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案

合集下载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板书一、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学会通过气象数据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3)掌握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2)学会运用气象数据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爱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1)介绍气温的定义及单位;(2)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2. 降水的基本概念(1)介绍降水的定义及类型;(2)讲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3.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2)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教授学生如何收集气象数据;(2)引导学生运用气象数据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3)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2)气候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观察法:观察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收集气象数据;(4)讨论法: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像、数据等;(2)气象仪器:演示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3)调查表:用于学生收集气象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像,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能结合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3.能够运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难点】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年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仔细观看聆听天气预报员的话。

其中涉及到了这样一句“明天天气转凉,最高气温是16℃”,提问学生“气温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气温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教材,找到气温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时间变化教师过渡:回顾课前所观看的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最高气温”,有最高气温必然会涉及到对应的最低气温,说明一天当中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教师出示地图: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问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自主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

教师补充:生活中还会听到“平均气温”这样描述气温的词语,补充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知识。

【过渡】气温除了一天当中有变化外,在一年当中有变化吗?【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就是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过渡语】秋天,天气会渐渐转凉,为什么候鸟这个时候会向南飞。

继而引出空间变化。

3.气温的空间变化教师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课中阅读“等温线的基本知识”,之后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结合图例进行分析)。

【问题】(1)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2)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气温和降水》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和降水规律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五年级上册。

2. 气温和降水图示资料。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概念: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讲解降水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毫米、英寸等。

4. 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练习:运用计算器进行气温和降水数据的换算练习。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和降水情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规律,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所在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5. 制作手抄报:以“气温和降水”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的能力。

3. 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温和降水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3.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关系2.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3.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

2.地图法: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实践探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实践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绘制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解读气候类型图等。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绘制气候类型图、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降水教案【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

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第一课时:世界气温(一)、导入新课(2分钟)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二)、自学问题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一)、导入新课(2分钟)图片展示世界的“雨极”、“湿极”、“干极”,让学生认识世界降水的差异,说明降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引入新课。

(二)、自学问题1、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教材p39页两个问题;2、降水的地区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三)学生活动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

(四)板书设计【篇二: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61页活动1)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世界之最: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利用书63页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1月气温7月气温海洋高低冬暖夏凉陆地低高冬冷夏热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气温: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二.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板书设计: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降水量的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讲授新课: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订正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地形雨”多形成于: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