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的诱惑的简单分析

合集下载

冈底斯的诱惑

冈底斯的诱惑

解读《冈底斯的诱惑》的故事性《冈底斯的诱惑》被看作是马原“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作为“先锋小说”,它常常被冠以“形式主义”的名号。

很多人仅仅关注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话语表现形式,结构艺术。

而在内容上,却往往关注不够。

大多数人认为这部小说缺少内容实质,缺少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很多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看不懂”。

然而,我认为这部小说是有内容和故事性的,它不像有些人评价的那样仅仅是“文字的游戏”。

小说的四个故事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仔细阅读和思考,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它的可读性不单单在于体会它作为“先锋小说”所体现的形式技巧的成就。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小说命名为《冈底斯的诱惑》。

我想先从“诱惑”这个词说起,因为一般来说,题目是主旨的体现,这应该是比较受关注的。

这也是我认为始终贯穿这部小说的一个主题,是联系四个看起来无关的故事的线索。

“诱惑”,从字典上可以查出两个意思:一是“使用手段使人迷惑上当”;二是“招引,吸引”。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似乎综合运用了这个词语的意义。

从小说整体来说,作者运用了多种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如“元叙述”方式,蒙太奇的视角转换等,来达到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疑惑,在接受故事时产生阻碍,进入“马原的叙事全套”的效果。

另一方面,正由于这种叙述方式,读者为了获得作者的创作意图,就会被“吸引”着读下去。

此外,要更确切地理解作者对于“诱惑”第二个意义的运用,就要和“冈底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

“冈底斯”是作者心目中西藏原始文明的象征。

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那种文明对于他的吸引和震撼,以及他对于那种文明的痴迷。

这样,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很明了了。

就是对于西藏原始文明的崇拜和赞美,表现西藏那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和奇特的文明。

马原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影响,对那种文化似乎有着一种狂热的迷恋。

他要表现的是西藏文化的美——宗教美,人情美,生活美。

小说中描写了西藏特有的神圣的丧葬方式——天葬,奇特的打猎故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术的神奇的来源,这些都是作者用来表达他对西藏文明的独特的感情,我认为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冈底斯的诱惑

冈底斯的诱惑
她太美了,她的美和我和人们拉开了距离,她成了一种象征。就像花朵、雄鹰、大海、雪山这些东西一样代 表着某种精神上的东西。美丽的姑娘比任何别人都更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雪已经停了一些时候,满地素白色,空间很亮,可以看出去很远。不远处的湖面竟像沸水一样腾起老高的白 气。天是暗蓝色的,没有月亮,星星又低又密;白气柱向上似乎接到了星星,袅袅腾腾向上浮动着。我相信这景 致从没有人看见过,我甚至不相信我就站在这景致跟前。这是一条通向蓝色夜幕的路,是连接着星星的通道。
冈底斯的诱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小说
作家
冈底斯 山
青罗布
牧神
帆船
冈底斯
叙事
生活 想法
台灯
诱惑
印象
西海
扎西
灵感
夜班
诱惑
内容摘要
不可不读的当代文学经典,一个先锋作家创造的秘境、远方和叙事圈套;文坛射雕五虎将之“西毒”马原以 深具灵性的语言写“藏族人千百年来所过的那种生活”,8个藏区故事、8种游走雪域高原的方式;雪域高原的灵 感之光加上奇崛瑰丽的文字迷宫。《冈底斯的诱惑》是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冈 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山的印象》《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等八篇。这些小说围绕“我”或“我”的内 地文艺工作者朋友、藏族朋友在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展开:“我”和朋友探寻野人、穷布孤身猎熊、小小牧羊人 翻越雪山朝圣、三位独居的老太太各自携带神秘的过往……他们大多是因命运波折或浪漫情怀而变得离群索居的 人,带着孤独和苦难的色彩,但又时时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这些小说敞开了叙事的边界,借助西藏 的神秘氛围,建构出梦幻一般的叙事迷宫。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研究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研究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研究摘要马原先锋小说对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与审美属性的探索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但对语言等形式自身过度迷恋也限制了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表达,这是一种两难处境。

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

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来显示世界无序性的本在。

小说形式的先锋涵容了内容的深刻,叙事方法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重叙事形式的写作一时成为一种新变之美。

关键词: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前言马原小说的一大特色是重叙述形式,作为故事讲述者不时跳出来说话。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出现会打断叙述进程,使读者的思绪被迫中断。

对此有论者认为,这样使许多人记住了马原和马原的小说。

至于作者在文中出现,这其中的马原其实已经不是作者马原,而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了;也有人指出,对形式的迷恋是先锋小说家存在的标记,先锋是一种自由,它从本质上讲是拒绝现实与主流的。

马原先锋小说对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与审美属性的探索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但对语言等形式自身过度迷恋也限制了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表达,这是一种两难处境;同时人们对小说应该更多地关注“写什么”,还是“怎么写”持有争议。

有的人认为好的小说一定是技巧高超的,用心灵去建构一部语言、形式有个性的作品,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但有的人则认为,作品内容比写作技巧更重要,过于沉迷“叙述圈套”会使小说的雕琢痕迹过重,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

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来显示世界无序性的本在。

小说形式的先锋涵容了内容的深刻,叙事方法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重叙事形式的写作一时成为一种新变之美。

一、马原叙述圈套马原在1980 年代的产生原本就有着历史独特性,1980年代中期诸多西方文学及文化思潮被引进,形成了当时文学创作创新与探索的风气。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马原与五虎上将:马原、余华、苏童、洪峰、格非并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

*《冈底斯的诱惑》有点“怪”:马原的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

刚发表就有人写评论文章称:读起来有点“怪”,有点反常。

并认为,这“怪”,这反常,“有时就是有所变革的先兆。

”*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一,小说的“叙述”。

(一)、对“真实”叙述观的悬置。

小说开始有个小序:“当然,信不信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不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1、不把“信”,即真实作为叙述的前提和要求,这与以往的小说是不一样的。

2、把“信不信”的权力交给读者,“你们”显然指读者。

3、小说好像是讲一个“打猎”的故事,但问题是,你读完小说以后,你会发现,它讲的并非全是打猎的故事。

于是,这个“序”与内容之间就有了不少的裂痕,这又使“序”本身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这样小说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给我们的感觉是: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可能发生。

4、对“真实”叙述观的悬置,恐怕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先锋”小说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作家的叙述的一种基本立场。

正是这样一种立场决定了他的小说如何“叙述”。

5、为什么作家要放弃“真实”的叙述观呢?它基于怎样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呢?请大家思考。

也就是,什么才是小说的真实呢?或者问,文学的真实是谁的真实,怎样的真实?可以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艾萨克.B.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尔佩尔》和《扫烟囱的雅什》等来说明。

(小说追求真相,自然科学追求真知,共同到达真理?)(二)、“叙述”视角的不断转换。

小说共分16节,有四个叙述视角。

第一、第二、第五节,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第三、第六节: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

第四、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六用第三人称叙述。

小序、第七节、第十五节,叙述者直接进行叙述。

“叙述”的多声部:叙述视角的不断转换,就会使读者“眼花缭乱”,但同时,也可能有这样的好处:形成“叙述”的多声部,形成音乐式的“复调”。

冈底斯的诱惑 的简单分析

冈底斯的诱惑 的简单分析

《冈底斯的诱惑》《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在小说的叙事方法上进行了革命性的试验,给传统的小说观念带来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将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纳入叙事之中,他在小说中经常大谈自己写作的目的、动机、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及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的方法等等,这一种手法在小说中被作者反复的使用。

小说中第四节叙述者直接对读者声明这里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尽管这里有帅哥和美女。

在第十五节,他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论小说的“结构”、“线索”、“遗留问题”,如顿月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断线,为什么不给尼姆写信接着叙述者编译讨论的态度直接告诉读者顿月“顿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等等。

马原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小说技术的考虑,这种自觉的暴露小说虚构性的技法可以产生一种离间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成现实。

马原通过这种叙事方法讽刺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真实性,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

在结构上,采取了几个毫无关联的故事的非逻辑性组合的方法。

小说由这几个故事组成:老作家的故事;猎人穷布的故事;陆高姚亮的故事;顿珠顿月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毫无关联、有头无尾的神秘的拼凑到一起,不但是对小说有序化整体化结构的颠覆,还使那些神秘的求知的因素构成了一种浓重的神秘氛围。

但是作者从来不准备告诉读者这些神秘因素是什么他们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人们的观想和臆造而这种种疑问在小说中式没有结果的,只是等待读者去阅读、思考。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再者就是叙述方式的任意选择和叙述角度的随意转换。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冈底斯的诱惑》是一部由英国作家W·萨默塞特·毛姆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英国医生在追求理想和追求爱情之间所经历的挣扎和磨难。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读后感触动人心。

在小说中,主人公拉里·达雷尔是一个怀着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医生,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刻理解。

然而,在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陷入了一段感情的纠葛。

他爱上了一个名叫伊莎贝尔的女人,但伊莎贝尔却对他的理想和追求不以为然,她只在乎金钱和享乐。

在这种矛盾的纠葛中,拉里不断地挣扎着,他试图逃避现实,却又无法割舍对伊莎贝尔的爱恋。

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拉里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助。

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逃避。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磨难,但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拉里虽然在爱情和理想之间挣扎,但他最终选择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这种选择给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小说也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理想和追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伊莎贝尔的出现让拉里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但最终他选择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这种选择给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通过拉里的经历,我们也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即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理想和追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一部充满了哲理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拉里的经历,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读后感触动人心。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的故事特点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的故事特点

策 略等多 种艺术手 法 ,精妙 地传 达 了西藏神话 世界 和藏 民原 始 的 生存 态 成 就 忽 略 不 计 ,反 其 道 而行之 , 想探讨 一下 《 冈底 斯 的 诱
惑》 呈 现 的故 事 特 点 。
月与尼姆 的故事 更像是遥 远 的传 说 ,亦 真 亦 幻 。 不 管 解 读 效 果 如

果 不 是 一 回 事 ;作 家 的 创 作 意 图
与读者 的感受也 不是一 回事 。不
管 怎 样 ,三 个 故 事 还 是 共 同 把 冈 底斯 的种 种诱惑植 入 了读 者 的心 田, 唤起 了人 们 的无 限遐 想 。说 实 话 ,笔 者 关 于 西 藏 的 点 滴 了 解 还 真是从 马原的《 冈底 斯 的 诱 惑 》 开
《 冈底斯 的诱惑 》 写 了几个来 自内 地 的 年 轻 探 求 者 进 藏 后 的所
见 所 闻 ,但 采 用 了多 种 叙 事 视 角 轮番上 阵 , 叙 事主体 缺席 , 时 空 淡 化、 并置 , 故 事 间 缺 少 相 应 的逻 辑 联 系 ,作 者 突 现 在 文 中 坦 言 叙 述
作 家 的 写作 立 场 与 文 本 的 传 达 效
死者 大幅 的照片和花 圈挽 幛。陆 高们 无法不 唏嘘感 叹生命 的无常
和美 的 脆 弱 。 关 于穷 布 猎 熊 读 者 期 待 他 会 面 对 一 头 什 么 样 的 大 熊 ,因 为 受惊 吓 的牧 民事 前 已 经 大 肆 渲 染 了 一 番 。 结 果 大 出 人 们
批 年轻 的作 家。他的叙事探索 , 不
啻 是 小 说 观 念 和形 式 的一 场 大 变 革, 其 文 学 史 意义 自不 在 言 。1 9 8 4 年他 发表 《 拉 萨 河女 神》 , 首 次把 叙 事 置 于 故 事 之 上 ,但 最 经 典 化 的 尚数 《 上海文学 7 ) 1 9 8 5 年 第 二 期 发表的《 冈底 斯的诱 惑》 。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
《冈底斯的诱惑》是一部由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小说,小说以19世纪英国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特蕾莎·马尔斯顿在
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挣扎。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人性的探索
而著称,读后感受颇深。

小说中的特蕾莎·马尔斯顿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孩,她在家
族的期望和自己的内心之间陷入了困境。

她在爱情与责任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婚姻,但这个婚姻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小说通过特蕾
莎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及他们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困境。

读完《冈底斯的诱惑》,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说中所蕴含的深
刻社会意义。

特蕾莎的命运让我不禁想起了当代社会中许多女性的
遭遇,她们在职场和家庭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特蕾莎在小说
中的挣扎和选择,让我对当代女性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
我更加关注和关心身边的女性朋友和家人。

此外,小说中对爱情和责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特蕾莎在爱情
和责任之间做出了选择,但这个选择并不是完全出于她的内心。


当代社会中,爱情和责任之间的选择依然是许多人面临的难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这两者,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呢?小说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冈底斯的诱惑》,我深深地被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对人性的探索所感动。

特蕾莎的命运让我对当代女性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爱情和责任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底斯的诱惑》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在小说的叙事方法上进行了革命性的试验,给传统的小说观念带来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将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纳入叙事之中,他在小说中经常大谈自己写作的目的、动机、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及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的方法等等,这一种手法在小说中被作者反复的使用。

小说中第四节叙述者直接对读者声明这里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尽管这里有帅哥和美女。

在第十五节,他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论小说的“结构”、“线索”、“遗留问题”,如顿月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断线,为什么不给尼姆写信接着叙述者编译讨论的态度直接告诉读者顿月“顿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等等。

马原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小说技术的考虑,这种自觉的暴露小说虚构性的技法可以产生一种离间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成现实。

马原通过这种叙事方法讽刺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真实性,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

在结构上,采取了几个毫无关联的故事的非逻辑性组合的方法。

小说由这几个故事组成:老作家的故事;猎人穷布的故事;陆高姚亮的故事;顿珠顿月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毫无关联、有头无尾的神秘的拼凑到一起,不但是对小说有序化整体化结构的颠覆,还使那些神秘的求知的因素构成了一种浓重的神秘氛围。

但是作者从来不准备告诉读者这些神秘因素是什么他们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人们的观想和臆造而这种种疑问在小说中式没有结果的,只是等待读者去阅读、思考。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再者就是叙述方式的任意选择和叙述角度的随意转换。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

但在马原的这部小说里,顺序、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无固定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性,这是对小说固有的时间观念的有意破坏。

在小说的叙事角度方面,时而是限制性的第一人称,时而是全知性的第三人称,有时还是第二人称的叙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