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
朝阳医院: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前景与定位

一、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前景与定位近年来,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例数持续攀升,目前在国内较为领先的房颤治疗中心,持续性房颤已经占到所有房颤消融例数的50%以上。
然而,从消融策略上讲,过去几年基本没有新的消融策略问世,目前仍是以法国波尔多Haissaguerre教授团队首创的“递进式”消融策略为主。
但在此基础上,一些大的电生理中心开始对“递进式”消融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archlinski团队现采用的是“肺静脉隔离+肺静脉外局灶”消融的策略,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正在践行“肺静脉隔离+心房线”消融的策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任何一种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随访时间越长,成功率越低!根据最近发表的来自两家国际著名中心的关于持续性房颤消融5年随访的研究报告,持续性房颤单次消融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窦性心律维持率持续降低,至第5年时仅20%~30%。
在这两篇报告中,即使经过多次消融,持续性房颤的远期随访成功率也只是在45%~63%。
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哪些持续性房颤患者才是导管消融的最适宜人群?在笔者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至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1. 如何破解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至今未明,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影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虽然房颤维持的“多发子波折返”学说现在仍有一定市场,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就像肺静脉局灶的驱动作用是阵发性房颤得以维持的最关键因素一样,持续性房颤的维持很可能是由心房内多个时空上并存的局灶“集体”驱动所致。
这一假说前些年已经在动物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得到验证,最近又刚在人类房颤上得以证实。
近期发表的一项通过一种新型标测系统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右心房进行同步标测的结果显示,房颤维持时超过90%的患者都可标测到一个或多个驱动灶,后者70%表现为围绕一个核心连续运行的“转子”,剩余的30%则表现为局灶快速放电,通过消融这些驱动灶不仅可以使房颤直接终止为窦性心律,且窦性心律还会长期维持,从而反证了其标测结果的准确性。
房颤导管消融相关的重要左心房解剖

房颤导管消融相关的重要左心房解剖詹贤章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2012-12-05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心律失常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在转复或维持窦律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治疗领域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
由于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复杂,消融径线相对较多,对于持续性房颤,常需在肺静脉前庭隔离基础上联合线性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二尖瓣环左房后壁线和冠状静脉窦内)及碎裂电位消融,涉及到左心房多个区域。
熟练掌握房颤导管消融相关的左心房解剖特点,可缩短术者学习曲线,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肺静脉及肺静脉前庭肺静脉及肺静脉前庭与房颤发生及维持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在肺静脉一左房交界处有心房肌纤维延伸进入肺静脉内,称为心肌袖细胞,其中部分心肌袖细胞具有自律性,且不应期较短。
同时,肺静脉前庭的心肌纤维排列具有高度的非均一性,是心房内各向异性传导最为显著的部位,不但容易形成致心律失常局部病灶,而且容易形成肺静脉.左房折返,当快速激动通过这一部位时易导致颤动样传导。
行环肺静脉隔离使肺静脉及心房达到双向传导阻滞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基本术式。
近10余年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证实肺静脉最常见解剖类型为四条肺静脉,分左右侧各上、下两条汇入左心房后壁,其中双侧下肺静脉开口较上肺静脉更朝后(见图1A),因此,操纵导管进入下肺静脉时,需向脊柱、朝后方向旋转导管才能顺利进入,否则易误进入左心耳或到达外侧壁,可能导致心房穿孔。
另外肺静脉解剖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理解这些解剖变异有助于在肺静脉口周围设置消融径线。
常见的变异是多条右侧肺静脉,发生率约为18%~29%,应避免在这些变异的肺静脉口内设置消融线,以免引起肺静脉狭窄。
另一常见解剖变异是肺静脉共干,左侧肺静脉更常见(>30%)。
肺静脉前庭是肺静脉和左房相延续的区域,为心脏大静脉肌袖结构(见图1B),其边缘通常距离肺静脉开口处约0.5cm~1.5cm,但左肺静脉前缘往往和左肺静脉开口重叠。
房颤导管消融工作章程

房颤导管消融工作章程一、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发中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房颤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房颤的方法,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电生理评估和消融疗程,可改善患者的心律控制及生活质量。
为了推进房颤导管消融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章程。
二、目的本章程的目的在于规范房颤导管消融工作,确保工作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保证患者的利益和权益。
三、工作内容1.前期准备工作(1)确定治疗适应症:严格按照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症,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筛选,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患者信息采集:完整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心电图、腔内超声等检查结果,为手术做好准备。
(3)合理安排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手术时间,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手术操作(1)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室设备齐全、工作人员到位,消毒器械、导管等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手术操作规范:按照导管消融的操作步骤,对患者进行麻醉、穿刺、导管放置、导管定位、电生理评估、消融等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术中监测:术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导管位置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4)操作纪录:详细记录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用药情况、操作时间等,为术后评估和随访提供依据。
3.术后处理(1)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恢复情况,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稳定和安全。
(2)并发症处理:根据术中发现的并发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预后。
(3)治疗评估和随访: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责任与义务1.医疗机构:(1)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设施,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2.医疗人员:(1)了解房颤导管消融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手术操作流程。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风险

2.术中及术后不适反应
射频消融术中及术后短期内还可能产生一些不适,一般均可恢复,严格来讲可以不算作并发症,如浆膜炎、迷走反射、感染及膈神经损伤等。
2.心脏压塞
前面曾经介绍过心脏的解剖及导管射频消融术操作的主要方式。我们知道,消融导管由股静脉进入体内,直达右心房,穿刺房间隔到达左心房,于肺静脉开口周围进行射频放电,使部分心肌坏死、瘢痕化,形成隔离带。心房壁的厚度远远小于心室壁,心肌含量也较少。射频消融就像在心脏内面做雕刻,仅使心脏里面部分心肌坏死而不能透壁。此外,射频放电时还有可能在消融局部发生微小爆裂。因此,在进行房间隔穿刺及射频放电操作时均有造成心房壁破损的可能,心房壁如果出现破口或穿孔,毫无疑问,心脏里面的血液就会涌出来,流到心脏外面的心包里。心包就像一个口袋,把心脏装在里面。心包内聚积大量血液会挤压心脏,影响心脏的功能。患者可以突然出现喘憋,伴随血压明显下降,甚至意识丧失。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心脏压塞,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1%左右。
4.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操作风险
最后提及一个相关话题,即经食道超声心动检查的风险。由于所有接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均需要进行此项检查,故在此介绍。经食道超声心动不同于普通的经胸超声心动检查,需要经口腔将超声探头送入食管,操作过程类似胃镜检查,因而有一定侵入性和不适。但此项检查比较安全,出现并发症者极为罕见。多数患者检查过程中会有恶心、干呕等不适,检查后1~2日内可能还会感到咽痛,这些都能自行缓解。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并发症包括麻醉药过敏、消化道内液体或固体反流误吸至气管、食管黏膜损伤或食管破裂、操作不适刺激诱发心跳骤停等。由于检查前患者禁食水,食管局部麻醉,检查过程中也会监测心电图,小心操作,这些并发症都极少发生。
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症

2007 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
药物 VS 导管消融
.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随机对照研究 (APAFT)
86%
29%
22%
▪阵发性房颤198例 ▪随机分组 ▪电话心电图随访1年 ▪成功:无房性心律失常
时间 1998 2000 2003 2004 2006
随访时间(天) 成功率(%)
240
62
120
73
180
88
178
95(redo)
365
93(redo)
.
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作者
房颤类型 随访时间(月) 成功率(%)
Oral
持续性
12
74
Calkins
持续/永久性
6
78
Ouyang
持续性
8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适应证的选择和争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
男性,78岁,阵发房颤30余年
右肺静脉驱动
.
男,82岁,慢性房颤10年 慢阻肺,肺大疱,高血压病3级,心功能III级
.
.
房颤终止,随访一 年未复发,心功能Ⅱ级
.
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
❖左心房不大或轻度增大的症状性房颤可应用导管
消融替代药物治疗预防复发(IIa,C)
❖反复发作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可替代胺碘酮作为
二线治疗
❖采取心室率控制策略仍有症状或抗心律失常药无
法耐受或无效的持续性房颤可采用导管消融
2006 ACC/AHA/ESC 房颤指南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进展_黄从新-精品文档55页

Oral H, Pappone C. N Engl J Med 2019; 354: 934-941
消融与药物的比较
PVI is a feasible firstlin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selected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F. Ablation to cure AF may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first choice in appropriate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AF.
若不能终止房颤,
则加做PVAI)
Elayi CS. Heart Rhythm, 2019; 5: 1658-1664
术中:单纯CFAE消融未能终止房颤 随访16月 成功率
首次消融
CPVA 11%,PVAI 40%, CFAEs+PVAI 61% 再次或加抗心律失常药物
CPVA 28%,PVAI 83%, CFAEs+PVAI 94%
肺静脉电隔离可作为部分有症状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对于适当的房颤患者,消融治疗可作为首选方法
Natale A. JAMA. 2019;293:2634-2640
A4 研究
112 例PAF,均服用至少1 种AAD治疗无效 平均年龄(51.1±11.1) 岁 随机分为导管消融组(n=53)和AAD 组(n=59) 导管消融组可接受≤3 次的消融,均进行肺静脉隔离,
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CFAE的差别
阵发性房颤PV处与其它部位间有显著差异,其它部位间无 显著差异;持续性房颤PV处与其它部位间无显著差异
房颤介入治疗操作方法

房颤介入治疗操作方法
房颤介入治疗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引导下的射频能量使异常起搏点或传导通路失去功能,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操作方法包括导管插入、定位、射频能量传递等步骤。
2. 内膜消融术(BALLOON):通过导管引导下的气囊球进行触压心脏内部组织,使用冷冻或放射频能量消融引起房颤的部位,恢复正常心律。
3. 心房线路封闭术(LARIAT):通过导管引导下的特殊套环系统,在心房周围形成一个线路,然后用控制线将心房套环拉紧,达到封闭异常传导的目的。
4. 输注抗凝剂:房颤患者易形成血栓,易引发脑梗塞等并发症。
因此,房颤介入治疗后,通常需要输注抗凝剂以防止血栓形成。
这些介入治疗方法需要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操作,因此需要经过精确的导管插入和定位。
具体的介入治疗方法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操作方法要求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培训。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房颤“率与律”控制的循证医学包括多个著名的临床研究。
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PIAF、RACE 、STAF 、HOT CAFE 、AFFIRM 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节律控制并不能有效减少死亡、卒中率。
即节律控制并不优于室率控制。
但是,上述的临床试验入选标准受条件制约:年龄、心功能、房颤的类型等。
而且,上述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均小于5年。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不能忽视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我们缺乏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012年Raluca 房颤节律和室率控制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发现,从第5年开始,节律控制患者死亡率较室率控制有所下降;第8年节律组死亡率下降达28%。
提示节律控制可能在长期治疗中存在优势。
房颤导管消融恢复窦律的几率要远高于药物治疗。
有效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副作用。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最佳治疗选择。
房颤节律控制中,导管消融对比药物治疗RAAFT-1 研究(Wazni,2005),MANTRA -PAF 研究(Cosedis-Nielsen,2012),RAAFT-2 研究(Mo rillo,2014),三个大规模随机试验(研究关于房颤消融VS 药物治疗作为一线选择),房颤复发率的Meta 分析指出,消融手术相对于药物治疗减少37%的复发率。
鉴于此,2012 HRS/EHRA/ECAS 专家共识,2014 ACC/AHA/HRS 指南、2016ESC 指南把房颤射频治疗作为一线选择分别写入指南。
2016ESC房颤指南指出: 1、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改善症状和预防房颤再发,根据患者的意愿,比较获益/风险后,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来替代药物治疗Ⅱa B;(跳过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推荐导管消融)2、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推荐导管消融治疗ⅠA; 3、导管消融应该推荐给伴有心衰和EF降低的症状性房颤患者(心动过速心肌病所致的心衰)Ⅱa C ;4、对于症状明显的持续性或长程持久性房颤,如果药物不能改善症状,结合患者的意愿,经过房颤团队评估获益/风险后,可以考虑导管消融Ⅱa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
47
33
EF(%)
FS(%)
32
15.2
60
32
Case 1 HR 72bpm
术后ECG
HR 102bpm
Case 2
Case 2: Oliver P.
Af was detected occasionally 2007. And ECHO found DCM, EF=32%. Failured DC 6 months later, then internal CV to
术后处理
回家后处理: 1)适当活动帮助恢复身体功能(如短时间散步),避免 剧烈活动 2)5天内不要游泳,洗澡尽量采用淋浴。保持穿刺点干
净和干燥,通常术后48小时即可活动,一星期内避免距
离运动 3)以下情况请与医生联系:体温超过38.4℃、局部红肿 或红肿、房颤的症状 4)一月内软食
24
术后处理
远期处理: 1)术后前3-6个月需服用抗凝剂预防血栓栓塞。同时监 测INR,术后3天、7天、之后每周一次使之维持在2-2.5, 稳定后改为每月1一次。
冠脉CT:前降支心肌桥。
Case 1
病史
2013.4.1 30.4 40.2 55.4
ECG: Af, CLBBB, QRS=142ms
UCG UCG: 主动脉根部内径(mm) 左房内径 (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
47
EF(%)
FS(%)
32
15.2
《2012HRS/EHRA/ ECAS心房颤动导管 和外科消融专家共 识》:IIa
Case 1
追问病史
5年前有阵发性房颤病史,1年来持续发作。
1年前心超:
主动脉根部内径 31mm 左房内径 37.4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 49mm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 31mm EF 66.5% FS 36.7%
手术策略
GLOBAL FIELD MASTERY
FOR INTERNAL TRAINING ONLY
肺静脉隔离
房颤消融
——环肺静脉电隔离
LASSO导管
手术流程
术中监测及用药
- 除颤仪:备用,对一些危及生命的异常心律如室速或室颤, 可及时电转复律;也可按需要或程序行房颤或房扑电复律
- 心电监测:出现长间歇或异常心律时可及时发现、起搏或转
• 如左房血栓,常规使 用华法林,INR监测至23之间。 • 心功能,呼吸功能不 全者应积极改善心、肺 功能
近期准备 (1月以内) 继续抗凝及改 善心肺功能
常规检查:三大常规、 血生化、凝血功能、 胸片、心脏超声、心 脏及周围大血管CT。 心电图、24小时动态 心电图。了解一般状 况、心肺功能以及有 无合并症 必须检查:食道心脏 超声
February 2010
患者,女,61岁。
Case 1:病史
因“反复胸闷心悸5年,加重伴气急2周”入院。
体检:神清,气平,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及少量湿
罗音,HR87bpm,律不齐,双下肢浮肿。 BP120/75mmHg。
辅助检查:
ECG:房颤伴CLBBB。
血生化:BNP 1632pg/ml,其余基本正常。
第十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2016
小结
房颤的药物治疗还不尽如人意; 房颤导管消融已取得长足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器械的发展、手术例数的增加,房颤
消融的成功率正不断增安全有
效消融。
倍
非风湿性房颤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是无房颤者的2-7倍
卒中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50-59岁,1.5%;>80岁:23.5% 房颤会使原有心脏基础疾病进一步恶化,本身也可造成心动过速心 肌病
心耳血栓
心动过速心肌病
6
房颤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远期准备 (大于3个月)
药物治疗: • 转复心律
• 控制心室率 • 维持窦性心律 • 预防血栓形成
心衰和瓣膜病者发病率高,70%左右的房颤发生在器质性
心脏病患者 病死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随年龄增 加明显升高 1/6的中风患者为有房颤的患者
4
房颤的危害
中风-瘫痪
心功能衰竭
原有心脏疾病加重
5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寿命缩短
预后
风湿性房颤年卒中的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17倍,非风湿性房颤高5
复 - 血压监测:可及时了解手术中的血压变化
- 电生理记录系统: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消融效果
的判断。 -血氧饱和度监测:麻醉、镇痛等药物引起的血氧饱和度改变, 可被及时发现,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抗凝、镇痛、抗心律失常药物
13
手术流程
按照下图贴好体表定位电极,心电图贴片,腹部参考 电极 消毒铺巾
14
手术流程
股静脉穿刺: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 置管 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冠状窦、右房、右室置 管
放置短鞘(两根6F),CS使用Cath-Lock鞘
放置冠状窦10极电极,右室心尖部标测电极可选
15
手术流程
放置SwartZ长鞘 ,穿房间隔:多体位投照及压力监测, 有利于房间隔成功穿刺,减少并发症
sinus rhythm.
Recurrence of Af on 2011, DC again. Recurrence of Af on 2013, RFCA accepted.
Case 2
Case 2
Case 2
Case 2
Case 2
Case 2
绿色精准消融术式
(Green Precise Ablation,简称GP消融)
心动过速性心 肌病可能大
Case 1
RFCA
Stepwised ablation:
CPVI
顶部线 二尖瓣峡部线 前壁线 三尖瓣峡部线 左房内冠状窦心内膜面 LAA基底部少量碎裂点位
Case 1
术前ECG
术后即刻ECG
Case 1
心超对比
2013.4.1 主动脉根部内径(mm) 左房内径 (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 30.4 40.2 55.4 2013.4.18 30 37.6 50
手术人员及仪器准备
人员:主诊医师、巡回护士、X线技师等 仪器准备:数字减影X线机,多道电生理记录仪、程序刺 激仪、穿刺鞘、标测电极导管、房间隔穿刺器械、环形 肺静脉标测电极、三维标测系统、射频仪、除颤仪等
9
房颤导管消融的术式
• EP 指导下肺静脉节段隔离 • EP 指导下双LASSO环静脉隔离 • EP 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电隔离 •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 • 左房单环消融 •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消融(CFAE ) • 心房迷走神经节消融 (GP) • 2C3L • 逐步法术式 Haïssaguerre Kuck/Ouyang Natale Pappone Ross Nademanee Jackman/Nakagawa/Scherlag Ma changsheng/Dong jianzeng Oral, O'Neill etc
术前准备 (7天以内)
o 病情准备 o 术前检查 o 术前用药 o 饮食 o 手术人员及 仪器准备
术前准备(7天以内)
病情准备:既往病史、体格检查、风险性、成功率评估、手
术同意书
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凝血、乙肝、 胸片、心脏超声、心脏CT、食道心脏超声等。
术前对穿刺部位及相关血管进行初步了解。术前房颤持续24小
穿房间隔示意图
穿房间隔影像
16
手术流程
左右侧肺静脉造影明确开口的影像位置 准确显示肺静脉开口对于环状电极导管的选择、放置以 及肺静脉隔离线的定位十分重要
17
手术流程
在三维下进行左房建模 结合CT图像对模型进行融合,使其更加接近于真实 的心脏形态
18
手术流程
肺静脉大环隔离(阵发性房颤手术终点)
时以上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需进行食道心脏超声以检测 有无血栓形成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及大血管疾病。 术前用药: 消融前一般需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症状严重发
作频繁者可不停用。通常术前3-5天停用华法林,改为皮下肝素,
术前12小时停用肝素1次。常规行造影剂皮试
8
术前准备
饮食 手术前一天晚上可正常饮食,但是午夜12点以后请避免 进食及进水或者咀嚼其他食物 术前禁食6小时以上,术后短期勿进硬食
一般术后肝素静滴24h,继之皮下应用,第2天后加华法林和
低分子肝素联合抗凝,后改为单独应用华法林抗凝并检测INR。 术后视情况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2
术后处理
并发症防治:留院观察3-7天 1)穿刺部位局部疼痛、搏动性肿块,注意局部血肿、假性动 脉瘤、动静脉瘘等情况 2)胸闷、呼吸困难,要注意排除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衰
Case 1
诊断
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IV级。 病因: 扩张性心肌病?
其他?
Case 1
治疗
CRT RFCA
《2012版ACCF/AHA/HRS心 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IIa 房颤 LVEF<35% 指南指导下的药物治疗 A)需要心室起搏或满足 CRT标准 B)房室结消融或药物控制 频率达到100%CRT心室起搏
等情况,也可见于心肌缺血。如心包积液,常伴有烦躁,冷
汗,意识模糊甚至丧失,并有血压下降,奇脉,心音遥远, 心率先减慢后增快,严重时可表现为心脏骤停。
3)发热、咳嗽、反复血管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感染性心
内膜炎、空气栓塞和消化系统症状,注意心房食道瘘的发生 4)患肢无力及神经功能障碍,注意脑栓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