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合集下载

说玉

说玉

说玉陈梦桐对外汉语2班摘要:“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

”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

还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征万物。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为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历史时期。

关键词;玉、汉字、红楼梦、诗歌、历史典故、金钱中国人的文化十分丰富,例如书法、中医、针灸、茶等,从这些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而玉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历史悠久,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显示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

根据我国历史学家的研究,如果仅从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发生的起始标准,甲骨文当属我国最早的文字,距今3000多年。

而如果以玉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特殊标志作为起始的标志,则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

在红色文化遗址的一座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部落首领全身都佩戴着玉做的首饰。

这就证明了远古时期,华夏先代就凭着精雕细琢的玉器来实现通神、通天的神话梦想,一套有关玉的信仰和礼仪传统也呈现在当代人面前。

首先,从汉字的角度来推断中国人玉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古汉语中,“王”和“玉”本来是同一个字。

最早是没有“玉”字的,只有“王”字,“王”有三中读音,其中一种就读“玉”的音,所以现在“王”字旁的字就和玉有关。

比如“珍”,代表非常稀有而精美的宝玉,常用于比喻贵重的器物和人才;“玙”字,是君子佩戴的一种美玉;“琩”字,是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玉器,是一种带勺的玉圭,可以用来盛酒灌酒;“玱”字,是玉器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也形容声音美妙好听;“玥”字,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珈”字,是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头饰;“珰”字,是古代妇女戴在耳朵上的一种玉石;“铮”字,是玉器碰撞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也形容悦耳美妙的琴声、雨声或水流声,等等,还有很多斜玉旁的汉字。

玉文化字义探究

玉文化字义探究

传圭袭组,美玉无瑕——圭玉类汉字的字形字义玉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石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圭玉类的汉字包括“圭”、“玉”、、“宝”、“班”等字,这些字都跟古人的玉石一类的配物有关,了解这些字的字义沿革,我们会对玉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圭角不露——释“圭”“圭”是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为三角形,下端正方。

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此为礼器。

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圭的锋芒有棱角,比喻儒者身恒方正,犹如物有圭角,但不宜过于显露,此为“圭角不露”。

《说文·土部》:“圭,瑞玉也。

上圆下方。

”依据《说文》的解释,“圭”是一种瑞玉。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共计六种,故名“六瑞”。

六瑞礼器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分别代表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可见,“圭”是用来礼东方的瑞玉,因为圭锐像春物初生。

据说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诸侯,天子赐以长条形的上尖下方的玉器作为凭证,令各诸侯前往指定地区规划土地,建立邦国。

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郑玄注:“土其地犹言度其地。

”郑玄解意固然不错,但为何不说“规其地”而说“土其地”呢?可能是“土”字当为“圭”字之误。

“圭”者“规也”,因此就将这种玉器称作gui(与“规”同音),就将这种玉器的字形写作“圭”。

“圭”字的字形从重土会意,并不象器物之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圭的字形没有太大改变。

金文中两土上下相接,像是玉串的变形。

有的金文明确写成两个“士”。

籀文加“玉”,强调“圭”的玉质。

“玉”是什么意思?

“玉”是什么意思?

“玉”是什么意思?
一、“玉”的定义及特征
1.1 定义:玉是一种由矿石经过加工制造而成的器物或装饰品。

1.2 特征:玉具有高度的坚硬度、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光泽。

二、玉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1 古代玉器的发展: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通过考古学发现不同时期
的玉器,揭示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2.2 玉的文化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君子之德、美好的品质和幸福的象征等。

2.3 玉与玉文化的影响:玉文化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东亚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玉的种类和产地
3.1 主要种类:翡翠、和田玉、青金石、白玉等。

3.2 产地:中国、缅甸、加拿大、俄罗斯等。

四、玉的挖掘和加工技艺
4.1 挖掘:玉矿的开采需要借助专业工具和技术,严格控制品质和保
护环境。

4.2 加工:玉的加工需要熟练的手艺和品质要求,经过琢磨、切割、
打磨等工序,使其呈现出完美的形态和光泽。

五、玉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5.1 玉的收藏:古代玉器一直是收藏界的热门品类,其收藏价值在不
断上升。

5.2 鉴赏价值:鉴赏玉器需要对其工艺、美学和历史背景有深入了解,能够体会其独特之美和历史价值。

六、结语
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瑰宝,赋予人们美好的祝
愿和价值观念。

通过了解玉的定义、特征、历史文化、种类产地、挖
掘加工技艺以及收藏鉴赏价值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
理解玉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玉这一文化
瑰宝继续闪耀光芒。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2、中国古玉简介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汉字与中国玉文化

汉字与中国玉文化

(二)、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用具
禮从豊( lǐ) “豊”是行 礼之器。 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祭祀时,把美玉放置鼎中, 作为祭品敬献给祖先神灵。
灵,灵巫也。以玉事神。——《说文》 其造字本义为:大旱之时,巫师念念有词 地祭祷求雨。 有的金文加“玉” ,表示用玉器祭祀.
(三)、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玉”的形体演变 二、从汉字形体看古代玉 文化
(一)古代货币 (二)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用具 (三)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四)传达信息 (五)信物
一、“玉”字的形体演变
二、从汉字形体看古代玉文化
(一)、古代货币
《说文》:“珏,二玉相合为一珏。” 《管子》:“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 以刀币为下币。”
《说文》:“壐 ,王者印也。” 《说文》:“瑞玉也。上圜下 方。公執桓圭,九寸、、、皆 五寸。以封諸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传达信息
绝人以玦, 还人以环。 《荀子·大略》” 官员的内召和外贬。
(五)、信物
班,分瑞玉也。 《说文》

从“玉”字看中华玉文化

从“玉”字看中华玉文化

文化与艺术162作者简介:陶玲(1983— ),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学。

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汉民族文化心理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汉字中,有大量以“玉”字为偏旁构成的汉字。

玉,甲骨文写作(一期·库二二)(一期·乙三四八六)(三期·佚八三)(新1070),横画表示玉片,许慎《说文解字·玉部》释“玉”:“象三玉之连。

丨,其贯也。

”《甲骨文简明词典》:“象玉成串之形。

”甲骨文玉字有三横、四横、五横,到金文、小篆,形体则统一为三横,金文写作(乙亥簋)、篆文写作(禅国山碑)。

金文“玉”字形与今王字形似,因此也常出现以玉为王的误解。

王,甲骨文写作(乙三三八〇)(甲二九〇八)(后二·三一·九),(佚四二七),像武器“斧”的形状,本义表示斧,斧作为武器,用以征服天下,象征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由此引申,把征服天下、掌握国家统治权的人也称为“王”。

金文“王”多写作(戊寅鼎)(攻吴王夫差鉴),篆文写作(3.613)。

在金文、小篆中“玉”、“王”字形相近,都是三横一竖,不过仔细观察玉字的三横是等距的,而“王”字上面两横距离相对较近,即唐李阳冰释:“中画近上。

”今天“玉”字字形多认为是在秦朝隶变以后才定型的。

《广韵》:“玉,《说文》本作‘王’,隶加点以别‘王’字。

”事实上真正以王字为偏旁的汉字很少,《说文》中只有皇和闰两个,而《说文》中以玉为偏旁的字就多达142个。

玉字作为偏旁,一部分写作原形“玉”,如璧、玺、宝,大部分则写作斜玉旁,形近“王”wáng,如理、珍、玩、玫、瑰等。

一、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重要礼器礼,繁体字写作“禮”,左侧偏旁为“示”,表示祭祀,右边为“豊”,甲骨文写作(三期·诚三五二)下半部“豆”是盛放祭品的礼器,而上半部则是二玉也就是两串玉的形象,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象二玉在器之形。

玉的汉字故事

玉的汉字故事

玉的汉字故事玉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石,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玉一直被视为最美丽、最神秘的宝石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玉的汉字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玉”这个字从何而来。

据传说,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玉石的珍贵、美丽、寿命长等特点,并赋予了它们一定的神话色彩。

经过多次演变,最终演变成了现如今的“玉”字。

这个字的构造非常有意思,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王”表示宝石的高贵和尊贵,下面的“玉”则是它本身的名称。

除了“玉”这个字以外,还有一些与玉有关的字,比如“瑞”。

据说在古代,天子会用玉来预测天下的好坏。

如果玉上出现了纹理,则表示天下太平、万民安康、岁稔风调雨顺,被称为“瑞玉”。

而“珠”这个字,则是指玉石、宝石等等精美的东西。

据说珠是九种宝石之一,十分珍贵且永不褪色。

在古代中国,人们还会用玉来制作各种美丽的饰品,比如“佩玉”。

佩玉是指一种饰品,由玉石和金属吊坠构成。

佩玉是古代贵族和富有人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据说,如果一个人身上戴着很多佩玉,那么就表示他的地位非常高尚,家庭也非常富裕。

在中国文化中,玉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善良和美德。

由于玉石坚硬、光滑、清晰,而且品质优良,因此被视为善良、美德、高尚品质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会用玉来描述那些品质高尚、谦虚有礼、勇敢正义的人或者事物。

最后,来一个说法更加神秘一些的汉字故事。

传说中,玉上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驱除邪恶、带来好运。

有一种神秘的玉叫做“玛瑙”。

“玛瑙”是一种红色的玉石,传说中可以驱逐噩梦和邪灵。

古代人们会用玛瑙来制作一些护身符,带在身上可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和腐败的侵扰。

玉的汉字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了。

从这些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玉石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包含了美好的品质和神秘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石的神秘和珍贵依然被人们所珍视。

中国汉字中的玉文化

中国汉字中的玉文化

中国汉字中的玉文化《说文解字·玉部》中收有139个字,加上“珏”部的3个字,共141个字。

玉部在《说文解字》中位置较高,居于第六位。

玉部所收的字在所有部首中位列前十。

一、玉部字的分类玉部字的排列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其排列规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玉的质地《说文·玉部》从“璙”到“琳”共计24个字,主要是按照玉的质地归在一起。

这24个字又可细分为四小类:一般玉:璙、瓘、璥、琠、玒、珦、璐、珂、玘、珝、琡和珙。

品质稍次的玉:瓒、璑、珛。

美玉:瑾、瑜、、璿、琳、瑶。

宝玉(具有宝石般质感之玉):璵、璠。

甲骨文中的“玉”2. 瑞玉、礼器《说文·玉部》从“璧”到“瑁”十五个字都是瑞玉、礼玉。

分别是:壁、瑗、环、璜、琮、琥、瓏、琬、璋、琰、玠、瑒、瓛、珽、瑁、(瑞)。

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等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

古籍记载礼仪中要佩戴“六器”,有璧、琮、圭、琥、璋、璜,他们都被赋予了礼的规范,用来祭祀天地四方。

《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仓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3. 玉佩、饰玉、玉上花纹《说文·玉部》从“璬”到“瑬”一共15个字是玉作为饰品来用的。

分别是:璬、珩、玦、珥、瑱、琫、珌、璏、瑵、瑑、珇、璂、璪、瑬、(琚)。

可以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佩玉,多是指玉佩:璬、珩、玦、(琚)。

第二种是饰玉,如:珥、瑱、琫、珌、璏、瑵、璂、瑬、是指作为器物的某处的装饰,有刀剑、冠帽上的饰玉,这也只是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所以玉在这里也是等级身份的象征。

第三种是玉上花纹,如:瑑、珇、璪。

瑑指圭壁之类玉器上雕饰的凸纹;珇特指玉琮上的浮雕花纹;璪指水藻花纹。

4.玉色、治玉、玉声《说文·玉部》从“瑳”到“瑝”18个字,外加“瑛”、“瓊”、“球”、“璀”、“璨”5个,共计23个字是此类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祝昌中整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

”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

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

“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通。

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玉”字加一点,即玉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这、无比广阔。

《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

古人认为工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

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于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

“玉人”用以形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董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女性的词汇。

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曾经延续了几千年。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性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代,男男女女,都常以“玉”字为名,以象征个人的高超德行。

自然界万物中也往往被与玉相关的名词美化,如吃的有“玉米”,花有“玉兰花”、“玉蕊花”、“晚愿背叛结发,拒绝了丞相招婿,得罪权贵祸端院起,落走他乡。

其妻钱玉莲则被逼投江,幸为好人所救。

数年后,两人都以为对方身亡,到道观追荐亡人,相逢不敢相认,终以荆级为凭,夫妻团圆。

《玉环记》表现的是书生韦皋与妓女玉萧以玉环为记转世相续的爱情传奇。

唐诗中有关玉的典故也很多,例如:凉州词(七绝)玉之涣黄河远上自云间,一片孤城万村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提到的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位于敦煌以西的一座重要关隘,由于西域的软玉源源不断地通过这座关隘输入内地,因此这座关隘取名为“玉门关’。

凉州词(七绝)玉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中提到的夜光杯,据汉东方朔撰的《海内十洲记》所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根据现代的认识,“白玉之精”即今新疆和田最好的白玉——“羊脂玉”,用它雕琢成杯璧极落的酒杯,可透过月光,斟酒时可见月影而得名。

文学巨著《红镂梦》又名《石头记》,引用神话大蜗补天,用石三万六千五百块,独独剩下一块十用,留在青埂峰下,此石经女朗之锻炼灵性渐通而进入红尘,云游一道,又将所经历之事镌刻在奇石之上,故曰《石头记》。

男主人公衔”通民宝玉”而生,那块宝玉被称为“有命无运”的辅物得之则人寿宁安,失之则丧魂失晚诵之则消灾减病,弃之则升仙成佛。

“假”亦真来“真”亦假贾宝玉其实是皙雪芹心目中真真正正的一块无暇宝玉,玉是他的一切,是他的生命所在,是他的生所系。

曹雪芹《自题画石诗》中曰爱此一拳石,玲现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碗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温洒做顽仙。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的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创了制作、使用玉器的历史。

玉器,也只有在中华大地才孕育、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连绵数千年,虽历经曲折,仍不断发展。

极具东方特色,举世无双的中国玉器代表着中国灿烂辉煌的玉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我们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祀天地,寄托理想,直抒情怀,人们身上佩玉,攀上玩玉,家中藏玉,玉器不再只是简单的装饰,它有着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国家的政治、艺术、文化、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伦理、道德等层面都密切相关。

①璧(援、环、玦)璧为六器与六瑞之首,是一种中心有孔的片状圆形玉器。

璧有三种重要的含义:一是吴天上帝的象征,二是君主和政权的象征,三是吉兆和吉祥的象征。

古人相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以圆形的玉璧写意上天是不难理解的。

至于象征君主和政权,则又是从两方面的意义引申下来。

一方面国君是上天之子、政权是天意的代表,当能以天的形象来类比。

另一方面,“辟”字本身即君主和法度的意思,复辟一词即恢复政权之意。

以“辟”和“玉”合写为“璧”,代表天命、天子、天授玉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所以在周代的礼制当中,一切和上天、君主有关的礼节、仪式皆用璧来表示。

《说文》段注曰:“璧,瑞以玉为信也。

”就是说璧是瑞信玉器,是以专门的玉材制作的表示大吉大利的信物。

璧的形制虽很简单,却有着严格的规定。

《尔雅•释器》对璧的造型及规格做过明确地解释:“肉惜好谓之璧。

”其中“肉”是指璧的边部,即整个玉器的实体,“好”是指璧中间的圆孔。

“肉倍好”的意思是规定边玉的宽度必须是中间圆孔的两倍,如果比例不合,则不能代表天帝和君主。

璧的基本造型来源于古代圆形的石斧,是原始人类砍杀的武器和斧劈的工具。

石制工具在古代先民的求生活动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依据天圆地方的理论,创作出这样的造型,祭祀于天旅上帝,体现了原始朴素的社会意识。

按照《尔雅》的解释,圆形有孔的玉器除了璧以外,尚有另外三种:一是援,二是环,三是块。

《尔雅•释器》说:“好倍肉谓之援,肉好若谓之环。

”援也有人称之大孔璧。

按“好倍肉”的说法,援的形制要求中间圆孔的直径必须是边玉宽度的双倍。

《说文》解释援的用途是古代侍臣作为导引天子行进升座的用具。

天子升座也需要搀扶,但臣于若要接触到天子的手,则为大不敬,为避免两手相碰,就用一援相连。

所以援的孔径要大大超过边玉的宽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侍臣和君主分别握住援的一边。

臣在前引,君在后行,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场景。

环和玦又有另一番寓意。

《尔雅》解释环的形制必须是边玉的宽度和中孔的直径相等。

玦的造型是在环的基础上打开一个缺口,此即环而不周谓之玦是也。

环和决都是信物,是用于传递或表达信息的玉器,环表示首肯,决表示拒绝。

《广韵》曰:“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快则玦。

”逐臣系指放逐的官员或犯罪服刑的臣下,赐之环,则表示通知他回来;赐之玦,则表示不准返回。

《苟子》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这个用法和前述相同。

块的用途还有另一层意思,《白虎通》说过:“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古之君子佩戴玉玦作装饰,表示决心和意志,是能决断事物之人,这应是玉器人格化以后的一种反映。

我们的祖先在用玉方面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一块小小的玉石,不但经过琢磨加玉成型,更赋予许多深刻的含义,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演练和运行,把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渚多内容融合在一件具体的工艺实体之中,形成了深层次的玉文化内涵。

②琮琮是一件外方、内圆、中间空的立体状瑞玉,也是重要的礼玉之一,在六器中通常排列于第二位。

琮也有三个方面的象征含义,其一是:琮和璧相对。

琮代表地而璧代表天,琮适用于阴而璧适用于阳,故而琮常象征地神专以祭地。

古人既相信天圆地方之说,则以琮之外方代表大地,和以璧圆类天同出一理。

其二是:琮是“玉”和“宗”合写,象征着祖宗和宗庙,比附万物之宗聚也。

其三是:琮是玉后和诸侯夫人的瑞玉,是母性的权柄。

棕的内圆即象征女性。

《周礼•冬官考工记》曰:“骆琮五寸,宗后以为权。

”“驱”即“组”,是指组系玉琮的丝绳之类,将五寸玉琮用丝绳穿系起来,作为宗后的权力象征。

《周礼》又曰:“线球八寸,诸侯以享夫人。

”是指在玉琮上方专门有一块用以穿绳的凸起部位,亦称之为玉鼻。

瑑琮和驱除是一个意思,这句话是说:诸侯将八寸玉琮用丝绳穿系起来,敬献给夫人享用。

这个道理和用途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世间万物皆不能离其宗,用玉做成球,以之代表哺育人类的大地和母系先祖,符合当时的意识基础和用玉逻辑。

琮成为古代祖先的崇拜对象,也属一大发明。

关于琮的形制,古来说法颇多,然大同小异。

“白虎通义”称之为:“圆中、牙身、方外。

”这一说准确一些。

《尔雅》对璧的形制比例作过说明,但对球就没有比例规定的说法。

《周礼》对璧、琮尺寸的规定是专指围绕上帝和天子在重大活动中所使用的礼、瑞玉器,对其他礼仪场所使用的璧琮并无严格的尺寸规定。

古来所见之琮,数量不能算少,有大有小、有胖有瘦,高者一尺多,径三、四寸;小者二、三寸,径数分。

大小悬殊,规格随意。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说:“琮,瑞玉,大八寸,其状外八角而中圆也。

地分八方,始于易八卦方位,琮有角取渚此……其实八角也好,八卦也罢,包括扉牙在内,这些都是凉的装饰手法。

自古以来见过琮的纹饰多种多样,有乳丁、兽面、回纹,亦有镌刻古文字者等等,这些都不能作为琮的形制规定,真正作为玉琮形制的说法只有“圆中”和“方外”。

③圭(四圭有邸、两圭有邸、圭璧)圭在六器中排列于第三位,是三代朝廷的重要礼器。

六瑞中的圭是古代帝玉、诸侯及高级官员们在官场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时拿在手上的一种玉器,六器中的圭是祭拜东方之神的祖品。

根据《周礼》之规定,礼敬东方之神所用的圭必须以青玉琢成,非其他包玉可替代。

就玉圭而言,其应用范围要比六器与六瑞中的其他玉器广泛得多。

圭的名称和品种可列出十数种之多,《周礼•考工记•玉人》就列出了以下的名目:镇圭、桓圭、信全、躬圭、大圭、裸圭、沈圭、圭璧、谷圭、圭璋、四圭有评、两圭有邸等。

圭的祖型其实是源于原始时代的石斧。

石斧是古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过非常大的作用。

石器时代结束,金属工具得以大量使用,人们仍以留恋和崇拜的心理来看待先祖的遗物。

先祖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本来就是神灵,那么,先祖所遗留的石斧自然也具有神格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神权政治的作用之下,石斧的形态便渐渐移向了专门的礼器造型一一走。

这就难怪我们在出土文物中,要分辨出哪一件是圭、哪一件是石斧,有时候还不是十分容易的事。

一般来说,大凡上半部较厚,底边部位较薄,且差距较大的是斧。

上下厚薄基本均匀,犹如一个玉制的长板条者,就是圭。

总而言之,圭是一种在一定的观念形态作用下产生的特种玉器。

所谓四圭有邻、两圭有评以及圭璧,实际上是一码事,都是从圭璧理论派生出来的东西。

它们的造型看上去都是单一的个体,但实际上都是以全和墨两种造型拼集在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