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主潮概述(1)(周水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枣树充做烧柴……最终成了”革命“路上的绊脚石,
被打成右倾分子。老寿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在革命战
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
甘,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
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
• 古华《芙蓉镇》:
• 1.女经理李国香嫉妒胡玉音而对其展开调查,并侍机报复; • 2.文革开始,胡玉音夫妇极其镇上的几个干部都受到迫害; • 3.胡玉音、秦书田两个扫街人,相濡以沫,私定终身; • 4. 冤案平反,夫妇团圆,芙蓉镇一片欢天喜地;李国香、王秋赦 被时代抛弃。 • ——描写1963年到1979年湖南农村四个时代的变迁,借人物的 命运演时代风云,将农村经济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幻表现得淋 漓尽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1、对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左的思潮的揭示和描写。如:
爱情遗忘的角落》。
3、对人民公仆异化为人民的主人进行沉痛的审视。如
《剪辑错了的故事》 、王蒙的《蝴蝶》。
4、对扭曲的人性和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如: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
• 二、反思小说的意义
• (1)反思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广度比伤痕小说大——上溯至 五十年代甚至更远。 • (2)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 • (3)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 心理的全面反思。 • (4)逐渐突出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的现代
不敢坐 光着脚 十分爱惜 生怕弄脏

衣服也不脱 干擦脸 扑通坐下去 不怕弄脏 任意作践
心理


相关细节描写
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 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 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 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
主义的批判缺乏新的思想武器,对历史的观照浮浅;过
多地宣泄苦痛……

反思小说
•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 古华《芙蓉镇》 •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 王蒙《蝴蝶》
一、主要内容与代表作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2、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如:张弦《被
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
贴。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
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3)宣泄中求平衡
•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即使房间成了猪圈,也不值!” • 从这一连串的行为和心理可以发现,陈奂生以破坏
为满足的自私心理,这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宣泄 中求平衡,但对改变自己的现状并没有任何益处。
改革小说创作特点
3、反映改革带来的精神震荡和道德困 惑,审视农村改革的阻力。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与王才的矛盾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父亲黄老亮与儿子秀川的义利之争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陈奂生战术》
《陈奂生出国》
改革小说创作特点
四化宏图;
《二十年后再相会 》:“再过二十年,大家来相会”
• 三、代表作简介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挺身而出,知难而上,赴命于
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队 伍,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克服群体反对、落 后干部阻拦等困难,最终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
灵魂的那一套极左的东西,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林彪、
“四人帮”鼓吹成最革命,深受“四人帮”毒害的谢惠敏
这样的人物便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标兵”。
二、《伤痕》——“伤痕”文学浪潮的掀起
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女青年王晓华和被打成“反革命”的母亲决裂,离家出 走。八年后重病中的母亲获得平反,渴望见女儿一面。
而当在农村插队的王晓华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了人
世。作品批判了“文革”中的“血统论”,揭露“文革” 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创伤。
– 叛徒妈妈: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 许比我还深得多。 – 王晓华(灵前):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和 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戮下的。
• 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24岁新生
陈奂生个性分析
陈奂生身上还残存着由多种因素所致的 弱点与缺陷:奴性、愚昧,自卑自贱, 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阿Q式 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 。 在经济地位有所
改善以后,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未 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而是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 足时,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
• 陈奂生个性:
化探索。
• (5)伴随着反思小说的出现,文坛上出现 “复出作家群”。
• ——局限:1、思想资源问题;2、思路与政府的“定调”。
• 三、代表作简介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顺大为了建房子拼命干活、
省钱。共产风使房子成了泡影。62年又省钱准备盖房子,到66年 好容易攒够了钱,但物资供应紧张,把钱交给无赖,被割了资本
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
痕》。

伤痕文学
• 代表作:
• 1、卢新华:《伤痕》 • 2、刘心武:《班主任》
一、《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
刘心武,《人民文学》,1976年11月。
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敏。 主 题:“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深”地揭示精神
• 某重型机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生产停顿,人心混乱,
公精神,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
• 乔光朴智深勇沉,处事坚韧、果断;他精通现代企业管
理,勇于实验和另辟蹊径……新的时代弄潮儿!
•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 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 城时“碰”上了:进城卖农副产品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
改革小说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 •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 张洁《沉重的翅膀》 •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 一、特点及其他
• 改革文学是正面、直接反映我国各个领域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进程及其矛盾斗争的小说。
• 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主流小 说。从主题切入可分为: • • 反映农村改革的小说 反映企业改革的小说
• 情节:陈奂生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
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
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 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 • 主题:1、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对“国民性”进行 了思考;2、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 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创伤,提出“救救孩子”的问题。

• 谢惠敏:视野狭窄,激进而盲,天真。凡不是书店出售的、
图书馆外借的书,全是黑书、黄书。认为《青春之歌》是黄书。 “可爱而又可怜的谢惠敏啊,她单纯地崇信一切用铅字新排印出
来的东西……用虔诚的态度拜读的报纸刊物上……”
• 宋宝琦:空虚,愚蠢;“一方面迷信哥儿们义气,心甘情愿
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
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
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
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 过来。
•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
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 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 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 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
•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大陆于197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
文学潮流,是文革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早
期伤痕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主要展示文化大革命
给人们带来的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 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 • 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
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
付5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
• 付钱之前,自卑、纯朴、充满感激之情、受宠若惊。
• 付钱后,糟蹋东西以泄愤的心理支配了他;

• • •
自 我 安 慰:
5元白花了,何妨再买个帽子。
“精神胜利法”:转念想,吴书记送去花5元住一晚是一个 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仅仅用五元钱就 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被子 枕巾 大皮椅 地板

卢新华
三、伤痕文学的特征
1、写灾难,写悲剧——文革的灾难,家庭或个人的悲
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这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诗
论。
2、控诉与批判——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展示封建
主义和文化专制留下的精神创伤。
3、宣泄与解放——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
思想解放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拉回到人学,是 回归的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

伤痕文学整体评价
正常轨道;它摆脱了“假、大、空”,使文学重新回到
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强调感情
• 正面评价: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
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
“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 负面评价:对“历史责任”的划分不太准确,对专制
主义的尾巴,关进小屋。文革后,79年才盖好房子。
小说通过李顺大三起三落的盖房经历对建国后的极左思潮进 行了深刻反思,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麻木、愚昧对中国农民的命 运作了反思。
——怎样看待“极左思潮”?
•《剪辑错了的故事》:老寿当年为支援
去新区开辟工作的县大队,他拿出一家人赖以过冬的仅
有的全部口粮;为支援淮海战役前线战斗,他砍倒心爱

反映政治体制改革的小说
改革小说的创作特点
1、着重揭示因政治经济体制不所致的矛盾,展示 改革事业的艰难历程。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的改革……
柯云路《新星》:县委书记李向南的改革……
改革小说创作特点
• 2、着力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顺应时
代的理想人物,特别是企业改革家和城市领导人。
《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新星》 :李向南
80年代小说主潮概述 (一)
• 两节课的主要任务:
• 1、作家作品对号:《班主任》《伤痕》《乔厂长上任记》《陈
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剪辑错了的故事》《芙蓉镇》
• 2、解读《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 两篇小说,识记《班
主任》《伤痕》《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剪辑错了的故事》《芙蓉镇》 等作品。 • 3、把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主要描写内容与基本 特色。
4、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情节结构模式多
为:二元对立——“改革(开放)/反改革(保守)”
王才——韩玄子
乔厂长、石敢、霍大道——冀申
现代化要求——农民精神现状
• 对改革文学的深层次反思:
• 一、精英文学与主流意识的“蜜月期”

• •
精英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
文学图解政治 二、政府对未来的承诺

• •
地替大流氓当”炊拨儿“,另一方面又把扇比他更小的流氓耳光当
作最大的乐趣”;…… • ——“请抱着解决实际问题、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 疽的态度,同我们的张老师一起,来考虑考虑如何教育、转变宋 宝琦这类青少年吧!” • ——班主任张老师决定“救救孩子”!
品学兼优的班长谢惠敏,其精神上受到的毒害,比帮教的 对象小流氓宋宝琦更加令人更加警醒。 谢惠敏视野狭窄,是非模糊,热情而盲从,真诚而糊涂,把 自己禁锢起来,又去禁锢别人。人们并不喜欢这种人,但 又不敢断然否定她,甚至还得遵从她,因为浸透了她整个
• 勤劳、质朴、善Hale Waihona Puke Baidu:步行进城;语言直白;
• 背着因袭的重负:愚昧;视野狭窄;自欺
欺人
•陈奂生的
阿Q精神胜利法
1)自我安慰
花费五元钱之后的自譬自解:“便安心 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
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
功劳。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 掉!”
2)自我欺骗
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 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看 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 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五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