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撞行人保护

合集下载

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规程》

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规程》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规程》编制说明一 任务来源本标准制订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

项目编号2009-2430T-QC,项目名称《汽车对行人碰撞保护试验规程》。

二 标准制订过程本标准制订工作自2010年初开始,对关于行人保护的欧洲法规、日本法规、GTR全球技术法规进行了全面研究,决定分区内容参考采用欧盟指令639/2009《对于2009/78/EC指令《关于机动车碰撞时对行人及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的技术说明》中ANNEX II的CHAPTER II中3.3条款划分小腿冲击点,采用ANNEX II的CHAPTER III中3.3条款划分大腿冲击点,采用ANNEX II的CHAPTER VII中3.1.1和3.3条款划分头型冲击点,起草本标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负责承担了标准起草的全部技术内容,并于2009年5月经过碰撞标准工作组成员对标准文本进行讨论后,经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修改后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

三 标准内容说明本标准作为GB/T 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的补充,将试验规程明确,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GB/T 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标准中尽管对试验过程有相关规定,但是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对行人头型、腿型的冲击试验区域和数量没有规定。

本标准对相关内容加以明确,提出划分方法和试验数量、判定依据及试验报告。

本标准的使用范围与GB/T 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相同。

本标准的术语和定义采用GB/T 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中3.1、3.10、3.12、3.13、3.15定义的术语。

本标准分区内容仅采用欧盟指令639/2009《对于2009/78/EC指令《关于机动车碰撞时对行人及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的技术说明》中ANNEX II的CHAPTER II中3.3条款划分小腿冲击点,采用ANNEX II的CHAPTER III中3.3条款划分大腿冲击点,采用ANNEX II的CHAPTER VII中3.1.1和3.3条款划分头型冲击点内容。

汽车行人保护法规要求及设计要求

汽车行人保护法规要求及设计要求

装座方式降低该区域刚度;
2.在设计验证阶
3. 机盖在铰链安装位置处空间尽量大, 段,验证铰链刚
铰链与机盖内板连接可考虑采用凸焊 度、强度、疲劳
螺栓替代凸焊螺母方式。
耐久性。
1. 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雨刮螺柱及 通风盖板应隐藏在机盖下方;
2. 如果空间不允许,需要考虑加装可 溃缩式雨刮螺柱。
1.在概念及造型 阶段,结合车型 空间及机舱布置 需求确定雨刮布 置方案;
2009年5月-7月,完成炫丽CROSS、酷熊、 哈弗5以及哈弗M1共四款车型行人保护认 证试验。
2011年9月,无摸底试验,一次性完 成腾翼C30轿车行人保护认证工作。
当前车型的行人保护性能优化分析,包 括CHB011 、CHB021、CHB031、
CH071、CHK041等车型。
从2008年至今,安全工程部共完成十一款车型行人保护优化工作,期间积累大量经验,需总 结分析及标准化,并融入开发流程。
由分项星级改变为统一星级,且从
2009年到2012年逐年加严,2012年

2005年10月1日,欧盟正式开始
之后都按照2012版执行。

实施行人保护2003/102/EC指
令第一阶段法规。
2009年1月,欧盟在
2013年2月,欧
2003年欧盟通过全
针对车型:
2003/102/EC指令的基础上
盟将实施行人保 2015年2月之后
球第一部行人保护
1)M1类,满载质量 < 2.5 T;
修订完成行人保护法规(EC)
护法规(EC) No 法规针对车型扩
法规2003/102/EC
2)由M1类衍生出的N1类车型,
No 78/2009,强制要求安

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原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原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原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汽车行人保护支架是一种用于汽车前部,用于保护行人安全的装置,它可以在发生行人碰撞事故时有效地减缓行人受伤的程度,甚至避免行人的伤亡。

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设计和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原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是影响它性能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原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原材料选择1. 钣金材料汽车行人保护支架通常采用钣金材料,这些材料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又要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

常见的钣金材料包括碳钢、高强度钢、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各有优缺点,根据其特性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作汽车行人保护支架。

碳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价格相对较低,但塑性和韧性相对较差。

高强度钢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可以在发生碰撞时吸收更多的能量,减缓行人受伤的程度。

铝合金则是一种轻质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可以有效降低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重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

2. 塑料材料除了钣金材料,汽车行人保护支架还可以采用一些塑料材料来制作,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吸能性能和回弹性能,可以有效减缓碰撞时对行人的伤害。

常见的塑料材料包括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等。

聚丙烯具有较好的韧性和疲劳性能,可以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同时价格相对较低。

聚碳酸酯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冲击性,而且可以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性能。

聚苯乙烯是一种轻质材料,具有较好的吸能性能,可以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减缓撞击力,同时价格相对较低。

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性能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结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几何形状合理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几何形状应该合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分散碰撞力,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汽车行人保护支架的表面应该尽量光滑,减少对行人的划伤和刺伤。

2. 合理的连接方式汽车行人保护支架与汽车车身的连接方式应该合理,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同时能够避免在碰撞发生时造成更大的伤害。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规程》征求意见稿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规程》征求意见稿
成人头型冲击区域由成人头型试验区域确定,至少进行 9 次冲击试验。将该区域使用柔性尺左、中、 右等分为三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中分别进行 3 次冲击,这些冲击点应被认为最易造成行人伤害,并 且结构类型不同。冲击点间最小间隔 165mm,若选定试验点和试验区域太小,不能进行另一次试验。则 试验次数可以小于 9 次。试验机构应尽可能多地在 HIC1000 区域和 HIC1700 区域内实施冲击试验,尤其 对在两区域边界上的点。上述试验点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5 HIC1000 区域和 HIC1700 区域的确定 5.1. 制造厂应确定 HIC 必须不大于 1000(HIC1000 区域)或是不大于 1700(HIC1700 区域)的发动机 罩上部区域(见图 1)。
部质量。 9.2 试验结果 9.2.1 下腿型对保险杠的试验结果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区域划分描述; ——冲击点描述(坐标); ——至少三次试验结果:膝部最大动态弯曲角、膝部最大动态剪切位移、小腿上端加速度。 9.2.2 上腿型对保险杠的试验结果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上腿试验理由; ——区域划分描述; ——冲击点描述(坐标); ——至少三次试验结果。 9.2.3 头型对发动机罩的试验分为儿童头型冲击和成人头型冲击。 9.2.3.1 儿童头型对发动机罩的试验结果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区域划分描述; ——冲击点描述(坐标); ——A 区和 B 区分布; ——至少九次试验结果,如不能进行九次试验,说明原因。 9.2.3.2 成人头型对发动机罩的试验结果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区域划分描述; ——冲击点描述(坐标); ——A 区和 B 区分布; ——至少九次试验结果,如不能进行九次试验,说明原因。
在保险杠试验区域中至少选三个冲击点,这些冲击点应被认为最易造成对行人的伤害,并且结构类 型不同(可拆卸式牵引钩除外)。试验点间最少间隔 132mm,并且距离保险杠角至少 66mm。上述最小距离 应由柔性尺沿车辆外表面拉紧测出。试验室应将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4.2. 儿童头型冲击试验区域划分方法

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原理

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原理

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原理
汽车行人保护装置是一种用于减轻车辆与行人碰撞时的伤害的安全装置。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视觉识别:汽车行人保护装置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装置,实时感知周围的环境,包括行人、障碍物等,以实现对行人的识别。

2. 监测:当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完成行人的识别后,会对行人的位置、速度、行动等进行实时监测,以追踪行人的移动轨迹。

3. 风险评估:根据对行人的监测结果,汽车行人保护装置会进行风险评估,判断行人与汽车的碰撞概率和预计的撞击严重程度。

4. 预警与干预:当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判断存在潜在的碰撞风险时,会通过声音、光线、振动等方式向驾驶员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其注意行人的存在,并且可以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减速、自动刹车等,以减轻碰撞的严重程度或避免碰撞发生。

总的来说,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利用先进的感知技术和计算能力,通过实时识别、监测、风险评估与干预等过程,提供给驾驶员行人碰撞的预警和干预,以保护行人的安全。

2024版c-ncap行人保护评价规则

2024版c-ncap行人保护评价规则

2024版c-ncap行人保护评价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交通安全的关注,行人保护已经成为汽车安全评价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评估汽车的行人保护性能,2024版c-ncap行人保护评价规则正式发布。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规则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汽车行人保护性能的改进和促进。

一、规则的制定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人在城市道路上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汽车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汽车和行人之间的交通关系日益突出,因此行人保护成为汽车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汽车的安全性能,c-ncap决定对行人保护规则进行更新。

二、规则的主要内容1.行人碰撞测试c-ncap规定所有汽车在进行碰撞测试时,必须考虑行人保护性能。

测试时,试验车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撞击行人假人模型,评估汽车在行人碰撞事故中的保护能力。

该测试旨在评估汽车前部结构及防撞设计对行人的保护效果。

2.主动安全系统评价c-ncap规定汽车在行人保护评价中还需考虑主动安全系统,如预碰撞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在发生碰撞前主动预警或采取紧急制动等措施,有效减少行人碰撞事故的发生,对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3.车辆修饰的考虑c-ncap规定在进行行人保护评价时,还需考虑汽车的修饰情况。

例如前保险杠的设计是否利于减少行人受伤,车身的边缘处理是否足够圆滑等。

这些细节上的考虑能够更好地保护行人在发生碰撞事故时的安全。

三、规则的意义1.提升汽车行人保护性能通过建立行人保护评价规则,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汽车时将更多地考虑行人保护性能,加强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行人碰撞事故带来的伤害。

2.促进汽车行人保护技术的创新制定行人保护评价规则,将会促使汽车制造商不断创新,致力于研发更加安全的汽车行人保护技术,提高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3.增加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了解消费者通过c-ncap行人保护评价规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汽车的安全性能,在购车时将更加关注汽车的行人保护性能,从而提高整个汽车行业对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

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

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

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介绍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是指在交通事故中,采取措施保护行人的生命和安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道路交通日益繁忙,行人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重要性行人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之一,在碰撞事故中往往是最脆弱的环节。

因此,采取行人保护措施非常重要。

1. 人命关天碰撞事故中,行人易受伤害,甚至丧生。

行人保护措施的落实,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中行人的伤亡。

2. 交通秩序维护行人保护措施有效维护交通秩序,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当行人感到被关注和保护,他们会更加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阻塞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社会稳定通过加强行人保护措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进而减少了事故后的纠纷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现存问题在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部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无法及时发现行人,从而引发碰撞事故。

2. 道路标志不明显有些道路标志设置不合理,或者被建筑物、广告等遮挡,行人无法正确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

3. 驾驶员速度过快部分驾驶员超速行驶,导致无法及时刹车避让行人。

4. 行人自身问题一些行人跨越道路时不注意交通状况,或者非法穿越马路,增加了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碰撞中行人保护措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广告宣传等形式,加强行人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

2. 增加交通标志及设施增加道路标志和交通设施,确保行人可以清晰、准确地了解交通规则和行驶环境。

3. 强化惩罚力度对于违反交通规则或者妨碍行人通行的驾驶员,应加大处罚力度,以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

4. 提高驾驶员素质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安全意识。

同时,引入智能驾驶技术,降低人为因素对行人安全的影响。

5. 引入交通管理技术采用交通管理技术,如红绿灯优化控制、智能监控等方式,提高交通流畅度,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行人保护知识讲座1

行人保护知识讲座1
行人保护知识讲座
1. 背景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占总数的30%。
为了减少死伤人数,从90年代初开始,各国 展开了相关研究,制定了试验方法和伤害值 的法规。
日本法规从2005年9月开始适用于新型车, 欧洲法规从2005年开始适用于新型车。
2. 碰撞时行人的举动和碰撞区域
人体FEM模型
碰撞区域
3. 试验方法
由于碰撞位置涉及范围广泛,试验方法由Subsystem Test和采用头部、大 腿部和膝部各个部位的模型(以下称Impactor )试验的Component Test组成。
试验车通过驻车制动装置或者锁轮装置等适当方法固定在试验台上,按下 表规定的试验条件碰撞Impactor,根据其伤害值进行判定。
行人头部碰撞范围因行人身高、汽车形状和碰撞速度而异。指标之一是, 测量从汽车前端正下方地面沿车身到上方、后方的长度距离,这段距离称为 Wrap Around Distance,用于确定碰撞范围。
4.3 腿部伤害值
通过Impactor 内部设置的1个加速 度计测出的加速度 和方位计测出的角 度按如下公式,用 弯曲角度和剪断变 位计算。
5.汽车实际实施对策事例 1.Toyota Premio
2. Toyota Corolla
3.Honda
4.Toyota Camry
5. WAGON R.RR
6.已有行人保护法规
要件项目
日本安全规 美国FMVSS ECE法规 范
1 车身外后视镜 44
46
碰撞减轻
2 卷入防止
18之2
73
3 车身外部突起 18 物
4 旋转部分的突 18 出防止
5 车身前部碰撞 18 吸收
6 泥、石、冰雪 等飞溅防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EuroNCAP)欧洲新车评估程序PEDESTRIAN TESTING PROTOCOL行人保护协议Version 4.1 March 2004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EuroNCAP)欧洲新车评估程序PEDESTRIAN TESTING PROTOCOL行人保护协议Where text is contained within square brackets this denotes that the procedure being discussed is currently being trialed in Euro NCAP. Its incorporation in the Test Protocol will be reviewed at a later date. 在本协议中如果出现有包括在方括号里的内容,这表示这些程序当前被用于欧洲新车评价程序但处于试验和讨论阶段,这些测试协议需要在以后再加已确定。

In addition to the impact points chosen by Euro NCAP,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ill be required from the manufacturer of the car being tested before any testing begins. 本协议中增加的设置说明,为了使待测车能够正常快捷的做好测试准备工作,制造厂商必须提供下列各项信息。

Manufacturer Nominated Test Zone(s) 制造厂商推荐测试项目Impact or Type 冲击类别Notes 备注Maximum of 3 Bumper Tests 三次最大值的前保险杠试验To be nominated by the manufacturer由制造厂商提出Maximum of 3 Bonnet Leading Edge Tests三次最大值的前缘试验To be nominated by the manufacturer由制造厂商提出Maximum of 6 Child Head form Tests 六次最大值的儿童头部试验To be nominated by the manufacturer由制造厂商提出Maximum of 6 Adult Head form Tests 六次最大值的成人头部试验To be nominated by the manufacturer由制造厂商提出Contents目录Pedestrian Testing 行人保护试验1 VEHICLE PREPARATION 预备车辆1.1 Unlade Kerb Weight 承载量1.2 Additional Weights 加载量1.3 Suspension Settling 悬挂物的设置1.4 Normal Ride Attitude 标准正常行驶状态2 VEHICLE MARKING 车辆标识2.1 General 概述2.2 Bumper Reference Lines 保险杠参考线2.3 Bumper Corners 保险杠杠头2.4 Bonnet Leading Edge Reference Line 机罩前缘的参考线2.5 Bonnet Side Reference Line 机罩侧边的参考线2.6 Corner Reference Point 角落参考点2.7 Bonnet Top 机罩上部2.8 Dividing the Child Head form Zone and Adult Head form Zone into Twelve Equal Width Areas对儿童头部区和成人头部区进行十二等分的分区2.9 Labeling the Head form Test Zones标识出头部试验区域.2.10 Dividing the Bonnet Leading Edge Reference Line into Sixths 对机罩进行六分之一比例的分区2.11 Dividing the Bumper Reference Lines into Sixths 以六分之一的比例分出缓冲参考线2.12 Bumper Lead 前保险杠2.13 Bonnet Leading Edge Height 机罩前缘的高度2.14 Labeling the Bonnet Leading Edge and Bumper Test Zones 标识出机罩前缘及保险杠测试区域3 DETERMINATION OF IMPACT POINTS冲击点的确定3.1 Leg form to Bumper Test 大腿到保险杠上的冲击试验3.2 Upper Leg form to Bumper Test 大腿上部到保险杠上的冲击试验3.3 Upper Leg form to Bonnet Leading Edge 大腿上部到机罩前缘3.4 Adult and Child Head forms - Structures to be tested 试验用的成人和儿童头部的碰撞模拟器3.5 Head form to Bonnet top – Selecting the first point of contact on the vehicle to account forunderlying structures. 头部到机罩上部–––选择出头部与机罩上表面的起始接触点,用来计算潜在失效结构.4 RECORDING THE IMPACT POINT LOCATIONS记录撞击点的位置4.1 General 概述4.2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3D Measuring Arm 简述三维测量臂4.3 Setting Up 3D Measuring Arm Axes 设定三维测量的旋转轴4.4 Digitizing Impact Points 数据化处理碰撞点4.5 Transferring Impact Points to Replacement Vehicle Parts 车辆部件更换后碰撞点的转移5 PERFORMING OF PEDESTRIAN IMPACT TESTS模拟行人碰撞试验5.1 General 概述5.2 Propulsion System 推进系统5.3 Fitting Replacement Parts to Vehicles 车辆部件的适当替换5.4 Photographic Record 相片记录6 LEG FORM TESTS腿部碰撞试验6.1 Description of Leg form and its Instrumentation 腿部碰撞模拟器的概述及所需仪器6.2 Certification 认证6.3 Test Procedure - Pre Test 试验程序---试验前的准备6.4 Test Procedure - Post Test 试验程序----试验过程7 UPPER LEG FORM TO BUMPER TESTS 大腿部与保险杠的碰撞试验7.1 Description of Upper Leg form and its Instrumentation 大腿上部碰撞模拟器的概述和所需仪器7.2 Certification 认证7.3 Test procedure - Pre-test 试验程序----试验前的准备7.4 Test Procedure - Post Test 试验程序---试验过程8 UPPER LEGFORM TO BONNET LEADING EDGE TESTS大腿部与机罩前缘的碰撞试验8.1 Description of Upper Leg form and its Instrumentation 大腿上部碰撞模拟器的概述及所需仪器8.2 Certification 认证8.3 Determination of Impact Velocity, Impact Angle and Impact Energy 缓冲速度, 缓冲角度及缓冲能量8.4 Test procedure - Pre-test 缓冲程序---试验前的准备8.5 Test Procedure - Post Test 缓冲程序—试验过程9 HEADFORM TESTING 头部碰撞试验9.1 Description of Head forms and Their Instrumentation 头部碰撞模拟器概述及所需仪器9.2 Certification – Dynamic 动态认证9.3 Test Procedure - Pre Test 缓冲程序---试验前的准备9.4 Test Procedure - Post Test 缓冲程序---试验过程10 INJURY PARAMETERS 伤害参数10.1 General 一般10.2 Limits 极限1 VEHICLE PREPARATION预备车辆1.1 Unladed Kerb Weight 空载量1.1.1 The capacity of the fuel tank will be specified in the manufacturer’s booklet. Thisvolume will be refered to throughout as the “fuel tank capacity”. 制造厂商在产品说明书中应详细说明油箱容量,例如应包括油箱最大容量的说明。

1.1.2 Syphon most of the fuel from the tank and then run the car until it has run out offuel. 将大部分燃油从油箱中抽走,然后开动汽车直至燃油耗尽。

1.1.3 Refill the fuel tank with fuel (or an equivalent mass of water or other ballast) to itsfuel tank capacity. 重新将燃油箱加满油(或用等量的水或其他替代物)。

1.1.4 Check the oil level and top up to its maximum level if necessary. Similarly, top upthe levels of all other fluids to their maximum levels if necessary. 必要时检查燃油是不是已加至最大刻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