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微生物生态研究进展
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草地是一种与人类和动物紧密相关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草地生态系统包括大面积的自然草地、人工草地和蓝色碳草地等,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地球生态健康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在多方面开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一、草地植被种类及物种多样性草地植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各种草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对草地的质量、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草地植被种类非常丰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类。
其中,草本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大多数草本植物都比较自然、敏感和适应性强,保持了草地的自然状态和多样性。
同时,草地生态系统还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例如藏草黄耆、短距牛筋草等,这些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两个方面。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态功能索赔顿结果的总和。
而生态系统功能则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在地球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水文循环、碳循环、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生态学等方面。
目前,各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多样性和功能评价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助于草地科学和管理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三、草地多种联合经营与碳汇草地生态系统多种联合经营是一种可以同时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障人民经济生活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草地畜牧和草地耕种等。
草地畜牧的特点是采用牧草作为饲料供应,减少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并且能够通过草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来促进地表碳的积累,形成碳汇。
草地耕种的特点是改进草地生长条件,保证延长草生育期的同时,促进植物生长而减少草垄生态系统的碳释放。
四、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及其应用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保护、管理和修复技术。
我国退化草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退化草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退化威胁,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我国在退化草地修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草地的恢复和保护能力。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介绍我国在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手段,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分条件等方式来修复退化草地。
目前,我国在物理修复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和人工改善草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改善草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等方式来促进草地的恢复。
我国在土地整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有效地改善了草地的生长状况,促进了草地的恢复和发展。
人工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善草地的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等方式来促进草地的恢复。
我国在人工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建设水库、水塘和湖泊等水利设施,提高了草地的水文条件;通过搭建温室、植物园和苗圃等设施,改善了草地的气候条件;通过种植各种抗逆性植物,丰富了草地的植被类型,有效地促进了草地的恢复和发展。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通过防治草地病虫害和杂草等方式来促进草地的恢复。
我国在化学防治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有效地防治了草地病虫害和杂草,促进了草地的恢复和发展。
微生物改良是指通过施用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制剂,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草地的恢复和发展。
我国在微生物改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施用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微生物制剂,有效地调节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了草地的恢复和发展。
草地微生物生态研究进展

草地微生物生态研究进展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动力,它所含的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
因此,微生物参数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
草地微生物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物量,既反映了土壤各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由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活性,也可以反映出土壤矿化能力的大小,能动地影响土壤肥力,草地植物生长发育与土壤改良状况,揭示土壤发育的现状和趋向。
不同草原类型,不同植物群落或同一群落不同人为因素干扰下,会对草原土壤微生物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退化草场的恢复和治理以及提高草原生产力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Haeckel 1866 年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开始,随着美国土壤微生物学家Alexander M1 的《微生物生态学》( MicrobialEcology ) 、英国Camp bell R E 的《微生物生态学》( Microbial Ecology) 、日本柳田友道的《微生物生态学》等十几部著作相继问世,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已有了较大发展,但我国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从20世纪80 年代起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近些年,我国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逐步被重视,且进展较快。
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不同植物群落下微生物的组成及其生物量均有差异,不仅表现在总生物量上,而且在不同类群生物量的组成比例上也因不同生境而异。
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这与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在气温寒冷的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少,春季开始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一般来说,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较高,秋季略减少,冬季达到最低。
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因各年中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动态的不同而有差异。
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但也有各自类群的特点。
如赵吉等研究表明,芽孢型细菌生物量冬季相对增加;真菌生物量在春、秋季相对增加,而放线菌的峰值多出现在夏季。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草地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在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草地生态系统通过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呼吸过程,将大量的碳固定在植物体内,并进一步储存在土壤中。
因此,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对于了解碳循环的全球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关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分别包括碳固定和碳释放两个方面。
首先,碳固定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草地的生物团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将其储存在地下和地上的生物体中。
研究表明,草地植物的NPP对于碳固定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类型的草地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物量积累速率,从而导致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固定的差异。
此外,草地的火灾和动物移动等因素也会对碳固定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草地植物的光合特性和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固定的机制对于准确评估碳储存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碳释放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碳释放过程包括土壤呼吸和植物呼吸两个部分。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微生物和其他有机体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的CO2。
研究发现,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也会对碳释放产生影响。
植物呼吸是指植物通过光呼吸将植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碳释放成CO2。
草地植物呼吸的速率受到气温、光照强度和植被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物的呼吸过程对于准确估计碳释放速率和了解其驱动因素至关重要。
最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全球碳循环的机制,还能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优化放牧制度、合理施肥和植被恢复等,可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减少碳释放速率,并改善土壤质量。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且最重要的生物类别之一。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地球上的生命循环、延续和适应性能力,以及各种生物体内的代谢、免疫和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等。
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而且对于探索普遍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本质问题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1.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对于微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结构变化、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和生态学效应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化。
同时,也发现这些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与生态学效应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体结构和丰度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等生态学效应紧密相关。
2.生态学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类别之一,不仅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循环、适应性和复杂性具有基础性的贡献,同时在各种生态学系统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废水处理、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世界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广泛和最丰富的生物类别。
这些微生物在各种天然与人工生态中显示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如土壤、水、空气、人体、动植物、海洋和湖泊,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多样性分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依然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微生物与环境变化微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微生物群体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菌群体结构和群落丰度的变化、群体功能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学效应的改变和环境性能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微生物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草地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自然植被类型之一,它不仅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是一个关键的环境因子,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则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并介绍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
一、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由真菌、细菌和原生生物等多种微生物组成。
这些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真菌可以分解有机质并促进养分的循环,细菌则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过程,原生生物则对土壤颗粒结构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作用1. 养分循环: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营养元素的循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将有机质中的养分释放给植物吸收利用,保持了土壤的肥力。
2. 改善土壤结构: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分泌黏合剂和胶体物质,能够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这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储存具有重要意义。
3. 生物防治:部分土壤微生物具有生物防治的作用,可以抑制植物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保护草地植物的健康。
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生物群落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多种过程,如氮、磷循环、硫循环和有机碳循环等。
它们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促进土壤中的氮循环。
三、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农药的使用会杀死部分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过度施肥和过度放牧也会扰乱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此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土地的覆盖和污染,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保护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策略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并选择对有益微生物影响较小的农药品种。
草地土壤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

草地土壤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1. 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进展非共生固氮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独立进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来满足植物的氮素需求。
随着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对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分析,揭示了这些微生物在固氮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某些细菌能够利用特殊的酶类将大气中的氨气转化为亚硝酸盐,再通过与根瘤菌的互作,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硝酸盐。
还有一些细菌能够利用特殊的光合色素参与固氮过程,从而提高土壤中氮素的生物利用率。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型的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固氮机制和生长特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潜在资源。
有研究表明一种名为“铁锈杆菌”的细菌能够通过与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关系实现固氮作用,同时还能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对植物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肥力提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当增加土壤中的非共生固氮微生物数量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素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这些微生物还能分解有机残渣、降解污染物、改善土壤结构等,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
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随着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应用前景。
1.1 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非共生固氮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独立进行固氮作用,即利用无机氮源(如氨、亚硝酸盐等)合成有机氮化合物,从而为植物提供营养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促进植物生长,维持生态平衡。
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根据其固氮作用的类型和途径进行分类。
根据固氮作用类型,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固氮菌,它们能够直接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另一类是固氨菌,它们通过与特定的细菌形成共生关系,共同完成固氮过程。
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素材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微生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1. 土壤养分循环:微生物参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转化和吸附。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使其变为植物可吸收的形态,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生产力的提高。
2. 有机质分解: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有机质分解者,它们能够分解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
这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并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
3. 植物共生: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如根际微生物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通过与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受益于植物根系分泌的碳源。
4. 土壤固结与保护:一些微生物具有固结土壤的功能,它们能够产生黏土胶体或产生粘合剂,使土壤具有较好的结构和稳定性,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湿度的波动,保护土地资源。
二、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调控机制1. 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是评估微生物代谢活动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研究表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与酶活性密切相关,土壤中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能够促进酶的活化,从而加速物质的转化和循环。
2. 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和生长。
3. 氮循环与固氮作用:微生物参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包括氮的硝化、反硝化和固氮等。
固氮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提供重要的养分来源。
4.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植物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和营养吸收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微生物生态研究进展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动力,它所含的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
因此,微生物参数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
草地微生物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物量,既反映了土壤各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由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活性,也可以反映出土壤矿化能力的大小,能动地影响土壤肥力,草地植物生长发育与土壤改良状况,揭示土壤发育的现状和趋向。
不同草原类型,不同植物群落或同一群落不同人为因素干扰下,会对草原土壤微生物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退化草场的恢复和治理以及提高草原生产力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Haeckel 1866年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开始,随着美国土壤微生物学家Alexander M1的《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Ecology)、英国Camp bell R E的《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日本柳田友道的《微生物生态学》等十几部著作相继问世,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已有了较大发展,但我国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近些年,我国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逐步被重视,且进展较快。
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不同植物群落下微生物的组成及其生物量均有差异,不仅表现在总生物量上,而且在不同类群生物量的组成比例上也因不同生境而异。
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这与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在气温寒冷的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少,春季开始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一般来说,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较高,秋季略减少,冬季达到最低。
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因各年中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动态的不同而有差异。
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但也有各自类群的特点。
如赵吉等研究表明,芽孢型细菌生物量冬季相对增加;真菌生物量在春、秋季相对增加,而放线菌的峰值多出现在夏季。
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表明微生物的活动与植物根系生物量及有机质含量分布有关。
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丰富,植物根系也多分布在该层土壤,因此该层的土壤生物活性也最高。
此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垂直分布也反映了各类草地的土层营养状况,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类型草地的土壤肥力状况及其生产力水平。
一、草地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是草地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大的3个类群,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占9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
但各类群的生物量以真菌较大,约占微生物生物量的50%左右,细菌和放线菌较小,原因是丝状微生物生物量与其菌丝长度直接有关。
说明仅凭微生物的数量来评价它们在草原土壤中的作用是不全面的。
但拥有巨大数量的细菌及芽孢杆菌在土壤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不同放牧强度不仅对微生物各类群数量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各类群的种类组成。
重度放牧会导致多样性降低,放牧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与其它生物类群的变化相协同,是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基础。
三、自然环境因子对草地微生物量的影响温度是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重要影响因子。
一般来说,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的报道比较常见。
土壤温度呈非线性相关。
可能的原因是适宜的土壤温度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的增加,但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活动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超过了土壤基质的载荷,微生物不得不消耗自身的碳源来维持活性,从而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降低了微生物量。
同时也有报道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温度表现为负相关,土壤微生物量在冬季的低温下达到最高。
原因在于草地秋季有大量枯枝落叶富集地表,通过动物扰动逐渐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微生物获得宽裕的能源供应而不断增殖。
水作为微生物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微生物组成的90%左右,因此任何时候水分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到微生物自身的基本特征。
水分通过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土壤温度、酸碱度及含盐量等生态因子间接地作用于微生物。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适宜的水分含量会增加土壤微生物量,但若超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随湿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将会下降,原因是过量的水分造成的厌氧环境抑制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降低了微生物量。
同时,也有报道认为草原土风干后再加湿会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原因在于:大多数土壤微生物不能忍受低湿环境,因而会在风干过程中由于干旱胁迫而分解死亡,当紧接着又重新加湿风干土时,死亡微生物的分解和基质可利用性的提高就为存活下来的土壤微生物量的爆发性增长提供了可能。
但Wu等则发现草原土壤在第一个风干后再加湿的循环后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的44%,并认为这是由于风干过程中杀死了部分微生物量。
土壤pH值是反映土壤盐碱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它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代谢的酶活性及细胞膜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吸收。
Wardle 认为土壤pH值对土壤微生物量大小的影响效应至少和土壤碳和土壤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效应同等重要。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pH值与土壤微生物量的负相关关系比较常见。
土壤微生物量随pH值的增大呈正态分布,而且pH值对微生物量的影响存在两个关键极端值,即在酸性土壤中关键pH值为3。
0和在碱性土壤中关键pH值为8。
0-8。
5,一旦超过这两个极端pH值,大多数微生物均不能存活。
但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尚未见有报道确定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的极端pH值。
四、人类活动对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1、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围栏封育有利于提高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赵吉等研究认为,退化草场围栏4年后,栏内不同处理区的微生物数量较栏外放牧对照区均有显著增加,增加幅度18 %~33%。
围栏10年后,微生物总数比栏外对照增加40%~88 %,同时土壤酶的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围栏封育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条件,增加土壤养分,促进牧草生长,提高根际及根外生物学活性是十分有利的。
放牧作为草地一种典型的人为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持久深刻的。
放牧家畜主要通过采食、践踏以及畜体对营养物质的转化和排泄物归还等途径来影响土壤的物理结构(如紧实度、渗透率)、营养物质的循环以及风蚀过程等进而对土壤微生物量产生间接的影响。
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由于草地类型、放牧年限、放牧压力不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分歧。
一般来说,放牧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
不同放牧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赵吉等研究表明,围栏放牧4年后,大部分微生物类群的数量有所增多。
因此,合理放牧有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对退化草场恢复,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有积极意义。
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其他因子均优于退化草地,反映出退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降低,土壤微生物腐解能力减弱,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速率和能量流动也减弱,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的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种类减少,导致退化草地的土壤质量低于恢复草地。
火烧后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火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有较大影响。
研究表明:火烧主要影响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
火烧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生长季由春季到秋季的推进而升高。
与春烧地相比,秋烧地更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火烧后不久,火烧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低于未烧地;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火烧地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升高并超过未烧地。
五、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纤维素分解和土壤CO2释放的研究、高山草甸土纤维素分解的季节性动态、羊草不同物候期植株及凋落物回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效应、羊草和大针茅不同物候期植株分解的微生物特性、草原土壤微生物能量流动的数学模拟、草原土壤微生物能流系统的动态模拟等。
研究表明:植株回归草地土壤后,微生物即对其进行分解。
分解初期,不同植物残体表面的微生物数量均大幅增加,其中细菌和真菌最为显著。
不同物候期植株和凋落物的分解具有明显差异,这与植株本身所含化学组分特别是C/N值有密切关系。
在植株残体分解过程中,真菌各类群出现明显的优势更替现象。
分解者亚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主要分解者是该亚系统的中心环节。
植物所吸收的物质大部分以凋落物形式落在地表,形成中间物质库,在分解者的作用下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得以正常进行。
1987~1995年我们在羊草草原上通过对羊草不同物候期植株和凋落物的分解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分解者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并确定了该亚系统的项主要指标。
供试材料包括羊草返青期、结实期、果后营养期及立枯期植株。
分解作用测定采用尼龙网袋法。
六、展望:目前有关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虽有不少报道,但整体而言还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广泛开展基础性研究仍需加强,尤其对于以探究土壤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掘土壤微生物资源和对土壤微生物实行定向控制等研究应予以足够重视。
一般地,人为干扰在一定范围内可刺激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超过环境耐受程度时多样性降低。
此外,不同干扰类型、不同草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也不同。
放牧等人为因素对土壤微生物会产生不同影响,围栏封育和适度放牧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利于退化草场的恢复。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当前草场的过度利用状况已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