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欧亚主义国家思想

民谚:“上帝管天, 沙皇管地”;“没有上帝, 宇宙立不 起; 没有沙皇, 地球稳不住”。阿列克谢耶夫注意到, 俄罗斯人喜欢把沙皇比喻成太阳:“天上只有一个 太阳, 地上只有一个沙皇”。 在人们的观念中, 沙皇 是天意的代言人:“上帝指路, 沙皇实行”;“沙皇只 对上帝负责”。总而言之, 沙皇就是真理和正义的化 身:“哪儿有沙皇, 哪儿就有真理”;“沙皇的明断勿
们的支持。逃避国家既是俄罗斯极其重要的历史事 找真理, 努力建立“真理的国家”。 阿列克谢耶夫将
实, 也是俄罗斯固有的民族观念——哥萨克即是这 这种“真理的国家”思想归纳为五种模式: 一、东正
一观念的主要载体。
教的君主制思想; 二、独裁思想; 三、哥萨克自由逃
阿列克谢耶夫认为, 俄罗斯历史的另一特点是 民的思想; 四、非正统教派的国家思想; 五、约瑟夫
守世代相传的社会道德规范, 实行原始的直接民主 因为西方民主是从宗教改革和长期培养成的宗教
制度, 没有所谓的现代法制观念, 一切事情由村社 感情深处成长起来的, 而俄罗斯民族的信仰不同,
会议决定。这种“个人无权”与“大众随意”奇妙结合 他们的真理国家观念也与西方民主格格不入。于是
的哥萨克民主, 与西方民主大不一样。正因为如此, 在 1917 年, 自由逃民思想、专制思想和共产主义思
科大学法学系读书期间, 因参与学生运动而被开除 教授。 1940 年赴南斯拉夫, 任贝尔格莱德大学教
学籍, 被取消上大学的资格, 并遭监禁 6 个月。出狱 授。 两年后被为法西斯效劳的奈迪奇傀儡政府开
后前往德国, 在德累斯顿工学院念书。1903 年大赦 除。 南斯拉夫解放后恢复教职, 并接受苏联国籍。
学教授并追随白军政府。白军失败后流亡君士坦丁 斯的欧亚主义情结》, 莫斯科白水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487~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国外俄罗斯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国外俄罗斯民族主义研究综述杨育才2011-03-09 14:57:20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3期“俄罗斯民族主义”一词字面上可能包含三重涵义:俄罗斯人及其代表所具有和表现出的族裔共同体意识、情感、思想和运动,是文化和种族意义上的民族主义[1];俄罗斯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民族主义[2];泛指俄罗斯国家的各种民族主义[3]。
本文使用的概念主要涉及第一种涵义。
俄罗斯民族主义由来已久,但是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研究则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开始的。
列宁对大小民族主义的区分和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统治民族的民族主义”概括是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贡献。
冷战时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研究反映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文化战线上对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进攻态势,东西方学术界关于俄罗斯民族主义和苏联民族问题的诸多成果体现了对当时民族主义理论应用的自觉,其中不少观点包含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地区的政治制度变迁和苏联解体引发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
俄罗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吸引了俄国国内外包括历史、政治及社会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我国学术界也予以积极关注,加强了对俄罗斯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与专著。
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方研究现状欧美国家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
当代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汉斯·科恩同时也可视为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研究者。
科恩曾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俘在沙皇俄国和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地区——中亚和西伯利亚度过5年战俘生活,是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见证者。
他于1931年移民美国,后来作为一名历史学教授在民族主义的历史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不仅因其对民族主义的系统历史研究闻名,对中、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也有研究[4]。
冷战时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研究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研究的目的从政治上讲主要是揭示苏联帝国事实上的“殖民主义民族压迫”本质,“通过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压力来腐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5],以其作为“非官方的手段可以在苏联各民族中激起更大程度的负’责的民族自觉性”[6]。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是研究这三个地区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三个地区在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它们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地理方面: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东欧和中亚是它的重要邻国。
这三个地区都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有良好的地缘优势。
他们之间地理上的接近,使得这三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成为可能。
二、历史方面: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地区的历史联系密切。
俄罗斯历史上对这两个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苏联时期,苏联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他们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深入干预。
东欧国家独立后,中亚国家也相继解体,这三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三、政治方面:俄罗斯在这三个地区扮演了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
它与东欧和中亚国家之间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俄罗斯在这些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并且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个合作协议。
此外,俄罗斯还通过能源供应等方式对这些地区产生着重要影响力。
四、经济方面:这三个地区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成为了俄罗斯的重要经济伙伴。
俄罗斯依赖东欧和中亚国家的资源供应,并且这些地区对俄罗斯的出口也非常重要。
同时,俄罗斯的经济也对这些地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经济合作和贸易在这些地区之间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因此,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还可以深入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模式。
通过研究这些地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互动,为俄罗斯东欧中亚三个地区的繁荣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萨维茨基欧亚主义思想中的地缘政治理念.

萨维茨基欧亚主义思想中的地缘政治理念.萨维茨基欧亚主义思想中的地缘政治理念欧亚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俄国侨民思想家中的一种政治思潮,它试图为世纪之交面临重大转折的俄罗斯寻找一条发展道路。
这种思潮的历史影响可以在当今的俄罗斯政治和社会中找到浓重的印迹,即俄罗斯政治思想界的主流思潮———新欧亚主义。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萨维茨基(ПетрНиколаевичСавицкий,1895~1968)是欧亚主义流派的主要思想家和领袖,他撰写了欧亚主义思想的大部分纲领性文件,并在20世纪20年代的俄侨欧亚主义思潮和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萨维茨基还是俄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独特的文化地缘观念,即文化迁移观、“欧亚大陆”概念和“发展空间”概念。
一、萨维茨基与西方地缘政治学派地缘政治作为一种理论和一门学科,最初指的是以地理为参照,分析政治、历史和社会的科学。
它研究的是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和资源配置等要素在国际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性。
通常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在1882年发表的《人类地理学》(Аntropogeographie)一书中论述了作为环境产物的人类,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首创“人类地理学”概念,把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综合到一起,把人、国家和世界作为有机体进行研究。
他认为,土壤是基本的、不变的客观现实,与民族利益有很大关系,历史的运动由土壤和领土来决定。
1897年,拉采尔在《政治地理学》(Politische Geographie,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география)这一专著中指出,国家类似一个生物体,同样会诞生、存在和灭亡,其空间扩张和收缩是一个与内部生命循环有关的自然过程。
在他看来,不适于人居住的空间,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只有适于人居住的空间,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的国家只有在不断扩张中才能生存。
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历史及前景

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历史及前景作者:董瑞芳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4期摘要: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是我国重要的邻国之一。
俄罗斯欧亚主义对欧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就目前而言,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日益提升,出现了“新欧亚主义”。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历史及前景进行论述。
关键词:俄罗斯欧亚主义历史前景俄罗斯欧亚主义具有丰厚的历史渊源。
俄罗斯作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这一作用扩大化,推动欧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俄罗斯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历史俄罗斯欧亚主义发展历史悠久,是在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的,对俄罗斯社会思想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从自然条件来看,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欧洲国家,介于欧洲和亚洲两大洲之间,悠久的历史文化无法割裂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缘关系,俄罗斯又与亚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基于自然因素,彰显了俄罗斯的欧亚特征。
第二,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俄罗斯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经历了多次的转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内涵,这构成了当前俄罗斯的文化基本要素。
根据俄罗斯文献记载,斯堪的纳维亚人对俄罗斯早期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又融入了基督教文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俄罗斯人们的国家意识,加快了文明进程。
在蒙古鞑靼人统治期间,俄罗斯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增强,推动了俄罗斯走向了统一。
到了19世纪,俄罗斯爆发了关于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两大思想派别的争论,这两派分别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这成为欧亚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
二、俄罗斯欧亚主义未来发展前景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说过:“俄罗斯始终都是一个欧亚国家。
”在他看来,俄罗斯并没有利用好俄罗斯位于亚洲的资源。
在欧亚主义发展的背景下,俄罗斯需要处理好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关系,建立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区域性中心,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俄国与欧洲——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1864年思想转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俄国与欧洲——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1864年思想转型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俄国与欧洲——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1864年思想转型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19世纪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罪与罚》、《白痴》、《地下室手记》等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哲学意蕴,被誉为“俄国的良心”。
本研究着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49-1864年间的思想转型,即从受到欧洲文化影响的浪漫主义者和西欧服装公司的“现代化”思想到对俄罗斯特有文化和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强烈认同。
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有助于深入了解19世纪俄国文化和思想的演变,也有助于与现代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重点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49-1864年间的作品和其思想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认同: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特有文化和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他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欧洲文化的看法: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欧洲文化和思想的批判和反思,在欧洲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之间,他是如何选择的。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态度: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宗教信仰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分析他对欧洲机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批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和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可以清晰地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对欧洲文化的看法和宗教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和思考。
这对于深入了解19世纪俄罗斯文化和思想的演变,以及现代中国文化的对话与借鉴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还可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和哲学思想作出更深入的剖析。
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张建华唐艳2011-03-05 11:23:52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以来,"欧亚主义"再次成为俄罗斯文化界、学术界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特别是在政治哲学领域,受到了不少政党乃至独联体中一些国家的青睐,加之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欧亚主义问题也成为了国际性的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这一动向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对俄国欧亚主义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试对我国近10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引言欧亚主义作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哲学思想之一,用俄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萨维茨基(1895~1968年)的话来说,就是俄罗斯民族意识对俄国革命的事实所做出的一种尝试 [1]。
在欧亚主义产生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欧亚派"是20世纪20年代侨居于布拉格、巴黎、索非亚、柏林、贝尔格莱德、布鲁塞尔、维也纳和罗马的俄侨学者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哲学流派,欧亚主义学说正是欧亚派中的一些著名俄侨学者提出的。
1921年由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萨维茨基、彼得·彼得罗维奇·苏夫钦斯基(1892~1985年)、Н.С.特鲁别茨科伊(1890~1938年)、Г.В.弗洛罗夫斯基(1893~1979年)4人合著的《走向东方》一书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的出版,标志着俄罗斯欧亚主义政治思想的诞生。
这种欧亚主义寻求建立俄罗斯的独特性,以区别于西方。
它不同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强调斯拉夫文化的优越性与团结,欧亚主义则面向南方和东方,梦想把欧亚的东正教与穆斯林人口融合在一起。
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派试图变理论为实践,建立欧亚党,但这个尝试没有成功。
30年代中叶,欧亚派逐渐发生分裂,这个阵营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国家建设方案,另一部分表示反对。
欧亚主义回归与全球革命亚历山大·杜金的地缘政治观[权威资料]
![欧亚主义回归与全球革命亚历山大·杜金的地缘政治观[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e5a05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3.png)
欧亚主义回归与全球革命亚历山大· 杜金的地缘政治观亚历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一个令西方媒体感到恐惧的名字,但他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自杀式袭击或者发动圣战,而是致力于发展反西方,尤其反美国的新的大战略和意识形态。
而他之所以被关注,则端赖于乌克兰危机问题。
2014年,美国学者Anton Barbashin和Hannah Thoburn在《外交事务》发文,指出杜金是普京的“大脑”,是俄罗斯扩张主义意识形态的来源。
[1]2014年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将其评为2014年度的全球思想者,并和叙利亚的恐怖主义领导人Abu Bakral-Baghdadi,以及伊斯兰国Jihadi John等并列挑拨者(agitators)行列,令其声名鹊起。
在美国人看来,政治哲学家亚历山大・杜金一手策划了俄国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俄国“吞并”克里米亚提供理论背书,因而成为普京名副其实的“智囊”。
一、欧亚主义与新欧亚主义欧美媒体中所指称的意识形态,就是杜金发展的新欧亚主义思想,它产生于俄罗斯的思想语境,首先是针对俄罗斯面对强势的西方话语所深陷的生存困境。
这种困境表现为俄罗斯传统主义和保守思想的一波三折,因此在了解杜金的新欧亚主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溯一下历史。
欧亚主义的思想渊源要回溯到19世纪,其表现为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对于俄国的欧化改革的担忧,体现为“斯拉夫派”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在俄国的兴起。
[2]如果我们将彼时的西欧理解为个体的、物质的、理性的“先进”文明的话,那么斯拉夫派的核心诉求就是力图保留俄国的本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制度,因此它所吸引的也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富有的、见多识广的旧贵族。
对于始于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斯拉夫派无疑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信奉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西欧诸国是道德败坏的,而他们所发展出的政治和经济体系――立宪政府和资本主义――也是其堕落社会形态的产物。
对恪守传统的斯拉夫分子们而言,俄国统一的东正宗教,无疑更有利于将俄罗斯人民紧密团结在一个基督教共同体中,维系一种自然、和谐和人道的相互关系,这种精神生活在制度上落实为俄国的农村村社制度,以及贵族制的政府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粟瑞雪欧亚主义是十月革命后,俄国侨民知识分子中出现的思想流派。
1921年8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出版萨维茨基(П.Н.Савицкий)、特鲁别茨科伊(Н.С.Трубецкой)、苏符钦斯基(П.П.Сувчинский)和弗洛罗夫斯基(Г.В.Флоровский)的集体著作《面向东方·预感和实现·欧亚主义者的观点》(《ИсходкВостоку·Предчувствияисвершения.Утверждениеевразийцев》)标志欧亚主义诞生[1]。
“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一词是从其同根词“欧亚大陆”(Евразия)演变而来。
“欧亚大陆”的概念在1883年由奥地利地理学家苏斯(Э.Зюсс)开始引用,“欧亚主义”的概念则是特鲁别茨科伊提出的。
“以前被称为俄罗斯帝国,现在叫做苏联的国家之民族基底,只有住在该国所有民族的全体总和才能构成。
这个国家被看做特殊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民族主义。
我们称这个国家为欧亚主义国家,它的领土是欧亚大陆,它的民族主义是欧亚主义。
”[2]关于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的状况已有文章进行了深入评述[3]。
本文主要介绍欧美学者对欧亚主义的研究状况。
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研究状况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主义进入危机和分裂阶段。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就出现了对俄国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的有关著作。
这些著作并不是专论欧亚主义,而是将其视为俄国侨民中的一种新思潮,如德国学者舒伯特在《欧洲和东部之魂》中的论述[4]。
1955年,艾·萨尔基相涅茨(Э.Саркисянец)出版德文专著《俄罗斯与东方救世论》,研究了俄罗斯与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交际,其中收集了大量决定欧亚主义某些精神前提的资料[5]。
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奥托·博斯(ОттоБосс)出版的著作对研究欧亚主义有很大贡献。
他认为,欧亚主义者粗糙的地理决定论导致认定作为历史文化、语言和政治统一模式的欧亚大陆的地理统一。
“因而博斯强调了在划分作为发展空间的欧亚大陆时,两个最重要的缺陷———地理决定论和孤立主义”[6]。
他认为,彼·尼·萨维茨基关于“文化侨民”(миграциякультуры)的思想具有假定性,没有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历史变化。
“它导致推崇俄罗斯的文化弥塞亚,其中欧亚主义者表现为弗·索洛维约夫(В.Соловьѐв)观点的拥护者。
这之后明显流露出只是东正教信仰的真实性思想,该信仰应当成为欧亚大陆文化统一的基础。
”[7]博斯认为,欧亚主义者过高评价了蒙古枷锁的意义,他们认识历史过程采用决定论观点。
“实质上这是包含欧亚主义历史、发展、纲领和欧亚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态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8]。
德国斯拉夫学家、政治学家、文化学家拉·留克斯(Л.Люкс)认为,“欧亚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与青年罗斯派和路标转换派以及德国的保守主义革命政治流派是同源的。
”[9]两大流派,欧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革命”的拥护者,把自己与自由主义和民主相对立,努力掌握极权主义政党,在与官僚主义机器、机关、难控制运动的力量相对立时,相信思想的万能;两个流派都具有精英性和“贵族”性。
留克斯指出,这些流派的区别在于对宗教和暴力的态度。
欧亚主义者认为宗教是精神复兴的基础,不承认暴力;对“保守主义革命”的拥护者来说宗教几乎没有意义,而对暴力进行某种“美化”。
留克斯强调,这些带有自然相似和差别的流派,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那时无论在俄国还是德国,“政治现实都还未来得及显出清晰的极权面孔”:斯大林和希特勒胜利之后,这些运动随着极权专制的胜利就分裂了。
他认为,这是试图借助思想改善世界的思想统治制度之“成功时刻”。
但是他们的思想在“意识形态简单化统治的时代”不能风行起来。
留克斯作出结论,“欧亚主义思想不仅是俄罗斯,而且是全欧洲危机的症状,在精神志向上欧亚主义者更接近西方的欧洲人,而不是自己的同胞。
”[10]呼吁“神圣罗斯”,寻找失去的根等对20年代的苏联知识分子来说是陌生的。
“彻底的新事物正是远古的复兴和否定直接的过去。
因此欧亚主义者为了神圣罗斯而排斥彼得堡罗斯”。
[11]但欧亚主义的“文化悲观主义”,批评议会民主,更多是反映西欧的,而不是俄罗斯内部的过程和思潮。
他指出,革命后的俄罗斯,在文化方面朝向的不是东方,而是靠帝国时期的文化价值,俄罗斯的19世纪支撑,这只证明了欧亚主义者本人关于西方文化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论题。
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阿先·伊格纳托夫(АссенИгнатов)也因欧亚主义思想在俄罗斯复兴而对此作过研究。
他认为,欧亚主义“不真实地解释俄国历史,导致虚构的政治纲领”,是“意识形态的神话”,“保守主义政治目标的合法化手段”[12]。
1956年,旅居美国的俄侨诗人、批评家、文学家格·斯图卢威(ГребСтруве)[13]在美国发表《驱逐中的俄罗斯文学》(《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визгнании》)一书,其中第三章名为:“欧亚主义:面向东方”[14]。
他强调欧亚主义者的反欧洲主义,反社会主义和“悲惨的世界观”;在20年代初他们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在文学政论和组织意识形态领域,他指出了20年代中期欧亚主义的危机及其演变。
美国加里弗尼亚大学教授尼·梁赞诺夫斯基(N.Ria-sanovsky)1967年发表文章评价欧亚主义“……在全部帝国崩溃时坚决捍卫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俄罗斯”[15]。
他认为,萨维茨基著作的极大意义在于论证欧亚大陆的特殊自然性,其结论是理论家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地缘政治理论。
梁赞诺夫斯基指出德国地缘政治学派和包括弗·弗·达古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在内的俄国前辈对萨维茨基观点的巨大影响。
他得出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欧亚主义是绝望地尝试回到已消逝的俄罗斯,试图把陌生社会中不稳定、无根基的存在变成家里有机的、创造性的生活面貌。
”[16] 对欧亚主义持否定态度的美国哲学家弗·谢·瓦尔沙夫斯基(В.С.Варшавский)把欧亚主义理论看作确立极权制度的轨道,批评地评价“把鞑靼蒙古帝国变成俄罗斯帝国的奇迹,鞑靼时期强制俄罗斯化和东正教化的奇迹”。
他认为,尽管俄罗斯从鞑靼统治时期就是东方专制国家,但蒙古帝国和布尔什维主义俄罗斯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从鞑靼枷锁无论如何不可能推出把共产主义国家变成极权国家的事物”。
他认为,必须在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而不是革命前的俄罗斯历史中寻找解释“布尔什维主义政变”的原因[17]。
美国作家罗曼·古利(РоманГуль)把20世纪20年代初俄侨中出现的欧亚主义和路标转换派相对比,认为这两派在思想追求方面有差异。
“欧亚主义者来自斯拉夫派,在他们的思想中东正教因素起了巨大作用;路标转换派来自西方派,但也强调突出自己激昂慷慨的爱国主义。
”[18]而美国历史学家谢·格·普什卡列夫(С.Г.Пушкарев)则对20世纪20年代在布拉格产生的全新的思想政治侨民联合组织“青年罗斯人”(Младороссы)和“欧亚主义者”进行了比较。
“‘青年罗斯人’的政治理想是‘苏维埃君主制’(советскаямонархия),口号是‘沙皇和苏维埃’(царьисоветы)”[19]。
他认为欧亚主义思想更多是欧亚主义情感,当时“在布拉格的欧亚主义者不多,34人。
他们与欧亚主义的内在联系不是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
他们大部分是白派军人,愤恨欧洲在国内战争时未能足够地支持白派运动。
”[20] 另一美国学者米·阿古尔斯基(М.Агурский)把欧亚主义看作“宗教基础上的路标转换派”,民族布尔什维主义的变体之一[21]。
美国历史学家罗·查·威廉姆斯(RobertChadwell Williams)强调欧亚主义者的“成就是学术性的,而不在政治方面”[22]。
法国巴黎大学的历史语言学博士彼·叶·科瓦列夫斯基(П.Е.Ковалевский)拥护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是综合欧洲和亚洲起源的国家这一观点,但指出,“俄罗斯的历史道路也是综合的,而不是仿效的”[23]。
草原和游牧民族的作用被欧亚主义者夸大了,俄罗斯永远是河湖和森林国家,而不是草原国家,草原对它永远是起破坏作用的,面向东方的运动是“民族性的和自然的开发新土地”。
持部分肯定态度的法国女作家齐·阿·沙霍夫斯卡娅(З.О.Шаховская)认为欧亚主义是“最独特和最新的思想流派”,“因自身极其复杂”,对把欧亚主义看作“只是面向东方”的普通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它。
但沙哈夫斯卡娅强调在欧亚主义中“精神先于物质”,并指出它无力避免政治化[24]。
法国哲学家弗·弗·津科夫斯基(В.В.Зеньковский)承认欧亚主义者的功绩在于关注俄国历史上的“东方主题”,反对指责欧亚主义者有亲布尔什维主义倾向。
但同时也指出他们特有的夸张———用对欧洲的敌对态度“排除”正面特征,用日常生活偷换文化等[25]。
波兰学者柳齐安·苏哈涅克(ЛюцианСуханек)指出,对于“未来主义时代的斯拉夫派”———欧亚主义者而言,西方腐败的主题是批评西方世界的重点,包括对国家模式,法律体系,政治生活形式和理论上的纯理性主义[26]。
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学教授阿尔多·费拉里(АльдоФеррари)研究西方学者的观点后指出,“西方学者主要把欧亚主义综合理解为某种立场,因俄罗斯文化与现代化和作为现代化先锋的西方无法合理共存而推出。
在这方面它实质上被看做文化和政治中虚假的神话题材,本身带有某种危险。
”[27] 根据纯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欧亚主义只能被看成多面历史进化的偏离。
实际上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它的评价和他们对俄罗斯的原则性态度有关。
把该国家与西方标准相比,越是被认为不合常规,他们就越不大承认欧亚主义的可行,因为该理念最激进地表现出俄罗斯要求历史文化独立于西方。
比如,专门研究早期俄罗斯史的资深专家、美国历史学家哈尔别林(Ч.Дж.Харперин)认为,“格·维尔纳茨基(Г.Вернадский)从1920年开始的专门研究非常一般。
其学术声誉不是建立在这些著作的优点上。
此外,在分析格·维尔纳茨基的精神发展和史学进化时,不能不否定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欧亚主义思想最负面的东西”[28]。
从另一方面,哈尔别林骄傲地证明,格·维尔纳茨基因长期居住美国,所以其政治观点在1940年年末产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