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临洮县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时将 尿 素和 磷 酸二 铵 各 10k /m 混合 后撒 入 播 种沟 内 作 5 gh 种肥 。 剩 切块 可 以 密 播 于地 头 , 备补 苗 。 播 以 墒情 好 的地 块
可 于播 后 进 行覆 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 于增 温 保 墒 。 意 及 时放 苗 , 利 以 注 以
于提 前上 市 。
5 0倍 液 , 7 %百 菌清 可 湿性 粉 剂 6 0倍 液 喷 雾 防治 ; 0 或 5 0 晚 疫病 发病 初 期 用 5 %宝大 森可 湿性 粉 剂 6 0倍液 进 行喷 雾 8 0 防治, 每隔 7d喷药 1 , 防 2 3次 。 地 下害 虫蛴 螬危 害 次 连 ~ 对 较 重的地 块 , 可将 5 %辛 硫磷 乳剂 37 gh 对水 9 0 . k /m 5 0奴 喷 于 3 5k 7 g油 渣配 成毒 饵 撒 入垄 沟 诱 杀防 治 : 虫 用 5 %的 蚜 0 辛硫 磷乳 剂 1 0 0倍液 叶面 喷雾 防治 。 后 一次 用药 时 间必 0 最
5 病 虫 害 防 治
旱 作 区 选 用 抗 旱 、 产 的优 良 品 种 渭 薯 1号 、 薯 8 丰 渭 号 、 薯 3号 、 陇 陇薯 5号等 , 高寒 阴湿 区 及 水 川 区选 用大 在
病虫 害 以农 业防 治 为主 , 学 防治 为辅 , 化 尽量 不施或 少 施 农药 。 铃 薯 早疫 病 发病 初 期 用 6 %杀 毒 矾 可 湿性 粉 剂 马 4
选 择土 壤肥 沃 、 质深 厚 、 松 的川 地 、 田地 , 茬 以 土 疏 梯 前
小麦、 米、 类、 玉 豆 药材 为 宜 , 连作 和其 他 茄科 类作 物 茬种 忌
植。 前茬 作物 收后 要及 时 深耕 晒 垡 , 雨蓄 墒 , 纳 耙耱 保 墒 , 川
盐源县马铃薯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

3 . 5 播 种 方 法
均 气温 l 2 . 5℃, 年降 雨量 8 0 0mm左 右 , 干 湿季 分 明 , 年 日照
时 数 26 0 0h , 日照充 沛 , 垂 直差 异明 显 , 昼夜 温 差大 , 是 优质
现 代农 业 科技
2 0 1 5年 第 3期
园艺学
盐 源县 马 铃薯 标 准化 高产 栽 培 技 术
余秋 林
( 四川 省 凉 山 彝 族 自治 州 盐 源 县 农 业 和科 学 技 术 局 。 四 川盐 源 6 1 5 7 0 0 )
摘 要 从 品 种 选择 、 种 薯选择 、 播种、 田间管 理 、 病 虫 害防治 、 适 时采 收等 方 面介 绍 了马铃 薯标 准化 高产 栽培 技 术 . 以供 马铃 薯 种植 户 参考。 关键 词 马铃 薯 ; 高产栽 培技 术 ; 四川 盐 源 中 图分 类号 ¥ 5 3 2 . 0 4 . 7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5 ) 0 3 — 凉 山 彝族 自治 州 西 南 部 , 青 藏 高原
东南缘 。 地理 坐标北 纬 2 7 。 7 一 2 8 。 1 7 , 东经 1 0 0 。 4 2 ~ 1 0 2 。 2 。 东 西长 1 0 3 k m, 南北宽 约 1 0 0 k m。 全 县可耕 地 面积 8 . 4万 h m , 常 年 粮 食作 物播 种面 积 5万 h m 2 , 海拔 2 0 0 0 m 以上 的高 寒 山区 占全 县幅 员 面积 的 9 O %。 盐源 县 属西 南季 风气 候 。 年 平
或 疏 松深 厚 的 土 质条 件 下 , 一 般 播 种深 度 8 ~ 1 0 e m。 播 种 时 切 块 的 种薯 切 面 向 下 , 出苗 较 快 。 土 质 过黏 或 雨 水 过 多 , 可
滇东高原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

滇东高原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摘要介绍了低纬度高海拔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包括茎尖剥离、组培苗生产、原原种生产、种薯生产等内容,以期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滇东高原中图分类号s532.0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5-0105-02云南省会泽县地处滇东高原,大部分耕地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冷凉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生态环境良好,风速大,传毒昆虫少,不易迁飞,是生产马铃薯的理想之地。
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大、产量高、品质好,一年四季都有种植,2008年种植面积4万公顷,为我国南方马铃薯重要产区。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和多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了原原种生产网室2 600m2、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万公顷,采用“茎尖剥离→组培苗→原原种→一级原种→二级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商品薯”的流程繁殖种薯,推广三季串换轮作方式留种(即冬作马铃薯所产块茎为秋作马铃薯作种薯,秋作马铃薯所产块茎为翌年春作马铃薯作种薯,春作马铃薯所产块茎又为冬作马铃薯作种薯,如此循环),2008年向西南地区供应脱毒种薯30t,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将多年探索出的一套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供同类地区参考。
1茎尖剥离1.1热处理将马铃薯发芽块茎置入37℃光照培养箱中,在光照度为2 000lx 条件下每天光照12h,处理28d,使病毒钝化,以利于脱出病毒。
1.2取材与消毒剪取处理后的块茎芽,用清水漂洗30min后剥去大叶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过程为:用75%酒精浸泡15s后用无菌水洗2次,每次5min,再用0.1%氯化汞浸泡8~10min(或用5%次氯酸钙浸泡20min后用无菌水洗3~5次,每次5min),放入已灭过菌的培养皿里待用。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1)详解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一、概述(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马铃薯适合于地势高燥、土松地肥、土层深厚。
易于排灌的沙质土壤种植。
全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1300-1400度。
春播应防晚霜的冻害,在10厘米地温稳定在7-8度(3月上旬)即可播种。
秋播应躲避高温闷热天气。
当气温高于28度时,应用小水勤浇来降低地温。
为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一般连续种植3年时,应搞好轮作换茬,可与粮、棉、菜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
二、马铃薯的生物学特征(一)马铃薯的植物学特征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可分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地上部分有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地下部分有根、匍匐茎和块茎。
1、根:马铃薯只在主茎的基部紧靠芽眼的部分产生吸收根系和不定根,这些根深度可达到70厘米,水平伸展30厘米左右。
2、茎:马铃薯的茎主要由主茎和块茎构成。
(1)主茎:主茎是由块茎芽眼中抽生出来的枝条所形成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茎高50-100厘米。
早熟品种的茎杆细小,中晚熟品种茎杆高大。
(2)块茎:块茎就是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马铃薯(洋芋),块茎是茎的变态。
块茎的颜色、形状因品种而异。
3、叶: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颜色较浓。
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奇数羽状叶4、花:马铃薯的花瓣呈五角形,一般呈黄绿色或灰黄色。
早熟品种花数少,有的品种只现蕾不开花,中晚熟品种的花序多,花期长。
5、果:马铃薯的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每个果内含种子80-300粒。
马铃薯种子休眠期长,当年发芽率低,种子的寿命可保持10年以上。
马铃薯种子也能繁殖后代。
(二)马铃薯的生育周期1、发芽期:从块茎上的芽开始萌发到幼苗出土是马铃薯的发芽期。
发芽期的生长以地下主茎生长为主,是马铃薯扎根、结薯、保证后期茎叶健壮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构成产量的基础。
块茎萌发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主要由种薯本身提供,因而对大一点的种薯块,大家经常说母肥儿壮。
2、幼苗期:从幼苗出土到现蕾一般为20-25天。
出土半月左右地上主茎形成6-8片叶为幼苗前期。
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的

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的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的探索与理解1. 引言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养殖业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在马铃薯种植中,组培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可实现快速繁殖优良品种和传播无病害马铃薯植株。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的各个方面,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的基本步骤2.1 材料准备在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中,首先需要确保高质量的原材料。
选择无病害、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作为起始材料,并进行表面消毒以去除外界的污染物和病原体。
2.2 茎段切割将马铃薯茎段切割成适当的大小,使其含有一个或多个芽眼。
茎段的选择应注重选用茎尖或茎中段的组织,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2.3 培养基配制制备适合马铃薯组培的培养基是组培生产流程的关键。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MS培养基和Schenk和Hildebrandt培养基等。
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激素)有助于激发茎段的芽眼分裂和发根。
2.4 培养条件调控为了促进茎段的发芽和生长,适宜的培养环境条件非常重要。
调节培养基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素可以影响茎段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2.5 孵化和发芽将切割好的茎段置于含有适量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并置于恒温箱中进行孵化。
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茎段的芽眼会发生分裂和萌发,形成初级茎。
2.6 子瓣培养和愈伤组织的诱导将初级茎切割成子茎瓣并转移到含有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2.7 植株生长和播种经过适当的培养时间,愈伤组织将发育成植株,并形成根系。
此时,可以将植株取出,清洗掉培养基,并进行土壤或合适介质的播种,进行后续生长。
3. 对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的理解3.1 组培技术的优势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具有许多优势。
由于每个茎段都可以独立生长成植株,因此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繁殖和生产马铃薯种苗。
在组培过程中,可对植株进行选择性生长,从而快速获得高产、耐旱和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
高寒山区马铃薯玉米间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中 图 分 类 号 :5 2 0 ;5 3 0 ¥3 .4 S 1.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该 生产 技术 操 作 规 程 规 定 了马 铃 薯 、 米 生 玉 产 过程 中 的选种 及种 薯处 理 、 选地 、 茬 、 选 耕整 地 、 施肥、 种、 播 田间管理 及 收获 等技术 要 求 。
1 4 3 播 种 密 度 ..
1 2 马 铃薯 种薯 处理 .
1 2 1 催 芽 ..
马铃 薯 是喜 凉 矮棵 作 物 , 玉米 是 喜 温 高 棵 作
物 , 者 采 取 2 4 套 种 形 式 。 马 铃 薯 株 距 2 二 : 0
c 垄 距 5 m , 垄 双 行 , 种 深 度 6 c 左 右 , m, 0e 单 播 m
播 种 深 度 6c 左 右 , 土 3~ m, 种 后 培 土 起 m 覆 5c 播
中薯 3号 、 费乌 瑞 它 、 大 白等 ; 米选 择 株 型 紧 早 玉 凑, 株高 中等 , 叶片 上冲 , 抗病 性强 , 秆成 熟 的 品 活
种 , 洛 玉 1号 、 海 3号 等 。 马 铃 薯 种 薯 选 用 幼 如 登
该 技 术 规 程 适 用 于 位 于 辽 宁 省 海 拔 10 0 m 0
除草 剂残 效 时 间长 的地块 , 不可 种植 马铃 薯 ) 。
1 3 3 耕 整 地 ..
秋 季 冬
要在 早春 耙耢 灭茬 , 到播 种状 态 。 达
好采 取 顺 垄 沟 灌 , 时 中耕 、 土 ; 蕾 结 薯期 遇 适 培 现
旱 大水浇 ; 米苗 期保 苗 浇 1 透水 , 喇 叭 口期 玉 次 大
选 前茬 非茄 科作 物 , 绵土 、 黄 沙壤 土 为佳 。深 耕 冻垡 并 结 合 施 肥 , 耕 要 达 到 3 深 O~3 m。选 5c 择 有深 翻基 础 、 质 疏 松 、 水 良好 、 机质 丰 富 土 排 有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

肥 。
本 标 准化 生 产 技术 规 定 了马铃 薯 生 产过 程 的选
种 及 处理 、 选地 、 选茬 、 耕 整地 、 施肥 、 播种 、 田间管 理
及 收获 等技 术要求 。 本 标准 化生 产技 术规 程适 用 于马 铃 薯主产 区 , 按此 实施 , 正常 年份 , 每公 顷产 量 可达 到
3 0吨 。
五、 播 种
1 . 播 期 。当气 温稳 定通 过 6 — 7 ℃时 , 及时播 种 。 2 . 播法。 采用 机械 播种 或人 工播 种 。 垄上 开沟 。 人 工摆种 后 合上原 垄 。 或采 取扣 种 ; 垄 沟 趟一犁后 . 在 垄 沟人工 均 匀摆种 , 然 后破 原垄 合成新 垄 , 及 时镇 压 , 防
现代 农 业 2 0 1 4年 1期
作 物 栽 培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
陈贺 勋
赤峰 市松 山区 太平地镇 农牧 业服 务 中心
一
、
范 围
3 . 追 肥 。在 初 花期结 合 中耕 铲 趟追 一 次尿 素 ; 或 在初 花期 、 盛花 期分 别追 施尿 素 。 尿素 公顷 用量 1 0 0 ~
杀 得 可 湿性 粉 剂 或 2 5 %瑞 毒 霉 可 湿性 粉 剂 5 0 0 ~ 8 0 0 倍 液 防治 马 铃薯 晚疫 病 。每 公 顷用 药 液 2 5 0 3 0 0千
地块 。忌 碱性 地块 , 防止疮 痂病 发生 。
2 . 选 茬 。选择 小 麦 、 玉米茬 , 其 次 是 大豆 茬 ( 前 茬 施用 除草 剂残 效 时间 长的地 块 , 不可种 植 马铃薯 ) 。 忌 用 甜菜茬 。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生产的产地环境、产地指标、栽培管理措施、质量管理措施等;本规程适用于本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331—1987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62∕BAH1451—2001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NY/T5—198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62/T798—200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3术语和含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原种:用育种家种子繁重的第一代至第二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良种:用常规原种繁育的第一代至第三代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4产地环境隔离条件原原种生产:利用温度、湿度及通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为控制的温室或防虫网室内进行;原种生产:搭设网室,100m内禁止十字花科、茄科和蔷薇科植物,网棚四周2m内无杂草,网室网纱规格45或50目,无破损;良种生产:海拔2000m~2500m,不适于蚜虫等传毒昆虫发生,且其他虫口密度低;方圆500m以内不得种植其他马铃薯和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具备一定的自然隔离条件,交通便利、便于调运;土壤条件:符合附录B的规定;原原种生产:利用蛭石、炉渣等无土栽培基质或营养液栽培方法进行;原种、良种生产:选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15㎎/㎏~20㎎/㎏、肥力较高、便于排涝、pH值不高于8的沙漠土;环境质量:符合附录C的规定;灌水条件:符合附录A的规定;肥料要求: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适当增施磷钾肥;符合附录D、E的规定;5产量指标原原种:大于等于200粒/㎡,每粒重量不低于1g;原种、良种生产:原种生产4000㎏/亩左右,良种生产3000㎏/亩; 6栽培管理措施整地:秋季深耕地,春播前深翻整平、耙细;施肥:结合整地亩施腐熟优质农肥3000㎏~4000㎏,氮肥N㎏,磷肥P2O5㎏;起垄:一般要求垄距~,垄面宽40㎝.覆膜:用90㎝×㎜地膜覆盖垄面,膜要压严压实;种子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市场潜力大、符合加工要求、经审定推广或科研部门预约繁殖的品种;种薯质量:符合国标二级以上质量要求;种薯处理:剔除病、烂、冻薯后,利用赤霉素等药剂处理或播种前20天左右将种薯置于15℃~20℃的条件下催芽,见芽后方可播种;播种播种时间:4月中旬~5月上旬;播种方式原原种播种方式试管苗繁殖:将经过炼苗的试管苗,用20℃左右温水洗净根际培养基,移栽于无土基质上,繁殖密度为100株/㎡90㎝~150株/㎡.原种、良种播种方式:高垄双行播种,先挖穴再点播,播后覆土;微型原原种整薯播种,播深8㎝~12㎝,播种密度5000株/亩~8000株/亩;良种生产用种可为整薯,也可切块,播深12㎝~15㎝,播种密度4500株/亩~6000株/亩;田间管理查苗补苗:在出苗期仔细查苗,将不能自行顶出地面的苗放出,对缺苗穴进行检查补苗;中耕除草:彻底清除垄沟内杂草,要求垄沟内适期中耕,以减少垄内水分的侧向蒸发;灌水:全生育期灌三次水,播种后到现蕾前期灌第一次水,盛花至开花结束灌第二次水,薯块膨大期灌第三次水,收获前20天停止灌水;每次每亩灌溉定额60m3~80m3;追肥:对肥力不足的地块,在开花前进行追肥或不同生育期进行多次叶面喷肥;病虫害防治:符合附录F的规定;病害防治早疫病:喷施甲霜灵锰锌、甲基托布津、甲霜铜等农药;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花叶病:防治方法主要是消灭蚜虫,防治病毒扩散;虫害防治蚜虫防治:网室内必须杜绝蚜虫发生;大棚内要定期预测预报蚜虫数量;每隔7~10天喷施防蚜剂,各种抗蚜药剂应交替使用,也可混合施用;地下害虫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等;可在整地时施入毒土进行防治,也可在播种时用乐果200ml拌㎏左右磷酸二铵作种肥,施入播种田中防治;7质量管理措施去杂去劣:在幼苗期、现蕾期、开花初期及收获期,分四次对杂株、劣株进行彻底清除;收货原原种收获:视不同栽培基质分一次或多次收获;原种、良种收获:达到生理成熟时,适时收获,不宜过晚;收货前先割去地上茎叶并带出田间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应彻底回收生产田中的废旧地膜,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收获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避免混杂;收获期应预防霜冻;收获后适当晾晒“发汗”,同时剔除病、烂和伤薯;分装运输:种薯经过晾晒后,按要求分级包装,包装袋内外挂放种子标签格式如下;收购运输车厢内要垫放草帘等,并轻装轻卸、防止碰伤种薯;马铃薯种薯标签2010年3月15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内部使用)
赤峰市松山区科技局
2009年2月2日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脱毒种薯。
首先要选择三代以内的脱毒种薯;其二根据市场需求来选种;其三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且经审定推广的符合生产加工的专用、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马铃薯品种。
或者根据地方地域环境及气候条件,通过引种试验确定合适的马铃薯品种。
1.1种子处理
1.1.1晒种催芽
采用先高温黑暗,后低温光照的“二段催芽法”进行催芽,即将消毒处理后的薯在20℃左右温度,相对湿度60%左右和黑暗条件下催芽10-15d ,待幼芽长至3-5mm时,移至15℃左右的低温和有散射光条件左右下10-15d,促进形成绿化健壮的幼芽,未发芽的需挑出重新催芽。
催芽过程中要防止夜间低温冻伤及高温引起母薯黑心。
1.1.2切块
小的种薯(20-30克)一般不切块,大的种薯(40克以上)应进行切块,每块要有1-2个芽眼,50克左右的种薯可以从顶部纵切成2块,75-100克的在顶部芽眼集中处“十”字形切四块,100克以上的先从基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芽眼集中的顶“十”字形切4块。
切块要用两把切刀,方便切块过程中切刀消毒,一般用含3%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剔除腐烂或病害部分,防止传染病害。
切块后的薯种用石膏粉加农用链霉素加甲基托布津(90:5:5)均匀拌种(药薯比例为1.5:100),并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止烂种。
2.选地、施肥与播种
2.1选地与整地:
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及排水、保水性能好,有深松基础的偏酸性地块,盐碱地不适宜种植。
要求灌溉条件较好。
选茬:马铃薯忌重茬,选择以小麦、玉米、谷子、杂粮茬为好,其次是大豆、高粱、麻类、地瓜茬,忌用甜菜、向日葵、茄子、辣椒、番茄、白菜、甘蓝等与马铃薯有共同病害的地块。
严禁选用在前茬施用过氯黄隆、豆黄隆、普施特等长残效药剂地块。
(如果是繁殖种薯,500m之内最好没有种植过高代马铃薯)。
深松整地:实行旋耕灭茬、重耙耙地、秋深翻整地、起垄施肥连续作业。
或采取春天耕翻整地。
整地前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少量水稀释后拌成毒土20公斤,均匀撒播地面,可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生长环境:选择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积温低、无霜期短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正常年景雾天少、病虫害发生较轻、交通便利的地区。
2.2合理施肥
施底肥:根据地域及气候特点,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底肥和中耕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土壤,深度为25-40cm,秋季结合整地深施基肥,每667m2施入有机肥2500-3000kg,碳酸氢钾25kg,过磷酸钙20kg,如选择的地块,地下害虫严重,可结合施基肥每667m2用0.5kg辛硫磷与基肥同时深施或使用高巧在播种时沟施。
秋翻未施入基肥,在春天播种前施入底肥:在每亩施入2000-3000Kg有机肥的基础上,可施用速效肥料或者专用复合肥。
马铃薯一生生长耗钾肥最多,氮次之,磷最少,配用专用复合肥100kg
(16:13:16或17:6:22)、可增加碳铵75公斤、硫酸钾20公斤。
秧苗在生长期所需的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比例是4:1:3,在播种时亩施尿素、磷酸二胺、硫酸钾分别为10、3、9公斤,保证秧苗本身一生生长发育需要。
在施入有机肥和碳铵结合耕翻整地时,与耕层充分混匀,其它化肥做种肥,播种时开沟条施。
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2.3垄作
马铃薯因块茎在地表下膨大形成,故适用垄作形式。
起垄高度要求在30厘米,垄宽度在70-90厘米。
可双行播种也可单行播种。
也可以平播后起垄。
播种时的株行距:株距15厘米,行距70-90厘米。
种植深度10-15厘米。
2.4播种
10cm地温稳定通过7℃-10℃后开始播种。
一般宜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期间播种。
种块摆放以芽眼朝上为好。
播种密度因品种和类别而定,每667m23500株~4500株。
但要根据土质情况确定,肥地稍稀,瘦地稍密。
3.化学除草
播种后于盖膜前应喷施芽前除草剂,每亩用都尔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于土层上。
喷施除草剂后应采用地膜覆盖整个垄面,并用土将膜盖严,防止风吹开地膜降温,减少水分散失,提高除草效果。
或者用苗前除草剂宝成(必须在杂草萌芽前使用,不能在马铃薯出苗后使用),按照说明比例稀释后喷施,整个生长季只用一次。
4.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幼苗顶土期闷锄1次,锄深2cm~4cm,不可伤苗;苗齐后深锄1次。
出苗后进行第一次浅耕,争取早铲、细铲、浅铲,做到株间松
土;苗高15-18厘米,铲趟第二遍;并追施化肥氮磷钾一次,比例为4:1:3;花前或开花初期,进行第三遍铲趟,趟成上窄下宽的四方头垄。
并结合趟地可在追施一次化肥,氮磷钾比例为3:1.5:4。
后期拔大草2次。
4.2 浇水
浇水应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正常情况下, 应在现蕾期、盛花期和终花期各浇水一次,灌水量不能过大,防止积水,有条件的应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并在现蕾期、营养积累期可以加喷施硼40g/亩,锰20ml/亩、锌20ml/亩、钙30g/亩各两次。
4.3追肥
苗期、初花期各喷一次云大-120(芸苔素内酯),每公顷用15瓶(每瓶10毫升)3000-5000倍液。
盛花期喷施马铃薯膨大素,每公顷用15袋(375克)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兑水300-400公斤。
或者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营养积累期,叶面追加喷施磷钾动力或者硫酸钾、硝酸钾2-3次,每次150克/亩。
结合培土,667m2追施尿素5kg,防止植株早衰,促进结薯。
如遇植株徒长,可用B9喷施,以防止植株徒长。
5.病虫害防治
5.1病害预防
田间生产马铃薯须预防早、晚疫病真菌病害和黑茎病、干腐病、青枯病等细菌病害。
预防细菌性病害可用科博、喷克、72%农用链霉素、克菌先锋、戴挫霉。
苗期通过叶面喷施2-3次,每次间隔时间10天。
预防真菌病害可用安泰生加72%农用链霉素或者氰霜唑加好立克通过叶面喷施2-3次,每次间隔10天。
几种药物要交替使用,整个苗期打药3次。
5.2病害防治
及时检查田间早、晚疫病病株,如发现连同薯块一同拔出。
并且远离生产薯种植区,做深埋处理。
当植株叶片初见晚疫病斑时,可用58%双福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2%的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者用瑞毒霉(又名甲霜灵)500~800倍液或瑞毒铜(又名甲霜铜)500倍液喷雾交替进行防治,每10d喷1次,喷2~3次即可。
或用以上药剂1000倍液灌根,药效更为突出。
在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晚疫病容易大流行,要以杀毒矾为主,与其它药剂交替或混合喷药防治。
5.2雨季注意排涝,以防块茎腐烂。
6.虫害防治
地上主要是防治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
防治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每公顷用90%的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5%来福灵300-400毫升,兑水600-700公斤防治瓢虫。
用25%镇蚜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蚜虫。
也可用敌杀死、阿维菌素、拟除菊酯等杀虫剂。
几种杀虫剂交替使用。
一般一个生产周期用药2-3次。
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仔饼或菜仔饼或麦麸20公斤拌匀作毒饵,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诱杀,或用辛硫磷颗粒剂812粉或者高巧,随播种施入土壤进行防治。
7.收获
7.1.杀秧
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2-3天杀秧。
杀秧后会促进马铃薯薯块的木栓化尽快形成,利于窖藏。
7.2 收获
人工挖掘要防止块茎损伤。
收获后,块茎要避免暴晒、雨淋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色。
马铃薯块茎在装运中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而降低产品质量和储存效果。
马铃薯块茎必须晾晒半天,使表皮进一步老化。
储存时若对表皮喷施金立加杀菌剂,可防止窖藏时烂窖。
8.贮藏
8.1窖库消毒:贮藏前用甲醛熏蒸、撒生石灰等方式对窖库进行消毒。
8.2贮藏:入库后前期库温高,湿度大,以降温排湿为主,加大夜间通风量,贮藏中期正值寒冬,以保温为主增温为辅,防止薯块受冻,贮藏后期以降温保湿为主,防止薯块发芽和失水,温度控制在2℃~4℃,相对湿度在70﹪~90﹪,贮藏期间要定期通风,定期进行检查,清除病烂薯,并保持库内清洁卫生。
9.包装运输
应采用箱、网袋等包装装运,包装物上应栓有标签(标签上写明:品种名称、数量、产地等)。
运输时避免机械损伤、混杂。
注意防雨、防热、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