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说课稿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说课稿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说课稿在开始撰写说课稿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首先,说课稿的目的是为了向听众(可能是教师同行、教育专家或学生)展示如何进行一堂高效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

其次,我们需要确保内容覆盖试卷的主要部分,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并提供有效的讲评策略。

最后,说课稿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评价方式等关键模块。

正文:尊敬的同事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节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讲评试卷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答题技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试卷中涉及的核心历史知识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提炼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讲评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最近一次历史模拟考试试卷进行全面分析。

试卷共分为三部分: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我们将逐一分析每个部分的答题情况,指出常见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改进策略。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讲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和答案,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四、学生活动1. 自我反思:在讲评前,要求学生先自我检查试卷,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分组讨论: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需要共同分析题目,讨论答题策略,并选出代表在全班面前展示和讲解。

3.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在讲评过程中积极提问,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讲义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讲义

二、基本题型
最佳型 概念型 因果型 材料型 比较型 否定型 排序型 探究型 组合型 ……
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2.1.三三辨审备题选干项————确明定确最题后目答要案求
一辨一:审是:否限制符词合—历—史明史确实考;查的范围 二二辨审::是中否心符词合—题—干明内确容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三辨审::是求否答与词题—干—要明求确有考必查然的意逻图辑联系。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C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主要表现形式
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 择题。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 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 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 等。
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C
D.科学发展滞后
考点:文化大革命
最佳(程度)选择题
题型特点:最佳(程度)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
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 维能力。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主 要、重要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 的类型。
B.雅典实行轮流参政议政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受到大多数人的抵制
D
D.雅典民主本质上是精英政治制度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高中历史考试试卷讲评课 (共25张PPT)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高中历史考试试卷讲评课 (共25张PPT)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4分)
同学们的答案
张欣蔚
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②武昌起义,威胁清政府的统治。
房政: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国土丧失, 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②辛亥革命后清朝面临统治危机。
26.(13分)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 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 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 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 “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4分)
思路引导
1、解答这一问的关键是什么?
2、如何确定时代背景?
标准答案
上升原因:胡佛总统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下降原因:罗斯福采用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3)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 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 关键因素。(3分)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 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 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 “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4分)
错因分析
1、时间概念不清晰
2、史实不准确
标准答案
(1)晚清列强入侵,清政府国土沦丧,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PPT学习教案

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PPT学习教案
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要求,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 到正确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所要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 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③简化法:为增加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 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依据这些 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 ④记号法:题干中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 是”“变化有”“影响有”“不正确的是”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做个 记号,提醒自己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⑤猜测法:如果确实对史实记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可用此法, 有以下规律:a.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历史课程知识范围,则为错 误。b.选项若不属于历史知识的,就不选。c.选项内容若是课本知识 上的细枝末节,其正确的可能性就小。d.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 下,若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可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出现的 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检查试卷时,在没有完全的把握 下,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考点: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及察举制的认识和理解
第5页/共42页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D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第21页/共42页
题型六 否定型选择题(第10题)
10、(辽宁沈阳二中2010届第二次阶段性考试)下列语句出自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2015-10-9)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2015-10-9)
• (3)科学 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 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
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4)段落化、标题化、序号化。 (5)字迹清楚工整,杜绝错别字。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 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 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 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 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材料 以下是14-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的《世界史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 上表是1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资本主义世界
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 2.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 匠精神的认识。

41题评分细则
• 1)异:产生基础: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 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来源地位:中 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 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培养方式中国工匠通 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 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中国工匠 注重经验总结,德国工匠注重探究,理性思考 )(每点2分,共6分) 同: 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都受本民族 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任意3点6分)

(优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课件

(优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课件
故选B
第9题 提取有误信息,无法抓住主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6年……孔子……以笼罩天下
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 不攻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 动时期,材料反映了吴虞批判、反对儒家思想的主 张,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子阻碍了社 会进步,而是说明儒学阻碍了社会进步,应该反对, 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尊重孔子的主张,故 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思想的问题,故 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紧扣 材料时间1916年,学生应该可以联系新文化运动 相关知识,据“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 则不得不攻者”的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优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课 件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基本结构及学情分析 试卷范围、学生情况及考查重点 (见学案)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2、试卷涉及的主干知识
题号 1-2
3-4
5-8
知识点
题号 知识点
开眼看世界 的局限性和要启 迪国民意识的作 用
9-12
新文化运动的口 号、文学革命、 作用
洋务派级不同人 资产阶级维新派学
变式训练3——依据材料,突破传统观点
答案D 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是掌握对新 文化运动的评价.
【解答】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 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 B、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 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 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 D、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 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 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D正确;故选D.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历史总复习会议资料 关于试题讲评的思考名师课件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历史总复习会议资料 关于试题讲评的思考名师课件
四、动
动手看书(不熟悉的、有疑问的知识点当场翻书查阅并记忆) 动手整理(相关的知识线索当场看书并动笔梳理) 动笔纠错(修正错误或不完整的答案并写下解题思路要点) 动笔练习(相似相关的练习或真题的跟进训练巩固)
五、变
同一个题目变个角度思考,有没有新的解题角度和方法 同一个解题思路或同一个知识点,变个考法(自主命题) 变式训练及时跟进
2.呈现本次测验选择题得分率统计表(各小题正确人数等信息); 3.每自然组学生讨论3道选择题。
提问你的选项及选择理由。涉及相关“知识点”内容马上翻阅教材并 落实之(掌握、熟悉或者补漏);
提问答“错”同学,原因分析:审题不清楚,基础知识不扎实(比如 朝代的时间概念不清);
4.老师总结选择题失分原因:缺乏恒心-基础不扎实 缺乏细心、耐心-审题不清
评学生的答案(规范吗?合理吗?与“标准答案”比较有何优劣?改进 的空间……)
三、说
学生说:当时解题的思路(为什么错、为什么对、为什么这样组织答案 、可能会错在何处……)
学生说:题目包含的知识点(试题考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多少、差距在 哪里……)
学生说:对其他同学解题答案的点评(学生自己的思路) … 课外练(讲评课中的相关知识、解题方法的延伸) 周月练(周练、月考要体现一个时期的学习主题和解题方法、能力训练 的主题)
七、其它……
试题讲评的案例一
考试测验内容:三本必修(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讲评过程:
1.提问:解答选择题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设问、材料、分段、关键词 、选项、排除法等)
个人认识:
1.选择题重思路和方法,重知识点的梳理和拓展; 2.非选择题重试题情境和材料的解读,重时空定位 和答题规范; 3.分析试题是“复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要能“模 仿”和实践; 4.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落实“知识点”,教师再努力 也是代替不了的; 5.能让学生有收获拿到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重点】:纠正错题、分析错因、寻找思路、总结方法【教学过程】:一、成绩分析二、试题分析XXX选择题失分较多的设问41题第一问的第(2)问,42题一、失分主要原因:1、方法:审题不清,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2、知识、能力知识:不能把材料与课本很好地结合起来,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注意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立场分析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能力:解题能力有待提高,短缺一定方法。

3、书写格式不规范,字体不工整二、展示试题,讲授方法(学生分析样卷存在问题):4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样卷一:样卷二:样卷三:(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常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打算期间矿业政策的特性(5分)样题一:【补偿训练】(2014·新课标I·T4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XXX(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XXX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XXX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

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D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考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的理解和运用
选择题基本的方法:
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要求,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 到正确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所要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 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③简化法:为增加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 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依据这些 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 ④记号法:题干中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 是”“变化有”“影响有”“不正确的是”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做个 记号,提醒自己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⑤猜测法:如果确实对史实记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可用此法, 有以下规律:a.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历史课程知识范围,则为错 误。b.选项若不属于历史知识的,就不选。c.选项内容若是课本知识 上的细枝末节,其正确的可能性就小。d.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 下,若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可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出现的 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检查试卷时,在没有完全的把握 下,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B
) B.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题型四 程度型选择题 (第5题、第7题)
5、(2016年全国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 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 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 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 要目的是( D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题型一 比较型选择题 (第1、3题)
1、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 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考点: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及察举制的认识和理解
C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司法公平原则
8、(2013年全国Ⅱ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 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C ) A.中央集权弱化 C.自耕农经济衰退
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兼并缓和 D.流民问题严重
自耕小农衰退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和宋代土地 制度的变化
题型三 填充型选择题 (第4题)
4、(2014年全国Ⅱ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 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 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 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 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 略掉的“……”应是 ( A.鸦片战争 C.戊戌变法
12、 (2015年全国Ⅱ卷)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 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 表明苏联( A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 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成绩分析
44分 2人
(12×4= 48分) 选择题最高分 选择题最低分 平均分 44分 16分 31.5
40分
36分 32分
10人
12人 11人
28分
11人
24分及以下 10人
班 级
13
材料解析题得分统计(总分25分)
20分以上 2人 15-20分 21人 10-14分 25人 10分以下 8人
一轮复习阶段性试题讲评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讲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引 导学生正确解题。 2.通过常见选择题类型的介绍和实际演练,让学生初步 掌握选择题的正确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选择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解题思路分析。
齐市一中 樊艳
一、试卷评价
题型二 推理型选择题(第2、8、12题)
2、(2015全国Ⅰ卷)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 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
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三、试卷分析
题号
错误人 数
1 14
2
3
4
5 9
6 6
7 6
8
9 10 11 12
2 23 36
22 21 36 32 20
选择题失分原因: ⑴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 (如 1、3、7、8、9、12 ) (2) 欠缺解题方法,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 案。(如2、5、6 ) (3)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不能把握材料主题。(如 4、10 、11)
本试卷考查范围为一轮复习已完成内容,共12道选择题, 1道材料解析题。考试内容以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难度贴 近高考,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 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 够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具体到历史学科,它所呈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 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 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以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最终目标是培养要适应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