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

合集下载

5温病常用诊法1-舌诊_--

5温病常用诊法1-舌诊_--

4、黑苔: 黑苔: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 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 现的厚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现的厚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3)苔白厚而粘腻 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2、黄苔: 黄苔: 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 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 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 燥之分, 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 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 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 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1)灰燥苔: 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2)灰腻苔: 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 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温病的常用诊法知识汇总

温病的常用诊法知识汇总

温病的常用诊法知识汇总
1.牙齿润燥(病机)
①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多为胃热伤津,肾阴未竭,也见于温病初起,肺卫郁遏,表气不通,津液不能上布
②燥如枯骨齿面干燥而无光泽,状如枯骨,为肾阴枯竭,多见于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预后不良。

2.发热(病机对应症候,哪个是里证,那个是表证)
①发热恶寒表证温病初起,邪袭肺卫,热郁卫表;外寒诱发伏邪,里热外发,寒邪外束“客寒包火证”;暑热内治阳明,里热迫津外出,汗大出,气随汗泄而腠理疏松。

②寒热往来里证湿热类温病,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阻三焦或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③壮热里证邪入气分,正邪剧争,邪热蒸腾于内外,里热蒸迫;阳明热盛
④日晡潮热里证热结肠俯,阳明腑实;湿温是午后湿热交蒸
⑤身热不扬里证湿温病初起,湿热病邪郁阻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热势不能外达,湿热蕴蒸
⑥身热夜甚里证温病热入营血,劫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见于热入营血分证
⑦夜热早凉里证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象;蓄血证
⑧低热里证温病后期阴伤虚热:胃阴大伤,虚热内生;肝肾
阴虚,虚热内生。

5 温病常用诊法

5 温病常用诊法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 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
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
同时,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 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 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
(3)紫舌
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 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 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 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
——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一)辨舌
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
质。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有许多经 络相通,使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 脏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 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正如吴坤安所说:“病之 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 ,毕形于舌。” 由于温病的发展变化较快,而舌象对病情的反 应较敏感,能较及时地反映病情,所以舌诊对温病 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温病过程中,有时脉 象的变化也有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还应舌脉 互参。
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 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 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
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 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 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 火上炎,其病属虚。
辨斑疹白賠
• 斑疹形态
机理 皮下 斑 出血
大小
形态
部位 肌肉 胃
点大 平铺于皮肤,抚之不 如片 碍手,压之不褪色
皮下 疹 充血
点小 高出皮肤,抚之碍手 如粟 ,压之褪色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 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 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
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
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 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 下几种:
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
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1) 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
(2) 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3) 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 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 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
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喉间痰鸣, 舌纯绛鲜泽者,脉细滑数,为热陷心包(痰热蒙闭 心包),扰乱神明所致。
• 此外,如见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 旁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 为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 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神昏较甚者, 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兼热陷心包之证。
机理:邪正相争
鉴别: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由邪正交争引起,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 并见,或见寒战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 变化,病程相对较短。
虚风内动
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 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 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 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 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
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 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
紫暗等症。
神情呆钝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伴见身热不扬、脘痞 胸闷、
呕恶不饥,舌苔腻,脉濡缓。
或默
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伴见言语不利
默不语、甚则痴呆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
五、痉厥
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 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 并见,故合称痉厥。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 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 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前 者加于热,抽搐急剧有力,称为实风内动;后者 因于虚,抽搐徐缓无力,或呈蠕动,称为虚风内 动。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2.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①牙齿干燥 A.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

(胃热伤津,温病初起,恶寒无汗,卫气被遏,不能宣布津液) B.燥如枯骨:齿面干燥而无光泽。

(肾阴枯竭) C.齿燥色黑: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

(邪热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②齿龈流血 A.齿缝流血色红而痛,牙龈肿痛。

(胃火冲激) B.齿缝流血色浅,牙龈无肿痛。

(“龙火内燔”,阴虚火旺,或说肾火上炎)二. 辩斑疹白培斑疹,见于温热病;白培见于湿热病。

形态:斑:形如粟米或如大豆,甚或连接成片,斑斑如绵纹,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裉色,皮下紫斑。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裉色的皮下红色丘疹。

形成机理斑:阳明热毒(气分)窜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

(气血两燔)疹:太阴风热,窜入营分,卫有邪阻,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血络之中。

(卫营同病)斑,发于肌肉,胃;疹,发于皮肤,肺。

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色泽:红活荣润为顺;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色黑,为热毒极盛,最为凶险;但黑而有光泽,还有生机;黑而晦暗,预后不良。

形态:松浮,预后良;紧束,预后不良。

疏密:分布稀疏,均匀,说明热邪轻浅,预后良;稠密融合成片,斑斑如绵纹,预后不良。

斑出热解,预后良;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没,预后不良(正气衰败,无力托邪)。

斑宜清化—清热凉血化斑(凉血散血、养阴、活血)。

(勿宜提透)疹宜透发—透热外达(辛凉轻解)。

(勿宜补气)夹斑带疹—疹多以透为主,兼清;斑多以清为主,可以兼透。

阳斑阴斑—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脾气虚甚至肾阴虚:人参、黄芪、党参,补气摄血;脾肾阳虚:干姜、附子加入,补气温阳固摄止血。

白培形如粟米,内有淡黄色浆液(水疱)。

一般见于胸腹部和颈项部,四肢很少,面部尤其少,破溃后有浆液流出,可自行消退,不留斑痕或色素沉着。

一般在湿热病一周左右发生,出一次汗发一次培。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诊法,属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为什么这一章又特别提出温病的常用诊法呢?这是因为温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内容需要加以特别强调。

临床辨证论治首先要进行四诊,通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再把全面收集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

也就是说,辨证必须先“诊”,然后才能“辨”,最后才能落实到“治”。

诊、辨、治是一系列的过程,缺一不可。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要特别加以强调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鉴别。

比如说,同是昏迷的病人,但由于昏迷的表现不同,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当然就需要认真鉴别,这就属于诊法所要讲的内容。

这一章有些内容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述。

一、辨舌、验齿辨舌、验齿也就是舌诊和齿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象的变化或牙齿的变化,作出诊断的诊法。

1.辨舌辨舌,分为望舌苔与望舌质两部分。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舌肌称为舌质、舌体,是肌肉脉络组织,它内联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昀经络有的直接与舌联系,有的间接与舌联系,它们的功能状态都能通过经络反映到舌面上来,所以舌质的变化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舌肌上的经脉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它的血液很充盈,颜色是鲜红的。

因为它上面覆盖了一层薄白苔,所以透过舌苔看舌质就是淡红的了。

舌苔是附着在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蒸化胃津夹浊气而生成。

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苔是薄白的。

正常的薄白苔应该是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淡红的舌质。

如果看到的舌质是鲜红光剥的,那就说明没有舌苔了。

如果只见舌苔而看不到舌质,那就是厚苔。

通过望舌质的变化,可以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

通过望舌苔的变化,可以观察感受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浅深、胃气的强弱。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卫分证与气分证邪浅、病轻,以实证为主,所以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苔上。

营分证、血分证因为损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血液,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质上。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舌体血管丰富、表浅,观察微循环 变化的好地方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苔并不都主表证。


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
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 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 热实结。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 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 现。 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 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 温病学教研室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教研室
一、辨舌验齿


(一)辨舌
吴坤安:“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 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 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

舌苔——卫气分(肺、胃、肠、脾)的病变 舌质——营血分(心、肝、肾)的病变
“杂病重脉,温病重舌”
1.辨舌苔

章虚谷:“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 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 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 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 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
温病学教研室
1、辨舌苔

色泽: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润燥
厚薄
温病学教研室
(1)白苔: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多为温病初起
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为湿邪为患
①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表现:近似常人舌苔,薄而色 白,惟欠滋润,舌之两边及舌 尖,比正常人舌质略红。 临床意义:温邪侵袭肺卫。多 见于风温初起。
温病学教研室

③舌质光红柔嫩:
表现:舌质红嫩光泽,
望之似觉潮润,扪之
实干燥无津。

临床意义:温邪乍退,
津液未复。

处理:增液生津,如 增液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④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
表现:比正常人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象。
临床意义: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的 征象。
处理:滋阴养血,培补气液。


表现:苔白厚满布无隙,如 白粉堆积,润泽滑腻,刮之 不尽,而舌质色呈紫绛。 临床意义:为湿热秽浊极甚, 郁闭募(膜)原,病情凶险。 处理:开达膜原。


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温病学教研室
⑦白碱苔:

表现:舌苔白厚,
似如白碱。

临床意义:胃中宿
滞夹秽浊郁伏

处理:急急开泄。
叶天士:“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 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
温病学教研室
⑧白砂苔(水晶苔):

表现:白苔较厚,干 硬似砂皮,粗糙如白 砂,扪之糙涩。
临床意义:邪热迅速 化燥入胃,苔色未及 转黄,而津液已被灼 伤。 处理:通腑泄热。



白砂苔是热结胃肠的特殊表现,其特殊在于邪
热迅速化燥进入胃肠,故不能固守黄燥起刺或
焦黑起刺的舌苔才是热结肠腑的观念。这就是


欠润——邪袭肺卫 薄 干燥——表邪已解,津液已伤
白苔总结示意图
白 苔
厚 润

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犯 苔腻舌绛——湿遏热伏 苔滑腻如积粉舌紫绛——湿热秽浊郁伏膜 原 白滑苔——误用寒凉伤中,中气亏乏 白霉苔——浊偏盛,胃气衰败 白厚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白碱苔——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 温病学教研室

表现:舌苔色灰而细 腻,润泽多津,有粘 涎附着。 临床意义:温邪兼夹 痰湿内阻。常伴有胸 脘痞闷,渴喜热饮, 或口吐痰浊涎沫等。 处理:温化痰湿,兼 以清热。可用温胆汤 或黄连温胆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③灰滑苔:



表现:灰苔满布,润 泽多津,苔质光滑细 腻。 临床意义:阳虚有寒, 多伴见肢冷脉沉等。 多见于湿温病湿浊偏 盛或过用寒凉,变生 为阳虚寒湿之证。 处理:温中散寒。可 用理中丸。
(2)黄苔:
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
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
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温病学教研室
①薄黄苔

A 、薄黄不燥 —— 温邪初传 气分,热势不盛,津液未 见明显损伤; 处理:轻清宣气。


B 、苔薄黄而干 —— 气分邪 热已盛,津液受伤。
处理:轻清泄热,甘寒生 津。急用凉膈散。 温病学教研室



②黄白相兼苔:
临床意义:温邪已传 气分而卫分之邪尚未 尽解。 曹炳章:舌苔带一分 白,病亦带一分表, 必苔纯黄无白,邪方 离卫入气。


处理:宣气达表。
温病学教研室
③黄燥苔:

表现:苔黄干燥乏津,舌质红赤。
温病学教研室
(4)黑苔:
①黑苔焦燥起刺,质地 干涩苍老: 表现:舌苔干黑,中 心较厚,焦燥起刺, 糙涩无津。 临床意义:热结肠腑, 肾阴耗竭。叶天士称 其为“土燥水竭”。 处理:急下存阴,可 用三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②黑苔焦燥或焦枯:

表现:苔黑干薄无津, 燥而无刺;舌质绛而 不鲜,舌本枯萎。 临床意义:温邪久羁, 深入下焦,耗竭肾阴。 处理:育阴清热,可 用黄连阿胶汤或加减 复脉汤。
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
有如下几种:
温病学教研室

①纯绛鲜泽: 表现:舌质纯绛无 苔,荣润鲜泽。 临床意义:热入心 包。 处理:清心凉营, 如清宫汤。或安宫 牛黄丸、至宝丹类。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别:
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
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 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 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 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温病学教研室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
有常有变。

治疗上,吴有性说:白砂苔“舌上白苔,干硬 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 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方如三 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⑨白霉苔:

表现: 满舌生白衣,或生糜点,似饭粒状,
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先从咽喉而起, 继则延累满舌,甚至满口唇齿皆有白色糜点。

临床意义:秽浊太盛,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温病学教研室

⑤黄腻苔及黄浊苔:

表现:黄腻苔为黄苔满 布,板贴细腻,润泽多 津;黄浊苔为苔垢堆积 , 厚浊色黄。

临床意义:气分湿热内 蕴,多见于湿热流连气 分热偏盛或湿热俱盛。
温病学教研室

处理:

A、黄腻苔,宜辛开苦降,分解湿热,可用 王氏连朴饮。若兼毒,可予甘露消毒丹。 B、黄浊苔,苦泄邪热,化痰开结。可用小 陷胸加枳实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③遍舌黑润:

表现:满舌黑润, 无明显苔垢。

临床意义:温病兼
夹痰湿征象。

处理:温化痰饮。
温病学教研室
④舌苔干黑,舌质淡 白无华: 表现:舌苔黑而干燥, 舌质淡白而无荣泽。 临床意义:湿温病湿 热化燥传入营血,灼 伤肠络,大量便血, 气随血脱。 处理:益气摄血,可 用独参汤、参附汤等。


临床意义: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已被灼伤。
处理:辛寒清气,方用白虎汤。

若津阴耗损者,宜辛寒清气,甘寒生津,
如白虎汤合五汁饮。
温病学教研室
④老黄苔:

表现:苔色深黄,质 地苍老,如沉香色, 或金黄色,焦燥起刺, 或有裂纹。
临床意义:热结肠腑。


处理:通腑泄热,方 选三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章虚谷说:“阳明实热,舌苔必老黄色,黄兼 燥。吴鞠通亦称:舌苔老黄,肺胃受浊,气不 化津也,甚则黑色,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 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 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 俞根初:“惟黄而燥,黄而糙,乃为里热结实 之证。”

A、湿遏热伏。
B、营分邪热为气分湿 邪阻遏。 处理:先泄湿透热。
温病学教研宜泄湿以透热,
如犀角、滑石、茯苓皮、猪苓、米仁、茵
陈、黄柏之类。”

叶天士:“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
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 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
温病学教研室
⑥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处理:芳香化浊,扶助胃气。
温病学教研室
白苔的规律:

薄者主表,病属卫分。
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 润泽者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已伤,厚浊粘腻者 多兼夹痰湿秽浊。 白苔一般主表主湿,病情较轻,预后也好。 但白霉苔、白砂苔为危重证表现。 白砂苔为热结在里,白霉苔虽夹秽浊,但又主胃 气衰败,均系里证、重证。 苔白如积粉,舌质紫绛主温疫凶险之证。 温病学教研室
章虚谷:肺位至高,肺液伤,必用轻清之品,方能达肺, 若气味厚重而下走,则反无涉矣,故曰“上者上之也”。

吴坤安:“如白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 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已 少,不可汗,只宜清轻凉解肺分,如前胡、苏 子、杏仁、连翘、黄芩、薄荷、桔梗、淡竹叶 之类。”《伤寒指掌》
温病学教研室
③苔白厚而粘腻:

表现:白苔满布而较厚 , 紧贴舌面,垢腻润泽, 多粘涎附着 ,患者常吐 出浊厚涎沫。
临床意义:湿与热搏 , 浊邪上泛。多见于湿温 病湿浊阻于气分而脾湿 偏盛。 处理:开泄化湿。 温病学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