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合集下载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常用诊法PPT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一、辨常见症状
(一)辨发热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 2、气分证: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 不扬。 3、营血证:身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身热肢厥
3
身热
(二)辨汗出异常
1、无汗: a、卫分(邪郁肌表) b、营血分(汗源匮乏) 2、时有汗出(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 3、大汗: a、气分热炽 b、亡阴 c、亡阳 4、战汗(邪留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鼓邪 外出)
伤络动血,气随血脱
通舌黑润—夹痰湿 滑润舌质不红—阴寒内盛(湿温后期)
25
辨舌质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热)上炎,红绛舌初期 红舌
舌红有裂纹—心营热毒极盛
舌光红柔嫩不润—邪热已退,津液未复
26
辨舌质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绛而干燥—邪热化火,火邪劫营,营阴受伤 绛而黄白苔—营热,又有气分之邪 绛舌上粘腻—热在营血,夹痰湿 绛舌光亮无苔如镜面—胃阴衰亡 舌绛不解干枯而痿—肾阴枯涸 舌部炎症,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扩 张有关 发热,维生素缺乏,脱水
温热痉厥
章虚谷在《温热经纬》所云:“火动则风生而筋
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
风火上逆,有升无降,常度尽失。” 1、实证(如热盛痉厥) 2、虚证(如阴虚痉厥)
8
(六)厥脱
1.热厥
2.寒厥
3.亡阴
4.亡阳
9
二、辨斑疹
10
辨斑疹意义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神昏-阳明热结
烦躁不安-热郁胸膈; 阳明热盛; 气
肝经郁热
神志昏蒙-湿热酿痰 后期:神情呆钝—余热、湿、痰、瘀互结,机窍不利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一、辨常见症状
(一)辨发热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 2、气分证: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 不扬。 3、营血证:身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身热肢厥
3
身热
(二)辨汗出异常
1、无汗: a、卫分(邪郁肌表) b、营血分(汗源匮乏) 2、时有汗出(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 3、大汗: a、气分热炽 b、亡阴 c、亡阳 4、战汗(邪留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鼓邪 外出)
伤络动血,气随血脱
通舌黑润—夹痰湿 滑润舌质不红—阴寒内盛(湿温后期)
25
辨舌质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热)上炎,红绛舌初期 红舌
舌红有裂纹—心营热毒极盛
舌光红柔嫩不润—邪热已退,津液未复
26
辨舌质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绛而干燥—邪热化火,火邪劫营,营阴受伤 绛而黄白苔—营热,又有气分之邪 绛舌上粘腻—热在营血,夹痰湿 绛舌光亮无苔如镜面—胃阴衰亡 舌绛不解干枯而痿—肾阴枯涸 舌部炎症,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扩 张有关 发热,维生素缺乏,脱水
温热痉厥
章虚谷在《温热经纬》所云:“火动则风生而筋
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
风火上逆,有升无降,常度尽失。” 1、实证(如热盛痉厥) 2、虚证(如阴虚痉厥)
8
(六)厥脱
1.热厥
2.寒厥
3.亡阴
4.亡阳
9
二、辨斑疹
10
辨斑疹意义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神昏-阳明热结
烦躁不安-热郁胸膈; 阳明热盛; 气
肝经郁热
神志昏蒙-湿热酿痰 后期:神情呆钝—余热、湿、痰、瘀互结,机窍不利
温病的治法ppt课件

开 窍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清心开窍法与豁痰开窍法的鉴别】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定义:开通心窍以苏醒神志。
清心泄热 化痰透络 开闭通窍 苏醒神志 热闭——热入心包 痰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作用:开通心窍
主治:神志异常
3、开达膜原: (1)用药偏温燥; (2)辨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 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已化燥者忌用; 3、平素阴虚者慎用。
祛 湿 清 热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4、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 寒攻下。
清 营 凉 血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2、增液润肠:
注意是否兼有腑实。
3、填补真阴:
咸寒法-肝肾阴伤-程度较重-多选咸寒滋腻重浊 之品(地黄、阿胶、鸡子黄、玄参、鳖甲、龟 板)。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邪热仍盛者不宜单用本法; 2、有湿邪者应慎用,如阴伤而兼有湿邪,应化湿 不伤阴,滋阴不碍湿。
固 脱 法
2、凉血散血:
(1)凉血不忘散血;
(2)斑疹不可用提透,只宜“清化”。
3、气营(血)两清:明确病机重点之在气、营、血。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5.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 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㾦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 病。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 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 正能胜邪--“水晶㾦”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 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 邪,津气俱竭--“枯㾦”“脓㾦”
特色诊法
(五)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 青叶生地玄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六)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昏厥 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特色诊法
辨 白㾦
(四)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 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 充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 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
“红轻,紫重,黑危”
2、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
根据热性,选药遣方
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㾦。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 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内容
1.辨常见症状 2.辨斑疹与白㾦 3.辨舌 4.验齿 5.察咽喉 6.诊胸腹、切脉象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发热恶寒并见的情况: a:表证 b:里证
温病常用诊法1-辨舌课件

1、白苔小结
一般来说白苔主表、主里,病情较轻,
预后较好。
但其中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表
现,苔白厚如积粉舌质红绛或紫绛者 主温疫凶险之证,这些又当别论。
厚薄以辨邪之深浅;润燥可辨津液之
损伤程度;厚浊粘腻多夹湿痰秽浊。
2、黄 苔
主病:主里、热、实证 邪在气分为多,要结合舌质。 和白苔一样,也要注意其厚薄、
舌红苔黄厚(多于脾胃有关)
焦燥起芒刺或 腻浊
有裂纹
2、黄苔小结
黄苔:主里、属实、属热 为邪在气分的表现 素体内热者平时亦可见黄苔
3、灰 苔
黄苔与黑苔之间 主病与黄、黑苔相差不大,
可参考。
4、黑 苔
温病出现黑苔,大多由黄苔、灰
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 表现,但要结合舌质。 主病:厚主中焦,薄主下焦 实证——热毒炽盛(厚苔) 虚证——肾阴耗竭(薄苔)
的好地方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更重 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幅讨 论舌诊。舌诊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 2、了解病位的浅深 3、推断津液的存亡、脏腑之虚实 4、指导治疗
伤寒病例
舌诊的内容
1、舌苔——舌面的苔垢 2、舌质——舌泽、荣枯 3、舌态——舌的形态
实证——热入营血 虚症——胃阴、肾阴耗竭
纯绛鲜泽
热入心包 逆传心包多见 病势骤变
病程较短
舌绛而干燥
热入营血 营阴受伤较甚
多见顺传营血
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营、
血分病变。
主要从色泽和形态观察。
1、红 舌
主病:邪热亢盛或渐入营分 (卫、气分主要是舌边尖红,这
里指整个舌红)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2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温病常用诊法-舌诊

遍舌黑润: 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为温病兼夹痰 湿征象。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 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 症象。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 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 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 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2)黄苔:
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 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 质情况相结合。
薄黄苔: 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 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 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黄白相间苔: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 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 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 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苔白厚而干燥: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 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 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 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 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 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 轻,预后也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 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舌质 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 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 断病情和判断预后时应予注意。
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 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 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 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 进行鉴别。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舌、齿.

2、黄苔: 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 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 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 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 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 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 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
(3)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 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 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较 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 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 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断病情和判断 预后时应予注意。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 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3)灰滑苔:
为温病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 此种舌苔。
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 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 加以辨别。
(一)辨舌苔 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 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1、白苔 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 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 热为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苔黄腻或黄浊
湿热证湿渐化热, 蕴蒸气分的征象, 多见于湿温病湿 热流连气分的邪 热偏盛或湿热俱 盛证。
灰、黑苔
灰燥苔多从黄苔演化而来,主热盛阴伤 ; 灰而润者,多从白腻或黄腻转化而来, 主痰湿或阳虚。黑苔多在黄苔、 灰苔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温病过程中的灰、黑 苔,多主热证、实证。
灰厚而腻
灰燥苔
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 太阴风热”。
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血行流畅,邪热外透(顺); 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紫赤类鸡冠花——热毒深重的表现; 色黑——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 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 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 可救者; 黑而晦暗——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
三、注意发病季节
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不 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曾经进行过什么治疗等, 现在证则是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舌诊临床意义
辨别感邪的轻重 区别邪气的性质 了解病变的浅深 判断津液的盈亏 预测病情的顺逆
舌苔——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舌质——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温病常用诊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的
辨析 3、了解白 pei、验齿的临床意义。
温病诊治
三早: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
肝肾阴竭, 预后不良之象。
舌紫而瘀暗
扪之潮湿为温 病兼夹瘀血的 征象。其瘀血 部位常有固定 刺痛。
舌淡紫青滑
阴寒内盛, 血络瘀 滞之象。 可见温病 后期,阴损及阳, 阳气外脱,在温病 中少见。
舌态
舌体强硬:气液不足,脉络失养,动风痉厥之象。 舌体短缩:热盛动风、痰浊内阻 舌卷囊缩:病入厥阴,危重征象 舌体萎软:萎软无力、申不过齿,肝肾阴竭 舌斜舌颤:肝风内动 舌体胀大:湿热蕴毒
红舌
●温邪在卫气分,舌红局限在边舌尖部位, 罩有薄白苔;
●邪在气分舌红,多罩黄苔。 ●邪入营分,全舌质纯红无苔
舌红赤苔黄燥
气分热邪炽盛, 津液受伤之征象。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
心营热毒炽盛 的征象。
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 之却干燥无津
邪热乍退而肺胃 津液未复,或热 久津伤,津液无 源上布之征象。
镜面舌
温病后期, 邪热渐退而 胃阴衰亡之 征象
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邪热久留,肾 阴欲竭之象, 病情危重。
紫舌
紫舌比绛舌更深而暗,温病中紫 舌多从绛舌发展而来。
亦有其他原因形成的。
营血分热毒极盛 主病 瘀热内阻
实证
肝肾阴竭 虚证
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
血分热毒极盛, 常为动血或动风 之先兆。
舌体卷曲
舌体短缩 舌体胀大
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 高出皮肤,望之斑 斑如锦纹,抚之不 碍手,压之不退色。
疹:形如粟米、高 出皮肤,呈琐细小 粒抚之碍手
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胃热炽盛, 内迫营血, 从肌肤外发
病位:胃(深)
疹:风热郁肺,内窜 营血,从肌肤血络而 出
病位:肺(浅)
温病兼夹 痰湿内阻
阳明腑实而阴 液大伤之征 象。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为气血虚亏,气随血脱的征象。常见于湿 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大量 便血之证。
辨舌苔小结
主要观察苔的颜色、干润、形状。 薄白苔邪尚轻浅;黄厚苔为病情加重,病 位较深;苔厚腻为湿热性质的温病;黄 燥苔为温热性质的温病;润为津液尚存; 干燥焦裂为津液亏损。 苔由白 黄 灰 黑 病邪逐渐深入,病情渐次加重,反之 则病邪外透 ,病情好转。
舌尖红赤起刺
见于红绛舌的 早期,为心营 之热初起或为 心火上炎之征 象。
纯绛鲜泽
热入心包 典型舌象
舌绛而干燥
热入营血,营 阴受伤较甚 一 般顺传营血多 见,相对上一 项病程较长, 阴伤较甚
舌绛而有黄白苔
邪热初传营 分,气分之 邪未尽。
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热在营血而兼挟痰 湿秽浊之气,此时 易发生痰浊蒙蔽心 包之证。
口渴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腹、四肢 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介绍。 温病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如舌诊、辨斑疹、 白pei以及神志异常、动风痉厥等作为重 点介绍。
舌苔白腻而质红绛
为湿遏热伏的征象。 一般属于气分病变, 邪热入营又兼气分湿 邪未化也可见。
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
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 征象, 证多凶险。
白霉苔
主秽浊之气上泛, 胃气衰败,多见 于温病后期,预 后较差。
白苔小结
一般来说白苔主表、主里,病情较轻, 预后较好。 但其中白砂苔、白霉苔却为 危重证表现,苔白厚如积粉舌质红绛或 紫绛者主温疫凶险之证,这些又当别论。 厚薄以辨邪之深浅;润燥可辨津液之损 伤程度;厚浊粘腻多夹湿痰秽浊。
舌苔
tongue coating
苔色 白 黄 灰黑
苔质
厚薄 润燥
舌苔薄白舌边尖略红
欠润
干燥
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 ➢ 多见于风温初起
表邪未解,津液受伤 ➢ 上证加重,但仍在卫分 ➢ 素体阴虚,感受风热 ➢ 秋燥初起
舌苔白厚
腻
燥
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多见于湿温病中, 邪在气分,湿浊偏重
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 肺气受伤不能布化津液。
黄苔
主病:主里、热、实证 邪在气分为多,要结合舌质。 和白苔一样,也要注意其厚薄、润燥、或 兼不兼白苔等情况
舌苔黄白相兼
为邪热初传气 分,卫分证未 罢;邪热入于 少阳亦可见到。
苔黄
不燥
干燥
邪热初入气分, 热邪未盛,津伤 不重
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热结肠腑, 阳明腑实 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