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人类学导论(ppt 63页)
合集下载
饮食文化ppt

• 对于仇恨的对象,中国人往往会说“恨不 得食其肉,寝其皮”,所以岳飞诗中就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在“吃人”的旧社会,地主老财“吃人不 吐骨头”,解放后“饮恨合冤”的劳动人 民在土改中,就“吐苦水”、“尝”到了 革命胜利带来的果实。
• 上述这种以“吃”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象征客观事 物的语言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兵叫做“吃粮”, 出家叫做“吃斋”,改革要打破“铁饭碗”。只 有不怕“吃苦”、“吃亏”,才能“吃得开”。 对方软硬不“吃”,你就会“吃”力不讨好。假 如你与他“对胃口”,那你就会“有甜头”。假 如你以为“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到时候 你得“吃哪家饭,念哪家经”,那时候你才是 “吃了茶,粘了牙;吃了酒,粘了手”,所以 “吃不准”的事你不能干,不然,就会落得个 “吃不了,兜着走”。
五、中国的筷子文化
• 现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三种:(1)欧美 和北美一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 (2)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一用 筷。(3)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 一以手抓食。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勺子喝 汤。但在电视剧《大长今》里,就会发觉 韩国人用勺子吃饭、喝汤,只用筷子夹菜。 至于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饭又喝汤,据说 勺子只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没有传到日 本。
2)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 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 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 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 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 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 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 发展规律的。
• 《韩非子· 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 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 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 之原料。 •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 古人云:“箸为梜提”而梜从木,这又一次旁证 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 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 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第五章 营养人类学【52页】

物 质。
2024/9/7
31
❖ (B)水溶性维生素 ❖ 水溶性维生素有多种,本节只介绍几种B族
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C等。
❖ a.维生素B1(硫胺素) ❖ (a)生理功能: ❖ I.代 谢 分 解 糖 类 以 提 供 能 量 ;
II.增 强 肌 肉 和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 III. 止 痛 ; IV.提 高 学 习 能 力。
第五章 营养人类学(Nutritional Anthropology)
❖
定 义 :营 养 人 类 学 是
营养科学与人类学相结合
所形成的边缘学科。这个
学科研究与人类营养状态
有密切关系的人类学现象。
❖ 1.营养科学基础
❖ (1).热能
❖ 单 位--千 卡(Kcal),为 一 升 时 所需的热量
海产品。
2024/9/7
23
❖ (B)碘 ❖ a.生理作用: ❖ 有 助 于 甲 状 腺 产 生 甲 状 腺 素,以 控 制 新 陈 代
谢,维 持 正 常 的 生 长 发 育。
❖ b.缺乏: ❖ 甲状腺肿,新陈代谢下降导致昏睡、懒散、疲乏、体
重增加。
❖ c.过量:甲状腺疾患。
❖ d.来源: ❖ 含碘食盐、海产、肉类、种于含碘土壤的水果和蔬菜。
❖
d.来源:全 麦 面 粉 、 谷 类 及 其 制 品 , 牛 奶 、 蛋 、 肉 类 ; 坚 果 , 尤 其 是 巴 西 果 ; 豆 类 ;贝 类 和 鸡 等。
2024/9/7
21
❖ F.微量元素 ❖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锌、碘、铬、硒、铜、氟、锰、
钒、钴、硫、钼等。
❖ (A)锌 ❖ a.生理作用: ❖ (a)为许多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的酶所必需;
2024/9/7
31
❖ (B)水溶性维生素 ❖ 水溶性维生素有多种,本节只介绍几种B族
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C等。
❖ a.维生素B1(硫胺素) ❖ (a)生理功能: ❖ I.代 谢 分 解 糖 类 以 提 供 能 量 ;
II.增 强 肌 肉 和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 III. 止 痛 ; IV.提 高 学 习 能 力。
第五章 营养人类学(Nutritional Anthropology)
❖
定 义 :营 养 人 类 学 是
营养科学与人类学相结合
所形成的边缘学科。这个
学科研究与人类营养状态
有密切关系的人类学现象。
❖ 1.营养科学基础
❖ (1).热能
❖ 单 位--千 卡(Kcal),为 一 升 时 所需的热量
海产品。
2024/9/7
23
❖ (B)碘 ❖ a.生理作用: ❖ 有 助 于 甲 状 腺 产 生 甲 状 腺 素,以 控 制 新 陈 代
谢,维 持 正 常 的 生 长 发 育。
❖ b.缺乏: ❖ 甲状腺肿,新陈代谢下降导致昏睡、懒散、疲乏、体
重增加。
❖ c.过量:甲状腺疾患。
❖ d.来源: ❖ 含碘食盐、海产、肉类、种于含碘土壤的水果和蔬菜。
❖
d.来源:全 麦 面 粉 、 谷 类 及 其 制 品 , 牛 奶 、 蛋 、 肉 类 ; 坚 果 , 尤 其 是 巴 西 果 ; 豆 类 ;贝 类 和 鸡 等。
2024/9/7
21
❖ F.微量元素 ❖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锌、碘、铬、硒、铜、氟、锰、
钒、钴、硫、钼等。
❖ (A)锌 ❖ a.生理作用: ❖ (a)为许多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的酶所必需;
中国饮食保健学导论PPT(完整版)

C、寓医与食,重视烹调方法对药膳的影 响;
D、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评价药膳 在食养和食疗上的作用。
四、中国饮食保健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1、中国饮食保健学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 分支;
2、中国饮食保健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传统 医学学科门类的一个空白;
3、中国饮食保健学的建立,更好地反映了传 统医学中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三、相关概念 1、食补 利用饮食物来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津液和肾 精,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食补的方法:清补、平补、滋补、峻补、温补、 缓补等。 避免盲目进补或滥补。如人参等。
2、食忌 又称饮食禁忌、忌口、禁口,是指根据养生或
食疗的需要,避免或禁止食用某些与养生或食疗不 利的饮食物,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几点说明: A、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之一; B、强调对食物认识的两点论——宜忌观; C、是有条件的; D、内容丰富:发物禁忌、体质禁忌、疾病禁忌、 食物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时令禁忌等。
物,通过烹调加工,制作成具有食养或食疗作用的 美味佳肴,属于中国饮食保健学研究的范畴。 2、药膳的种类
主要是指烹调食品,如汤、羹、粥、菜肴、 面点等。此外,从广义药膳的概念出发,还包括了 茶、酒、汁、蜜饯食品、糖果等食品。
3、药膳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A、坚持以食物为主,以实用(食用)为 前提;
B、配伍中药的选择,应以“食用”和 “安全”为前提;
▪ (3)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篇》指出“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 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 气。” 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 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 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 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 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 一大发现,它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 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 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 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 面的膳食指南,在世界上都有着较 为广泛的影响etic Healthcare
D、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评价药膳 在食养和食疗上的作用。
四、中国饮食保健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1、中国饮食保健学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 分支;
2、中国饮食保健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传统 医学学科门类的一个空白;
3、中国饮食保健学的建立,更好地反映了传 统医学中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三、相关概念 1、食补 利用饮食物来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津液和肾 精,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食补的方法:清补、平补、滋补、峻补、温补、 缓补等。 避免盲目进补或滥补。如人参等。
2、食忌 又称饮食禁忌、忌口、禁口,是指根据养生或
食疗的需要,避免或禁止食用某些与养生或食疗不 利的饮食物,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几点说明: A、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之一; B、强调对食物认识的两点论——宜忌观; C、是有条件的; D、内容丰富:发物禁忌、体质禁忌、疾病禁忌、 食物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时令禁忌等。
物,通过烹调加工,制作成具有食养或食疗作用的 美味佳肴,属于中国饮食保健学研究的范畴。 2、药膳的种类
主要是指烹调食品,如汤、羹、粥、菜肴、 面点等。此外,从广义药膳的概念出发,还包括了 茶、酒、汁、蜜饯食品、糖果等食品。
3、药膳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A、坚持以食物为主,以实用(食用)为 前提;
B、配伍中药的选择,应以“食用”和 “安全”为前提;
▪ (3)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篇》指出“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 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 气。” 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 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 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 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 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 一大发现,它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 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 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 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 面的膳食指南,在世界上都有着较 为广泛的影响etic Healthcare
第四章 饮食人类学导论课件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沃尔夫在其代表作《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开宗 明义:旧式人类学很少关注1492年以来不同文化相互作用 的主要动力,这些动力驱使欧洲迈入了商业扩张和工业资 本主义,而这些人类学家试图勾勒的文化关联只有在政治 经济学当中才能比较清晰。 • 这一研究领域也影响到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人 类学对食物尤其对来自“新世界”的那些软性麻醉食品— —比如胡椒、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乃至全球传 播过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沃尔夫的这一主张。 • 通过追踪这些物质在地域之间的贸易与流动,人类学 家将对内部社区的观察与外部资本主义的渗透结合起来, 强调外在力量的碰撞以及内部社区在这种碰撞中的适应性 变化和发展。 • •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甜味、权力之间的关系是透过“文化”中的“意义” 来体现的。西敏司区分了两种意义: • 一是“内在意义”(inside meaning),即“内在于社 群的仪式和日常活动,体现于进餐或吃食的场景,以及社会 群体自身——特定食物对于人们的预期而言所具有的内在 意义” • 二是“外在意义”(outside meaning), 即社会表现为 一个整体,特别对于那些社会支配者的消费,以及针对那 些消费参与者们迅速增加产生的意义,并与消费相关的这 些意义相关的必需的合法性,强调的是意义和社会支配权 力的关系。 • 西敏司的研究富有启发性:食物被赋予“意 义”,“意义”获得的背后是丰富的历史沉积和权力关系, 文化的偏好和分类体系总是带有复杂的权力配置。 •
(1) 饮食文化与饮食行为
看起来很复杂的饮食文化满足的却是人类饮食的本能 需要。在满足人的饮食的自然需要过程中,饮食文化得以 发展,饮食文化的内涵得以丰富。 •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经过不断的传承,饮 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即文化的形式超过了本质的本能 需要,而成为人类生活的重心。 • 饮食人类学所研究的饮食文化,远不只是为满足人的基 本需要的那种饮食文化,而是自有了一整套的文化体系和 象征意义。 • 在人类学看来,所有的食物都充满了意义,所有的 饮食行为都有其研究价值,同时,也就都成为饮食人类学 的研究对象。 •
世界饮食文化PPT课件

2021/3/9
授课:XXX
6
• 由于受到早期移民(英国清教徒及美国拓荒者)的影响, 传统的美国菜就如同传统的美国佬,它的特色是“粗狂实 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食物保 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 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除了少部分的 地方菜肴),没有太多的花俏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都 能吃下肚里,痛痛快快、实实在在地吃个饱。美国食物的 主要结构是一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状,最主要的一是牛 肉,二是鸡、鱼,三是猪、羊、虾,四是面包、马铃薯、 玉米、蔬菜。
2021/3/9
授课:XXX
1
• 中餐,注重口感和味道。但是往往忽略了根本的营养。中 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 “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 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 “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2021/3/9
授课:XXX
8
• 德国人饮食有自己的特色。德国人多属日尔曼族,爱好 “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费量达66千 克,居世界首位。德国人爱吃猪肉,也喜欢自己养猪。在 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尽管区内处处是高楼大厦,然而 居民都在大楼之间辟出一个个养猪场,每年都雇佣屠夫宰 杀自家养的猪,一家人吃上大半年。由于偏爱猪肉,大部 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酸卷 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一只猪后腿代替香肠 及火腿。除了猪肉,德国人均面包消费量也高居世界榜首, 每人每年要吃掉80千克面包。
• 日本人普遍爱食用生鱼,因而盖着生鱼片的寿司是日本国内最流行的 食物。
中外饮食文化(课堂PPT)

敖包
11
12
13
14
15
一、传统年节食俗 泼水节
• 泼水节(浴佛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 泼水节为傣族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 4 月 13 日至 4 月 15 日 之间。
• 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 推。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 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一部 分。
一、传统年节食俗
(三)清明节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 • 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踏青节。
民俗形成的原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
民族和宗教 信仰因素
2.1 中国饮食民俗
一 传统年节食俗 二 居家日常食俗 三 人生礼仪食俗 四 宗教信仰食俗 五 少数民俗食俗
六 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
一、传统年节食俗
一、年节 (一)年节的含义 • 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
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 • 我国年节的种类众多。
(三)清明节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 • 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踏青节。
一、传统年节食俗
(三)清明节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 • 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踏青节。
一、传统年节食俗
✓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冷节、禁烟节,时间距冬至 105 天,也就是距清 明不过1~ 2 天。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章饮食科学PPT课件

美国的肥胖者,体重超标和肥胖的高流行成了一个社会高度关
注的问题,因为多余的身体脂肪会导致更高的过早死亡风险,2
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胆囊
疾病、呼吸功能障碍、痛风、关节炎以及某些癌症也与肥胖相
关。
《2005美国膳食指南》忠告大家:你可能吃了足够的食物,但
是这些食物并不一定能给你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以保持你的身
29.09.2020
21
五畜为益
– 指适量地食用动物性食物原料,对人体健康特别 是机体的生长有很大的补益。
– 它强调必须食用肉、乳、蛋类食品,但是又只能 适量食用,把它们作为一类副食品,不能与主食 品五谷颠倒、过度食用,以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体 需要、促进其健康发展。
29.09.2020
22
五菜为充
29.09.2020
31
美国人口膳食指南——2005年
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建议来增进健康,并通过饮食 和体育运动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生几率。
内容包括9个部分:1、在所需热量内保证充足的营 养素;2、体重控制;3、体育锻炼;4、鼓励的食品 种类;5、碳水化合物;6、维生素;7、钠和钾;8、 饮酒;9、食品安全。
29.09.2020
9
中国人认为:人是有机体,是由精、气、神构成的。 气,虽然无形却是核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 精,由气化而生,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具有生命活力的 有形物质,构成人的肌肤、骨骼、毛发、血液和脏腑 等;神,是整个生命的外在表现,包括人的面色、眼 神、言语、反映和肢体活动等。人最重要的是无形的 气,而不是由精组成的肌肤、骨骼等各部分有形之物。 认识人自身的方法,不是通过解剖各部分来认识,因 为一旦解剖就将丧失气,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质,而必 须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其整体功能来认 识。
饮食文化概论说课课件

美食旅游
跨国连锁餐厅通过品牌全球化战略,将本国特色美食推向世界各地,如美国的麦当劳、日本的寿司等。
品牌全球化
跨国连锁餐厅实行标准化管理,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食品质量、服务水平一致,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用餐体验。
标准化管理
跨国连锁餐厅在推广本国特色美食的同时,也注重与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推出适合当地口味的改良菜品,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饮食文化,可,通过品尝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促进交流
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烹饪方式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健康养生
饮食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业、食品加工业、农业等,促进经济发展。
新西兰饮食文化
新西兰菜融合了欧洲和新移民的口味偏好,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新西兰菜以海鲜为主打食材,如鱼、龙虾和贝类等,同时也注重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使用。新西兰菜的口味多样,从清新的海鲜到浓郁的烤肉都有。
03
中国饮食文化
以甜味为主,注重刀工和烹饪技巧。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清炖蟹粉等。
苏菜
闽菜
墨西哥饮食文化
03
墨西哥菜以其辣味和丰富的香料使用而著名。墨西哥菜常用辣椒、番茄、洋葱等食材,烹饪方式包括烤、炖和煮等。墨西哥菜还以其玉米制品如玉米饼和玉米粽子而著名。
非洲饮食文化特点
非洲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天然和健康,烹饪技巧独特,口味浓郁。非洲各国菜系各有特色,如埃塞俄比亚菜、摩洛哥菜等。
埃塞俄比亚饮食文化
经济发展
饮食文化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烹饪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起源与形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跨国连锁餐厅通过品牌全球化战略,将本国特色美食推向世界各地,如美国的麦当劳、日本的寿司等。
品牌全球化
跨国连锁餐厅实行标准化管理,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食品质量、服务水平一致,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用餐体验。
标准化管理
跨国连锁餐厅在推广本国特色美食的同时,也注重与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推出适合当地口味的改良菜品,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饮食文化,可,通过品尝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促进交流
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烹饪方式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健康养生
饮食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业、食品加工业、农业等,促进经济发展。
新西兰饮食文化
新西兰菜融合了欧洲和新移民的口味偏好,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新西兰菜以海鲜为主打食材,如鱼、龙虾和贝类等,同时也注重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使用。新西兰菜的口味多样,从清新的海鲜到浓郁的烤肉都有。
03
中国饮食文化
以甜味为主,注重刀工和烹饪技巧。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清炖蟹粉等。
苏菜
闽菜
墨西哥饮食文化
03
墨西哥菜以其辣味和丰富的香料使用而著名。墨西哥菜常用辣椒、番茄、洋葱等食材,烹饪方式包括烤、炖和煮等。墨西哥菜还以其玉米制品如玉米饼和玉米粽子而著名。
非洲饮食文化特点
非洲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天然和健康,烹饪技巧独特,口味浓郁。非洲各国菜系各有特色,如埃塞俄比亚菜、摩洛哥菜等。
埃塞俄比亚饮食文化
经济发展
饮食文化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烹饪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起源与形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加速加深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有益于中华民族传统饮 食文化的弘扬,也是在各种学科中凸显中国特色、中国学 问的一个重要部分
• 饮食人类学是从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去探讨研究饮食行为 和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在中国,饮 食人类学研究才刚刚开始,其研究内容有待开拓,理论和 研究方法等还不成熟。因此对人类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基本 问题的研究,包括研究起源与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等,尤为迫切。
对被研究对象所作的解释进行再解释,可以找到这种隐含
于食物中的文化结构和符号象征意义,以便我们更为有效 地解释饮食行为与饮食现象。
• 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在功能上 及表象上对人类的生存和演变做了最为“形而下”的表述、 表达和演绎。而且,其中也包含着深邃的“形而上”的哲
理、规律和逻辑关系。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研究还包括: 库欣(Frank Hamilton Cushing)关于祖尼人谷类食物的专论 博厄斯(Franz Boaz)对夸扣特(Kwakiutl)印第安人鲑鱼食谱的详
尽记述 1957年,科德尔(Helen Codere)以博厄斯的记录为基础, 展开对
于烹调鲑鱼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阶层的分析
• 正像人类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食物是社会关系的象征, 例如在婚宴、礼品、宴席、宴会、等各种仪式中的食物; 食物是阶级、阶层、等级、层次、身份等的一种象征符号; 食物还隐喻着一种文饮食人类学
•
食物和饮食的研究的确需要运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
去理解、把握和解释,尤其是像格尔兹的“深描”方法,即
• 80年代,古迪(Jack Goody)的《烹饪、菜肴与阶级: 一项比较社会学的研究》一书标志着人类学对食物研究的 转向,将特定的食物体系作为独立的文化表述范式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 此后,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延伸至更大的社会领域,比如政 治经济价值的创造、象征价值的建立以及社会对记忆的塑造。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
生态学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关注人们在采集食
物时策略性地选择那些在单位时间里能给身体带来最大热
量的食物, “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马歇尔·萨林斯著,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9—81]在这方面做了有
• (1)对社交指标的了解,如赠礼、酒席及宴会,这部分的 研究以阿帕杜莱(Appadurai)、哈里斯、阿诺特(Arnott) 等人为代表;
• (2)对社会身份及身份象征的探讨,这部分的研究以古迪、 西敏司、萨林斯等人为代表;
• (3)对建构民族及文化身份认同的解读,这部分的研究以 特尔(Ohnuki-Tierney)、萨顿(Sutton)、怀尔克(Wilk) 等人为代表。
• 对食物供给与季节性仪式、食物供给与战争爆发的周期性、 食物资源的周期性与协作性关系的研究,则加深了对族群和跨 族群文化交流的理解。
• 理查兹(Audrey Richards)的民族志《南罗得西亚的土地、 劳动力与日常饮食》延续了这一领域的模式化研究,关注食物 的生产、准备、交换、偏好、象征、消费等。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 对食物进行现代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是英国的约翰·伯 内特(John Burnett)和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们从20世 纪50年代开始研究食物以及进食的社会意义。
• 60年代后期德国的维格尔曼在德语地区进行饮食人类 学研究,并在饮食与工业社会的关系分析上有所突破。
• 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洁净与危险》中,从动物 的基本分类原则上来确定宗教仪式中的牺牲以及食品在文 化观念中的分类系统,从而明确给出动物作为食物的区分 原则和关系。
以对“食物的传记与世界过程”为研究特色,最初受到了人类学对
某种单一商品(包括食材、作物及其加工后的产品)研究的启发
饮食人类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沃尔夫(Eric Wolf)[埃里克·沃尔夫著,欧洲
与没有历史的人民[M],赵丙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1页]和西敏司[西敏司著,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
地位[M],王超、朱健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3—14]开
创的政治经济学派在饮食人类学中同样有着重要地位。这一学派
第一节 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对象
•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
1888年,《美国人类学家》杂志第1卷第3期中就有马勒里 (Garrick Mallery)的论文《礼仪与进餐》
1889年,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在闪米特宗教的 系列讲座中有一个重要的章节就是关于食物
第一章:饮食人类学导论
引言:从民以食为天到饮食人类学
• 饮食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与传承形式之一,长期以来 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 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 包括人种、族群、区域、政治、经 济、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 借以对文明 形态和文化形式进行分析。
• 今天我们讨论饮食人类学问题, 或者提倡进行这方面的 探索研究,主要是看到饮食这一文化对民族认同的心理契 合和社会结构分析的学术意义。
• 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明和彪炳于是的饮食文化,在 食品烹饪、美食、养身、调理等方面堪称世界典范。[赵 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1]然而,对食物文化体系方面的学科性研究,比 如饮食人类学、饮食民族学、饮食社会学、饮食的认同研
究等却相对薄弱
引言:从民以食为天到饮食人类学
价值的研究。他以非洲的布须曼人和澳大利亚土著的食物
系统为例进行阐释,强调土著食物系统中“对物质需求的
节制俨然规约:它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要素, 表现在经济
的各个方面”
饮食人类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 对于饮食人类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张展鸿教授[张展鸿,饮 食人类学[M],载招子明、陈刚主编:人类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归纳为三大主题:
• 饮食人类学是从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去探讨研究饮食行为 和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在中国,饮 食人类学研究才刚刚开始,其研究内容有待开拓,理论和 研究方法等还不成熟。因此对人类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基本 问题的研究,包括研究起源与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等,尤为迫切。
对被研究对象所作的解释进行再解释,可以找到这种隐含
于食物中的文化结构和符号象征意义,以便我们更为有效 地解释饮食行为与饮食现象。
• 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在功能上 及表象上对人类的生存和演变做了最为“形而下”的表述、 表达和演绎。而且,其中也包含着深邃的“形而上”的哲
理、规律和逻辑关系。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研究还包括: 库欣(Frank Hamilton Cushing)关于祖尼人谷类食物的专论 博厄斯(Franz Boaz)对夸扣特(Kwakiutl)印第安人鲑鱼食谱的详
尽记述 1957年,科德尔(Helen Codere)以博厄斯的记录为基础, 展开对
于烹调鲑鱼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阶层的分析
• 正像人类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食物是社会关系的象征, 例如在婚宴、礼品、宴席、宴会、等各种仪式中的食物; 食物是阶级、阶层、等级、层次、身份等的一种象征符号; 食物还隐喻着一种文饮食人类学
•
食物和饮食的研究的确需要运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
去理解、把握和解释,尤其是像格尔兹的“深描”方法,即
• 80年代,古迪(Jack Goody)的《烹饪、菜肴与阶级: 一项比较社会学的研究》一书标志着人类学对食物研究的 转向,将特定的食物体系作为独立的文化表述范式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 此后,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延伸至更大的社会领域,比如政 治经济价值的创造、象征价值的建立以及社会对记忆的塑造。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
生态学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关注人们在采集食
物时策略性地选择那些在单位时间里能给身体带来最大热
量的食物, “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马歇尔·萨林斯著,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9—81]在这方面做了有
• (1)对社交指标的了解,如赠礼、酒席及宴会,这部分的 研究以阿帕杜莱(Appadurai)、哈里斯、阿诺特(Arnott) 等人为代表;
• (2)对社会身份及身份象征的探讨,这部分的研究以古迪、 西敏司、萨林斯等人为代表;
• (3)对建构民族及文化身份认同的解读,这部分的研究以 特尔(Ohnuki-Tierney)、萨顿(Sutton)、怀尔克(Wilk) 等人为代表。
• 对食物供给与季节性仪式、食物供给与战争爆发的周期性、 食物资源的周期性与协作性关系的研究,则加深了对族群和跨 族群文化交流的理解。
• 理查兹(Audrey Richards)的民族志《南罗得西亚的土地、 劳动力与日常饮食》延续了这一领域的模式化研究,关注食物 的生产、准备、交换、偏好、象征、消费等。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 对食物进行现代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是英国的约翰·伯 内特(John Burnett)和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们从20世 纪50年代开始研究食物以及进食的社会意义。
• 60年代后期德国的维格尔曼在德语地区进行饮食人类 学研究,并在饮食与工业社会的关系分析上有所突破。
• 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洁净与危险》中,从动物 的基本分类原则上来确定宗教仪式中的牺牲以及食品在文 化观念中的分类系统,从而明确给出动物作为食物的区分 原则和关系。
以对“食物的传记与世界过程”为研究特色,最初受到了人类学对
某种单一商品(包括食材、作物及其加工后的产品)研究的启发
饮食人类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沃尔夫(Eric Wolf)[埃里克·沃尔夫著,欧洲
与没有历史的人民[M],赵丙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1页]和西敏司[西敏司著,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
地位[M],王超、朱健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3—14]开
创的政治经济学派在饮食人类学中同样有着重要地位。这一学派
第一节 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对象
• (一)饮食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
1888年,《美国人类学家》杂志第1卷第3期中就有马勒里 (Garrick Mallery)的论文《礼仪与进餐》
1889年,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在闪米特宗教的 系列讲座中有一个重要的章节就是关于食物
第一章:饮食人类学导论
引言:从民以食为天到饮食人类学
• 饮食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与传承形式之一,长期以来 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 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 包括人种、族群、区域、政治、经 济、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 借以对文明 形态和文化形式进行分析。
• 今天我们讨论饮食人类学问题, 或者提倡进行这方面的 探索研究,主要是看到饮食这一文化对民族认同的心理契 合和社会结构分析的学术意义。
• 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明和彪炳于是的饮食文化,在 食品烹饪、美食、养身、调理等方面堪称世界典范。[赵 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1]然而,对食物文化体系方面的学科性研究,比 如饮食人类学、饮食民族学、饮食社会学、饮食的认同研
究等却相对薄弱
引言:从民以食为天到饮食人类学
价值的研究。他以非洲的布须曼人和澳大利亚土著的食物
系统为例进行阐释,强调土著食物系统中“对物质需求的
节制俨然规约:它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要素, 表现在经济
的各个方面”
饮食人类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 对于饮食人类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张展鸿教授[张展鸿,饮 食人类学[M],载招子明、陈刚主编:人类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归纳为三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