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问题的探讨
论侵占罪中的“拒不退还”与“拒不交出”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罪 刑 法 定 下 的 侵 占罪
对 于 侵 占罪 概 念 , 我 国学 者 有 着 不 同 的 表 达 方 式 。 主
念 基本上 是对 刑 法第 2 7 0条 法律条 文 的直 接表 述 ,虽然 不 失原 意 , 但拖 沓冗 长 。概念是 对事 务特 征 的高度 概 括 , 所 以要 求概 念要 简练 , 并 且能 够揭 示本 质 。 我 国刑法 规定
第三种表述方式为“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 的 , 将 代 为 保 管 的 他 人 财 物 或 者 将 他人 的遗 忘 物 或 者 埋 藏 物 非 法 占为 己 有, 数 额较 大 , 拒 不退 还或 者交 出的行 为 ” 。嘲 第 四种表 述
方 式为 “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 将 代 为 保 管 的他 人 财 物 , 或
规定 , 简 练 明确 表 达 了侵 占罪 的概 念 , 揭示 了侵 占罪 的本
质, 因 而 是 比较 科 学 的表 达 方 式 。 变“ 占有 ” 为“ 不 法所 有 ” , 是 侵 占罪 的本质 特征 , 也是
者 合 法 持 有 的 他 人遗 忘物 、 埋 藏 物 非 法 据 为 己有 , 数 额 较大, 拒不 退 还或 者拒 不交 出 的行 为” 。 有 关 侵 占罪 概 念上 的分歧 . 重 要集 中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其一 , 是 否 要求 “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其 二 , 是 否 要 求 在对 象前 面加 上 “ 合 法 占有 ” ?其 三 , 将“ 代 为保 管 的他
践, 对 侵 占罪 中的 “ 拒不退还” 、 “ 拒 不 交 出” 相 关 问题 进 行 分析 与论 述 。
关键词 : 侵 占罪 ;拒 不 退 还 ; 拒 不 交 出
浅析“拒不退还”的几个问题

山 东行 政 学 院 山 东省 经 济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h n f g A m n s ain Is tt & S a d n c n mi n g me t es n e Isi t o r a o a dm d i i rt n tue S t o i h n o gE o o cMa a e n ro n l n tu e P t
一
为 己有 ” 为与 “ 不 退 还 ” 为 是 并 列 关 系 , 是 行 拒 行 都
我 国侵 占罪成 立 的必备要 件 。理 由如 下 : 1如果 立 法者 不是把 “ 不退 还 ”作 为 与 “ 法 . 拒 非
占为 己有 ” 为要件 并存 的要 件来 规定 的话 , 么该 行 那
要 件存 在 的意 义就 只能是 为 了表 明行 为人 非 法 占有 的 目的 , 这种 目的在 非 法 占为 己有 行 为要 件 中 已 但 经 得到 了充分 的体 现 , 法 者 能 作 出如 此 明显 的纯 立 属 多余 的 规定 吗 ?显然不 会 。
m iai g t e crme o c o c me . n tn h i fen r a h nt
Ke r s:Cr fE co c me t y wo d i o n ra h n ;Reu i g t t r me f s o Re u n n
根据 19 97年《 刑法》 的规定 , 侵占罪是指 以非法 占有为 目的 , 为他 人保 管 的 财 物 或者 他 人 的遗 忘 将 物、 埋藏 物 占为 已有 , 数额较 大 且 拒不 退还 或 者交 出 的行为 。在保 管 型侵 占罪 中 , 于 如何理 解 “ 对 拒不 退 还” 在侵 占罪 中 的性 质 、 位 及 认 定 , 论 界 及 司法 地 理 实践 中均存 在 分歧 , 司法 的统 一实施 形 成 了障碍 。 给 笔者试 图在各 种 观 点 的基 础 上 提 出 自己 的意 见 , 从 “ 拒不退 还” “ 法 占为 已有 ” 与 非 的关 系 、 拒不 退 还 ” “ 的最后 时 限 、 拒 不 退 还 ” 的认 定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辨 “ 析, 以期 对案 件 的相关 处理 提供 有益 帮助 。
对侵占罪中何谓“拒不交出或退出”应有相应的司法解释

对侵占罪中何谓“拒不交出或退出”应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罪的规定处罚。
”从法律条文的表述来看,拒不交出或推出是构成侵占罪的一个要件,而不是一个犯罪情节。
在非法占有的前提下,要同时符合数额较大和拒不交出或退出这两个要件,才构成侵占罪。
这一规定是符合立法精神和实践需要的。
侵占罪是侵犯财产型犯罪中的一类,从加强财产所有权刑法保护的必要性上看,由于刑法惩罚的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对于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刑法并不是一律将其规定为犯罪予以刑罚惩罚的,而是将其中的严重侵犯财产所有权行为。
显然数额的大小是衡量社会危害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是侵占罪不同于盗窃、抢夺、诈骗等侵犯财产型犯罪的一个地方在于:行为人最初对财产的占有状态并不违法,要么是基于法律或事实上的授权代管他人财物,要么是在不明物主的情况下对遗忘物和埋藏物予以“捡拾”,关键是之后的“拒不交出或退出”行为而使这种持有状态变成非法,因为这一行为明显地反映了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在数额问题上各地都有了相应的规定,实践中很容易操作,但在认定行为人是否属于“拒不交出或退出”问题上,却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
有人认为只要财物所有人向行为人提出退还的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对方的财物而不退还,就可认定其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为属于拒不退还,应对其以侵占罪定罪。
而有人则认为,“拒不退还”和“不退还”不仅仅是表述上的不同,而是体现了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如前述的情形只能称之为“不退还”,既然要体现“拒不退还”,必然要求有次数或情节的规定上,如多次不退还的或者态度强硬,社会影响很坏的才能上升为犯罪。
这样就出现了因办案人员的认识不同而类似案件不同处理的现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侵占行为中的“拒不退还或交出”应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以便于办案单位掌握,真正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侵占罪中“拒不退还”的法律分析

Legal Analysis of 'Refusing to Return' in Crime of
Encroachment
作者: 臧冬斌
作者机构: 河南财经学院法律系,河南郑州450002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1页
主题词: 拒不退还;侵占罪;法律分析;拒不交出;侵占行为;代为保管;意思表示;时间标准;所有人;代理人;占有权;限制;财物;对价;默示;二审;认定
摘要:侵占罪中拒不退还与拒不交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表述上的不同而已.拒不退还并不是侵占行为的要素,而是限制侵占罪成立的情节.拒不退还意思表示的对象是代为保管的财物的所有人、占有权人及其代理人,拒不退还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做出,不退还原物而支付对价的不是拒不退还,拒不退还认定的时间标准应是二审终审前.。
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疑难问题

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疑难问题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疑难问题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侵占罪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通侵占;二是侵占脱离占有物。
实务中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代为保管”?如何解释“占为己有”?“拒不退还”、“拒不交出”与“占为己有”是什么关系?如何认定“遗忘物”?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1.普通侵占的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首先,“保管”是一种事实上的支配或者控制;“代为”说明行为人不享有所有权。
因此,应将代为保管理解为刑法上的占有,即对财物具有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支配力的状态,或者说,包括事实上的支配与法律上的支配。
事实上的支配,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
法律上的支配,是指行为人虽然没有事实上占有财物,但在法律上对财物具有支配力。
例如,不动产的名义登记人占有该不动产;提单或有价证券失财物的所有权,相对于乙而言,该财物仍然属于“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刑法与民法的目的不同,即使上述委托关系在民法上不受保护,也不影响侵占罪的成立。
否定说认为,甲对该财物没有权利请求返还,故可以认为该财物所有权已经不属于甲,因此,乙没有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如果将乙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则破坏了法秩序的统一性,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侵占罪不只是侵犯财产,还有破坏委托信任关系的一面,而甲的委托与乙的收受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法律上的委托信任关系。
折中说主张分清不法原因给付与不法原因委托,前者是基于不法原因终局性地转移财物;后者只是基于不法原因将财物暂时委托给他人。
将不法原因给付物据为己有的,不成立犯罪;但将不法原因委托物据为己有的,则成立侵占罪。
笔者赞成否定说。
因为甲毕竟没有财物返还请求权,不能认定乙侵占了甲的财物;另一方面,由于财物由乙占有,也不能认为该财产已经属于国家财产。
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司法认定

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司法认定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交出的行为。
本文拟就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司法认定略作探讨。
一、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含义拒不退还或交出是指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经权利人要求其退还或交出时,拒绝将财物返还给权利人的行为。
拒不退还或交出是侵占罪的成立要件,也是侵占行为的核心要件。
这是我国侵占罪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侵占罪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我国刑法中,侵占罪的成立除了要求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还必须同时具备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情节,因而,拒不退还或交出在侵占罪的构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决定行为人犯罪目的是否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
侵占行为以拒不退还或交出的行为为终结,而不是以非法占为己有为终结。
因此,拒不退还或交出作为一种行为,其表现形式是不作为。
那种认为侵占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的观点并不符合我国刑法规定。
侵占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交出的不作为行为。
仅仅是非法占为己有尚不能说明侵占行为的成立,只有具有非法占为己有的意图,并且拒不退还或者交出的,才能成立侵占行为。
因而在侵占行为的本质问题上,我们也不赞同“将合法持有的他人之物非法占为己有即合法持有非法占有视为我国侵占罪中侵占行为本质”的观点。
我国刑法将拒不退还或交出规定为侵占罪的成立要件,在范围上缩小了打击面,表达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二、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司法认定司法实践中认定拒不退还或交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行为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表示对象问题。
也就是说,行为人向谁表达了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才应认为是拒不退还或交出并因而构成了侵占罪?关于这个问题,理论上的认识并不一致。
如有的认为向财物所有人表达了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才应认为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

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一、概述侵占罪,作为财产犯罪的一种,是指将他人所有但自己占有的财物,非法变为自己所有的行为。
其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到对个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反映了刑法对于诚实信用原则和财产秩序的维护。
由于侵占罪的行为特征复杂多变,司法实践中常遇到许多疑难问题,如侵占罪的构成要件、侵占行为的认定、与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界限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司法公正,也关乎公民财产权益的保障。
对侵占罪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侵占罪的定义与性质侵占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从法律性质上看,侵占罪属于侵犯财产权的犯罪,其直接侵犯的对象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侵占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二是该行为具有违法性三是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过错。
侵占罪的定义与性质,决定了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和适用范围。
侵占罪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在实践中,侵占罪的认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占有财物的性质、占有行为的方式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侵占罪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网络侵占、虚拟货币侵占等新型侵占形式不断涌现。
这些新型侵占形式给传统侵占罪的认定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对侵占罪的理解和认识。
侵占罪作为一种侵犯财产权的犯罪,其定义与性质具有明确的法律边界和适用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依法打击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和社会经济秩序。
同时,也需要关注新型侵占形式的发展,不断完善侵占罪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2. 侵占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侵占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作为侵犯财产权犯罪的一种,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等犯罪在行为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构成要件、主观故意、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拒绝返还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涉及返还的问题,如财产返还、权利返还等。
然而,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可能会拒绝返还。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规范,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拒绝返还的法律后果,以警示人们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二、拒绝返还的法律性质拒绝返还,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返还财产或权利,而他人故意不返还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拒绝返还属于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拒绝返还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拒绝返还的行为,即要求侵权人返还财产或权利。
(2)赔偿损失:侵权人因拒绝返还而给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3)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侵权人因拒绝返还而给被侵权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
2. 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拒绝返还的行为可能受到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等,强制侵权人返还财产或权利。
3. 刑事责任(1)故意毁坏财物罪:侵权人故意毁坏被返还的财产,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2)侵占罪:侵权人故意侵占被返还的财产,可能构成侵占罪。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甲向乙借款10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
到期后,甲无力偿还,乙多次催要,甲均以各种理由拒绝归还。
乙诉至法院,要求甲归还借款。
法院判决甲归还借款,并赔偿乙的利息损失。
案例二:丙与丁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两年。
合同到期后,丁拒绝返还房屋。
丙诉至法院,要求丁返还房屋。
法院判决丁返还房屋,并赔偿丙的损失。
五、结论拒绝返还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秩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问题的探讨刑法第270条第1、2款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由此可见,“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以下简称拒不退还或交出),是刑法第270条对侵占罪规定的一个情节要件。
对于拒不退还或交出,刑法理论中通行认为,是指行为人非法侵占他人财物,被人发现,经所有人要求其退还或交出时,仍不予退还或交出。
①仅此而已,此外并未见有学者做过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笔者认为,从便利司法的要求看,上述见解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中科学认定侵占罪的需要。
因此,本文拟对有关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的以下问题进行探析。
一、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的表示刑法第270条要求行为人在将数额较大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后,必须是拒不退还或交出,才能构成侵占罪。
因此,行为人必须有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表示。
这样,就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的表示方式所谓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的表示方式,就是行为人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
详言之,是否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确表示?在明确表示时,是否以直接的方式表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判例的态度。
在现行刑法实施前曾有这样两个类推侵占罪的案例。
案例一:1987年2月,被告人马某经人介绍,与来沪经商的广东饶平县饶兴蛇皮加工厂港商代理人郭某认识。
同年8月29日,马某与郭某自上海市来到广州市。
次日上午,郭某去深圳办事,将密码手提箱一只交给马某保管。
马某在郭某去深圳后,撬开手提箱,窃取郭某在上海市的银行存折两个,合计存款万元,现金270元,以及私人用章等财物。
随后,马某携带手提箱回到上海,先后三次从银行支取郭某的存款万元,再次前往广州挥霍。
9月下旬,马某返回上海后,又先后五次将郭某的存款余额及利息合计万元全部从银行支取,继续挥霍。
郭某返回广州后,发现马某去向不明,即赶赴上海,经查银行存款,已被马某取走,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同年10月19日,公安机关找到马某,追回赃款万元。
案例二:一位年过六旬的妇女在买西瓜后将一拎包遗忘在瓜摊上,帮卖西瓜的鲁某不听摊主的规劝,拿了拎包翻看,发现包内除两本书外,还有大量现金、金饰。
早已觊觎的朱某凑上去,两人一起到堆放西瓜的小亭内翻看拎包,发现包内竟有价值达2万余元的财物(现金、存单和金条、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鲁、朱二人忙将拎包隐匿,当遗忘人来摊前询问朱是否见该拎包时,朱答称没有。
之后,鲁、朱二人将拎包内的钱物瓜分。
案例一中行为人仅以取款挥霍及逃避行为表示了拒绝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而未用任何语言表示;案例二中行为人则以语言表示了拒绝退还或交出的意思,但并非以直接了当的方式表示。
以上两个案例是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而类推定侵占罪的颇为典型的案例。
这表明,司法机关或判例中认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表示方式并无任何限制,无论行为人是否以语言明确表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足以表现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就属于拒不退还或交出。
笔者认为,这种见解基本上符合现行刑法第270条所作的拒不退还或交出规定的精神。
因为,无论行为人是否以语言直接明确地表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只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或动作在客观上足以认定其具有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时,就表明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志已经很坚定,在客观上又确实剥夺了他人对财物的所有权时,就可以认为其行为属于侵占行为,从而有可能构成侵占罪。
否则有的行为人因为以语言直接明确地表示了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构成了侵占罪,有的行为人则因为没有明确表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就不论以侵占罪,显然这样做违背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再者如果要求行为人只有以语言直接明确地表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才构成犯罪的话,那么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就会尽量不以语言直接明确地表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这样无疑为真正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结果只能是对任何侵占犯罪行为都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然,单纯考察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的表示方式并不能就认定行为具备了拒不退还或交出这一要件。
要认定行为是否具备这一要件,还需要对下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表示的对象即行为人向什么人表示了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才应认为构成了侵占罪?有的学者认为表示的对象应为“财产的托管人”①;有的学者认为表示的对象应为“财物的所有人”②;有的学者认为表示的对象应为“财产所有权人或有关权利人”③,等等。
笔者认为,行为人向财物所有人或占有人表示了拒绝退还或交出的意思,当然就构成了侵占罪。
问题是,行为人向财物所有人或占有人之外的人员或机关表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是否也可以成立侵占罪?不唯刑法理论界有学者对此予以肯定,而且有的判例中也表示出了具有同样倾向性的见解。
判例的这种倾向性体现在我国湖南省首例侵占他人遗忘物一案中。
1997年10月19日晚某公司业务员丁某和朋友分乘两辆的士前往歌厅唱歌。
下车时,将一个装有13万多元现金及其他物品的背包遗忘在的士内。
当丁某发现背包遗失时,慌忙于当晚11时30分到当地派出所报案,但他无法说清出租车的车牌号码和司机的相貌特征。
后民警找到载丁某等人的另外一辆的士司机。
该司机告诉民警丁某遗忘背包的的士车牌号是湘AX3144.民警立即查明该车司机叫阎某。
在10月20日凌晨4时,当民警在一宾馆门前将阎某抓获,问其是否拾到丁某的背包时,阎某矢口否认,说“没看见包,没一点印象”,也不承认自己回过家。
当晚,民警在阎某的住所电视机柜里发现了丁某装有13万元的背包。
阎某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被法院依刑法第270条的规定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5000元。
此案中被告人阎某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表示的对象为公安机关。
笔者赞同不应将行为人表示拒不退还或交出意思的对象仅限于财物所有人或占有人,但是对所有人或占有人以外的人员或机关的范围必须予以一定的限制,即该人员或机关只能是基于财物所有人或占有人的委托代向行为人要求退还或交出行为人占有的所有人或占有人的财物的人员或机关,而不能是其他无关的人员。
因为,即使行为人向其他无关人员表示了拒不退还或交出所有人或占有人的财物,并不能必然推定行为人会在所有人或占有人的要求下拒绝退还或交出财物,即并不能绝对推定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
只要在所有人或占有人或其委托的人员和机关的要求下,行为人退还或交出了非法占有的财物,就不应以犯罪论处。
二、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对象行为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对象是否必须为原物?详言之,是否包括原物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已经降低时的损失补偿?在原物已不能退还或交出时,拒不对所有人或占有人进行赔偿的,是否构成侵占罪?对于这些问题,刑法既无明确规定,目前刑法理论界也无人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不应将行为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对象限于原物,上述所说的损失补偿也应包括在内。
因为,虽然从表面上看,刑法之所以把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予以惩治是为了保护他人的财物所有权,但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人对财物所体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以此理解,行为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对象当然不应限于原物。
如果仅限于原物的话,就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既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又逃避刑罚惩治的绝好机会,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侵占罪的惩治不力。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在原物仍为行为人实际占有的情况下,行为人虽拒不退还或交出原物,但愿意对所有人或占有人作等价补偿,能否视为构成了侵占罪?笔者认为,对于侵占罪中行为人主观上非法占为自己所有的目的,不应仅理解为是将原物非法占为自己所有,还应理解为实质上是将原物所体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非法占为自己所有。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不应认为行为人具有非法占为自己所有的目的,从而不应认为其拒不退还或交出原物的行为就构成了侵占罪。
对于所有人或占有人同意接受等价补偿时,应作此理解,即使对于所有人或占有人不同意接受等价补偿而执意要回原物的,也不应追究行为人侵占罪的刑事责任,而应依民事纠纷处理。
当然对于行为人虽愿意进行补偿,但是拒绝作等价补偿,数额较大的,也可以依侵占罪处理。
三、客观上无能力退还的情况行为人在将自己持有的他人之物处分掉之后,虽然主观上愿意对所有人或占有人进行补偿,但在客观上既不可能返还原物,也根本不能对所有人或占有人进行补偿时,能否视为拒不退还或交出而以侵占罪论处?笔者认为,对此不可一概而论。
应将其分为四种情形分别处理:第一,行为人在非法处分他人财物时,如果客观上有进行补偿的能力,主观上有补偿的愿望,那么由于不能认为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而即使其非法处分了他人财物,也不能以侵占罪处理。
第二,行为人在非法处分他人财物时,如果客观上虽有进行补偿的能力,但主观上却无补偿的愿望即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在非法处分他人财物后客观上已无进行补偿的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其主观上具有补偿的愿望,也应以侵占罪论处。
第三,行为人在非法处分他人财物时,如果在客观上既无进行补偿的能力,在主观上也无补偿的愿望即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即使在所有人或占有人要求其返还原物或进行补偿时,行为人有补偿的愿望,也应该以侵占罪论处。
第四,在行为人非法处分他人财物时,如果在客观上虽无进行补偿的能力,但在主观上有将来进行补偿的愿望,那么在所有人或占有人要求其返还原物或进行补偿时,即使其客观上不能进行补偿,也不应以侵占罪论处。
四、拒不退还或交出要件何时具备的认定问题拒不退还或交出是侵占行为构成犯罪的一个必要条件。
那么,这一要件和侵占罪中的非法占为己有行为要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该要件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因为,如果立法者不是把它规定为与非法占为己有行为要件并存的要件的话,那么该要件存在的意义就只不过是能够表明行为人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由于这种目的在非法占为己有行为要件中已经足以体现,立法者能作出如此明显的纯属多余的规定吗?显然不会,而是另有意图,即立法者将拒不退还或交出作为一个独立的要件规定,目的是在于缩小打击面,将侵占罪的成立范围限于行为人主观恶性比较大这一类案件的范围内,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给行为人在客观上造成一种压力,迫使他退还或交出非法占有的他人财物,实现不动用刑罚就能充分保护他人财物所有权的刑法目的。
这一立法意图也可以从与刑法第271条对职务侵占罪的相关规定中看得出来。
该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与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同属于侵占犯罪的范畴,为什么将拒不退还或交出规定为侵占罪的要件,而不将其也规定为职务侵占罪的要件呢?无非是表明立法者认为,两者比较来看,一般而言,普通侵占行为中的多数行为客观危害不是很严重,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是很大,既为了有效地打击严重的侵占行为,也为了在客观上给行为人造成一种压力,迫使他退还或交出非法占有的他人财物,实现不动用刑罚就能充分保护他人财物所有权的刑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