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疗法于急诊科应用
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传统的医学体系中,中医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急救领域,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中医药在突发疾病急救中的应用中医药在突发疾病急救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由于急救场景通常要求快速而准确地评估病情,并迅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中医药的综合治疗理念和个性化治疗方法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1.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急救中的应用心脑血管急症是急救领域的重要一环。
中医药采用了多种疗法,如针灸、艾灸、中药等,以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等途径来缓解症状、稳定病情。
例如,在中风等急性脑血管疾病中,中医的疗法通常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通过改善病人的气血循环来促进恢复。
2. 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创伤急救是中医药的又一重要领域。
中医药在创伤领域中注重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气血运行和组织修复的能力来促进创伤的愈合。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拔罐、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创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3. 中医药在中毒急救中的应用中医药在中毒急救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采用中药解毒等方法,中医药可以有效地中和毒素、促进排泄和修复受损的组织。
例如,中药清酒可以用来解毒,快速减轻中毒患者的症状。
二、中医药在急救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优势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进行调理,因此治疗效果更为精准。
此外,中医药的疗效较为温和,不会给患者带来过多副作用。
而且,许多中草药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微循环情况。
2. 局限性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受到一些限制。
首先,急救场景通常需要快速决策和行动,而中医药治疗周期较长,不够迅速。
其次,中医药在急救中的疗效往往难以量化和评估,缺乏与西医治疗方法相应的临床试验数据。
急诊科的急诊中医技术与中药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科的实践
急诊中医技术
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在急诊科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疼痛、高热、惊 厥等症状具有迅速缓解作用。
中药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急诊科中医师可以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以迅速控制病情。
疗效评估与对比分析
疗效评估
通过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 治疗的患者,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 疗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 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针灸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对于心绞 痛、心律失常等急症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
针灸对于中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能够迅速缓解 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推拿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急性损伤
01
推拿技术对于急性肌肉、韧带损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 推广与合作
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为急诊科的中医技术与中药药 物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和推广创造 了有利条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急诊科需要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疾病 种类多样化,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要求 较高。
诊疗时间紧迫
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紧急,需要在短时间内 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应 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患者需求与期望
快速有效治疗
患者期望在急诊科能够得到快速 有效的治疗,缓解病痛,保障生 命安全。
对比分析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急诊科的应用能够提高治愈率、降 低死亡率,同时减少抗生素等西药的 使用,降低医疗成本。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责任。
在急诊科,中医特色护理的运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中医特色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护理,通过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配合现代护理手段,提高了急诊护理的效果。
本文将结合个人在急诊科工作的体会,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一、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典型案例1. 针灸止痛:马先生,男,54岁,因心绞痛急诊就诊。
病情急重,疼痛难忍。
在急诊科,针灸护理师对其进行了针灸止痛治疗。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以针灸,能够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缓解马先生的疼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马先生的疼痛得到缓解,情绪也明显好转。
2. 中药调理:刘女士,女,40岁,因急性胃炎急诊就诊。
刘女士在就诊时表现出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腹胀、恶心、呕吐等。
护理人员为其配制了中药调理汤剂,根据刘女士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
通过服用中药,刘女士的胃部不适得到了缓解,并且能够促进其消化道的康复。
3. 推拿舒筋:王先生,男,30岁,因腰肌劳损急诊就诊。
王先生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腰部酸痛难忍。
护理人员根据王先生的情况进行推拿舒筋的护理,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王先生的气血流通,增强腰部的肌肉力量。
经过几次护理后,王先生感到腰部明显得到了改善,步履也更加轻松。
1. 整体观念:中医特色护理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身心相统一,不仅关注患者的病理变化,更关注其整体健康状态。
在急诊科,通过中医特色护理可以更好地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
3. 疗效显著:急诊科患者多为急危重症,需要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护理效果。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能够取得疗效显著的效果。
在上述典型案例中,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特色护理手段,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体验到了中医特色护理的独特魅力。
1. 人才储备: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需要专业的针灸师、推拿师以及中医药师等人才。
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急救是指在突发意外或疾病急性加重时,通过迅速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急救场景中,中医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和希望。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应用范围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来探讨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患者在急救过程中,中医药可以通过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五行等方式来调节机体的功能,促进病情的好转。
二、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范围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状况的处理。
比如心脑血管急症、外伤、中毒等。
在心脑血管急症中,中医药可以通过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等方法,起到稳定病情、延长抢救时间的作用。
在外伤中,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止血、消肿等手段,减轻伤情和病痛。
在中毒中,中医药可以通过解毒、排毒等方式,清除有害物质,保护脏器功能。
三、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实际案例以下是几个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实际案例,以展示其应用效果。
案例一:中风抢救患者因脑血栓导致中风,出现面瘫、言语困难等症状。
中医急救团队立即采取针刺、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恢复。
案例二:中毒抢救一名患者误食了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肝功能衰竭。
中医医生迅速采用中草药颗粒制剂和针灸等治疗,用以解毒和保护肝脏功能。
经过数天的抢救,患者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毒性物质得到有效清除。
案例三:创伤抢救一名患者因意外事故导致胸部严重受伤,呼吸困难。
中医急救团队迅速应用止血、消肿的中医手段,并辅以针灸、中药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呼吸状况得到改善,伤口也逐渐愈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处理创伤急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和气功等。
首先,中草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
许多中草药具有抗炎、消肿、止血等作用,对创伤造成的疼痛、肿胀和出血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例如,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外伤后的肿胀和疼痛的治疗。
川芎、红花等草药则可以用于创伤出血的止血处理。
此外,中草药还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气血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其次,针灸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消肿、止血等症状。
在创伤急救中,针灸常用于处理骨折、扭伤、刺伤等伤口,可以帮助恢复伤口的正常功能,并减轻疼痛和肿胀。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急救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伤口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在处理扭伤、骨折等创伤时,推拿按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帮助伤口更快地康复。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气血,促进全身的平衡和健康。
最后,气功也是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一种应用方法。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提高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和循环,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在处理伤口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机,缓解疼痛和肿胀,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结合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和气功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消肿、止血等创伤引起的症状,并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然而,中医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一、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意义1. 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急诊科的患者大多处于疾病急性期,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中医特色护理能够通过针灸、中药熏洗、贴敷等方法有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帮助他们更快地抵抗病原体,加速康复进程。
2. 缓解患者的疼痛在急诊科,疼痛是患者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中医特色护理可以通过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为他们带来舒适和安宁。
3. 促进患者的康复中医特色护理强调“治未病”,在急诊科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即时的救治,更要注意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特色护理能够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等手段,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特色护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穴位的刺激调整患者的气血状况,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
在急诊科中,对于一些疼痛症状较为突出的患者,我们可以结合疾病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可以通过中药的药性刺激患者的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肿胀。
在急诊科中,对于一些外伤患者,我们会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既有效缓解了疼痛,又达到了消肿止血的作用。
3. 贴敷疗法在急诊科中,贴敷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又具有显著疗效的中医特色护理手段。
在急诊科工作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药材进行熬制,然后敷贴在患者的相应穴位或部位,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使其得到了良好的舒缓和疗效。
在急诊科工作几年来,我深刻感悟到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紧急情况下,中医特色护理给予了患者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护理,使得他们在身体得到治疗的也得到了心灵的关怀。
患者们在接受中医特色护理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更加安静、平和,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医院的治疗。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也为医院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在急诊科运用中医特色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救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和治疗。
在接诊患者时,我会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气息、舌苔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的脸色苍白、唇色苍黄可判断其气血不足;若满面红光则是气血郁热;若面色青紫则是气滞血瘀等等。
通过这些观察与辨证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恰当的中药治疗或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以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我会运用中医特色理疗手法,如手推、拔罐、艾灸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与恢复。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等腰背部疾病患者,我会通过手推、拔罐等手法来舒缓疼痛,缓解局部淤血和肿胀,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我还会配合患者的呼吸节奏进行按摩推拿,以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提高呼吸道通畅度。
这些中医特色理疗手法不仅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有效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减轻患者的药物负担。
在急诊科护理中,我也积极推广中医特色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我会主动向患者讲解中医的防治方法,如艾灸可温阳、疏散寒湿,养生茶可清热化痰,按摩推拿可通络祛瘀,饮食调理可调气养阴,加强身体抵抗力等。
通过这些保健知识的传授,能够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康复过程中来。
在急诊科工作中,运用中医特色护理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能提升我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拓宽自己的护理技能。
通过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我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也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与恢复。
中医特色护理也为急诊科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更为温暖和人性化的关怀。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特色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我在急诊科工作已经有多年了,我在这个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的患者,他们患有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程度,但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我们精心的照顾和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医特色护理的有效性,我们希望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服务。
在急诊科中,患者的病情往往是很紧急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治疗是及时有效的。
中医特色护理正是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我们往往会使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会使用中草药、针灸等中医疗法,以及气功、保健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
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中,患者的疾病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中医特色护理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全面的中医辨证,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疾病原因等多方面信息,以确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急诊科的工作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中医特色护理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个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按摩、气功等,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敏或者副作用。
此外,中医护理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如对患者进行营养调理、情绪疏导等,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脏绞痛-胆绞痛
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 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
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操作 毫针泻法。
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 行间。 操作 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 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 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12.针灸治疗呕吐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 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
针剂治疗目前国内报道较多,如分别针刺攒竹、少商穴、迎香穴、双侧 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也可同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配 内关、太冲穴,缓解率可明显提高。
禁忌症:外科急腹症、腹痛原因不明者、孕产妇、皮 肤破损处均禁用;热证、实证患者慎用。
9.针灸治疗痛经 (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 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
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 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中医传统疗法于急诊科的应用
1.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不完全性 肠梗阻
适应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患者,多患有动力性肠梗 阻,我科运用大承气汤灌肠,对解除梗阻,回复肠道正常功 能有明显效果。
方药: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30g (后下)莱菔子15g。水煎取液200-300ml,温度30度。
注意事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 体弱者按压宜轻。
4.耳穴压豆治疗焦虑、失眠等
操作规范:
神门、心、交感、皮质下、肝;
操作:先行常规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 手用止血钳将粘有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所选 耳穴贴压,并用手指轻压耳穴1-2分钟。留 压3天,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轻压敷贴 部位各一次,每次一分钟左右。
内脏绞痛-肾绞痛
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 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委
阳、合谷。 操作 毫针泻法。
11.针灸治疗牙痛
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阳明经 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
者加合谷、太冲。 操作 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
涌泉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 操作,气海、关元、百会用灸法。
3.耳穴压豆法配合降压药治疗高 血压病
适应症:高血压病合并失眠、焦虑症等。
取穴:降压沟、肝、神门、交感、皮质下。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对准相应耳穴贴紧并稍加 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每天自 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1-2天, 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 敷,一般5-6次为一个疗程。
8.中药热腌包外敷治疗寒性腹痛
适应症:以腹痛缩缩、时作时止、喜暖喜按、小便清 长、舌淡苔白脉沉紧为主症,或/和有生冷饮食、腹部 受凉之诱因为辨证要点,胃肠炎、胃痉挛多见。
操作规范:吴茱萸60g、干姜60g、小茴香60g、粗 盐250g缝合于脉诊包大小的药包中,使用时微波炉加 热,外再包一层可换洗的布,即可外敷患处。
操作方法:在背脊部(后正中线两侧),胸腹部鸠尾 穴,及颈项、肘窝、腘窝处,以细瓷碗边或光边硬币 沾油或水反复自上而下轻刮之,直至局部皮肤泛红或 显示出紫暗色痧点为止。
注意事项:血小板低下者、病危的要谨慎刮拭;刮痧 操作时朝一个方向刮拭,不可来回刮;刮痧不必强行 出痧;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刮痧后须待皮肤毛孔 闭合恢复(约3小时)后才可洗浴。
方法:先备一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蜡油,使之润滑,以便插 入时不致对肛门及肠粘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然后将肛管插入 肛门,插入深度一般约10-30cm之间;接着将已配制好的 药液经灌肠筒滴入,保留2-3小时,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针灸治疗晕厥
治法 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 主。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 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
7.高热
治法 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 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配穴 风热者加鱼际、外关;肺热者加尺泽;
气分热盛者加内庭;热入营血者加内关、血 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耳尖放血, 十宣、井穴点刺出血。咽喉痛配少商、商阳 放血。
痛经 (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 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虚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
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 加悬钟。 操作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10.针灸治疗内脏绞痛-心绞痛
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 手少阴经穴为主。
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操作;虚寒者可 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 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13.针灸治疗呃逆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系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所出现的一种症 状。正常人有时也会发生呃逆,属于生理性的。但如呃逆为持续性,并 与进食无关,则常为病理性。呃逆的病因分为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 碍性和精神性四类,多与各种疾病有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针灸治疗抽搐
治法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以督脉及手 足厥阴、手阳明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 配穴 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
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 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
6.刮痧法治中暑
适应症:暑痧。本症多发于夏暑之季,因感受时令不 正之气或秽浊邪毒所伤,而突然出现头晕、头痛、脘 闷、腹痛、身热不扬,倦怠乏力,欲吐不吐,欲泻不 泻,甚则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