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研究

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研究

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中,神仙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许多小说都有神仙出现,而且神仙形象也十分多样化。

这些神仙形象背后一定有其源头,研究它们的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小说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对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进行研究,并列举以下提纲:1. 神仙与汉魏六朝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神仙形象出现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很可能与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有关。

本部分将分析诸如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体系在神仙形象中的表现。

2. 神仙与汉魏六朝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部分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与神仙形象的联系。

3. 神仙形象的多样性神仙形象有很多种类,比如仙女、仙翁、神仙、仙人等。

本部分将介绍这些神仙形象的不同特征,并探究其来源和发展。

4. 原型与小说中神仙的异同虽然小说中的神仙形象多有创作,但其原型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部分将比较小说中的神仙形象与原型之间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神仙形象。

5. 神仙形象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小说中的神仙形象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其背后还有许多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部分将探讨神仙形象在小说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6. 神仙形象的艺术成就神仙形象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部分将探究这些神仙形象在艺术上的创作成就,并分析其艺术特征和风格。

7. 原型与神话传说的关系许多小说中的神仙形象都与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本部分将探讨这些神仙形象与当时流传的神话传说之间的联系。

8. 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汉魏六朝时期的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部分将探究这些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9. 神仙形象的传承和变革神仙形象凭借着其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文学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部分将介绍神仙形象在后世的传承和变革。

1. 神仙与汉魏六朝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这个提纲重点探究汉魏六朝时期宗教和哲学思想对神仙形象产生的影响以及神仙形象在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想中的角色和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遇仙小说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遇仙小说的历史演变

作者: 孙逊;柳岳梅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67-75页
主题词: 艳情小说;中国古代;汉魏六朝;《神仙传》;《玄怪录》;女仙;文化意蕴;《搜神后记》;《太平广记》;结构模式
摘要: 先秦两汉以来,伴随着神仙方术思想的发展,小说苑囿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仙话,经过六朝的繁衍,于隋唐之际达到了创作的高潮,而到明清两代,则经历了质的变异。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遇仙小说先后经历了由宗教到世俗,由“遇仙”到“遇艳”的历史变迁,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仙道思想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强有力的渗透,而且其中隐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5.张光元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汇考[学位论文]2007
本文链接:/Thesis_Y1634823.aspx
作者:柳军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1.李泽需.Li Zexu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期刊论文]-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6(3)
2.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陈文新近百年来唐前志怪小说综合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1(2)
4.赵建成.ZHAO Jian-cheng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以汉魏六朝小说为例[期刊论文]-求是学刊2010,37(2)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
70601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国学《记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赏析

国学《记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赏析

国学《记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赏析
记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
【点睛之笔】
“志怪”一词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小说产生于魏晋时代,是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经典解读】
由于魏晋时期盛行神仙方术之说,形成了谈论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产生了志怪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炫耀地大物博的传闻,如东方朔的《神异经》等;另一类为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再有一类就是讲述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汉代以后,由于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广为传布,所以志怪的书特别多。

六朝作品中也有很多以“志怪”命名的书。

例如,祖台之的《志怪》、孔约的《孔氏志怪》、曹毗(pí)的《志怪》等作品。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还专门列了《六朝之鬼神志怪》上下篇。

现在我们把志怪杂传称之为小说,一方面是参照了宋朝以来书目的分类法,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源流来看的。

因为正是从六朝的鬼神志怪小说里,发展出了唐代的传奇小说,当然唐传奇还受了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古镜记》、《柳毅传》、《枕中记》等就是志怪故事的新发展。

汉魏六朝神仙题材小说研究

汉魏六朝神仙题材小说研究

二、汉魏六朝神仙题材小说的分类人神恋小说的盛行与道教神仙信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人神恋小说在道教的渗透之下演变成了人仙恋小说,并向独立的爱情故事发展。

道教为人神恋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

首先,道教把凶神演变成了美神。

秦汉方士发挥道家神仙之说,创造了一大批美丽的女仙形象。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女神、女仙是因为道教崇拜女性。

道教视女性为万物之元,生命的根本。

道教吸收了古代的女性崇拜思想,将神仙信仰的女神搜罗到自己的神谱里,将女神转换为女仙。

所以在《汉武内传》及以后的道书中,西王母成为了美丽雍容的女仙领袖,掌管着女仙名籍和长生不死的仙药。

其次,神仙与凡人的关系通过道教而拉近。

在魏晋小说中的神仙摆脱了原有的神仙的威严,增加了人情味,他们不再是凡人畏惧不能接触的神仙,而是充满着现实人的欲望、情感的仙人。

在《穆天子传》里神仙方士第一次打通了神界与人世的阻隔。

特别是道教“洞天福地"说的产生,加大了凡人遇仙的可能性,也使人仙恋故事发生演化,在故事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仙女而是凡男。

这种神仙信仰反映Nd,说中,不仅使信道者信仰更坚固,而且满足了一些文人士子的白日梦式的自慰和自娱。

当然这些入神恋小说在仙道外衣下面所隐藏的积极的思想蕴含是不可抹灭的。

总之,方士、道徒的出现无疑是人神恋小说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人神恋小说就不能产生。

因为人不可能想象对凶神可怖的神钟情,也不可能与隔绝尘世的神相爱。

(二)悟道成仙~汉末道教初兴,到了魏晋它融合了巫术、神仙说、谶纬学、b筮符咒等等,形成了成熟的状态。

这时期鬼神观念昌炽,并且深入人心。

因此从神仙家到民间祀奉的神仙越来越多。

随着神仙信仰的普及,造成了大批神仙传说的出现和流传。

在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神仙故事成为了神鬼故事中的重要又独特的一部分。

在魏晋动荡时代人们幻想着、向往着太平、美好的世界与生活。

道教的神仙思想恰好迎合了人民的心声,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渠道即得道成仙。

超越现实的神仙境界就是人们理想的人生境界,在神仙世界里,现实中困扰入们前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如生命的短暂、疾病的折磨、自然灾害的威胁、时空的约束,统统都消失了,这是一个绝对美好自由、能实现人的所有愿望的世界。

试论唐人小说对魏晋六朝“遇仙”题材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唐人小说对魏晋六朝“遇仙”题材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魏晋至隋唐时期可以说是神仙类小说作品发展的高潮期,除专述神仙方术、异能之人的作品外,以凡人遇仙为题材的作品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魏晋六朝时期的遇仙故事多粗陈梗概,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发展至唐代,随着传奇的蓬勃发展,遇仙题材也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故事形态和深层内涵,更加世俗化、人性化,并对后世小说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遇仙题材中神仙的形象则经历了由符号化到世俗化,而后逐步趋于功能化的过程。

关键词:遇仙;神仙;唐人小说;魏晋六朝与道教并行的神仙方术信仰在我国古代起源甚早,最初与天命、巫术、谶纬等学说相结合,成为指导上古时期人民社稷国事、生产生活的重要思想。

与此同时,这一思想在小说类文学作品中具备着更蓬勃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遇仙题材作品或以遇仙为主要情节的作品在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为大宗,但细比较之,其思想内涵、辞采文风、谋篇布局均有很大不同,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

一、人的神化与神的人化神异精怪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在我国上古社会便得到普遍信奉,其源头可归结为星辰草木、山川河流等自然信仰和巫觋信仰。

如由星象信仰而来的太白金星等艺术形象和牛郎织女等民间传说、由山川河流信仰而来的山神、河伯等艺术形象。

同时,上古人民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专门之神进行掌管,《山海经》中就已出现对于雷泽水神、昆仑山神等神仙的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人们相信尊神敬神便可换取自然和谐、社稷昌盛、天下太平,巫觋信仰和各类祭祀仪式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种信仰虽时有变异,却可谓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时期,化入血液,深深植根于我国古代人民的意识中。

遇仙题材作品便是萌芽于这种信仰,并日渐蓬勃生长起来的。

神仙类故事产生初期,神仙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直至魏晋六朝,小说中的神仙仍与凡人有着显著的差异。

他们来去无常,多“忽然而至”“忽然失其所在”,他们的出场或云雾缭绕、霞光满天,或伴有异香清气、丝竹天籁等神秘异象,而此种异象给人神秘向往之感,区别于妖邪出场时的鬼魅阴森。

志怪小说的自然之怪题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

志怪小说的自然之怪题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1-0136-13志怪小说的自然之怪题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吴卉(石家庄铁道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摘要:自然之怪是是历代志怪小说题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从题材的继承关系上看,自然之怪的描写由来已久,自魏晋开始,就是志怪小说之一大类,其创作,强调纪实、去雕饰、广见闻。

从题材的类型上看,发展至清代,自然之怪所包含的神仙、鬼魅、精怪三种次级形态,越来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原本蕴含其中与政权交替相联系的天人感应思想转变为指导普通百姓生活的谶应和警告。

从题材的处理方式上看,清代志怪小说作者的学者身份深刻地影响了此类题材的创作,大量的品评、议论、验证,既赋予文本更强烈的理性、客观色彩,又极大削弱了传统志怪的神秘主义品格。

关键词:自然之怪题材;清代志怪;继承;变异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30/ki.1002-3712.2019.01.013自然之“怪”,即指自然界中那些“精气为物,游魂为变”[1]233(《周易·系辞》)的神妖鬼怪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怪异之事。

这类自然之“怪”在历代志怪小说中都有大量的记述,是志怪小说中存在最为广泛的一类题材。

到了明清时期,此类题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更为多样,是清代志怪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型。

收稿日期:2018-11-23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子部小说目录汇考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8XNL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卉(1986-),女,安徽舒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136一、自然之怪题材的继承与变异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的一段话代表了自两汉而始的精怪论:“鬼者,老物之精也。

物之老者,其京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

”物老成精是古代中国的普遍观念。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与仙境初探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与仙境初探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与仙境初探摘要:神仙与其所居住的仙境,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多有所提及,可以说,神仙及仙境故事是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神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让人顶礼崇拜的,高于人类而有神异之能的生灵。

从秦朝起便有始皇帝派方士寻神仙以求不死之药的传说,汉代人刘熙在他的《释名·释长幼》章中,解释仙的含义为,“老而不死曰仙。

”《汉书·艺文志》有更深入的解释,“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

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关键词:文学;神仙;仙境文学大师庄子笔下恣肆想象,充满浪漫色彩的神仙,则更让人向往,其“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乐四海之外”形象超凡,不与流俗。

从这些对“神仙”不同的定义与描述中,可以概括出神仙的基本特点,首先,他们具有永恒不灭﹑不老不衰的漫长生命。

在葛洪《神仙传》中多处记载神仙的年寿,历史传说里以长寿著称的彭祖有七百多岁,而仙人白石生则寿高二千多岁,广成子活了一千二百多岁,《搜神记》中也说琴高游历四方达二百多年,这些神仙纵浪大化间,与天地共存,人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几乎与他们无关,于人生有着终极意义的生死问题,在他们面前失去了意义。

另外,神仙还具有普通人不可能具有的强大能力。

他们法术幻化,驾云驭龙,逍遥万方,如葛由可以刻木作羊,并乘木羊行走蜀中,陶安公能乘着赤龙升到天上。

仙人水火不惧,随心所欲操控风雨变化更是容易之事,《搜神记》卷一“赤松子”条中,仙人赤松子作为雨师,可以“入火不烧”并能“随风雨上下”。

凡间的饮食也不是神仙必须的,甚至通常是饮霞餐露,“赤将子舆”条中,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其行为完全与《庄子·逍遥游》中吸风餐露的仙人一致;仙人的食物非同一般,动辄松实﹑桂芝,即使要吃较为普通的东西,比如刘晨阮肇在仙境中被仙女招待时,所食用的胡麻饭﹑山羊脯﹑牛肉,都鲜美的不似凡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神仙说起源于先秦,其以描写仙人、仙境、仙药为主要内容,宣扬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

神仙说进入小说,并成为小说之题材大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博物家所作的地理博物之书;二是神仙方士出于宣教目的而作的仙人传记。

从对志怪小说形成的影响看,神仙题材的出现不但使神仙说衍生出诸多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故事,还把降仙、遇仙等故事模式带入小说。

当然,从现存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神仙故事亦在民间甚为流行,诸如“仙女降董永”、“何比干遇神妪”以及“秦始皇会海神”等故事,都经历了民间――文人――民间的传播过程。

梳理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题材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类故事表现出相同的情节模式;同一个故事又在不同的志怪作品中反复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小说文体的特质有关。

从广义叙事文学的角度看,一种故事模式的出现会引来众多的模仿者,这便是故事模式的延承性。

无论是文人所作的小说,还是民间故事皆如此。

在故事模仿的过程中,情节会有所变化,例如,《建康小吏》较《白水素女》多了一段庐山夫人哀婉的歌声,但如果隐去这些非主干情节,两则故事则皆可表述如下:仙女降仙――相悦相爱――最终分别。

而同一故事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则涉及小说与史传以及小说传播等问题。

现试以何比干、秦始皇两故事,解析神仙题材在志怪小说中的衍变。

一、何比干遇神妪故事何比干遇神妪是条神仙应验类故事,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皆载何比干故事,然溯其源,早在《三辅决录》中即有神降何比干说,现将三书所载的相关内容辑录于下,以兹比较:《三辅决录》:何比干汝南何比干,通律法。

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

征和初,去官在家。

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

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

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

比干异之,延入座。

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

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

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

佩印绶者,当随简。

”长九寸,凡百九十板。

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随此算。

”妪东行,忽不见。

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后三岁,复生三男。

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

常祭妪如东行,及终,遗令东首。

自比干已下,与张氏俱授灵瑞。

累世为名族。

三辅旧语曰:“何氏策,张氏钧也。

”《搜神记》:汉征和三年三月,天大雨。

何比干在家,日中,梦贵客车骑满门。

觉以语妻,语未已,而门有老妪,可八十余,头白,求寄避雨。

雨甚而衣不沾渍。

雨止,送至门。

乃谓比干曰:“公有阴德,今天锡君策,以广公之子孙。

”因出怀中符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如此算。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

少孤。

尝诣野王,主人妻夜产,俄而闻车马之声,相问曰:“男也?女也?”曰:“男。

”“书之,十五以兵死。

”复问:“寝者为谁?”曰:“魏公。

”舒后十五载,诣主人,问所生儿何在,曰:“因条桑,为斧伤而死。

”舒自知当为公矣。

《幽明录》:汉何比干梦有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子。

未已,门首有老姥,年可八十余,求避雨,雨甚盛而衣不沾濡。

比干延入,礼待之。

乃曰:“君先出自后稷,佐尧至晋有阴功,今天赐君策。

”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之曰:“子孙能佩者富贵。

”言讫出门,不复见。

比较三书所载何比干故事后会发现,《搜神记》、《幽明录》皆据《三辅决录》所载一部分而录之,《搜神记》从何比干在家记起,至神妪授比干符策,并告其子孙将有富贵为终。

《幽明录》所载内容又与《搜神记》相似,雨夜造访何比干之老妪必不是常人,“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这一细节在《幽明录》、《搜神记》皆没有省去,唯《搜神记》中“濡”为“渍”,但仍然是湿的意思。

何比干以礼遇之后,老妪方才现出神仙之面目:先是赐策,后告何其当“子孙佩印绶”,又云这一切皆是因为何家祖上积了阴德。

后来,神妪所说竟一一应验。

偶遇神仙――神仙预言――预言应验,此可谓神仙应验类故事的主要脉络。

干宝、刘义庆所载的也正是《三辅决录》之何比干故事的主干部分。

再看三书相异之处。

《三辅决录》在何比干故事末还顺带提及“何氏策,张氏钧也”,想必“张氏钧”也是一个与何比干类似的故事,而在《搜神记》、《幽明录》中则无片言载三辅俗谣。

或谓干宝、刘义庆节录赵歧之作,而删去繁冗部分,此说虽差强人意,然小说家对史书的节录,亦可看出史传、小说这两种笔法的不同。

《三辅决录》属史书,赵歧于其中可述可评,不言张氏钧授灵瑞,对于何比干故事的完整性没有任何影响,而赵歧却要用一则三辅旧闻将二则故事联系起来。

史家记异事多是信异事之实有,张氏钧授灵瑞、何比干祭神妪,以及何比干死后首向神妪去之方向,此皆在证明神验之事不虚。

另有一细节值得注意,在《三辅决录》中,神妪是“跪谓”何比干;《搜神记》直作“谓”而无跪,《幽明录》则成何比干延入神妪礼待之。

何比干是汉代名臣,且其子孙多为官宦,不可谓不家势显赫。

如此名门贵胄,神仙亦敬之。

再者,赵歧本乃朝官出身,即使在史书中穿插志怪之笔,也会习惯性地带上礼法尊卑的意味。

到了志怪小说,则是另一块天地,由于神鬼世界与人的世界不同,人对于神仙多是仰尊,因此,干宝、刘义庆笔下的何比干未敢因自己官吏之出身在神仙面前“尊大”,而是必恭必敬地礼事神妪。

由此,何比干故事的演变轨迹可勾画为民间――史传――小说。

其中,神仙在小说中尤显尊贵,仙尊而人卑代表了神仙题材小说的创作基调。

二、秦始皇见海神故事秦始皇的故事自汉初便广泛流传,汉初有关秦始皇的故事可见于《史记》,另外,汉画像石中常可以看到秦始皇泗水捞鼎的画面。

有关秦始皇的一系列故事有这样几种:一、秦始皇沙丘遇刺;二、秦始皇求仙;三、秦始皇泗水捞鼎;四、秦始皇见海神。

前三者分别散见于史书及小说,且“实”的成分较多,唯有海神之故事可看出神仙故事在民间、史传、小说三个层面中传播的痕迹,现将有关材料录于下:《三齐要略》: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所出处。

传云:“时有神能驱石下海。

阳城十一山,今尽起立,嶷嶷东倾,如相随行状。

”又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

”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或云:“非人功所建,海神为之竖柱。

”始皇感其惠,乃通敬于神,求与相见。

神云:“我形丑,约莫图我形,当与帝会。

”始皇乃从石桥入三十里,与神相见。

帝左右有巧者,潜以脚画。

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

”始皇即转马。

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

《小说》云:齐南城东有蒲台,秦始皇所顿处。

时始皇在台下,萦蒲以系马。

至今蒲生犹荣,俗谓之秦始皇蒲。

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所出处,时有神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悉赤。

阳城山上石皆起立东倾,如相随行状。

始皇感其惠,乃通敬于神,求与相见。

神云:“我形丑,约莫图我形,当与帝会。

”始皇乃从石桥入海三十里,与神人相见。

左右有巧者潜以脚画神形,神怒曰:“速去!”即转马。

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

《水饰》:秦始皇入海,见海神。

秦始皇见海神乃神仙题材中人神相会之故事类型,三条资料中,《三齐要略》与《小说》除字句有所出入外,情节基本相同,可视作是后者对前者的摘录。

《三齐要略》乃晋人伏琛撰,其又称《三齐略记》。

《隋书?经籍志》未载是书,《说郛》卷六十一、《五朝小说》却录有该书佚文。

《三齐要略》与《三辅决录》相类,大都是与地方有关的历史传说,可视为杂史或野史之类。

齐地靠海,自古不乏关于海的神话传说,从故事结构上看,秦始皇见海神似为两部分组成,其一为关于海神的传说,即神人鞭石,此可为解释性神话,即初民看到“阳城十一山,今尽起立,嶷嶷东倾,如相随行状”,而产生的想像。

海神神话之所以与秦始皇故事相联系,乃是因秦始皇作石桥而于海中看日出。

石桥非人力之能为,神人鞭石的神话便被融入进秦始皇故事中,沿着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就有了秦始皇与海神相会。

民间故事的发展有聚合性的特点,即不同的故事会逐渐地会聚到同一个人物的身上,形成所谓的“箭垛”式人物。

秦始皇的故事亦是以历史上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以及秦始皇作为不得人心的暴君形象为据,融合其它故事而成。

其二,原始神话参与叙事。

海神助秦始皇造石桥乃后人臆造。

故事中之秦始皇已非史书所载之帝王,海神亦非神话中之海神,帝王与海神的相会,及其戏剧性的情节业已构成了作为志怪小说的基本要素,因此,将其从史书中摘录出来置于小说中,亦不觉其有任何不妥。

从《小说》中的作品看,有志人类小说,亦有志怪类小说;有记奇闻异事,亦有记名人掌故。

秦始皇观海神大抵是从《三齐要略》中辑录而出。

神仙题材的故事并不尽是小说家为之,其中亦有民间创造。

秦始皇与海神相会同穆天子、汉武帝故事相类,然而,由于秦始皇历史声誉不佳,其传说亦被人借以嘲讽之。

引起海神不满的原因大抵是秦始皇不守信用,“左右有巧者潜以脚画神形”,神怕人图形非此个例,《百家》中有公输班见蠡,亦是云神怕人知形,这大概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水饰》也有载秦始皇见四海神之事(四海神即海神,“四”似为衍字),《水饰》乃隋杜宝所撰,该书佚文见存于《大业拾遗记》,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

严格地说,《水饰》并不能算小说,其主要是描述当时的木偶戏场景,及其道具机巧设备,有似杂记一类。

然而,该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纪录了七十二种戏目,其中,就有秦始皇见海神的木偶戏,这也说明此传说在当时民间已颇为流行。

神仙题材的志怪故事非独在小说中能够找到,小说中的神仙故事有一部分是小说家创造而成的,而更多的故事则典出史传、民间故事。

神仙题材在小说中又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聚合性,除何比干与秦始皇故事外,尚有杜兰香、神女智琼、曹著等故事亦值得重视。

柳军,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