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解析

合集下载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1.引言1.1 概述在编写关于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的文章时,我们首先需要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述。

中国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古代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与中亚、中东以及欧洲等地。

它不仅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新技术传播以及国家间的外交交往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和技术,以及外国的黄金、马匹、玛瑙等珍品和文化,都通过这条古道在东西方之间交流与传播。

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而在公元7至14世纪间达到其巅峰。

在这个时期,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商品被通过陆路和海路带到欧洲,同时文化和宗教也沿途传播。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丝绸之路上得到了繁盛发展,许多旅行家、学者和商人沿着这条路线进行交流和探险。

丝绸之路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仅是商品的供应国,还是技术和知识的输出者。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在西方世界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同时,丝绸之路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知识的融合,使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多元,充满活力。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它对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方的影响深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是文化、科技和人员交流的桥梁。

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交流与贸易的重要性,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进而对当前的全球化与交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预期和指导。

首先,文章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于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一个概述,并提出文章的目的和重点。

可以简要介绍丝绸之路是什么,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和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东西方世界,使得中国与地中海之间的商品和文化得以交流。

这条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汉武帝时期,这时候是中国汉代国家最强大时期,位于中亚的西汉王朝打开了丝绸之路的大门。

而丝绸之路的兴盛则是在东汉永平年间,也就是公元58-75年间,当时丝绸之路繁荣发展,被认为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主要贸易线路。

丝绸之路的繁荣主要是古代中国以丝绸为主要产品进行大规模出口的结果,另外还有铜器、陶瓷器、香料、珠宝等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绸、茶叶、铜器等产品传向了欧洲,而欧洲的珠宝、玻璃器皿、宝石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中间还有印度、波斯等国家的产品和文化相互交流。

然而,古代丝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战乱和劫掠。

随着各个帝国争夺地盘和资源,丝绸之路上经常发生战事,不断有土匪和盗匪出没,使得商人们前往贸易时面临生命危险。

另外,天气和自然条件也增加了丝绸之路商人的困难,比如沙尘暴、雨水不足等,这些都给商人们的贸易带来了困扰。

到了中世纪,古代丝绸之路经历了一系列的衰落。

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各国开始通过海上贸易来获取亚洲的商品,减少了对丝绸之路的依赖。

此外,蒙古帝国的崩溃、瘟疫的蔓延等也对丝绸之路的贸易造成了重大打击。

到了15世纪,随着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海洋贸易逐渐取代了陆上贸易,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地位逐渐下滑,最终走向衰落。

总的来说,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它连接了东西两个文明,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坎坷和风雨洗礼,使丝绸之路逐渐演变成为历史的符号,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外贸易史的一个重要篇章。

高中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

高中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

高中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一、引言: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200字左右)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它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繁荣和衰落。

本文将探讨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阶段以及后来的衰落原因。

二、第一阶段:丝绸之路的繁荣(400字左右)1. 原因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丝绸之路开始兴起。

当时中国制造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纺织品特别是丝绸成为稀缺产品,对外贸易需求迅速增长。

2. 路线与贸易最初的古代丝绸之路主要由陆地贸易组成,沿线经过塞外胡人居住区域。

沿途各国如帕提亚、南匈奴等通过担任中间商角色将中国制造品运往西方,在回程中带回西方的黄金、香料和玛瑙等商品。

这种互惠贸易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3. 文化与学术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诸如佛教、摩尼教等逐渐从中原地区传入中亚和西亚,并向欧洲扩散。

它们吸引了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区的学者前往中国求学,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第二阶段:丝绸之路的衰落(600字左右)1.政治原因古代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主要受到政治动荡与战乱等原因的影响。

随着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半,主要贸易对象发生变化,对中国制造品的需求大幅下降。

同时,周边地区出现政权更替和国家瓦解导致商业活动减少。

2.军事威胁与商道封闭在唐朝时期,庞大而强盛的阿拉伯帝国兴起,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它在丝绸之路上渐渐扩大势力,通过占领商道要地和加强军事威胁等手段,削弱了中亚和西亚的贸易连接。

3.海洋贸易的兴起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也与海洋贸易的兴起密切相关。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欧洲国家能够通过新开辟的航线直接抵达东方,无需再依赖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

这给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渐渐失去了它们在东方对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化交流纽带,对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的兴起和兴盛使得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而它的衰落则意味着这种交流和互动的减少甚至停滞。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和衰落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兴起始于汉武帝时期,当时中国汉朝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与西部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并维护边疆稳定。

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展开了与西域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罗马帝国也派遣使者到中国,加强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

由于中国生产了精美的丝绸,这一珍贵商品成为两国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的卓越质量和独特工艺使它在国际市场上倍受追捧,促使丝绸之路的兴起。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主要出现在汉朝和唐朝时期。

汉武帝航海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中国特产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西方,而西方国家也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珍贵的产品,如黄金、玛瑙、埃及棉等。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受益于丝绸之路的发展,佛经、佛像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贸易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而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中外间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纽带。

然而,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一方面,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得陆上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

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开始将贸易路线转向海洋,通过航海探险开辟新的贸易通道,从而减少了对丝绸之路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亚地区政治割裂、战乱频发等问题也使得丝绸之路的通行受到限制。

蒙古帝国的覆灭、世界大战等事件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进一步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总体而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兴起和繁荣得益于中西方国家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共同需求,以及政治稳定的背景环境。

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

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

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贸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其中,丝绸之路贸易作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穿过亚洲地区,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在一起。

然而,就在世界贸易正在爆发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之路贸易先后经历了繁荣和衰落。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历程。

一、贸易的兴起随着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渐渐地成为了一种常态。

那时,中国向西方输出了各种珍宝、药材、丝和茶叶等商品,压榨和纺织丝绸成为一种盛行的手工艺。

在当时,丝绸之路的交通非常不发达,往来商人必须要在沙漠中经过许多风险,才能够抵达目的地。

这也是丝绸之路地区贸易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二、华丽的黄金时代与汉朝时期相比,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发展得到了更大的推进。

唐朝政府对于商贸的开放和发展有着非常开放和支持的态度,千手观音和弥勒佛等雕塑艺术品成为了当时丝绸之路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与此同时,唐朝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日趋增长的趋势,而交通、文化、学术交流的活跃也使得唐朝的丝绸之路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三、处于谷底的时期在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开始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

主要是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其他贸易路线的竞争所影响。

同时,战火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商人经常被劫持和掠夺,在路途上面临极大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这也使得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规模逐渐寥落。

于此同时,大部分的手工艺人也无法挽回这种势头,因为他们无法顺应变化的需求,以及随着变化的技术而提高生产效率。

四、现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如今,丝绸之路贸易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在信息时代,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不再是手工加工丝绸制品,而是数之不尽的科技产品、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的工业品等。

随着交通和物流业的发展,商品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日益流动变得愈加便捷,这也使得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路线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总而言之,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反映着各个朝代纵向贸易的全局。

虽然未来的世界贸易将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世界,但是丝路传承的高度开放精神,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兴衰东西方文化与贸易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兴衰东西方文化与贸易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兴衰东西方文化与贸易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道路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连接着东方与西方,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贸易的繁荣,它就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代中国拥有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品的生产技术堪称一绝。

而西方世界对于这些东方的珍宝充满了向往和需求。

同时,古代的交通技术虽然相对落后,但人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不断积累的地理知识,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最初主要是一条贸易通道。

中国的丝绸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美的质地,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

当这些丝绸沿着漫长的道路运往西方时,它们不仅为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让西方世界领略到了东方的奢华与精致。

除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在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等物品则流入了东方,丰富了东方人的生活。

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佛教便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教义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激发了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也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了西方,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智慧的窗口。

在艺术领域,丝绸之路的影响同样深远。

中国的绘画、雕塑风格在与西方的交流中相互借鉴。

西方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也逐渐被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音乐、舞蹈方面也有了交流与融合,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科技知识的交流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伟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西方的天文、数学、医学等知识也传入了中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然而,丝绸之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也经历了兴衰起伏。

政治动荡是导致丝绸之路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战争频繁,政权更迭,使得贸易路线时常受到阻断和破坏。

经济重心的转移也对丝绸之路产生了影响。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兴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沿海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丝绸之路的地位。

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弱

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弱

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弱丝绸之路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贸易网络,连接着东方和西方。

而在唐代,丝绸之路达到了它的巅峰。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有很多,但也最终导致了它的衰弱。

首先,唐朝时期的政治稳定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唐朝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国家,国家政权的坚定确保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这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旅行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可靠的环境。

其次,唐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带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繁荣导致了农产品和商品的大量产出,这些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西方国家。

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同时,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巅峰时期,众多的文化成就吸引了无数外国旅行者和学者。

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带回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同时也将外国的文化和知识传播到中国。

然而,正是因为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最终导致了它的衰弱。

一方面,随着唐朝政权的衰落和分裂,丝绸之路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使得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全和畅通。

另一方面,随着丝绸之路上贸易活动的增加,对丝绸的需求也急剧上升。

这导致了丝绸生产的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国,但随着丝绸生产的过度,原材料的短缺和制作工艺的下降使得中国的丝绸质量开始下降。

西方国家开始寻找其他丝绸来源,逐渐减少对中国丝绸的依赖。

此外,唐代丝绸之路的衰弱还与海上贸易的兴起有关。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利用海上贸易和航路进行贸易活动。

这使得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商人更倾向于选择更便捷和经济的海上贸易。

综上所述,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和衰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政权的衰落、丝绸生产的过度开发和海上贸易的兴起,最终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衰弱。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的贸易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的贸易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的贸易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古代中国和东西方的贸易路线,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丝绸之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还在文化、科技和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国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大门。

从此以后,中国丝绸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而西方的商品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一条全方位、多元化的贸易网络。

二、东西方贸易的商品1. 中国商品:丝绸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除丝绸外,中国还出口茶叶、瓷器、铜器、漆器等工艺品以及药材、黄金和香料等。

这些商品在西方市场上备受欢迎,成为古代中国贸易的支柱。

2. 西方商品:西方国家也向中国输出了大量商品,例如盐、金银、玻璃器皿和马匹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2世纪开始,西域传入的大量佛教文化和宗教艺术品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丝绸之路的重要影响1. 经济影响:丝绸之路使中西方国家得以互通有无,实现了双赢。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西方享有盛名,为中国创造了巨大财富。

同时,西方国家的物品和技术的进口对中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贸易往来的加深,佛教、伊斯兰教、希腊哲学等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也在西方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使东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传播。

3. 科技交流:丝绸之路也为中西方在科技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等伟大发明在经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西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西方国家的科技和数学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四、丝绸之路的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从14世纪开始,欧洲航海技术的突破使得西方国家可以绕过丝绸之路直接通过海上贸易与东方国家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解析
近期有一篇文章《破除对“一带一路”盲目乐观》见诸一些网站,引起颇多关注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有事实上的,也有观念上的。

是著名学者,在参政议政方面素有直名,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很大的社会影响力,部分观点可能会造成人们的误解,故谨与就其文章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商榷。

一文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又说,“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这些都是对的,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对丝绸之路历史的正确认知。

问题在于,一文说:“安史之乱后,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并且说,“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

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

——为什么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呢?一文认为,是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

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事实上,被断定为没有价值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了近千年时间,直到十八世纪欧洲近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才严重的以曲线下降了。

正如在们现实生活中,更有规模更具效率的超市卖场始终没有代替杂货店一样,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衰落,并非是海运更先进的结果,而是衰落于复杂而现实的市场需求逻辑,简单认为海运就必然应该代替陆运,一则不符合史实,二则容易导致悲观但未必理性的现实预期。

唐之后数百年的明朝,海上贸易已经大规模兴起,但事实上,这同时也是陆上丝绸之路贸易极为繁盛的时代。

当时西域诸国与中国的丝路贸易,主要是以使节团入贡的形式完成的——双方其实心知肚明,那些其实仍然是符合彼此需求的贸易,而外交使节团的成员,也都是商人。

这段时间的丝绸之路贸易有大量的中外史料来佐证,比如《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就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1419年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庞大使团访问中国的一次交易经历——那是个携带大量货物、拥有500人规模之多的的庞大使节团(商团),作者是使团的随团画师火者·盖耶速丁。

再比如,《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七年,哈密向明朝进贡,派出的使者及商人290人,贡马3500百多匹及貂皮、硇砂等物,中国回赐的钞3.2万锭,文绮百匹,绢1500匹;而在正统十二年,瓦刺遣使朝贡,使团人数达到了空前的2149人,中国回赐的彩缎表里、布帛甚至达到了13345匹。

在当时波斯商人的眼里,丝绸之路上的甘州和肃州(今甘肃张掖和酒泉市)都是繁盛的都市,他们惊叹于甘州的繁华,甚至参观完一处木塔后,在日记里记述:“全世界的高级木工、铁匠和画家都应该去欣赏该建筑以便向中国艺术家们学习”,而在中国的史籍资料则记述:“西域入贡者尤盛”,岁岁不绝,西域商人“往来道路,贡无虚月”。

西域使节团(商团)带到北京的货物不是全部,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商品由存留使臣(商人)在甘州、肃州等地代为出售,马匹则全由陕西行都司收购,陕西行省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的“大批商货汇集之地”。

为什么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看似更具规模和效率的海运竟然始终没有代替“没有价值”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最早一批乘船来到澳门、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也曾迷惑于这个问题——他们最初惊奇于那些波斯人竟然经陆路步行来到北京,并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航运优势可以垄断中国与西方的贸易。

作为当时的奢侈品,丝绸这类商品的贸易,对成本其实并不敏感(同时,当时相当发达的明朝对西方的商品也没有什么太明确的需求,中国的需求主要是马匹),另一个问题是,海运实际上从来不会比丝绸之路更安全,在海上,阿拉伯人、马来人、中国海盗和葡萄牙人相对抗。

还有一些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

丝绸之路贸易是一个传统,相比于那些渡海而来的欧洲人,历代的中国政府、民众都更愿意那些来自西域的商人或者使者打交道,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马克思的《俄国的对华贸易》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海上来到他们国家的一切外国人抱有反感,而且并非毫无根据地把他们同那些总是出没于中国沿海的海盗式冒险家相提并论。

阿里·玛扎海里在《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一书中说,海路和丝绸之路曾在长时间内相辅相成,甚至在十八世纪期间尚互为补充,直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几乎独揽了中国与西方75%的贸易,剩余的25%落入俄罗斯之手”,这时候,丝绸之路贸易才严重以曲线下降。

这个时期,深层次的原因是双方市场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结构性的需求变化一直在发生,比如在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但很明显,茶叶和丝绸两者并没有什么替代性),欧洲近代技术工业的兴起,让普及的棉布代替了丝绸,让化学合成品代替了中国出口的古老货物——麝香、樟脑,让来自瑞典的火柴代替了珍贵的中国火镰。

简单说,欧洲的工业化进程,使得西方不再需要从中国贩卖过去那些必需品,所以们最终看到,英国最终控制的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海上运输,并没有促生出更繁盛的丝绸贸易,而只是带来了一些中国当时所没有的近代工业产品——比如洋火,当然还有鸦片。

关于丝绸,还提到:“比如看到有幅漫画,画的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运了各种各样的物资,这是不可能的,运丝绸之外的东西是赚不到钱的”。

实际上,根据记
载,樟脑、大黄、肉桂、麝香、姜黄,甚至于生姜,都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再比如,一文说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取决于中央王朝的统一和控制,并强调汉唐两朝对中亚甚至西亚的战略控制能力。

这是典型的大国沙文心态,实际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当然取决于那些沿线的西域大小国家的和平,但西域国家战乱与否,同中国是否控制这些地区是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

说白了,只要政局稳定,生意就不会停止。

当然这只是些历史细节,并没有多大意思。

一文中唯一重要的误区在于对丝绸之路衰落的解释。

这是因为,如果们持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因为海运更具竞争优势这样的简单历史判断,而无视丝绸之路衰落的过程里面中西方主体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演变,那么,一个顺理成章的现实推论就是今天重推陆上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既不合理也不乐观。

历史上,丝绸之路产生于市场的需求,它的几通几绝,看似脆弱,其实取决于今天们怎样进行解读——比如说,“屡通屡绝”的语境自然是悲观的,但们把它看作“屡绝屡通”,自然而然,就可以发现、认可历史和现实中市场需求所赋予的这条欧亚大通道的丰富生命力。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丝绸之路的价值,都不能,也不应该被海运所证伪。

市场需求的演化没有终点——比如从简单的商品贸易,到今天的基建、工程服务,甚至金融合作,文明交流和融和的演化同样没有终点。

往近处看,中国重推丝绸之路似乎只是为了解决国内的产能过剩,以及顺带的能源贸易,但往远处看,在新的发展对比语境下,这未必不是几大文明体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在全新的竞合关系中、产业优劣势下,重新接触、沟通、交流、合作的开端。

开端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但们应该知道,演化有可知,也有不可知,依中国的传统心态,虽有忧患,却不是悲观,正是因为有那些不可知的内容,诸如中西亚国家的政权稳定,诸如形形色色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才需要们尽人力,来燮理,来斡旋。

还建议说,希望对政府官员以及更大范围的公众能有一个丝绸之路历史的培训,以形成普遍的正确的认知。

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

但希望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培训,不应该止于那些辉煌的历史,而是要看到,历史上这条贸易通道、文明交流的通道,究竟因何而兴起,又因何而断绝(断绝的逻辑几乎和勃兴同样重要),只有这样,行动的认知才不会止于向中亚、西亚卖东西、修道路、买油气,才能够见机而作,把握住新丝绸之路的真正现实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