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萧红创作中的“后花园”意象

合集下载

最新 行走在奇特的时空中——解读萧红的《火烧云》-精

最新 行走在奇特的时空中——解读萧红的《火烧云》-精

行走在奇特的时空中——解读萧红的《火烧云》《火烧云》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1946年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表达,小说似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采用童年视角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一座北方小城中民众的生活状态,语言朴素细腻,生动感人,表现出萧红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世事不同寻常的洞察。

《火烧云》原文经过删节、编修后被收人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火烧云》全文不到六百字,描述了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这座小城天空中绚丽的火烧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这是萧红对生命意识的摹写和色彩美感的呈现,似乎这座小城正是她理想中的精神栖息之地。

然而,当我们读完整本小说后不难发现,她也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国民群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小说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既奇特又诗意地联系在一起。

《火烧云》一文结构独具匠心,景物快速变换,人物随意地穿插其中,语言简洁生动,观察描述细致,对于当下青少年的阅读和写景习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结合整本小说中奇特的时间、空间描写手法,开启了对文本的多重解读。

一、封闭轮回的时间轴关于火烧云的描写中充满了时间意识,顷刻间千变万化的云彩和千篇一律的呼兰河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了对比。

“火烧云”就像是萧红从呼兰河城的时间轴中截取的一片色彩艳丽的横截面,可以扩展到一天,再扩展到整个夏季,再扩展到平凡的没有波澜的春夏秋冬。

如果说萧红在这一章里细致地介绍了呼兰河人的一天,那么“火烧云”的出现正是这一天里最为绚丽的时刻。

先是提篮卖麻花的走街串巷吆喝,再是卖凉粉的,然后是卖豆腐的,“卖豆腐的一收了市,一天的事情都完了。

家家户户都把晚饭吃过了”。

吃过晚饭,呼兰河城的人就可以看火烧云了。

因此可以看出,火烧云出现的时间是偏晚的,但像是一个高潮,当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生活的嘈杂、混乱纷纷停歇以后,贩夫走卒,老人小孩,穷人富人,家家户户在火烧云面前都可以舒舒服服地休息,仰望天空,欣赏这短暂的宁静。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萧红以儿童视角写作,笔触随着追忆的思绪和情感流动,信笔构织着性灵的世界,返朴归真,在艺术上达到“无技巧”的高度。

标签:萧红小说创作儿童视角萧红1911年6月1日(旧历五月初五)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张姓地主家庭,十岁母亲去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继母对她几乎不理不睬。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荒凉的,就像他在《呼兰河传》中反复咏叹的那样:“我家是荒凉的” ,物质的富裕并不能代替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只有年老的祖父疼爱她,成为他慈爱的朋友,童年的萧红在祖父那懂得了爱,善良和温情,而祖父的慈爱与后花园的乐趣成为她幼小心灵仅有的慰籍。

小萧红是善良的,她同情那些在她家租房的下人,经常偷东西给那些饥饿的孩子吃,为此经常遭到毒打。

在父亲的冷酷与祖父的慈爱之间,她从小就对自私,冷漠充满怨恨,而对温暖,善良格外敏感。

祖父带着她在后花园劳动,教她认识自然万物,教她背诵《千家诗》,完成对她的启蒙教育。

她与那些穷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寂寞而荒凉的童年,仅有的“温暖和爱” ,是萧红生命中永远难以割舍的记忆,是她不幸人生的一种寄托,成为她以后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流!透过一双稚嫩的眼睛,我们来到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有后花园的乐趣,有善良而苦难的人们,有慈祥而年老的祖父……萧红的小说咀嚼着童年的孤独与温馨,体味着生命的脆薄与永恒的悲凉。

内心的孤独感使她陷入对童年的无限回忆中,她的小说站在“现在”回望过去,在回忆过去时她喜欢用儿童视角,用一种带有浓郁悲凉的语调倾诉着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寂寞。

这种回忆,这种寂寞并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使人寂寞。

” 她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又在感情上一再受挫,她的小说以儿童为视角,在回忆中浸透着失落与怅惘的情绪。

后花园是童年萧红的乐园,在她作品中是常被提及的:“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小城三月》读后感

《小城三月》读后感

《小城三月》读后感《小城三月》读后感1看《小城三月》的同时,也在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所以不免有些对比。

刚开始看了小城三月、后花园、家族外的人,因为家族外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得不换《雅舍小品》换换口味。

小城三月评价比较高,我反而觉得无感,可能是后来模仿她这种写法的人太多,而我又先入为主的看了太多。

看后花园的时候,那个晚上连觉都没睡好,故事给我太大的震撼了。

繁茂的后花园,生生不息,阳光充足,无论是花是草都在疯狂生长。

而后花园住的长工,他过的生活黑暗、孤寂、绝望,绵绵不绝的喂驴磨面,本应壮年,却虚弱消瘦的身体,这些与生机勃勃的后花园的花草形成强烈的对比。

主人家的女儿,如同阳光照进他的生活,更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遥远。

尤其让我感慨的是,在主人家女儿出嫁,他送走女主人的回来的路上,那大海澎湃一般的内心激荡,仿佛看透了人生。

人生意义何在,不过是为了一代一代为了下一代苟且的生活罢了,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不过是在一遍遍重复昨天的日子罢了。

失去了像阳光照进他生活的人,他又跌进了黑暗中,更加的孤寂更加的绝望了。

而后和街上的.女寡妇在一起,我以为他至少能过上普通或贫苦人家的家庭生活,陷入为下一代苟且劳作却带着点奔头的意思,没想到作者笔锋一转老婆没了,转眼孩子也没了,又只剩下后花园阳光照耀下的阴影里,他麻木绝望的捱完最后的日子。

写这篇后花园的时候,萧红只有30岁,这30年里,她从富家小姐到全国各地流浪,为了爱。

在她流离在外时候,一定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恶劣、物质短少的环境下,一定在夏季又闷又热夜晚辗转难眠,也一定在寒冬的早晨渴盼一碗热腾腾的粥而未得,受尽了心酸苦难,才能写出这么残忍的故事。

看到家族外的人,大多以对话来推进小说的发展,可能是句式表达可能是铺垫太长,我读起来又晦涩又无趣。

《山下》这个故事,看到最后也是诧异。

才11岁的小女孩,纯真热情,有使不完的精力,在大人的支配下,无言无悔的劳作,给家里带来了丰富的吃食,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奈何人性本恶,贪得无厌,使得本来充满活力的小女孩,一夜之间"”“长大”,也成了对生活麻木和绝望的人。

论萧红小说中的隐喻意象

论萧红小说中的隐喻意象
何 江 凤
( 荆楚理工学 院 人文社 科学院 , 湖北 荆 门 4 80 ) 4 00 [ 摘 要] 萧红的文 学创作受到她 自身经历和・ 3体验 的影响 , Iq  ̄ - 她采 用独特的“自传 式叙事 方法” 言说 ,
情感 的创 伤和 女性的悲剧 , 并形成其创作 中具有 悲剧 意味 的意 象。 [ 关键 词 ] 萧红 ; 生命 体验 ;悲剧意 象 [ 中图分类号 ] I0 . 【 2 7 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0 4 5 (02 0 0 2 0 0 8— 6 7 2 1 ) 3— 0 8— 4
萧 红是 中国现代 文坛 上不幸 陨落 的一 颗耀 眼
的新 星 , 她极 具 才情 与个 性 的文学创 作 , 引起 了无
猪“ 眼睛 流 出希望 的光 和人 们 想 吃 猪 肉 的希 望 绞
结在 一起 , 形成 了一 条 不可 知 的绳 。 小猪 还 是 没 ”
数 研究 者 的关 注 与 兴趣 , 深 厚 复 杂 的 文学 内涵 其 不 断被 人们 重 新 阐释 出来 , 她 的创作 形 成 了一 使 种独 特 璀 璨 的 文 学 魅 力 。萧 红 也 是 一 个 “自 在本 质 上 是 萧
个 自传体和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作家。 [( 萧 ”3n ]
红 用笔 在 《 儿 》 记 录 下 个 人 的苦 难 。 为 反抗 弃 中 父 亲 的专 制 、 母 的虐 待 和 包 办 婚 姻 , 离 家 出 继 她 走 。为生活 所 迫 , 草 率 与他 人 同居 , 怀 六 甲 她 身
当阴 冷 的暴雨 与 泛滥 的洪 水 结 伴 袭 来 时 , 生 育 的苦难 也攫 住 了芹 。临 盆 的芹 痛 得死 去 活 来 , 阵痛使 她 发 出野 兽 般 疯 狂 的尖 叫声 , 的形 体 极 她

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

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

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第一篇: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呼兰河传》论文范石磊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

而“五四”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使她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时,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更深入的笔触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萧红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从而表现了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呼兰河传》将生死的意义逐出人的视野,在人们对生死的更为漠然中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

此时的萧红对生命的感觉似乎已超出单纯的生死界限,而更深远地思索着空虚与悲凉。

与《生死场》相比,在《呼兰河传》中,尽管环境对人仍然构成压抑,但已不表现为“生死场”般赤裸裸的惨酷,小城与人似乎形成一种平和松驰的关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地,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就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没有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在萧红看来,最可痛心的最足以惊心动魄的是“蒙昧”,是生命价值的低廉,是生命的浪费。

染缸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这死人的事“不声不响地”就成了古事,不但染缸房仍然在原址,“甚至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

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

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袄棉裤,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

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至于造纸房里边饿死了一个私生子,则“因为他是一个私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

也就不说他了。

”萧红用异乎寻常的态度、语调叙述死亡,——轻淡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调。

《后花园》萧红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

《后花园》萧红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

2021年第2期第37卷(总第48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2,2021Vol.37Total No.482《后花园》:萧红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刘爱华(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继成名作《生死场》问世后,萧红又完成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小说的最后一章写了磨馆冯歪嘴子在东北残酷的自然环境和冷漠无情的群体氛围下顽强的生命力,而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呼兰河传》发表之前,萧红还发表了一部短篇小说《后花园》,里面同样讲述了磨信冯二成子的故事,只不过整个故事内容有了变化,人物性格也迥然有异,所要表达的感受和体悟也不同,这可能与其彼时彼地的处境、心境有关,萧红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想法和多种不同的人生感悟,也因此为同一个人物立了不同的传。

关键词:萧红;《后花园》;生命;存在价值;虚无doi:10.16083/ki.1671-1580.2021.02.001中图分类号: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1)02—0001—061933年,22岁的萧红发表了处女作《弃儿》,1934年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得以出版,以“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⑴“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⑵,从此成为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萧红也以此迈入全国著名作家之林。

此后萧红便笔耕不辍,出版了记录她与萧军在哈尔滨期间困苦生活的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

1937年,萧红从上海辗转奔波于武汉、山西临汾、西安、重庆、四川江津等地,过着漂泊不定的逃难生活,期间经历了与萧军的分手、与端木疾良的结合以及怀孕产子,但即便如此,萧红也从未停笔,创作了小说《汾河的圆月》《朦胧的期待》《逃难》《黄河》《旷野的呼喊》《莲花池》等,还有很多散文、鲁迅先生回忆录、剧本等等,直至1940年来到香港,萧红有了一年多安静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的创作,同时创作并发表了小说《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不幸的是,萧红此时疾病缠身,又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轰炸香港,萧红在战火惊恐中不停地迁移颠簸,病情越发严重,终于在1942年1月22日结束了痛苦挣扎的一生,年仅31岁。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董敏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萧红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她小说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惊羡。

本文试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萧红小说的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生存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使她的作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萧红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混沌人生萧红(1911—1942)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代表之一,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①,她以诗的笔致、散文的技巧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抒情化的高峰。

尽管她的创作生涯不足十年,文学上的成就却十分引人注目。

她文思鲜活,笔气疏爽,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等近百万字为中国抗战文学、妇女解放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她的作品为什么能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呢?究其原因就是作者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形成了其作品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的深层底蕴给人的思考。

一、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人生苦难的磨砺培育了萧红倔强、坚韧的反叛性,萧红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也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叛个性。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②可见萧红对亦步亦趋的跟从传统或权威的作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她不墨守成规而努力创新,其核心就是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正因为如此,她的表现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一)叙述角度的多元化萧红的叙述角度是多样的,像《生死场》、《马伯乐》、《红的果园》等作品运用了全知全能的外在叙述视角,但为了便于感情的介入,她的《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等多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但这种叙述角度是多元的,有时,话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即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以“我”的视野和感觉为中心的,便于主体心理情绪的宣泄,也便于作者对材料选择的自由,根据情感的需要进行剪裁取舍。

萧红小说的意象化叙事和意义

萧红小说的意象化叙事和意义

萧红小说的意象化叙事和意义
杨 利 香
( 广 州体 育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5 0 )
摘 要 :萧红 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被 誉为 “ 3 0 年代的文学洛神”。纵现萧红的 文学作品 ,不论是 刻画小说 中人 物形 象,构 思 故事的情节 ,还是环境及 场景 、人 物心理的描 写 ,都有另 于传统程序化叙事 的风格 ,具有 意象化叙 事的特点 ,使得其文 学作品整 体呈现 出一份独特 而新奇的 艺术感和魅力。萧红小说 中具有 色彩鲜明且意境繁 复的意象之美 ,使 文本形成 独特 的叙 事魅 力。 关键词 :萧红 ;小说 ;意像化叙事 ;艺术魅 力
文 学作 品不 仅 内容充 实 ,人物 感情 强烈 ,且增 强 了文本 的叙 红本 人 的生命 长河 中 ,使 得其 一生都 诉说 着 这个 深重 的生命 事 张力 ,为 许多作 家 和读者 称赞及 追捧 。 体验 与感 悟 。 而在另一部小说作品 《 哑老人 》中,作者更多表现的是 萧 红小 说作 品主要 意象 化特 点 “ 绝望”的主题 , 不厌其烦地运用意象化的手法来塑造这些
2 0 1 6 年第6 期 ( 2 0 1 6 年l O 月)
黑河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H E U NI V E R S I T Y N06 2 01 6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9 4 9 9 . 2 0 1 6 . 0 6 . 0 5 8 象化
就传统 意 义上 叙事 手 法来 讲 ,小说 作 品 中人物 的刻 画不 仅要形象丰满 ,而且要性格及情感丰富,而萧红的小说作品 中 ,将 人 物形 象意 象化 处理 ,意象 化 的人 物形象 往往 是作 者 主观 的情 绪和 感情 的真 实写 照 ,使 得人 物形 象 以及 内心状 态 的描写鲜明而又意味深长。以萧红早期的小说作品 《 王阿嫂 势 群体 的无 限关怀 。 2 . 情 节 构思意 象化 的死 》为例 ,故事主要以王阿嫂为例 ,讲述 了雇农整体遭受 仔 细研 究 萧红 的小 说作 品 ,会 被小 说跌 宕起 伏 的情 节所 地 主阶级 压迫 的悲 惨命 运 和生 活 ,如 果 只看表层 意 义 ,大部 分读 者 能感受 到作 者对 阶级 剥 削的深 恶痛 绝 ,对广 大劳 动人 吸引 ,萧红小说作品的情节大多随着人物感情 的变化而发生 民的无限同情 ,更包含着作者本人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怜悯 。 变化 ,典 型 的意 象 化情 节 的特 点 ,也 是某 种 文本 的 意 义 象 哑老人 》 ,在文 中有 一个 “ 窗 纸呜 叫” 的故 事 细心的读者会发 现,本故事还暗藏着 “ 小环”这一条人物 征 。如小说 《 并 且 贯穿 文本 的始终 ,成 为一 种伏 笔或 有 线 ,小 环是 作者 意象 化手 法下 的一个 人物 ,是 作者 对 于生命 情节 被反 复描述 , 意义的事物而存在 ,隐喻了老人孤苦伶仃的悲惨生活,为文 深 刻体验 的结 晶 和凝 聚物 。 作品中,小环 以一个 “ 天然 的小流浪者”的身份出现在 章奠定了一个悲伤的基调 ,直至老人最终被烧死时 ,窗纸不 读者视野中,孤独穷苦,无依无靠 ,多亏慈悲心肠 的王阿嫂 做 呜声 ,这 似乎对 老人 来说 是一 种苦 难 的解 脱 ,也渲 染 了作 施 手 相 救 ,收 留 了她 ,然 而 命 运 捉 弄 ,王 阿嫂 不 幸 难 产 而 者本身对这一事实和遭遇的无奈 、悲伤,只能寂寥无声 ,此 窗纸呜 叫” 凸显着 其存 在 的特殊 意义 ,作 者 意象化 的情 死 ,小环又变成一个无家可归的小流浪者。文中,作者采用 时 “ 意象 化的 手法将 小 环的 心理描 写 ,所处 环境 描写 巧妙结 合 , 节 承载 着一 份悲 苦 的情 绪 ,而最 终一 切 只能 归于沉 寂 ,让读 者产生 强烈 的共 鸣 。 将 小环 的无 助 、悲伤 和绝 望渲染 到 了极点 。 3 . 环 境描 写 意 象化 熟悉萧红的读者都知道 ,这与萧红 自身的生活经历息息 萧红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故事或人物所处 的环境描写使用 相关 ,能在小环的身上看到萧红的身影 。这种切身感受的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 样 的 “ 花 园” 后

后花 园” 蜻蜓 点水 式的勾勒 , 《 作 如 家族 阅读萧红 的作 品, 论是那 篇 名作 《 死场》 是倍受 争 时候我们见到 的是对 “ 无 生 还
、红 等作 品。不管萧红对 “ 后花 园” 是如何 议的《 呼兰河传》 萧 红笔下 的世界 大都呈 现 出有如 东北寒 冷 以外的人》 《 的果 园》 , 淡妆浓抹 ” “ ,后花园” 呈现出的永远是那样的明丽温暖 。 大地一样的低 沉、 冷郁 、 荒芜 、 寂 , 这个 世 界 里时 间停 止 的“ 死 在
了, 日复一 日 挣扎在 这生 死 的轮 回场上 。然 而萧红 只 人们 地 有在抒写“ 后花 园” 的时候 , 呈现给 我们 另一 番温 暖的别样 才
世界 。
二 、后花 园” “ —— “ 的渴望 家”
“ , 家”对于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就是生命
之源 , 根之所在 , 情之所归 。周作人在他的《 声老母的信息》 无
虫子叫了 , 就像虫 子在说 话 似的 。一 切都 活 了。都 有无 限的 人性 , 他对待仆人 , 对待 自己的儿女 , 以及对待 我的祖父都 是 本领 , 要做什 么, 做什 么。要 怎 么样 , 怎么样 。都 是 自由 同样的吝啬而疏远 , 至于 无情 ” 以至 于后来萧 红甚至感 觉 就 就 甚 , 的。倭瓜愿意爬 上架就 爬上架 , 愿意爬 上房 就爬 上房 。黄瓜 到“ 父亲 的眼睛也转 了弯 , 每从 他 的身边经 过 , 像 自己的身 就 愿意开一个谎花 , 就开 一个谎 花 , 愿意 结一 个黄瓜 , 就结一个 上生了针刺一样” 。父 母 的冷淡 、 漠视 , 萧红对 于这个名 义 使 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若愿意长 到天上去 , 上 的家 毫无感 情 , 他 更多 的是 一种 厌恶 和憎恶 , 只有在 祖父这 收稿 日期 :O0— 3 0 P 1 0 —1
第 2 卷第 4 3 期
21 7 00年 月
潍 坊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RNAL O O F WEIANG DUC I F E ATONAL C L E OL EG
V0.3 】2 No4 . J12 1 u .0 0
浅谈 萧 红 创作 中 的“ 花 园 ” 象 后 意
胖, 每一棵茄秧上结着三 四个 、 四五个。玉蜀黍 的缨 子刚刚才 身边 。周作人认 为 , 这种“ 归根返乡还元” 的呼 唤是人类“ 母神
的遗 留, 根植 于人 的本 性 的。 是 …萧 红作为华 夏民族 中 茁芽 , 就各色不 同, 比女子 绣花 的丝线 夹子 打开 了 , 的绿 崇拜 ” 好 红
在萧红的笔下 , 后花 园 中永 远是 纷 繁热 闹的景象 ,大红 中写了这样 一个故事 : “ 据说 , 的红 阳教传说无声 老母 是人 民间
的外国柿子 都红 了 , 茄子 青 的青 、 的紫 , 明湛 亮 , 肥又 类的始祖 , 召唤她的失乡迷路、 紫 溜 又 日日 流落在外的子女回到她的
“ 反而尽 尝 了冷 漠乃至 丽的色彩。“ 后花 园” 不仅 仅是 一个 热 闹的世 界 , 是一个 自 的位置 ,她非但没有 得到双 亲 的温情 , 更 由的、 生机勃勃 的世 界。在这 里所 有一切 的事 物好像 活 了一 打骂。 ”她的母 亲因她在 家拿 了几个馒头 出去 , 能拿 火叉子 就 般“ 花开了 , 就像花睡醒 了似的 。鸟飞 了, 就像 鸟上 天了似 的。 把小萧红的胳膊给叉破皮 ; 父亲更是“ 常常为 着贪婪而失掉了
胡 笑 彬
(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人文学 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02 ) 50 5
摘要 : 在萧 红的创 作 中,后 花 园” 一 空 间意 象随 处可见 , “ 这 这一 空 间意 象带给 萧 红的 不仅是 童年的 快乐 , 更 多的是 对“ ’ 渴望 , 后 花 园” 地理 上的边缘 位 置也 决定 了萧红 “ 缘化 ” 家’ 的 而“ 在 边 的写作姿 态。 关键词 : 红 ; 花 园 ; ; 萧 后 家 边缘 化 中图分类号 : 0 . I 74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2 8 {0 0 0 10 0 0 2 1 )4—02 0 0 7— 2
对于“ ” 家 也有着这份独特 的感情 。 的, 的浅 的……胭 粉豆 、 荷 叶、 深 金 马蛇 菜都 开得 像火 一般 。 的一员 , 其中尤其是 马蛇菜 , 红得 鲜明晃眼 , 红得 它随时 自己要破 裂流 然而 自童年起 , 家” “ 带给萧红 的就是“ 寂寞” 茅盾就 曾在 ,
呼兰河传 ・ 中 2 次 用 “ 寞” 序》 7 寂 来形 容萧红及 其作 品。 】 [幼 2 下红色汁液来。而那 “ ” 金的蜻蜒 ”“”“ 、大红 的蝴蝶 ” 穿梭其 间 , 又给后 花 园增添 了一道亮 年时期作为女孩 的萧 红 , 出生 之时便 注定 了其 在父母 家中 在
在属 于它们 的世界 中 自由 自 在地生长 , 不受任何来 自 它们 秋后便悄然离世 了 , 但是她 却用手 中的那支 妙笔为 后世 留下 力 ,
空间、 人为 的阻碍 。 了近 10 0 万字的文 学奇葩 。纵观 萧红 的创作 , 论是 其 短篇 时 间、 无
小说 《 家族以外 的人》还是其长 篇代表作《 , 呼兰河传》亦 或是 ,
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 蝴蝶 , 萧红这位生 于东北 边 陲小镇 的女作 家 , 初登文 坛便 以其 也没有人管 。蝴蝶 随意地 飞 ,
“ 轨的笔致” 越 引起 了文坛“ 一次不小 的新奇 与震动” 。然 而就

会又从墙头上 飞走 了一 个 白蝴蝶 。这 里大 自然赋予 了花、 ”
黄瓜 、 玉米 、 蝴蝶们 自由的天性 , 它们都充满 了无限的生命 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 的女作 家 , 她在经历 了人世 间的 3 个春 鸟 、 1
“ 花 园 ” 后 。

这样色彩缤纷 、 热闹非 凡 、 生机 勃勃 的“ 花园” 在 萧红 后 ,
后花 园” 浓墨重彩的铺 作 散文集《 商市街》 我们都 能看 到一个 绕 不开 的空 间意象—— 的创作 中随处可见 。有 时萧 红会 对“ ,
述 , 呼兰河传》 如《 中用一章 的篇 幅来描写后花 园的景致 , 还有 那篇 以《 后花 园》 命名 的小说 , 对其作 了详尽 的描绘 , 而更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