国内外教学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文化研究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主体改进教学实践,建构完美的教学生活。 关键词:教学文化研究;现状;问题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81160)、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002066C )、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1WK01zd )。 作者简介:龚孟伟,男,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安徽淮南 232001)。 教学文化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始终伴随教学实践展开,古已有之,但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它又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园地的新卉。当前,在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教学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主流话语,孕育蔚然成风之势。 一、国外教学文化研究现状考察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aller)是教学文化研究的先驱,他的经典著作《教学社会学》(1932)阐述了官僚性教育行政支配的学校教学文化的特征,但沃勒所提出的教学文化是一种教师文化。后经布鲁克尔(Rrookover ,1955)、柯尔曼(Coleman ,1961)、马克迪尔和李格斯拜(Mcdin &Rjgaby ,1973)等人的研究才引起大家的重视。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第三版中撰写“教学文化”一章以后才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1]自此,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Hargreaves 认为,教学文化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主要有个人主义文化、割据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权文化四种。”[2]在将课堂教学推向文化研究视野的过程之中,早期所作贡献最多的应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开展一种所谓的“实地研究”,即研究人员以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完全介入文化群体,去体验、感受这种文化的特点及运作机制,准确地描述所发生的一切。其中最典型的研究成果当数菲利普·杰克逊 (Philip Jackson)于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它揭开了许多课堂文化生活之谜。[3] 此外,美国著名的课堂研究专家古德(Thomas L.Good)和布罗菲(Jere E.Brophy)对课堂教学实践也作出了绝好的阐释,“他们在代表作《透视课堂》(Looking in c1assrooms)中,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描述,结合丰富而 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并论证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第一,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方法;第二,使教师意识到他们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生活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classroom decision);第三,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透视课堂》中研究的课堂教学,包括信息加工、决策,以及学生对一般知识与课堂教学理论的运用。”[4]因此,作者着重探讨了教师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教师的课堂期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动机、课堂指导等问题。该书既是教师研究与反思课堂教学的方法大全,又是教学论研究者探讨课堂教学文化必须掌握的武器。近几十年来,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的研究对课堂教学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70年代以来的所谓“批判学派”对教育的文化研究尤为重要。如布迪厄(Bourdieu Pierre)、阿普尔 (Miehael W.Apple)与吉鲁(Henry A.Ciroux)等人的研究,他 103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礼县雷坝中学王小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们实验教师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井然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与同事分享成果的共时,也对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故在此谈谈我粗浅的两点认识。 一、传统文化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教师对此的认识不同,在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呢?我通过实践、探索、反思,得出三点结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时,则认真思考、慎重安排,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感悟道理,陶冶情操;如果没有遇到,则在辅导时间延伸、拓展、参透,让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在学生作业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学生尽量体验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的重要作

用。最后,利用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专题活动,如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问答等,使学生感悟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且还有德育教育。智力教育其实很简单,而难的则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原因很简单,智力的开发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学习知识,开发智育。但德育却不行,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引导不好,则毁的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不同家庭的几代人。 怎样才能德育教育有所成效呢? 我认为,如果能巧妙的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可以多向他们讲一讲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等优秀的领导者;如果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可以向他们说一说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如果要教育教学热爱祖国,那么可以向他们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等等。所以,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之,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用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极大的帮助。

文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使命

文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作了全面研究和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判断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 一、深入理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教育、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这个国家国民精神的丰富、思想的强大。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力量),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她认为当今中国没有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有片面性、不准确。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没有得到共同协调发展的现实,

我们的文化还不够先进,精神还不够强大。 《决定》: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体现了我们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新提升。 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他的强大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强大。 二、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思想强国 文化的基本形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第二个层次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那些借助一定载体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如科技、教育、语言、文字、电影、戏曲等,这类文化又被称为客体文化;二是指那些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思想意识现象,这类文化被称为思想文化、观念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中所讲的“文化”,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二个层次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科学教育这些客体文化内容,也包括思想道德这些观念文化内容。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对“文化”的曲解。 由此来理解文化强国,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即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繁荣我们的电影、戏

抓实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

抓实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南宁外国语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机制,关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实施以来,学校确立“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研与科研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博雅学生培养、学校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坚持策略创新,整合研究模式,巩固研究成果,形成科研优势,以此带动学校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学校确立教科研工作的三大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动力。 1.健全机构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参加的科研领导、工作小组, 制订了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和活动方案,采取“校长一一教导处一一教研组一一课题组”的四级管理模式, 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教导处为中心,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形成教育科研合力,让教科研工作在规范有序中运作。 2.抓好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机制 为使教科研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快车道,学校还完善了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如《教育科研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工作奖励评价方案》等等,并由专人负责,做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使课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每年用于各项课题研究的经费达到4?5万元,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教师 人手一台电脑,班班通设备和高科技电子白板的使用,为教师查阅资料、提高课堂教学与研究效率提供了方便。学校每年除了添置大量图书、报刊以外,还为教师订购各类专业刊物,如《中国教育报》《当代教育 科学》《威海教育》《文登教研》等。其中,《威海教育》《文登教研》经常作为精神福利免费发放给教师阅读、学习。 二、立足实践,策略创新,确保教育科研工作有效运行 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为此,我校关注教师队伍、紧盯教学实际、着眼学生发展,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策略创新为保障,确保教育科研工作有效运行。 1.源于实践,务实立项 随着立项课题的逐步增多,我们认为,科研工作不能贪多求全,更不能脱离学校和教师实际,有项就立,有题就做,必须坚持科研与教研的同步发展,落实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策略。为此,我校立足实际,认真开展立项前的调研工作,针对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最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科研课题,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的研究”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研究”“语文、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等,让这些课题的立项、研究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师生发展。 2.实效培训,打造队伍 有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就应当引领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激发教师生命潜能,让教师走上幸福的科研之路,学校做实“引领”这篇文章,不断创新形式, 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快速提升。 一是全员读书,丰富内涵。为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并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充电、开阔眼界,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撰写学习活动心得体会,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并通过每周“大家推荐”的形式,分享教师通过学习积累的精华,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二是行动研究,促进成长。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着眼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学期,学校开展教学模式研讨、同课异构活动、读书论坛、教有妙招、网上研讨、导学案编写比赛、素养大赛等系列活动,让教师在参与中提升,在历练中成长。 三是名师引领,协同发展。我校以“强化教师发展意识”为目标,做好七名工程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 机结合,提升教师素质,带动学校发展。学校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立足名师自身培养的同时,通过“课 堂教学展示” “成长之路报告会”、送课下乡、网上研讨、师徒牵手等活动,引领带动全体教师协同发展。

基地建设方案

基地建设方案 精品文档 基地建设方案 篇一:农业基地建设方案(略) 优农基地建设方案 项目名称:优农基地建设方案 项目性质:有机农物 项目业主:山西优农特色农产品展销有限公司 一、市场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发展无公害蔬菜能有效地提高蔬菜品质,保证蔬菜安全、优质、营养、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蔬菜是人们的必需品、消耗量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是今后人们对蔬菜需求的要求,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正是应对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从全国来看,蔬菜生产的总量近乎饱和状态,但是,这只是低层次品种和数量的饱和,而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A级、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有机蔬菜供给量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市场容量大,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的蔬菜深受人们的欢迎,虽然价格偏高,但在超市、农贸市场都是抢手货,供不应求。利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的绿色食品是人们采购的优先选择,能带来较高的附 1 / 13 精品文档

加值和经济效益。按生态模式建设的无公害蔬菜,将推动我国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发展,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发展农产品的好机遇。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有精耕细作的好传统,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加入WTO以后,蔬菜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居有利的地位,近年来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我国蔬菜出口持续大幅增长,出口量年递增70万吨以上,2009年累计出口802(70万吨,比2000年增加482.40万吨,增长了1(67倍;出口额67(7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74倍;2009年1—12月,出口802(7万吨,同比下降2(0,;出口额67(7亿美元,同比增长5(2,,呈量减额增态势。进口8(8万吨,同比下降15(3,;进口额1.0亿美元,同比下降10(9,。贸易顺差66(7亿美元,同比扩大5(5,。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光热气候资源丰富。由于地形十分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低悬殊,致使各地农业气候条件 2 / 13 精品文档 差异显著,形成富饶多样的农业气候类型,使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农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二、整体构思 目前大部分农产品企业都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但毕竟产品非自己生产,在流程的把控及监管方面存在者难以弥补的漏洞,因此建议总体模式采用“公

高等教育重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服务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中国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高等教育成为走在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在开辟社会新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注重了科研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在逐年增加,不断为社会开辟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职业领域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就业体制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业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开拓了新的职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高等学校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使科学技术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兴办高科技企业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上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社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念、观念等核心层面的文化,因而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高等教育传播文化具有一种文化整合的效应,传播的是一种不同特质文化的精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是一种经常的交流,进行的是稳定而长期的接触。因而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综合、持久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已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龙头。 3、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成为知识化和技术化的经济,知识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等教育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继续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城市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在创造新知识,构建社会创新系统方面有它自己独到的作用。 4、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是培养和塑造这种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力量。高等教育确立通过教育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他们具备投身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来造福于后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还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各种机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教科研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基于服务取向的新探索

教科研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基于服务取向的新探索 作者:诸学鸿,刘新宇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10期 诸学鸿刘新宇 [摘要]“以服务为本”的教科研文化的内涵发展,其根本就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教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道德观念,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和服务 作用,为教育决策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教师服务是教科研文化建设的 核心。 [关键词]教科研;文化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诸学鸿,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刘新宇,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过去,在教科研工作中,我们习惯把教师看成教育对象,把教科研人员当成“教师的教师”。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很多教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其中“教育是一种 服务”,要把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的认识,就是教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的表现。要使这种观 念深入到教科研工作者的心里,只有靠教科研机构的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来引领。现以新疆为例,着力探讨教科研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基于服务取向的新探索。 一、重塑理念,文化引领,为教科研工作注入活力 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同样,作 为一个教科研机构如果以教科研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能够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还能发挥比硬件设施、物资设备等硬实力更大的作用。 当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心下移”策略逐渐延伸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上时,与一切改 革和创新一样,教科研文化也从思想到方法上承受着观念的交融、习惯的失衡和思维的嬗变, 教科研文化建设也因教科研机构职能定位的改变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对理想和现实的追问 和反思中,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通过以服务为本的教科研文化建设为教科研人员铸“魂”,使其敬业精神、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在先进文化引领下不断提升,把文化建设的核 心集中体现到“服务”上来。 教科研工作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学科、学校或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工作。教科研机构上承教育行政部门,下连学校、教师,其职能理应是为教育行政科学决策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在实践中,也有少数教科研人员没有深入基层,表面上看是这些人缺少责任心,实际上也是教科研文化的一种匮乏与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需要靠文化建设来引领,需要用优秀的文化去丰富教科研人员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科研人员自觉自愿地俯下身子,走进基层,走进教育行政部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接近教师,去了解问题根源,去拆解难题,去破解瓶颈问题。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建设以 “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

01 创新思考:培育大国良师需要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一要求,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在导语部分明确提出“从源头培养造就更多‘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并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师范院校不仅要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更要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用优雅、美好、求真、崇善的文化滋养师范生美好的心灵。 纵观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变迁,我们自豪地发现科学性从未淡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视野。严密的结构体系、严谨的逻辑架构、规范的课程安排、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导向的见实习制度与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多年来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表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和推进科学性的历史。[1]伴随着师范院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伴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伴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课程标准的建立与推广,伴随着师范院校从原先的纯粹师范性到逐渐关注与重视学术性,突出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共同发展,师范生对科学、前沿、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掌握得到了大幅提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明显进步,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获得显著增强。 当然,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遗忘了师范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形成美好而优雅的心灵。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虽然现代性所追求的科学、有效、实用是这么多年来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但仅有科学性还远远不够,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培养教学优良、教法娴熟的优秀教师,但可能难以培育具有优雅心灵、懂得以善至善、擅长立德树人的“大国良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就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相联。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它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与优渥的审美品性。然而,我们在追求师范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忽视了教师教育课程“精神性”的这一面,即对人生意义、生命世界、终极价值等充满人文、审美与艺术精神的寻绎。教师教育课程应具备“精神指引”的力量,这种“精神指引”的力量与“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并不对立,而是互补与共融的。我们在为师范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喝彩的同时,也应重新审视与褒扬教师教育课程应蕴含的人类历史上丰富的精神性力量,这种精神性力量的课程常常来自可以影响后世人类心灵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1959年5月,物理学家出身的查里斯·帕希·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勋爵在英国剑桥大学做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2]在这个著名的讲演中,斯诺讨论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分裂。这就是引发学界热议的“斯诺命题”。科学与人文属于两种不同境界的文化,前者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追求外在、客观、绝对、唯一的真理,即所谓“观乎自然,以察时变”;后者关注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希望回归的是人类之所以安身立命的幸福家园,即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样,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追求科学性,更应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品性。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狄尔泰(Dilthey)明确反对孔德(Comte)、涂尔干(Durkheim)等社会学家一味运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概念、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的实证主义思路,而主张精神科学是一个独立、自主、追求主观真理的

学校文化特色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等重大部署。学校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了时代要求。为此,在近年的科研管理工作,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先导性作用,引导并推动了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起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其它领域来说,其改革和发展都相对滞后和薄弱。组织、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不仅能够拓展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而且能够体现和发挥科研的价值和作用,推动学校科研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课题研究推动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例1简阳市阳安中学根据“学生节约意识淡薄、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的现实——学生食堂每餐都要倒掉大量的剩菜剩饭、大白天教室的电灯也照样开着、没有学生随手关掉卫生间哗哗流水的龙头……,以及部分学生攀比穿名牌、生日节日送高档礼物等消费观念和行为”,准备以“中学生节约意识培养”、“中学生节约行为培养”、“中学生节约品质培养”等作为课题名称,开展教育改革研究。在与学校课题组人员的研讨中,从学生节约意识淡薄、节约行为缺失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这么一个认识学校节约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不够。再通过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分析,引导学校把节约文化建设作为解决学生的节约意识淡薄和铺张浪费行为的手段,并最终确定了研究课题节约型社会背景下普通中学节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从文化层面确定的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课题研究的方向、切入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提升了课题的研究价值。 例2安岳县横庙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外出务工农民子女占89%,住宿生占到学生总数的90%以上。学生住进学校后,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寝室内务杂乱,打架、骂架、偷盗、翻墙等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精神萎靡,学习效率降低,生活无热情,甚至出现了个别逃学现象。面对问题,学校从文化建设入手,相继开展了《农村初中寝室文化建设研究》、《乡镇寄宿制学校课余文化建设研究》,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情操,规范了学生行为,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确立与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 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类课题时,我们特别注重引导他们分析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否与文化有关,能否从文化建设角度设计、实施改革措施,即把文化建设作为解决教学改革问题(课题)的重要途径、措施和手段。 例3安岳中学在开展《普通中学学生食堂育人功能的开发研究》,就把学生食堂的饮食文化建设作为开发食堂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举措。通过布置风景、悬挂名言警句、设置

教科研基地汇报材料精编WORD版

教科研基地汇报材料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培育教科研文化发展内涵显特色 坚持在科学发展中不断超越 教育科研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智力支持,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是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回顾近几年来来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构建起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科研理论体系:以“科研兴教、科研立校、科研强师”为指导思想;以教科研“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教师专业提升”为工作定位,坚持三个不偏离:不偏离学校发展这一主题搞科研,不偏离教育教学这一中心搞科研,不偏离教师和学生这一主体搞科研实现两个科学:教法科学和学法科学;促进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围绕五个突破:以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为突破,以网络辅助教学为突破,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为突破,以德育方法的研究为突破,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为突破;达到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把基地校挂牌以来教科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地校挂牌以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的基本概况: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在2006年12月立为天津市电化教育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等四个课题在2009年3月已被批准立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

对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建设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天大的建设发展 从去年9月1日研究生报到到现在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简单谈一下一年来对天大在教学科研这方面的认识吧。由于在天大时间不长,认识较为浅显,疏漏在所难免,还望指正。 中国大部分211、985高校都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天大也基本符合这条规律。虽然没有在天大读本科,但身边天大本校的研究生基础普遍较好,这应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大的本科教学质量。还是重点说说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吧。天大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这一点是很好的。没有基础,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顶多是一些华而不实的“盗版产品”而已。不过有一点不足,就是有许多课程并不是本专业所必须的,而所需要的课程恰恰又不开设,这导致了学生在做课题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建议学院与导师加强沟通,增设一些对课题有帮助的课程。另外一点感受是天大的座谈和报告有点少,应当多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进行座谈和报告,这对研究生接触最前沿的知识和大师的思想是很有帮助的。 天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但在科研中要完全做到还是比较困难的,这当然是受中国整体的大环境所限,但相对来说天大算做的不错的了。天大在建设新校区,的确老校区的规模是有点小了,对天大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但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扩大化。规模的扩大不代表知名度的提高。浙大的知名度也不是合校后起来的。我觉得天大

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应该走精英路线,“工科强校”的根本不能变。应当小而精悍,模板就是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天大的校风学风都是非常不错的,学生也比较朴实低调一点与天津的城市形象是比较符合的。有一个细节吧。在山大早上七点食堂里的人很少,但在天大尤其是学三,七点的时候人就非常多了。貌似天大的学生更努力更刻苦。当然仅从这点就判断有失偏颇,但也多少能说明一点东西。 就谈这么多吧,一家之谈,望轻拍。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实验实训基地 建设方案 实验实训部 2005年2月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主要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性,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1.基地建设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努力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使之具备以下功能、特点与作用: (1).使基地成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基地。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应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工艺性和综合性等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2).使基地成为科研项目开发的基地。

依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研的要求,投入必要的教学仪器与设备,并根据科技发展和技术工艺的更新,适时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注重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同时发挥学院科研人员和先进实验设备优势,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和技术转化,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教师也让学生早接触先进的仪器设备,早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基地全天开放,教师积极参与与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使之具备技术含量高新的特点。 (3).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反馈到实践基地,使实践教育能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基地高新设备的功能,开拓为社会提供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考核、材料检验检测、劳务培训、课题研究、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 (4).使基地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 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通过面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新产品的开发与检测、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等途径,使基地逐步形成在建设类行业中具有教学、科研、项目开发与产品生产的条件,使之具备产、学、研为一体的特点。 2、基地的实践教学、科研及生产的相互促进与开发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培养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特点,而作为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新设备、科技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把应用科技推向市场,把项目、产品的开发来引导市场。使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互促进,是每一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中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能使得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联动与促进。有利于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能力培养,有利于创新精神、科研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办学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地产、学、研为一体开发的指导思想: (1).提高设备利用率,变纯教育投入为产出化投入。 充分利用基地的检验检测设备,开展对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服务,使基地的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成为行业区域性材料检测中心;其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投入相对超前的高、新、精、尖设备,既服务于教学,又通过对外开展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加工,把纯教育的投入为

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要任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精神、思想、理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24个字的精炼表述: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体可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与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人才培养中体现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精神,也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会通精神。 将大学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文化育人工作服务,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使更多人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