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文化景观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

逸夫博物馆游记逸夫博物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全国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
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1952年。
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
2003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2018年5月官网资料显示,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
同时也是武汉市科教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从建设规模和现代化建设水平来看,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界位居首位,在全国地质类博物馆界仅次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居于第二,也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广大青少年认识地球、了解自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现已开辟了地球奥秘、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珠宝玉石、矿产资源等五个地学类展厅。
除常设的5个地学展厅外,地大博物馆还设有功能齐全的多功能报告厅、品种丰富的礼品部、咖啡厅等休闲设施。
地球奥秘展厅展览时间:长期开馆时间:8:30展览地点:博物馆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展览时间:长期开馆时间:8:30展览地点:博物馆展览类型:实物珠宝玉石展厅展览时间:长期开馆时间:8:30展览类型:实物矿物岩石展厅展览时间:长期开馆时间:8:30 展览地点:博物馆展览类型:实物矿产资源展厅展览时间:长期开馆时间:8:30展览地点:博物馆展览类型:实物早上八点,全班一行人在逸夫博物馆大厅集合,准备开始参观各个展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
在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下,我们领会到了地球表面的凹凸起伏、时代变迁,领略到了生命在地球的历史中的沧桑变化,见到了各种珍奇玉石和他们的设计改造,体会到了矿物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特性与人类对它们的利用。
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一展厅,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我们却领略了从宇宙大爆炸到如今的万物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场景,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生命从起源到现在蓬勃不息的发展,中间的历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参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1)

科普征文
参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作者:江夏区金水学校四(2)班艾亦周2016-5-22
3月20日下午,我们一家驾车去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
一进博物馆大门,就看见一幅超大的壁画,上面的字都是雕刻出来的。
来到恐龙展区,我们看到了好几幅恐龙的化石,它们的脖子都很长,最长的应该有十米左右,最短的也有一二米吧!通过展区的展板介绍,我了解到恐龙的骨头演变成化石的过程——恐龙的骨头被深埋在地底,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千万年的地质演变而形成,所以恐龙化石是沉积岩中的一种。
来到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太阳系模型——由一颗恒星太阳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组成的一个星系。
其中还包括了地月系——地球和月球组成的星系。
在这里,我还了解到火山喷发的有关知识,火山喷发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从地壳破裂处喷涌而出的过程。
在三楼一号展厅,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钟乳石、石英、石灰石等。
最让我赞叹的是石英,即光滑又透明,有的像玉,有的像钻石。
二号厅就更让我惊叹了,这里就像珠宝店似的,什么蓝钻、红钻、白钻、结晶体、绿宝石呀都有!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工匠!
这次参观地大博物馆,让我更长见识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指导老师:陶凤姣)。
武汉最值得去十大景点

武汉最值得去十大景点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城市,拥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景点和名胜古迹。
以下是武汉最值得一游的十大景点。
1. 东湖风景区东湖是武汉最大的城市湖泊,被誉为"九州归一"。
这里有广阔的湖泊、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来到东湖风景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还可以参观东湖樱园和花岗岩博物馆。
2. 黄鹤楼黄鹤楼位于长江江滩,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这座古老的楼阁建于唐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象征之一。
从楼顶俯瞰,可以将武汉的城市景观一览无余,尤其在夜晚,楼下的长江灯光映衬下更加壮观。
3. 江滩长江江滩是武汉的标志性地标之一,也是该市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壮丽的江景、高桥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晚上可以在江滩漫步,欣赏到长江两岸灯火辉煌的景象。
4.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在全国和亚洲乃至全球享有盛誉。
校园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建筑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如映月湖和樱花大道,为学子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
5. 东湖绿道东湖绿道是武汉市内最长的绿道,全长近60公里,贯穿整个东湖风景区。
这里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可以骑行、慢跑或散步,欣赏湖景和花草。
6.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之一。
大桥全长1670米,桥塔高218.5米,横跨长江,是中国交通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7. 梁子湖梁子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武汉市西北部。
湖水清澈宛如镜面,湖周围的山峦环绕,景色美不胜收。
这里还有丰富的农田和农家乐,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湖北农家菜。
8. 黄鹤楼景区黄鹤楼景区位于武汉市黄鹤楼山脚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区。
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古老的琴台、钟院和露台。
登上黄鹤楼,可以俯瞰整个武汉城市的美景。
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中国工科类大学中的一所重点高校,以其卓越的科研和教育质量而闻名。
地大博物馆建筑赏析

地大博物馆建筑赏析地大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武汉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著名。
这座现代化的建筑物是武汉地区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不仅展示了博物馆的收藏品,还展示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地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整个建筑物以简洁大气的线条为主,外观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
建筑物的外墙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博物馆散发出明亮而宽敞的氛围。
进入地大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大厅。
大厅的天花板采用了高大的穹顶设计,给人一种开放和宽广的感觉。
大厅内的地面铺设着光滑而典雅的大理石,使整个空间更加高贵典雅。
大厅的中央设有一个大型的水池,水池中倒映着周围的建筑和景观,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美感。
博物馆内部的展厅设计精美,每个展厅都有独特的主题和展示内容。
展厅的墙壁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自然光线可以充分照射到展品上,让游客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了解展示的艺术品。
展厅的天花板设计独特,采用了吊顶灯光和艺术装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除了展厅,地大博物馆还设有多个多功能厅和教育活动区域。
这些区域可以用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和艺术培训等。
多功能厅采用了先进的音响设备和舞台灯光,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活动需求。
教育活动区域则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收藏品和中国的文化。
地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仅注重功能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博物馆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草,形成了一个绿树成荫的庭院。
庭院内还设有休闲区和雕塑作品,使游客可以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总的来说,地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特而精美,展示了中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设计,都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展现了博物馆的功能性和美感。
地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平台。
通过参观地大博物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艺术和美的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文化景观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文化景观解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景观,对其他的高校的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高校文化景观的概念一位世界著名园林景观大师说得好:只有诗意的园艺风景,没有文化理念的支撑,那只有半个脑袋在享受。
高校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它是以校园空间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以风景形式的再现。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往往承载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学生不仅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空间设计,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景观的特色(一)注重历史传承任何高校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文化景观设计注重与历史相结合,突出表现高校发展的历史性与传承性。
2011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的落成,突出表现了校园文化景观与历史相结合的特色,四重门蕴涵着学校办学的四个历史阶段,即:一重门: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1970年);二重门:湖北地质学院(1970年1974年);三重门:武汉地质学院(1974年1987年);四重门:中国地质大学(1987年至今)。
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化载体,它是地大人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浓缩了地大60年的发展历程。
(二)突出特色学科地质学文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以地质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校园的文化景观中特别突出的表现了这一特色。
论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论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是中国一所以地质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以下是可能的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读的体验:1. 学科特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质学为特色,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等专业。
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研究实力,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实验机会。
2. 校园环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环境宜人,绿树成荫,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齐全。
学校注重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
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指导学生,还在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实践教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大量的地质实践和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5. 科研机会: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室工作,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6. 校园生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社团和学生组织,例如科技创新团队、文化艺术团队、志愿者服务团队等。
学生可以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拓展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
请注意,每个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体验可能因个人兴趣、专业选择以及个性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选择就读学校之前,建议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重门”背后的故事

湖北武汉美丽的东湖之滨、南望山下,有这样一所全国重点学府。
她的学子们高唱着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她的学子们足迹遍布祖国的三山五岳,汗水洒在大江南北,用智慧、青春、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她的学子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了富饶的矿藏。
67年来,这所大学劈山建校,栉风沐雨,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她被誉为中国地学人才的殿堂、地学研究的重镇、地学文化的摇篮,她就是———中国地质大学。
2011年11月的一天,中国地质大学东校区最显眼的大片绿地之上,建造出一个名为“四重门”的校园文化景观。
和有些高校那些华丽的文化景观相比,地大“四重门”朴素但不乏感染力,四块印度红的长方形岩石,围成一个正方形,每块岩石上分别镌刻着: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地大“四重门”的背后,蕴涵着地大办学的4个历史阶段,即:一重门: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1970年);二重门:湖北地质学院(1970年—1974年);三重门:武汉地质学院(1974年—1987年);四重门:中国地质大学(1987年—至今)。
四块岩石除了24个字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说明介绍,但4个环绕的校名背后,却代表着这所新中国地学高等学府4次优雅华丽地转身。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地质学在中国成为系统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门类,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的地质教育起步于19世纪末期。
1895年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在天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开设了地质学相关课程;1909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创办地质学门,开设格致科(理科)地质高等教育。
1949年,全国设地质学科的高等学校有10所。
据统计,1909年至1949年,全国各大学地质系共培养了700多名地质学类大学生,其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从事地质、矿业工作的地质科技人员只有299人。
新中国的诞生,为地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校区环境设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校区环境设计作者:王文娟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6期王文娟(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29)摘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校区环境设计延续与强化了校区总体规划精神,充分结合校区的地形地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紧扣校园文化内涵进行景观设计,形成极近自然的生态校园环境。
将校区建设的余土内部消化,丰富了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并通过设计小型人工湿地提高校园的自净能力。
关键词:校园环境;技术措施;生态理念;湿地型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6-0057-04收稿日期:2014-08-25修回日期:2014-10-201 项目概况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坐落在苍翠的南望山下及美丽的东湖之畔,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先后对校园环境及其重要景点进行综合改造,使其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环境建设的要求[1]。
本次景观建设的区域在北校区,位于八一路延长线南侧,核心景观区占地面积4.6 万m2,部分区域位于东湖水源保护界址点内,绿水环抱,视野开阔,场地现状朴野而富有生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图1)。
2 景观营造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质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校园绿地中随处可见化石标本、硅化木石林等,此次的景观方案结合北区高低起伏、上下错落的地貌特征,将校园文化及生态自然贯穿于整个环境设计之中,把规划用地分为活力运动、主题校门、人与自然创意、生态湿地四个区域,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校园景观(图2 ~ 4)。
2.1 活力运动区活力运动区为动态区域,结合场地地形将中心景观休闲带渗透到运动场地内,并集中设置多种类型的运动场地(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标准跑道)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各个运动场地有机联系,既方便到达,又互不影响,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
运动空间是喧闹的,在功能分区上考虑安排适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建筑造成噪声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文化景观解析
作者:邵庆玲张燕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6期
摘要:高校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它是以校园空间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以风景形式的再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一所以地学专业为特色的重点高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景观文化。
文章主要从历史、特色学科、生态文化三个方面解析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文化景观特色,并在次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文化景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文化;南望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景观,对其他的高校的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高校文化景观的概念
一位世界著名园林景观大师说得好:“只有诗意的园艺风景,没有文化理念的支撑,那只有半个脑袋在享受”。
高校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它是以校园空间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以风景形式的再现。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往往承载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学生不仅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空间设计,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景观的特色
(一)注重历史传承
任何高校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文化景观设计注重与历史相结合,突出表现高校发展的历史性与传承性。
2011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的落成,突出表现了校园文化景观与历史相结合的特色,“四重门”蕴涵着学校办学的四个历史阶段,即:一重门: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1970年);二重门:湖北地质学院(1970年——1974年);三重门:武汉地质学院(1974年——1987年);四重门:中国地质大学(1987年——至今)。
“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化载体,它是地大人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浓缩了地大60年的发展历程。
(二)突出特色学科——地质学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以地质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校园的文化景观中特别突出的表现了这一特色。
逸夫博物馆是地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特色校园文化景观,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第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它的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馆内主要有地矿标本展和地学陈列展览。
馆藏标本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部分国家的化石、矿物、岩石、宝玉石、矿石、地质构造等珍贵地质标本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精品近3000件,其丰富性、典型性、观赏性在国内居于一流水平,部分藏品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地大的另一个地质学文化景观是化石林,位于地大研究生院,是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硅化木石林,融观赏与科普于一体,也是东湖风景区的一个特色景点。
除此之外,地大各个校区还分布有很多地质特色文化景观小品、雕塑等。
(三)注重生态学特色—南望山文化
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跨学科性的应用学科,它是在当代生态危机与文化危机背景下产生的。
生态美学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谐调”,主张人类应当以自然为精神家园,人应当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及万物和谐相处。
生态学景观也在校园景观中占有重要位置。
地大以生态园基地南望山为依托,规划设计了一批生态学文化景观。
例如“地大隧道” 以及南望山上的大学素质拓展基地等。
三、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景观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书院就有“依山林、择胜地”的传统,大学校园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文化环境,将环保、生态、节能和环境问题的思考纳入到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去,更多地注重校园生态景观和开放交流空间的营造,达到生物的循环再生,突出生态,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传承学校文化,实现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规划的北区景观设计中,应该加强生态学运用,向建设生态大学,绿色大学方向努力。
(二)注重文化景观的学科交叉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不仅仅只有地质专业,在突出地学特色的前提下,应该注重文化景观的学科交叉特点,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体现其他学科的特点,做到文化景观的学科渗透,比如在景观设计中也要融入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珠宝学院等的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杰锋.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之我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4).
[2]杜娟.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12).
(作者简介:邵庆玲(1986.11-),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的研究;张燕(1988.2-),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