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的诱惑文本解读
冈底斯的诱惑

解读《冈底斯的诱惑》的故事性《冈底斯的诱惑》被看作是马原“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作为“先锋小说”,它常常被冠以“形式主义”的名号。
很多人仅仅关注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话语表现形式,结构艺术。
而在内容上,却往往关注不够。
大多数人认为这部小说缺少内容实质,缺少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很多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看不懂”。
然而,我认为这部小说是有内容和故事性的,它不像有些人评价的那样仅仅是“文字的游戏”。
小说的四个故事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仔细阅读和思考,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它的可读性不单单在于体会它作为“先锋小说”所体现的形式技巧的成就。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小说命名为《冈底斯的诱惑》。
我想先从“诱惑”这个词说起,因为一般来说,题目是主旨的体现,这应该是比较受关注的。
这也是我认为始终贯穿这部小说的一个主题,是联系四个看起来无关的故事的线索。
“诱惑”,从字典上可以查出两个意思:一是“使用手段使人迷惑上当”;二是“招引,吸引”。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似乎综合运用了这个词语的意义。
从小说整体来说,作者运用了多种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如“元叙述”方式,蒙太奇的视角转换等,来达到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疑惑,在接受故事时产生阻碍,进入“马原的叙事全套”的效果。
另一方面,正由于这种叙述方式,读者为了获得作者的创作意图,就会被“吸引”着读下去。
此外,要更确切地理解作者对于“诱惑”第二个意义的运用,就要和“冈底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
“冈底斯”是作者心目中西藏原始文明的象征。
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那种文明对于他的吸引和震撼,以及他对于那种文明的痴迷。
这样,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很明了了。
就是对于西藏原始文明的崇拜和赞美,表现西藏那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和奇特的文明。
马原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影响,对那种文化似乎有着一种狂热的迷恋。
他要表现的是西藏文化的美——宗教美,人情美,生活美。
小说中描写了西藏特有的神圣的丧葬方式——天葬,奇特的打猎故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术的神奇的来源,这些都是作者用来表达他对西藏文明的独特的感情,我认为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冈底斯的诱惑

雪已经停了一些时候,满地素白色,空间很亮,可以看出去很远。不远处的湖面竟像沸水一样腾起老高的白 气。天是暗蓝色的,没有月亮,星星又低又密;白气柱向上似乎接到了星星,袅袅腾腾向上浮动着。我相信这景 致从没有人看见过,我甚至不相信我就站在这景致跟前。这是一条通向蓝色夜幕的路,是连接着星星的通道。
冈底斯的诱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小说
作家
冈底斯 山
青罗布
牧神
帆船
冈底斯
叙事
生活 想法
台灯
诱惑
印象
西海
扎西
灵感
夜班
诱惑
内容摘要
不可不读的当代文学经典,一个先锋作家创造的秘境、远方和叙事圈套;文坛射雕五虎将之“西毒”马原以 深具灵性的语言写“藏族人千百年来所过的那种生活”,8个藏区故事、8种游走雪域高原的方式;雪域高原的灵 感之光加上奇崛瑰丽的文字迷宫。《冈底斯的诱惑》是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冈 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山的印象》《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等八篇。这些小说围绕“我”或“我”的内 地文艺工作者朋友、藏族朋友在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展开:“我”和朋友探寻野人、穷布孤身猎熊、小小牧羊人 翻越雪山朝圣、三位独居的老太太各自携带神秘的过往……他们大多是因命运波折或浪漫情怀而变得离群索居的 人,带着孤独和苦难的色彩,但又时时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这些小说敞开了叙事的边界,借助西藏 的神秘氛围,建构出梦幻一般的叙事迷宫。
《冈底斯的诱惑》原文

冈底斯的诱惑冈底斯山脉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著名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山脉之一。
它位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交界处,被誉为“雪山之王”。
冈底斯山脉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前来探索和体验。
冈底斯山脉的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它由一系列高耸入云的山峰组成,其中最高峰是冈底斯峰,海拔达到8000多米,被誉为“世界屋脊”。
这里的山峰常年被白雪覆盖,山川之间蜿蜒流淌着清澈的河流和湖泊,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冈底斯山脉还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许多珍稀濒危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
冈底斯山脉不仅仅是一座自然景观,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寺庙和传统建筑保存完好。
世界上最高的拉萨宗古德寺就座落在这里。
寺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内部供奉着众多佛教法器和文物。
每年,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和学者都会来到这里,感受佛教信仰的力量和智慧。
此外,冈底斯山脉还是一座探险者的天堂。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包括徒步旅行、攀岩、滑雪等。
登上冈底斯山脉的山峰是许多登山爱好者的梦想,虽然挑战巨大,但是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经历一定会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你对探险活动有兴趣,冈底斯山脉绝对会是一个理想的目的地。
除了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冈底斯山脉还有着世界独特的地质特征。
这里是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大陆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频繁,形成了众多火山、断层和峡谷。
这些地质奇观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也为旅游者提供了独特的观光体验。
虽然冈底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令人陶醉,但是在探索冈底斯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
由于气候恶劣和地形复杂,冈底斯山脉的探险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前往冈底斯之前,应该充分了解目的地的情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选择合适的季节和线路进行旅行,随身携带必要的装备和药物,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冈底斯山脉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和探险者。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研究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研究摘要马原先锋小说对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与审美属性的探索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但对语言等形式自身过度迷恋也限制了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表达,这是一种两难处境。
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
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来显示世界无序性的本在。
小说形式的先锋涵容了内容的深刻,叙事方法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重叙事形式的写作一时成为一种新变之美。
关键词: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前言马原小说的一大特色是重叙述形式,作为故事讲述者不时跳出来说话。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出现会打断叙述进程,使读者的思绪被迫中断。
对此有论者认为,这样使许多人记住了马原和马原的小说。
至于作者在文中出现,这其中的马原其实已经不是作者马原,而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了;也有人指出,对形式的迷恋是先锋小说家存在的标记,先锋是一种自由,它从本质上讲是拒绝现实与主流的。
马原先锋小说对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与审美属性的探索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但对语言等形式自身过度迷恋也限制了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表达,这是一种两难处境;同时人们对小说应该更多地关注“写什么”,还是“怎么写”持有争议。
有的人认为好的小说一定是技巧高超的,用心灵去建构一部语言、形式有个性的作品,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但有的人则认为,作品内容比写作技巧更重要,过于沉迷“叙述圈套”会使小说的雕琢痕迹过重,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
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来显示世界无序性的本在。
小说形式的先锋涵容了内容的深刻,叙事方法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重叙事形式的写作一时成为一种新变之美。
一、马原叙述圈套马原在1980 年代的产生原本就有着历史独特性,1980年代中期诸多西方文学及文化思潮被引进,形成了当时文学创作创新与探索的风气。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马原与五虎上将:马原、余华、苏童、洪峰、格非并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
*《冈底斯的诱惑》有点“怪”:马原的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
刚发表就有人写评论文章称:读起来有点“怪”,有点反常。
并认为,这“怪”,这反常,“有时就是有所变革的先兆。
”*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一,小说的“叙述”。
(一)、对“真实”叙述观的悬置。
小说开始有个小序:“当然,信不信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不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1、不把“信”,即真实作为叙述的前提和要求,这与以往的小说是不一样的。
2、把“信不信”的权力交给读者,“你们”显然指读者。
3、小说好像是讲一个“打猎”的故事,但问题是,你读完小说以后,你会发现,它讲的并非全是打猎的故事。
于是,这个“序”与内容之间就有了不少的裂痕,这又使“序”本身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这样小说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给我们的感觉是: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可能发生。
4、对“真实”叙述观的悬置,恐怕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先锋”小说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作家的叙述的一种基本立场。
正是这样一种立场决定了他的小说如何“叙述”。
5、为什么作家要放弃“真实”的叙述观呢?它基于怎样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呢?请大家思考。
也就是,什么才是小说的真实呢?或者问,文学的真实是谁的真实,怎样的真实?可以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艾萨克.B.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尔佩尔》和《扫烟囱的雅什》等来说明。
(小说追求真相,自然科学追求真知,共同到达真理?)(二)、“叙述”视角的不断转换。
小说共分16节,有四个叙述视角。
第一、第二、第五节,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第三、第六节: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
第四、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六用第三人称叙述。
小序、第七节、第十五节,叙述者直接进行叙述。
“叙述”的多声部:叙述视角的不断转换,就会使读者“眼花缭乱”,但同时,也可能有这样的好处:形成“叙述”的多声部,形成音乐式的“复调”。
无法摆脱的结构模式——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探究叙事类文学文

美 籍 俄 裔 著 名语 言学 家 、诗 学 家 雅柯 布 森 在 谈 到 失 语 症 问 题 时 曾表 示 , “ 隐 喻与 转 喻 的 对 立体 现 了人 类语
言的 两种 基本 向度 ”…。在他 看来 , “ 诗 的作 用是 把对 等
原则 从选 择 过程 代入 组 合过 程 …… 相似 性 附着 于 毗连 性 , 因此 ,他提 出 了 “ 对等 原 则 ”,即在 诗歌 中 “ 对等” 被提 升 为 系 统 的 构造 原 则 。对 等 原 则 覆 盖语 音 、 词 法、 句法 、 语 义等 所有 语 言层 面 , 并形 成一 个稳 定的对 应 系统 。
编年 史 ( 1 6 3 5 1 8 3 4 年) 》 中 山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1 年1 2月 区宗华 译 《 东 印度公 司对华 贸 易 【 5 5 ]【 美l 马士 茅 编年史 ( 1 6 3 5 , 1 8 3 4年 ) 》 中 山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1 年1 2月
P3 2 3。
九州 出版 社 2 0 1 0年 1 1月版 P 1 8 8 . P 1 8 9 。
[ 5 O ] 章文 钦 著 广 东 十 三行 与早 期 中西 关 系》 广 东
[ 5 7 ] 李 侃 等 著 中国 近代 史》 中华 书局 1 9 9 4 年 4月
第 4版 P 3 1 。
这个 系 统 通 过 “ 平 行 现 象 ”将 诗 行 连接 起 来 , 使之 呈 现
而 国 内文 学批 评对 其 成果 的借鉴 却并 不 多见 。 为 基 础 ,根 据 语 言 学 、符 号 学 、文 学 、 心 理 学 、哲 学 等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研 究 成果 ,结合 近 几 十 年 西 方 前沿 自然 科 学理 论所 提 出 的文本 分析 方法 。 这里所说的 “ 绝 对 结构 ”是 一 种 围 绕 一个 或 多个 固 定 核 心 结 构 的模 式 系 统 ,该 核 心 结构 被 称 为 “ 绝 对 结 构 对 结构元 因子 ”,可 简称 为 “ 绝对 结构 质 ”。
冈底斯的诱惑 的简单分析

《冈底斯的诱惑》《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在小说的叙事方法上进行了革命性的试验,给传统的小说观念带来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将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纳入叙事之中,他在小说中经常大谈自己写作的目的、动机、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及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的方法等等,这一种手法在小说中被作者反复的使用。
小说中第四节叙述者直接对读者声明这里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尽管这里有帅哥和美女。
在第十五节,他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论小说的“结构”、“线索”、“遗留问题”,如顿月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断线,为什么不给尼姆写信接着叙述者编译讨论的态度直接告诉读者顿月“顿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等等。
马原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小说技术的考虑,这种自觉的暴露小说虚构性的技法可以产生一种离间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成现实。
马原通过这种叙事方法讽刺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真实性,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
在结构上,采取了几个毫无关联的故事的非逻辑性组合的方法。
小说由这几个故事组成:老作家的故事;猎人穷布的故事;陆高姚亮的故事;顿珠顿月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毫无关联、有头无尾的神秘的拼凑到一起,不但是对小说有序化整体化结构的颠覆,还使那些神秘的求知的因素构成了一种浓重的神秘氛围。
但是作者从来不准备告诉读者这些神秘因素是什么他们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人们的观想和臆造而这种种疑问在小说中式没有结果的,只是等待读者去阅读、思考。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再者就是叙述方式的任意选择和叙述角度的随意转换。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冈底斯的诱惑》是一部由英国作家W·萨默塞特·毛姆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英国医生在追求理想和追求爱情之间所经历的挣扎和磨难。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读后感触动人心。
在小说中,主人公拉里·达雷尔是一个怀着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医生,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刻理解。
然而,在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陷入了一段感情的纠葛。
他爱上了一个名叫伊莎贝尔的女人,但伊莎贝尔却对他的理想和追求不以为然,她只在乎金钱和享乐。
在这种矛盾的纠葛中,拉里不断地挣扎着,他试图逃避现实,却又无法割舍对伊莎贝尔的爱恋。
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拉里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助。
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逃避。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磨难,但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拉里虽然在爱情和理想之间挣扎,但他最终选择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这种选择给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小说也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理想和追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伊莎贝尔的出现让拉里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但最终他选择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这种选择给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通过拉里的经历,我们也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即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理想和追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一部充满了哲理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拉里的经历,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读后感触动人心。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作业题目《冈底斯的诱惑》文本解读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1(3)班姓名杨明勇所在学院人文学院冈底斯的诱惑摘要:《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小说中有三条线索,三个故事,截然不同,但主旨都围绕西藏的神秘莫测、磅礴美丽展开。
其中有人物身份的推翻与确认,是布莱希特间离式效果的积极尝试。
马原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先锋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关键词:神秘、美丽、诱惑、突然、独特正文首先我们来谈一谈马原是我创作简述。
我们这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作者马原,1953年生,辽宁锦州人。
1982年进藏工作,并开始发表作品。
已出版小说集《西海无帆船》、《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
马原的作品大多吸收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长处,在叙述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作为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贡献。
此前,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作者大多仍处于要“交流一点什么”、“说什么”的冲动之中,而马原则把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写”,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验,从而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却强有力的挑战。
然后我们来谈谈所谓的”马原的叙述全套”。
“叙述圈套”是当代小说评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专门用来阐释当代先锋小说的叙述方式。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评价马原时说:“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述圈套’。
”[1]现在人们一般都认定这个概念的最初使用者是吴亮,1987年吴亮发表《马原的叙述圈套》,[2]首次用“叙述圈套”一词评论马原小说的叙述艺术。
之后,这个术语开始在先锋小说论述中频繁出场,人们似乎因此找到了一个能概括描述先锋小说叙事游戏的语词。
马原的小说完成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换,而且把“怎么写”推到极端,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心理小说的意识流程都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叙述故事的方式。
吴亮说:“写小说的马原似乎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讲故事方式。
他实在是一个玩弄圈套的老手,一个小说中偏执的方法论者。
”所谓的元叙事也叫元虚构、元小说,它通过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过程,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
这样,虚构在小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这在马原的作品中得到了鲜活的体现。
我们今天解读的《冈底斯的诱惑》就是元叙事的代表作品之一。
《冈底斯的诱惑》中有三条线索,三个故事,截然不同,但主旨都围绕西藏的神秘莫测、磅礴美丽展开。
其中有人物身份的推翻与确认,是布莱希特间离式效果的积极尝试。
他的主要内容是你就生在那山里,你是个猎人的儿子。
你接过父亲的枪成为一个正式猎手之后,你不打小动物,那些远在拉萨的皮毛贩子都知道神猎手穷布。
你喜欢跟熊打交道,而你的父亲爱打猞猁,有人说碰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熊。
人说那熊力气很大,把猎人的火枪像一根干树枝似的折断了,连枪管也弄弯了。
这熊把一头牛掰成了两半。
这熊从不爬行,它是直立行走的。
这熊跑起来很快,一眨眼就到了跟前。
你不相信人们说的这熊是确实存在的,你以为他们是在编排瞎话。
可是对你说这些话的人一定要你相信那头把牛掰成两半儿的熊是存在的,他们把你带到山里的碎石堆,那有被这头熊弄成只剩骨棒的马的残骸。
他们把你穷布当成保护神,他们相信你能杀死它。
你终于相信了,并且也相信自己能杀死它,因为你是猎熊人。
你在这儿守候了大约有半天的时间了,你没看到任何小动物,你尽量不去想那熊,你只有看见它才知道它是什么。
你终于等来了它,它来的安静,它从石堆里扒出马的残骸,放进嘴里咀嚼,你看得清楚,它多大、瘦削。
它皮毛稀疏,它眼里射出你熟悉的人的表情。
当你去岩缝里取火枪时,它飞快地离开了。
后来,穷布知道自己遇到的是野人,也叫喜玛拉雅山雪人。
现在要讲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主角应是陆高吧。
陆高单位的隔壁单位有位漂亮无比的藏族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陆高认识了她,在陆高与姑娘简短的交谈中,陆高很慌乱,他觉到一种悸动。
后来陆高出差了,陆高出差回来时,知道在他出差时,发生了一件事,那个漂亮姑娘死了。
陆高去了追悼会场,灵堂上那姑娘的照片使陆高觉得她还活着。
陆高从挽联上知道她叫央珍,西藏成千上万的女孩子都叫这个名字。
陆高说好了,和朋友们去看混帐。
看混帐是要起早的。
陆高姚亮还有小何,三个人开着吉普车,在夜色尚未褪尽的时候,奔赴混帐台。
路途中,他们碰到一群港客,正步行去混帐台。
后来,他们的车拐上一条简易公路。
在他们车的前面,有一辆拖拉机。
因为路窄无法超车,因此他们发现拖拉机挂车上有三个坐着的人。
其中有两个人在交谈,可以看见这两个人交谈时的手势。
有一个人一直没动一下。
陆高他们猜想那个没动过一下的是死人,陆高心里想:会不会是央珍姑娘呢?当他们的吉普车到达混帐台时,已经有人在这里把守,没有介绍信,不准观看,陆高他们只好爬到距离混帐台一里远的高处,从高处俯瞰,混帐台静静的,有几个人在忙乎,陆高在想是什么因素使人们在这种地方变得沉默?也许生与死之间本来就有条界。
他们又朝混帐台逼近些,这下终于激怒了混帐师,他们用石头驱打观看的人群,姚亮陆高只好打道回府。
陆高、姚亮、穷布,还有一个老作家,组成了一个探险队,他们来到了穷布所在的县,他们终于没碰上雪人,尽管他们启程时分别给家里写了告别信(万一出事呢?。
但他们听了许多关于雪人的故事。
这里原来就有一个关于顿珠顿月的故事。
顿珠顿月是双胞胎兄弟,顿珠是哥哥,他比弟弟早生一小时。
有一天顿月对顿珠说了心里话,顿月要去当兵了。
顿月想当汽车兵。
顿月临走的那天晚上,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尼姆在一起。
顿月走后,每隔两个月就给阿妈寄钱来,而且还写信说已经升了连长。
哥哥顿珠在这段时间里成了传寄人物:他突然就会说唱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这部史诗有几千万行,而顿珠从没读过一天书,流行的说法是顿珠误入神地,睡了一觉,醒来就会说唱了。
尼姆为顿月生了一个男孩儿,可顿月没给她写信也没回来看孩子,尼姆的阿爸把她赶出了家门。
尼姆的阿爸死了以后,尼姆和顿珠合了帐篷。
顿月入伍不久就牺牲了,他的班长顶替了他的角色,给顿月的母亲十年来寄了两千块钱。
文章的结构特点: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在叙述结构上显得莫名其妙。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马原小说的意义:打破叙述者与读者的界限,混淆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注重技巧,要求实验性文本,与传统的故事生动大大不同。
角度和视野很开阔,向西方的承继性很大,摆脱了传统故事性的道路和传统视角。
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At the bottom of the hill, the temptationAbstract: the bottom of the hill, the temptation of the Netherland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The novel to a few foreign young seeker in Tibet after the knowledge, to write down the hill, at the bottom of the plateau mysterious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nd by means of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 subtly convey the Tibetan myth world and Tibetan original survival condi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emptation" and the temptation of the inner meaning. The novel not complete story, but staggered narrative for each are not related to the story. There are three clues in the novel, three stories, different purpose, but all around Tibet's mysterious, majestic beauty expansion. There are people identity to overthrow and confirmation, is brecht alienation type effect positive attempt. The Netherlands is a representative of vanguard literature, avant-garde modernism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nre. A small group of self consciousness is very strong artists and writer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breaking accepted norms and traditional, and constantly create new art form and style, the introduction of ignored, was taboo subjects. Avant-garde artists often self show "divorced" established order, to announce their own "subjectivity", their goal is to shock are traditional influence readers feel ability to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octrine of faith and challenge.Key words: mysterious, beautiful and temptation, suddenly, unique参考文献[1]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2] 1987年吴亮发表《马原的叙述圈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