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乳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

产妇 体 型 肥 胖 , 不思 饮食或食 多乳少 , 食少而 呕恶 , 大便 溏
薄或 黏滞 不 爽 , 气 机失畅 , 阻滞 于乳络 , 乳 汁 不 行 。治 以 健 脾燥 湿 , 化 痰 行 乳 。治 疗 方 法 采 用 苍 附 导 痰 行 乳 汤 配 以 中
过分关注胎儿 , 多 愁善 感 , 忧 心忡 忡 ; 或生 产 之后 , 不 如 所
中、 膺 窗、 乳 根、 少则、 合谷 、 天池、 曲池 等 穴 , 每穴 点按 1
mi n , 然后操作者双手环形 放于产 妇乳房 上 , 拇 指 自乳 房 腺
体外侧边 缘处 , 由下至上沿 乳头方 向推挤 , 快 速推挤数 次 ,
手法稍重 , 离心性操作 , 充分刺激乳房腺体 , 促 进 血 液循 环 , 再 以 双 手食 指 、 中指 由乳 晕 处挤 压 乳 房 使 乳 汁 排 出 , 并 提 拉
足, 或高龄产妇 ; 产 时 产后 出血 过 多 , 剖宫产 ; 产 后 情 志不 舒
及营养缺乏或过剩 的产 妇。在多年 的临床 实践 中, 中 医 辨 证施治 , 对产后缺乳取得满意效果 , 现介绍如下 。 1 肝 气 郁 结 型 缺 乳 典型病例 1 : 女, 3 2岁 , 教师, 2 0 1 2年 1 O月 2 0 l初 诊 E 4 d前 足 月 顺 产 1女 婴 , 心情不悦 , 产后 3 d来 乳 , 两 乳 房 胀 痛, 乳汁不下 , 手工挤 奶可缓 解片 刻 , 患 者 烦 躁 不 安 。 昨 天 与人发生争 执 , 第 2 E l 两 乳房胀痛 更甚 , 胸胁胀满 , 急 来 就 诊 。诊 见 : 两乳房胀痛 , 胸 胁 胀 满 。 按 之 胀 痛 。证 属 肝 气 郁 结, 气血失调 , 乳 汁 不 行 。 治宜 疏 肝 理 气 , 通络 下 乳 。 此型缺乳多见于初 产妇 , 最忌 生气 , 若妇人 怀孕 之后 ,
产后缺乳中医疗法与辨证施护

产后缺乳中医疗法与辨证施护摘要】总结对102例产后缺乳中医辨证治疗与辨证施护,以期从身心疗法中寻找预防和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指导产妇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进行哺乳,从而提高。
母婴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辨证治疗传统疗法辨证施护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产后缺乳发病率约占产妇的20%-30%[1]。
产后缺乳将直接导致母乳喂养不足,使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婴儿及产妇的健康,因此,应针对引起缺乳的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辨证治疗措施与辨证施护进行护理。
笔者对102例产后缺乳的产妇进行辨证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中医疗法1.1辨证治疗1.1.1气血虚弱型32例产后乳少甚或全无,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脉虚细。
治宜补气养血、通脉增乳。
以通乳丹为基本方,药用:人参、黄芪、当归、麦冬、山药、扁豆各15g,木通、阿胶、桔梗各10g,猪蹄2个。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1.2肝郁气滞型39例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乳房胀硬、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脉弦细。
治宜疏肝解郁。
以下乳涌泉散为基本方,药用:当归、白芍、生地黄、花粉各15g,川芎、桔梗、甘草、柴胡、青皮、漏芦、通草、白芷各9g,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2g。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1.1痰湿壅阻型31例乳汁分泌少或点滴皆无,乳房丰满、柔软无胀感,体形肥胖、不思饮食或食多乳少、大便溏薄、脉弦细。
治宜健脾化痰、通络下乳。
方用:苍术12g,香附、陈皮各10g,半夏6g,无花果30g,路路通、王不留行、丝瓜烙各15g。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2 传统疗法1.2.1 针刺疗法主穴:双侧合谷、三阴交、少泽[2]。
配穴: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肝郁气滞加太冲,痰湿壅阻加丰隆。
每次留针30min,1次/d,5次为1个疗程。
1.2.2 耳穴疗法主穴:胸、内分泌、交感,配穴:气血虚弱加肝、脾,肝郁气滞加肝、三焦,痰湿壅阻加脾、胃、三焦。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缺乳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缺乳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缺乳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缺乳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缺乳agalactia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
又称“乳汁不行”、“乳汁不通”、“乳无汁”、“乳汁不足”、“乳汁不下”、“乳迟不来”。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产后失血过多;产后情志不畅;产后过食肥甘;劳逸失常;哺乳不当,开乳过迟,未按需哺乳。
3.1.2症状(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排出量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
3.1.3体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检查时,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乳房柔软,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胀硬,或有积块,皮色不变,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或乳房丰满,按之松软,乳汁不多,质稀。
3.1.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贫血及感染。
血清泌乳素检测(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5-8]3.2鉴别诊断[9-10]乳痈可表现为乳汁缺少,但初期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有块或有波动感,继而化脓溃破成痈,缺乳则无此症,可资鉴别。
4辨证4.1辨证要点根据乳房有无胀痛、乳汁的稀或稠,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其虚实。
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多为虚证;乳汁浓稠,乳房胀硬,多为实证。
4.2证候[1]4.2.1气血虚弱证产后乳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挤压乳汁点滴而出;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昏眼花,心悸怔忡,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4.2.2肝郁气滞证产后乳汁涩少或不下,浓稠,乳房胀硬,或有积块,或突然情志所伤,乳汁骤减或不下;情志抑郁不乐,嗳气叹息,胸胁胀满,胃脘不舒,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弦。
4.2.3痰湿阻滞证产后乳汁稀少,或点滴皆无,乳汁不稠,乳房丰满,按之松软而无胀感;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纳少1。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一)辨证要点
缺乳病位在乳房,胃经经过乳房,肝经至乳下,脾经行乳外,故本病与胃、肝、脾关系密切。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
因而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均可导致乳少。
产后乳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小者多属虚证;
产后乳少,乳房胀满而痛,乳腺胀硬,或乳房虽松软,但躯体肥盛者多属实证。
乳少汁稀,兼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乳少汁稠,兼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者为肝郁气滞。
(二)缺乳的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
取足阳明、任脉穴为主。
(三)缺乳的处方
主穴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
方义乳根疏通阳明经气而催乳;膻中为气会,调气通络而催乳;少泽为通乳之经验穴。
三穴合用,共达催乳、通乳之功。
(四)缺乳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乳根针尖向乳房基底部横刺至双乳微胀为佳;膻中向两侧乳房横刺0.5~1寸;少泽点刺出血。
气血不足者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内分泌、交感、胸、肝、脾。
每次取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艾灸法取膻中、乳根,温和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
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1.缺乳,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
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缺乳多因素体脾胃虚弱,产时失血耗气,产生气血津液生化不足,乳汁生成无源,或素体抑郁,产时不顺,产后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经脉滞涩,阻碍乳汁运行等引起[辨证论治]2.缺乳有虚实两端。
一般乳房柔软、乳汁清稀者,多为虚证;乳房胀硬而痛,乳汁浓稠者,多为实证。
虚者补气养血,实者疏肝解郁,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一、气血虚弱型主要证候: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无乳可下,故乳少或全无;乳腺空虚,故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血不足,阳气不振,脾失健运,故神倦食少;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
舌淡,苔少,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举例:通乳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麦冬养血滋液;猪蹄补血通乳;木通宣络通乳;桔梗载药上行。
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宣络通乳之效。
若纳少便溏者,酌加炒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二、肝气郁滞型主要证候:产后乳汁涩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闷,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乳脉淤滞,致令乳汁不得出而乳汁涩少;乳汁淤积,则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肝脉布胁肋,肝气郁滞,失于宣达,则胸胁胀闷;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乳淤日久化热,则身有微热。
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为肝郁气滞或化热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举例: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方中青皮、柴胡舒肝解郁;四物、天花粉养血滋液;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下;乳;桔梗、,草宣络通乳;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一、概述(一)概念产后缺乳是以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亦称“缺乳”、“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二)讨论范围凡现代医学的产后缺乳、泌乳过少,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血虚弱和肝郁气滞。
(二)病机总结1.病位:脾、胃、肝,与任冲二脉有关。
2.基本病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脉不畅。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常见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之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乳汁甚少,或全无。
或原有乳汁,情志刺激后突然缺乳。
乳房柔软,无胀痛,乳汁清稀;或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
2.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畅,或乳腺发育不良,乳头内陷。
3.相关检查:检查乳房大小,有无红肿、结块、压痛,有无乳头凹陷。
(二)鉴别诊断产后缺乳与乳痈:乳痈即急性乳腺炎,以乳房红肿为主症。
产后缺乳之肝郁气滞证,与乳痈非常相似,二者均可发生于产后,出现乳汁排出不畅,乳房疼痛。
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主要根据乳汁、乳房、情绪、舌脉来辨其虚实。
(二)护治原则虚者补之,补气养血;实者疏之,疏肝解郁。
同时佐以通乳。
四、辨证施护(三)证治分类1.气血亏虚症状: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少华,或出现心悸、失眠,舌淡,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增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
2.肝郁气滞症状: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或产后乳汁正常或偏少,伤于情志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或有微热,舌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治法: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四)主要护理问题1.乳汁不足与气血不足或肝郁气滞有关。
2.乳房疼痛与肝郁气滞,乳络不通有关。
3.纳差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有关。
(五)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分析产后缺乳原因。
产后缺乳的诊断与治疗

产后缺乳的诊断与治疗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缺乳。
乳汁的分泌除与乳腺的发育、催乳素的分泌及全身情况密切相关外,尚与哺乳方法不当、营养不良、精神恐惧和休息有关。
其中任何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产后缺乳。
中医称为“产后乳汁不行”、“无乳”,多由产时失血,气随血耗,或肝失调达,疏泄失职,乳络壅塞所致。
一、产后缺乳的诊断1.产后无乳汁分泌,或乳汁甚少,无发热、恶寒等症状。
2.检查乳房柔软,无乳汁感,挤压时仅有点滴乳汁。
3.血液检查无异常。
二、产后缺乳的鉴别诊断乳腺炎:虽乳汁不通或缺乳,但有畏寒发热,乳房局部红肿痛热。
三、中医治疗产后缺乳1.辨证论治:(1)气血虚弱:[证候]产后乳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头晕,舌淡红,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增液通络。
[方药]通乳丹:人参10g、黄芪30g、当归10g、麦冬10g、木通10g、桔梗10g、猪蹄120g、甘草6g。
(2)肝气郁滞:[证候]产后乳汁少或全无,乳汁浓稠,乳房胀硬或疼痛;情志抑郁,或有低热,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当归10g、川芎10g、天花粉12g、白芍15g、生地12g、柴胡10g、青皮10g、通草10g、桔梗10g、白芷10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甘草6g。
2.针灸治疗:(1)体针:取主穴膻中、乳根,配少泽、天宗、合谷,1次/日,留针15~30分钟。
(2)耳针:取胸区、内分泌、乳腺穴、脑点穴,1次/日,每次留针15分钟。
3.单方验方:(1)通络增乳汤:王不留行12g、炮甲12g、路路通9g、漏芦9g、川芎9g、天花粉9g、麦冬9g、丝瓜络15g。
若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5g、当归9g、白术9g、神曲9g、通草3g,去炮甲;若肝气郁滞者,加柴胡6g、青皮6g、桔梗9g、通草3g。
将诸药用纱布包好放入去内脏公鸡腹内,温水泡半小时,以慢火煎,开锅后再煎半小时。
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妇产科
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方案
• • • •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一)气血虚弱型: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无胀 感而柔软;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白或淡胖。苔 白或少苔,脉虚弱或细弱。 • (二)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 常或偏少,突伤七情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浓稠,乳房胀 硬而痛或有微热。精神抑郁,胸胁胀闷,食欲减退,舌尖边红, 苔薄黄,脉弦细或数。 • (三)痰湿壅阻型:乳汁稀少或点滴而出,乳房硕大或下垂无胀 感。体形肥胖,胸闷泛恶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房柔软无胀感或丰 满汁如清水,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呕酸便溏,舌苔厚腻色黄, 脉弦滑。 • (五)气虚血瘀型:乳汁不行或甚少,乳房肿硬,胸闷嗳气,恶 露量少而不畅,少腹胀痛,舌淡紫暗,脉缓或细涩。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 (一) 乳汁不足 • 1.观察乳房、乳汁情况及伴随症状,观察有 腹泻, 恶露过多,产后自汗、盗汗等耗伤气血精液的疾病。 • 2.正确哺乳。分娩后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 促进乳汁分泌。哺乳前后清洗乳头,防止哺乳时乳头 干裂影响哺乳次数。 • 3.穴位按摩。 •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内分泌、胸、脾穴等。 • 5.遵医嘱中药泡洗。
• • • • •
(二)乳房疼痛 注意睡眠姿势,勿压迫乳房。定时排空以免乳汁淤 积化热,转变为乳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气 滞,不通则痛。 遵医嘱使用推拿手法按摩,挤出淤积乳汁,以利下 乳。 遵医嘱穴位贴压。取穴胸,肝,内分泌等穴。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内服中药:气血虚弱型以通乳丹加减; 肝郁气滞型下乳涌泉散加减;痰湿瘀阻 型苍附导痰丸加减;食浊中阻型保和丸 加减;气虚血瘀型生化汤加减。 • 外用中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7
回乳
二、西药
1、溴隐停2.5mg,BID,7-14天,餐中服 (适用于已有大量乳汁分泌者)
2、已烯雌酚5mg,tid ×3日; 以后用5mg,qd×3日; 再用2mg,qd ×3日
A
18
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乳汁的正常 泌出,需要胃气旺盛,肝气调达,气机 流通。总之:乳汁的泌出要靠气的推行
肝气的条达 气机的通畅
乳窍的通利
重要条件
必备条件
A
4
病因病机
• 乳汁生化不足:气血虚弱
• 乳络不畅
肝郁气滞 痰浊阻滞
A
5
气血虚弱
脾胃素弱,生化不足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 哺乳期行经
气虚血少
乳汁来源减少
3、饮食情绪调理及哺乳
A
10
气血虚弱
主证: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清 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 气血 虚弱证。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 通乳丹中芪木通,人参当归麦桔梗 猪蹄煮汤煎之服,补气养血乳汁通
A
11
肝气郁滞
主证:产后乳汁分泌少,或全无,乳 房胀硬、疼痛,乳汁稠 肝郁 气滞证。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漏芦散:漏芦、瓜蒌、蛇蜕
A
13
冲任不足
主证:产后乳少或无,乳房不丰,评塌 不胀,乳胀柔软,耳鸣腰酸,头 晕乏力,苔薄白,脉弱。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催乳 方药:加减右归饮
菟丝子、枸杞、川断、鹿角胶、附子 肉桂、熟地、紫河车、王不留行
A
14
预防与调摄
孕前调治:尽早诊治乳腺发育不良,肥胖者 加强锻炼。
缺乳
中医妇科教研室 杨援朝
A
1
定义
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 无,称为产后缺乳。“乳汁不行”,“乳 汁不足”
A
2
特点
• 多发于产后二、三天至半月内 • 产后即乳房不胀,乳汁稀少,不足哺乳,或全无乳汁。 • 新产后哺乳正常,因突然高热或七情所伤,乳汁骤减。
A
3
乳汁产生的生理
1、乳汁的来源:为气血所化 2、乳汁的泌出:主要与胃、肝有关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下乳涌泉四物先,柴桔青皮花粉填 木通通草漏芦止,王不留行草穿山
A
12
痰浊阻滞
主证: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 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 痰浊 内盛证:肥胖,胸闷痰多,纳少 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 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佐以通乳
孕期保健:纠正贫血,调畅情志,清洁乳房、 牵拉乳头,穿着宽松。
产后调摄:调畅情志;注意恶露的情况;足 够睡眠,正确哺乳;合理营养, 饮食不可过于滋腻
早期治疗:(半月内疗效较好)
A
15
附:回乳
适应症:
1、因病不能授乳 2、断乳 3、中期引产及死胎分娩
A
16
回乳
一、中药
1、炒麦芽120克,代茶饮 2、炒麦芽200克,蝉衣5克代茶饮 3、炒麦芽200克,神曲10克代茶饮 4、外敷回乳:芒硝120克布包外敷双乳
检查:乳房柔软或胀硬,乳汁清稀或浓 稠,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
A
9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乳房有无胀痛 乳汁的浓淡
虚:乳房松软柔软,挤压乳汁 点滴而出,质稀。
实:乳房胀满疼痛,挤压乳汁 疼痛难出,质稠。
2、施治疗:治疗以调理气血,通络下乳 虚则补之:治宜补益气血,壮脾胃滋化源 实则通之:治宜舒肝解郁,通络散结为主
缺乳
A
6
素性抑郁 产后情志不遂
肝郁气滞
肝失条达
气机不畅 乳脉不通
缺乳
A
阻碍乳汁运行
7
痰浊阻滞
素体肥胖 痰湿内盛
产后膏梁厚味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湿阻滞 乳络不畅
阻碍乳汁运行
气血乏源
缺乳
A
8
诊断
病史:素体气血虚弱,产时失血过多, 或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 素体肥胖。
临床表现:乳汁量少或全无,不够喂养 胎或原本分泌正常,情志刺 激突然停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