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5 温病常用诊法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 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
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
同时,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 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 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
(3)紫舌
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 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 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 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
——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一)辨舌
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
质。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有许多经 络相通,使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 脏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 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正如吴坤安所说:“病之 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 ,毕形于舌。” 由于温病的发展变化较快,而舌象对病情的反 应较敏感,能较及时地反映病情,所以舌诊对温病 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温病过程中,有时脉 象的变化也有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还应舌脉 互参。
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 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 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
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 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 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 火上炎,其病属虚。
辨斑疹白賠
• 斑疹形态
机理 皮下 斑 出血
大小
形态
部位 肌肉 胃
点大 平铺于皮肤,抚之不 如片 碍手,压之不褪色
皮下 疹 充血
点小 高出皮肤,抚之碍手 如粟 ,压之褪色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 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 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
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
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 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 下几种:
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
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1) 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
(2) 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3) 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 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5.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 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㾦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 病。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 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 正能胜邪--“水晶㾦”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 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 邪,津气俱竭--“枯㾦”“脓㾦”
特色诊法
(五)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 青叶生地玄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六)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昏厥 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特色诊法
辨 白㾦
(四)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 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 充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 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
“红轻,紫重,黑危”
2、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
根据热性,选药遣方
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㾦。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 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内容
1.辨常见症状 2.辨斑疹与白㾦 3.辨舌 4.验齿 5.察咽喉 6.诊胸腹、切脉象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发热恶寒并见的情况: a:表证 b:里证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斑、疹(1)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斑、疹(1)17. 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同学们好,上次课呀,咱们讲的是温病的辨证,主要讲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时呢还又谈了它们之前的关系。
今天哪,咱们就讲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常用诊法和《中医诊断学》讲的四诊,内容一样。
因为《中医诊断学》所讲的四诊的内容,它适用于各个学科,中医的所有领域都适合。
那么温病为什么又提出一个常用诊法了呢?就是在临床的诊断上啊,它有一些特殊性,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们临床辨证论治,第一步首先是要进行四诊,也就是搜集临床资料,把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之后,再用我们的中医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
也就是说呀,辨证的第一步必须先要“诊”,然后才能“辨”,辨完之后才能“治”。
所以这个诊、辨和治,是一个系列的过程。
在温病的过程中,因为它有一些临床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要特别地强调一下。
另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临别。
你比如说,同是一个昏迷的病人,但是他昏迷的表现不一样,它的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
所以同样是昏迷,各种不同的表现,就需要进行鉴别。
所以这一章啊,有些内容同学们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一下。
下面咱们首先讲第一个部分,辨舌、验齿。
也就是舌诊和齿诊。
观察病人的舌象的变化和牙齿的变化,来对它作出诊断。
第一个部分,先是辨舌。
辨舌呢分舌苔和舌质两部分。
咱们是先讲苔,后讲质。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是很小的一个面积,但是它的在疾病的过程中对我们诊断来说,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舌肌它是一块肌肉,它和五脏六腑,直接、间接都有联系。
也就是说呀,五脏六腑的经脉,有的是直接和舌联系,有的是间接和舌联系。
总而言之都有联系。
所以它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这是从舌质来看。
那么舌质外边还有一层舌苔,上面有一层苔,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质是淡红色,叫淡红舌嘛。
薄白苔。
舌肌本身哪是鲜红色,但是因为它外面有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因为这个半透明薄膜掩盖了它的鲜红色,所以就是淡红色。
9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精 诚 仁 朴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 湿温病湿热化燥入营血, 灼伤肠络,大量下血,气
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
• 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 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 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 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精 诚 仁 朴
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 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 大伤之征象。
精 诚 仁 朴
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 征象,多伴有胸脘痞闷 、渴喜热饮,或口吐痰 浊涎沫等症状。
精 诚 仁 朴
灰滑苔
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 之征象,多伴有舌质 淡、肢冷、脉细或吐 泻等症。湿温病因湿 胜热微,衍为寒湿者 亦可见此种舌苔。
精 诚 仁 朴
1、红 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
志。此处所说的红舌 是指比正常人红舌色
稍深之舌,多为邪热
较甚,或渐入营分的
标志,也有因阴伤而
致者。
精 诚 仁 朴
(1)舌尖红赤起刺:
为心火上炎之征象 。温病中多见于邪 热初入营分而出现 红绛舌之早期。
(一)辨舌苔
辨苔色
辨 舌 苔
白、黄、灰、黑
辨苔质
厚薄、润燥、滑腻
精 诚 仁 朴
1、白苔
薄者:主表,属卫分,一般见
白苔
于温病初起,病变轻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厚者:
主里,属气分, 多为湿浊偏盛。
精 诚 仁 朴
(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精 诚 仁 朴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主病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 湿遏热伏之征象,是 由湿热病邪在气分, 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 伏不能外达所致。此 外,热邪已入营分而 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 可见到此种舌象。
温病的诊法3-常见症状课件

根据神志异常的性质
分为阳动型和阴静型 阳动型——烦躁、谵狂、神昏谵语等 阴静型——昏蒙、呆顿、昏愦不语等
根据神志异常的病机分
热扰心神:可见于气、营、血分
邪闭心包(神窍): ① 热邪闭阻 ② 湿(痰)热蒙蔽 脱证
起因 热 痰浊 瘀 湿
心包络代心行令
病机:气分正邪相持,正气鼓邪外出 注意:有只战而无汗者,有的只有轻微战栗, 有的反复发作
脉静身凉——疾病向愈 预后 热不退、脉躁疾——疾病加重
三、口渴
反映热势的盛衰 津伤程度 及水津气化功能等
询问口渴程度 是否喜饮 喜热饮还是冷饮 饮后是否不适等
三、口渴
1、口渴喜饮:邪热伤津 可见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
多为阳明气分
病机:邪热传里,正气尚盛,正邪剧争
4、日晡潮热
表现:热势于下午尤其是3~5时益甚
病机:阳明腑实、湿热内蕴
注意:阴虚潮热
5、身热不扬
表现: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且病人自觉郁闷不舒,气机不能畅扬。
病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6、身热夜甚
表现:昼夜皆发热,入夜更甚 病机:热灼营阴、血分瘀(郁)热 注意:阴虚潮热
热闭心包
营 血 热 甚
热 陷 心 包
3、 昏聩不语
病机:邪热或痰热、 瘀热闭阻心包 表现:意识丧失, 呼之不应,甚至对 外界各种刺激毫无 反应。
4、神志如狂
病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表现:神志昏乱,躁扰不安, 其如狂,可伴少腹硬满疼痛, 大便色黑,舌质紫暗。
5、神志昏蒙
病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扰乱心神。
反映阴津及邪热的盛衰、营卫功能、腠理 疏密、气机通滞等 察汗出有无、多少、时间、部位等
温病学(5.1)--05-温病常用诊法-斑疹baipei

诊察要点
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分布 结合脉证 重视动态变化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伏,气
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
重
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 热毒外泄(顺证)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足发凉、舌
发 赤、脉伏
之
—— 发斑
前
之兆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舌红脉数
之兆
—— 发疹
结合脉证
透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发
——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之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
后
—— 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
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 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玄
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
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 衰的情况。 白 pei 的发生——提示湿热性质的温病。
临床意义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 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 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汗
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 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 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 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一般表现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之证。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 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 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 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 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 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宜见 指斑疹稀疏,示邪热外透;见多指斑疹稠密, 示热毒深重。
结合脉证:
辨别斑疹时,结合脉症分析,有助于正确 辨证。
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 达,外解里和之象;
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 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
斑疹治疗原则。
因为斑属阳明邪热迫于血分,疹属太阴风 热内窜血络,所以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 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果挟斑带疹, 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如里实壅盛,斑疹 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迨至内壅一通,表气 从而疏畅,则热随斑透。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 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 的表现;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如其黑而 光亮,虽属热胜毒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 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 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黑而 晦暗,则为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 总之,斑疹色泽加深,则病情增重。
战汗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 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 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 象。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爪 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 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 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 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 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 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 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 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 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恶 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有湿热 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 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 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 故继而热”。
大汗
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 伴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阳明气分热炽, 蒸腾内外,迫津外泄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 寒,脉洪大而芤等症状,为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 足。如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神疲, 甚则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 状,为津气外脱的亡阴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 止,并见肤冷肢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 语声低微,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状,为气脱亡 阳征象。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气温 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汗, 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故 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肌 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排 除有害物质等作用。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致腠 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或 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现 汗出之异常。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 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 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 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 也”。
口渴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 原因较多,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 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 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 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
口渴欲饮
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如在温病初起,病邪在 表,津伤不甚,所以口渴较轻,饮水亦不多;在里 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 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 而喜凉饮。如在湿热性温病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 则为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不可与热盛津 伤证相混。但如湿热性温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 见苔黄燥者,则应考虑湿已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 证。
斑疹治疗禁忌:
➢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 伏; ➢另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误用必助长 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衄血、痉厥、 神昏等症。
阴斑
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 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 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 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 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溢于肌肤,遂成 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 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同, 宜仔细鉴别。
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言,温病 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实证发 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证虽 属实,但阴液已有耗伤,其阴伤较甚者,已 属虚实相兼之证,多属虚证发热,其中有余 邪未尽者,为虚多邪少之证。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 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 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 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 退。
白 的治疗
治宜透热化湿,宣畅气机。 若津气两竭者,急宜养阴益气。因白 的
产生为湿热所酿,其病变部位在气不在卫,所 以在治疗时勿需疏散,亦不可纯清里热,正如 吴鞠通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 忌”。
辨常见症状
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 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各种临床证候。 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 因、病机。
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如见于温病 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 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邪在肺 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 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 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 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 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
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 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 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 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 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 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 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湿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 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如兼见口渴 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虚热内 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枯萎者, 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
汗出异常
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 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 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 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 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
神昏谵语
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 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 之征象。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 或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者,为营热扰心所致;如见 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血者,则 为血热扰心所致;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 舌纯绛鲜泽者,为热陷心包,扰乱神明所致。此外, 如见神昏谵语,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旁 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为热结肠腑, 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 神昏较甚者,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而伴热陷心包之 证。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 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证象,其寒热 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 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 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 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 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但如潮热伴 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舌见瘀斑或青 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如见午后低热 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红而光,脉细数者, 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则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寒战 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变化,病程相对 较短。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 系外感风热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 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辨别形态:
斑疹的形态与病情轻重、预后好坏有一定关系。 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
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
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 主预后不良,属逆候。
注意疏密:
斑疹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 分布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一般预后良好; 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发热
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一般说,凡口腔温 度超过37.3℃, 腋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门温度超过 37.6℃者,即属发热。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 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抗邪、邪正 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 则热势持续;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 阳脱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