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穿着舒适性解析
针织服装的舒适性如何评判

针织服装的舒适性如何评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针织服装因其柔软、透气和富有弹性等特点,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头好。
然而,要准确评判一件针织服装的舒适性,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考虑。
首先,面料的选择对于针织服装的舒适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针织面料包括棉、羊毛、羊绒、莫代尔、氨纶等。
棉质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能够让皮肤保持干爽,减少闷热感,因此穿着起来较为舒适。
羊毛和羊绒则以其出色的保暖性能而闻名,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季节穿着。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羊毛或羊绒的质量不佳,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等不适。
莫代尔面料柔软顺滑,具有较好的悬垂性,穿着时能给人一种舒适的触感。
而氨纶则通常被用于增加面料的弹性,使服装更贴合身体,提供更好的活动自由度。
除了面料的成分,面料的质地和编织方式也会影响舒适性。
质地细腻、光滑的面料与皮肤接触时摩擦较小,不容易引起刺激和不适感。
而编织紧密的针织面料相对更结实耐用,但可能会影响透气性;编织疏松的面料则透气性较好,但在耐用性方面可能稍逊一筹。
接下来,服装的版型和尺寸也是评判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一件合身的针织服装能够让身体自由活动,不会有束缚感。
如果衣服太紧,会限制血液循环和身体的运动,容易让人感到疲劳和不适;而过于宽松的服装则可能在行动中造成不便,例如袖口或下摆过长容易勾挂到其他物品。
此外,领口、袖口和下摆等部位的设计也需要考虑舒适性。
领口不宜过紧,以免压迫颈部;袖口和下摆的松紧度要适中,既能起到一定的防风保暖作用,又不会让手腕和脚踝感到勒紧。
再看服装的缝制工艺。
缝线的质量和粗细会影响穿着的舒适度。
如果缝线粗糙、过硬,可能会在与皮肤接触的部位产生摩擦,甚至引起红肿和疼痛。
此外,缝接处的平整度也很重要,不平整的缝接可能会在皮肤上留下压痕,影响舒适性。
透气性也是衡量针织服装舒适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良好的透气性能够让身体产生的热量和湿气及时散发出去,保持皮肤的干爽。
服装舒适性 名词解释

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
温度性舒适:即指既不感到热(微热),也不觉得凉(稍凉)的状态;热舒适:是人在心理上感到满足时的状态,而相应状态时所处的环境则称为热舒适环境。
边界层:粘附在皮肤表面或衣服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
传导散热: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
简称导热对流散热: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
辐射散热: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
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
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蒸发散热: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
潜热(湿热)传递:蒸发散热伴随水分蒸发的过程。
显热(干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散热。
不感知蒸发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
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热阻:服装层中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湿阻:根据费克方程,在服装(织物)两侧存在水蒸气浓度差(或水蒸气分压差)时,水分通过某一服装的阻抗,一般称之为湿阻。
透湿指数:为了对于服装的透湿性能进行定量研究而引入的用数值表示的标准,与面料的经纬密度透气性成正相关,而与面料厚度,纱线支数,重量,热阻成负相关。
服装内微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接触舒适性:包括织物的手感、接触冷暖感、刺痒感和粘体感,是由服装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表面性能对人体皮肤的作用。
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皮肤的特性及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服装的舒适性

1、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2、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干燥,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显着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
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
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
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因此在热湿条件下,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纤维的结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
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化学纤维材料中,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
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缝隙较大,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宜做夏季服装。
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服装舒适性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舒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
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
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
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
研究方法大致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着手。
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Gagge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3.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oK(零下273℃=0K)。
三种温度的换算关系:℃=5/9(℉-32); K=℃-2734.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5.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之外,垂直于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服装舒适性 简答题

1、服装舒适性:从广义定义上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
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包括温度性舒适、接触性舒适、适体性舒适。
2、发展演变过程:1941年,生理学家格杰等人提出了通用的服装热阻定量单位--克罗。
1962年,美国服装科学家伍德科克在控制环境温湿度和风速的条件下,将测试织物包覆在一个湿的圆筒上,提出了透湿指数Im。
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人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服装因素环境因素3. 人体、服装、环境对四种散热方式的影响因素方式环境因素;服装或介质因素;人体因素传导温度差;材料或空气层的热阻;人体表面温度对流气温和风速防风性能和服装的密闭程度暴露部分与服装覆盖部分的比率,表面温度辐射环境物体的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物体表面的立体角、辐射率辐射率,表面温度暴露部分、服装覆盖部分的比率,表面温度3、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覆盖面积衣下空气层服装的开口多层服装着装服装重量风速人体动作与姿势4、透湿指数的影响因素:风速人体运动环境湿度服装的热阻服装的透气性服装的吸湿性5、服装风格与力学性关系:广义的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和织物的视觉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物的特性所做的综合评价。
视觉风格是织物的纹理、图案、颜色、光泽剂其他表面特性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的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6、着装条件下辐射散热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衣服表面黑度;衣服表面温度;着装条件下有效辐射面积;平均辐射温度;7、热湿舒适性相关服装因素:热阻透湿指数透气性液态水传递性服装结构设计材料8、功能性服装材料:相变材料纳米材料防水透湿膜材料形状记忆材料9、阻燃服装评价指标:燃烧的难易程度火焰表面传播速度发烟能见度燃烧产物的毒性燃烧产物的腐蚀性。
适合穿着服装设计中的舒适性考量

适合穿着服装设计中的舒适性考量舒适性是服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件舒适的服装可以提供穿者良好的穿着体验,使其在各种活动中自如舒展身体,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
本文将从面料选择、剪裁设计以及细节处理等方面,论述如何在服装设计中充分考虑舒适性。
一、面料选择面料的选择是造成服装舒适性的关键。
首先,面料应该具备柔软光滑的触感,避免对皮肤造成摩擦和刺激。
天然纤维(如棉、丝、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能够帮助排汗和散热,适合夏季穿着。
而对于冬季服装,羊毛等保暖材质则更加合适。
其次,选择面料时要考虑主要使用场景,如职业装、运动装等。
运动服装应选择具有透气、吸湿快干、弹性等特性的面料,以确保运动时的舒适度。
而职业装则需注重整体纹理和颜色的搭配,以提升着装质感和专业度。
除了面料的性能,还需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易护理性。
面料应具有一定的抗皱性和耐磨性,以延长服装的寿命。
同时,易于清洗和保养的面料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负担,提供更好的穿着体验。
二、剪裁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剪裁决定了服装的合体度和穿着舒适度。
合理的剪裁设计可以保证服装与身体的贴合度,避免束缚感和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剪裁技巧:1. 合理的版型设计:根据不同服装的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版型。
例如,紧身运动服需要更贴身的剪裁,以保证运动时的舒适度和灵活性;而休闲服装则适合选择宽松的版型,提供自由舒适的穿着感。
2. 弹性设计:合理运用弹性面料和收缩带等设计元素,使服装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回弹性。
这样可以促进更好的活动自由度和舒适度。
3. 考虑人体工学:考虑到不同身材的人体特点,合理调整服装的片型和剪裁线条。
例如,在女性上装设计中,根据胸部和腰部的曲线,应适当收紧或蓬松,以保证舒适度和美观性的统一。
三、细节处理细节处理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服装舒适度和美观度的提高。
1. 缝合工艺:优质的缝合工艺能够确保服装的质量和舒适度。
平整的缝线、无毛刺、牢固的接缝等都是减轻服装摩擦感的重要因素。
服饰的穿着要遵循什么原理

服饰的穿着要遵循什么原理服饰的穿着要遵循以下原则:1. 舒适性原则:舒适是穿衣的首要原则。
选择合适尺码的服饰,避免过紧或过松,而且面料质地也要舒适透气,能够适应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2. 体型原则:穿衣应根据自身身材选择合适的款式和剪裁,以展现优点并掩饰不足之处。
例如,身材高大的人适合穿直筒式的服装,而身材较矮小的人可以选择适合修饰身形的画腰设计。
3. 色彩搭配原则:色彩是服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穿着时应遵循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原则。
可以选择相关色系或者冷暖相间的颜色搭配。
同时,还应注意服装的颜色与肤色的搭配,使整体效果更加和谐。
4. 风格个性原则:服饰是展示个人风格和品味的重要方式之一。
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品牌、款式和设计,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无论是正装还是休闲装,都要注重细节,传达自己独特的风格。
5. 场合适应原则:时尚不仅仅是追求潮流,还要注重适宜的场合穿着。
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服饰,注重仪态和得体。
比如正式场合可以选择正装,而休闲场合则可以选择舒适轻便的休闲装。
6. 简约原则:简约的穿着风格能够凸显个人品味与自信。
避免夸张或过于复杂的服饰,注重简洁而精致的款式,展现出内外兼修的气质。
7. 品质原则:购买服饰时要注重品质。
选择具有良好质量的服装能够更加耐穿耐用,同时也提升整体形象。
8. 时尚趋势原则:关注时尚趋势,把握流行元素,但并不盲从。
选择适合自己的时尚元素并进行巧妙运用,形成独特的穿搭风格。
9. 年龄适应原则:不同年龄段的人应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服饰风格。
年轻人可以选择活力、时尚的款式,而中年人则可以注重细节设计,给人稳重、成熟的形象。
10. 经济实用原则:优先考虑实际需求,并合理安排购买预算。
不必追求过高的价格,应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服饰,更好地平衡实用性和经济性。
总之,服饰穿着的原则是多方面综合考虑,包括舒适性、体型、色彩搭配、风格个性、场合适应、简约、品质、时尚趋势、年龄适应和经济实用等。
服装人体的舒适性优化研究

服装人体的舒适性优化研究1. 什么是服装的舒适性服装的舒适性是指穿着服装时的舒适感受。
它包括了服装对身体的贴合度、吸湿透气性、保暖性、柔软度、适宜的重量感等方面的因素。
舒适性是衡量一件服装是否适合人体穿着的重要标准。
2. 为什么要进行服装舒适性优化研究服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舒适的服装能够提高我们的穿着体验,使我们在各种活动中更加自在和舒适。
优化服装的舒适性能够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追求,对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3. 如何研究服装的舒适性研究服装舒适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
主观评价是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馈来评价服装的舒适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客观测试则是通过仪器和设备来测试服装的物理性能,例如透气性测试、吸湿性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服装的舒适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服装舒适性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服装舒适性的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服装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材料应具有适宜的柔软度、吸湿透气性、保暖性等特性,能够与肌肤良好地接触并提供舒适感。
此外,设计和制造工艺也会影响服装的舒适性,如缝制方式、剪裁设计等。
人体的形状和运动也是考虑的因素,服装应能够与人体的运动相适应,不会限制活动或造成不适。
5. 服装舒适性优化的应用前景是什么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运动、户外活动以及特殊工作环境中。
优化服装的舒适性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并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
此外,舒适的服装还可以降低身体不适和损伤的风险,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因此,服装舒适性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