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开通
简要介绍天津历史

简要介绍天津历史
1、天津始于隋朝(公元581-618年)大运河的开通。
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地。
2、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3、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
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
4、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卫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5、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
6、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8、“十一五”期间是天津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1%。
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城市地位的显著提升。
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又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颗渤海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京杭运河是沿岸各地的母亲河,是中国七世纪之后历代封建政权的生命河,它的兴衰曾与国家的兴衰,沿岸的经济繁荣相关联。
下面店铺整理了大运河的开凿概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概况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
公元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江都(今江苏扬州)。
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
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
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城市。
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
隋唐大运河开凿原因文化交流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评价

隋朝开通大运河,这一伟大的工程,如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贯穿南北,串连起一座座繁华的城市,成为中华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交通大动脉。
它见证了隋朝的兴盛与衰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从正面看,大运河的开通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壮举。
它打通了南北交通,使得物资的流通变得便捷高效。
从此,南方的稻米、丝绸、茶叶等物资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到北方,北方的煤炭、铁矿、粮食等资源也能够顺利地输送到南方。
这种高效的物流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的开通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南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从此,中央政府的政令可以迅速传达到全国各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然而,从反面看,大运河的开通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在开凿过程中,大量劳动力被征用,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同时,一些官员和商人借机敛财,而普通人民则承受了更多的负担。
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苦难。
总的来说,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但是,在开凿过程中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无论如何,大运河的开通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
专题5 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2021届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清单与真题演练

2021届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清单及真题演练专题五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第一部分必背知识清单一、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科举制的创立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目的是什么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目的是什么中国大运河纵贯数千里,跨越上千年,至今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人类遗产。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开通的历史目的,欢迎阅读!大运河开通的历史目的关于开凿大运河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以来民间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期公元605年开始的,另一种则是早在公元前486年就已经开始了。
关于这两种说法,正史官方承认的是第二种,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已经开始为这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做准备了.他在扬州地区下令筑起邗城,并让人挖开了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小型运河,这是在史书中关于大运河最早的记录了,也是确定大运河开凿时间的有力证据。
而关于这种开凿大运河最早是在隋朝的说法,其实要比上一种普遍的多,为什么?因为隋朝大运河的名声太响了,甚至就连隋朝的灭亡都和这条河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即便是这样,却还是要尊重事实,隋朝时期开凿大运河的工程的确又一次启动了,而且是在隋朝时期成功了一多半,但是,公元605年的这一次开凿,只是延续了公元前486年之后没有完成的工期而已。
中国的这条大运河,直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先祖们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产,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大运河最开始开凿的准确时间是在公元前的486年。
首先要明确大运河的开凿者是隋二世,在隋朝时期大运河开始修建,大运河的开凿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当然不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但是大运河开凿对于隋朝的灭亡起到了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
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自古就有很多人懂。
隋朝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对于建立南北方的联系存在着必然的要求,这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之一。
其次,隋朝不是随随便便就灭在二世手里的,他是一个极其荒淫无道的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几乎就没有想过要好好治理国家。
大运河开通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大运河开通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
大运河开通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开通的具体时间是,欢迎阅读!大运河开通的具体时间开凿于春秋末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挖自今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运河贯通南北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先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建大兴城作为都城,为供京师所需,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即令西自蒲(今山西永济)、陕(今河南陕县),东至卫、汴(今河南开封)等13州募置运米丁,并在卫、洛(今河南洛阳)、陕、华(今陕西华阴)4州设置官仓,漕运关东及晋之粟以给京师。
第二年,命宇文恺主持修建了一条300里的广通渠,从大兴城东引渭河水到达潼关,与黄河连接起来,用以漕运关东的粮食。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为准备灭陈,又派梁睿沿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挖的邗沟故道,开挖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入长江,用以向南方运兵、运粮。
隋炀帝即位后,对定都大兴并不满意。
因为一来大兴距离关东和江南地区较远,不便于朝廷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二来随着中央政府机构的逐步完善,大兴的人口不断膨胀,光靠关中的粮食和物资已不能满足需要,而江南地区由于在南朝时无大战乱,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已成为财富集中的地区,但从那里调运粮食和物资到达京师,路途又过于遥远,漕运不便。
于是便在道里适中的洛阳营建东都,并着手修建大运河,以便漕运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物资以给东都,并加强对黄河下游及江南地区的控制。
《大运河的开通》 知识清单

《大运河的开通》知识清单一、大运河的背景在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却大多在北方。
为了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满足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需求,大运河的开通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大运河开通的历程1、春秋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吴国为了北伐齐国,便于军队和物资的运输,开凿了邗沟,连接了长江和淮河。
2、隋朝时期隋朝是大运河大规模开凿和贯通的重要时期。
隋文帝时期已经对部分运河进行了整治和疏浚。
隋炀帝即位后,出于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将江南的财富运往北方等目的,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邗沟和江南运河,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对大运河进行了多次疏浚、整治和扩建,使其运输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了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缩短从江南到大都的运输距离,不再绕道洛阳,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大运河裁弯取直,形成了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格局。
三、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人物1、隋炀帝隋炀帝杨广在大运河的开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他的动机可能包含了个人的享乐和炫耀,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运河的开通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其他参与者大运河的开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皇帝的决策和推动,还离不开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各级官员、工匠和民夫都为大运河的开凿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大运河开通的技术1、水利工程技术在开凿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修建水闸、堤坝、涵洞等,以调节水位和控制水流,确保船只的顺利通行。
2、测量技术精确的测量技术保证了运河线路的合理规划和准确施工,使得运河能够连接不同的水系和地形。
3、运输技术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输技术也不断发展,出现了适合运河航行的船只和运输方式,提高了运输效率。
大运河开通的发展历史简介

大运河开通的发展历史简介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中国运河产生和区域性运河体系初步发育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出于争霸战争或经济生活的需要,开始有目的的开挖运河,一批早期运河应运而生。
最早开凿的运河当属楚国庄王时期前613~前590孙叔敖主持开凿的沟通江、汉的“荆汉运河”和联系江、淮的“巢肥运河”。
孙叔敖引发源于湖北荆山南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今湖北荆州北附近北流入汉水的扬水相接,使长江中游的干、枝流荆江与汉水在郢都附近得以沟通,故称荆汉运河。
后伍子胥率军伐楚,曾疏浚此河,所以又称“子胥渎”。
孙叔敖又将发源于鸡鸣山分别流向淮河和长江的同源而异流的两支肥水在合肥附近凿河连接起来,沟通江、淮两大水系。
因东南流的肥水需汇入巢湖后再入长江,故名巢肥运河。
春秋末期的吴国为攻越、征楚和伐齐,争霸中原,曾先后开凿了堰渎从太湖西接长江、胥浦从杭州湾北通太湖一带、古江南河南起吴都北至渔浦、百尺渎由吴都通往钱塘江北岸、浙东运河又名山阴故道,由绍兴至上虞,一说为越国开凿、邗沟和菏水等数条运河。
其中,邗沟的开凿在运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今扬州,城下凿河,引江水北行至山阳湾末口今淮安入淮河,将江、淮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后世京杭运河的滥觞。
前482年,吴人又“阙为深沟通于商宋、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
《国语·吴语》即从菏泽引济水东流入泗水,沟通黄、淮两大水系,史称菏水运河。
由吴国开凿的运河,南通钱塘,北入黄河,沟通江、淮、河、济和钱塘,初步将几大江河流域联系在一起。
在东方的齐国,于都城临淄附近开凿了沟通淄、济两水的淄济运河。
因济水西通中原,从而加强了临淄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战国时,魏国开凿了鸿沟,自今河南荥阳引黄河水东流经大梁城今开封市,折向南注入颍水,将黄河与淮河支流颍水联接起来,同时又连接了黄淮之间的济、濮、濉、涡、汝、泗、菏等主要河流。
鸿沟、菏水和邗沟等运河的开凿,使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沟通“四渎”长江、黄河、淮河及黄河支流济水的区域性运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隋朝的建立者是( 杨坚
8.隋朝的建立时间是( 589 )年,隋朝结束长达370年分裂完 成南北统一 10.隋朝末年,走水路由余杭到长安,依次 要经过的几人工河是( D )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白 渠
⑤江南河 ⑥邗沟 A.②③⑤⑥ C.⑥④①⑤ B.④③②① D.⑤⑥③①
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到现 在的“北煤南运”以及防洪灌溉干 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 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意义(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百家争鸣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亡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隋文帝杨坚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知识拓展
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 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 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 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 嫔出来投降。
陈后主携二妃躲 入的枯井,被后人嘲 笑为“胭脂井”。据 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 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 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创立经过
(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 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 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4.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 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D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6.与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思考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 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 ,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 矛盾激化。如:(1)营建东都洛阳、 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2) 多次巡游;(3)三次征辽东。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 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 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 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 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 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 隋朝随之灭亡。
课堂检测
1.隋朝的建立者是: ( ) A.杨广 B.杨勇 C.杨业 D.杨坚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3.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 要是因为: ( )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②隋文帝注 意发展生产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 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一统秦两汉, 夏商和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三分魏蜀吴, 隋唐五代传,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 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 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 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的统一
消极:当时为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民 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中国大运河八年申遗,今天梦圆”。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 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 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举子看榜图
状元匾
3、科举制的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隋炀帝乘龙舟游 江都
琼花:
万里江山一旦丢。
记法:
一条大 运河
海[hǎi]河 黄[huáng]河
胭脂井
隋朝统一的影响:
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 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 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朝经济的繁荣
隋初 人口 三千多万人 隋盛时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结论 人口激增
11、下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 完成下列各题。
1、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从哪 一年开始开凿的?开凿的目的 是什么? 2、大运河共分几段?连接了哪 几大河流? 3、大运河的起止点是哪里?中 心在哪里? 4、对大运河做出评价。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 化的交流,但开凿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 朝的灭亡。
两千多 千米
三点
淮[huái]河
四段
长江
五河
钱塘江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1、隋文帝在位20多年里,经济繁荣, 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 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 础。
3、作用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 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