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食,茶道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介绍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介绍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介绍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荼文化的灵魂,应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介绍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但茶始终是各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在茶文化上也是异态纷呈。

仅以茶字而言,就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瓜芦木、皋芦、皋茶、苟。

《神农本草》最早记载有“得茶而解毒”之说。

“茶”,又称“苦茶”,为茶的古字。

唐以前,“茶”字一般都写成“荼”。

至公元7世纪中唐后,随着饮茶的普及,茶字被从“荼”字中减去一划,且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茶”字代替“荼”字,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文化,是和中国的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养成及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

同样,茶文化只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的背景下的分支。

离开了中国的地方、历史有民族文化,茶文化便失去了其文化的根本。

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中国茶道茶文化知识

中国茶道茶文化知识

中国茶道茶文化知识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将茶艺、茶道和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更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关于中国茶道茶文化的一些知识。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

据史书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将茶叶饮用作药用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随后的发展中,茶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逐渐演变为茶艺、茶道。

二、茶的种类与分类中国茶的品种繁多,每个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常见的中国茶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等。

每种茶叶的制作工艺和品饮方法都有所不同,有些注重清新的口感,有些则更加注重茶香和口味的深度。

三、茶道的精髓与礼仪中国茶道强调对茶的品味和体验,注重茶香、茶色、茶味以及茶具的搭配和使用。

茶道拥有独特的礼仪,包括茶艺师的冲茶过程中的动作、茶具的摆放、茶具的选择等方面。

通过这些细节和仪式感,茶道传达了人们对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四、茶文化的涵义与影响力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不仅包括了对茶的制作和品饮方法的传承,更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品味。

茶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塑造了中国人文化的独特氛围。

五、茶与健康茶叶富含各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等。

茶多酚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

多年来,茶被广泛视为一种健康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六、茶道与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茶道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茶道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休闲娱乐形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欣赏茶道,茶道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中国茶道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美的热爱与追求。

茶道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和品味方式,更是一种审美和心境的体现。

中国茶道文化和茶道礼仪

中国茶道文化和茶道礼仪

中国茶道文化和茶道礼仪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社交仪式。

茶道文化不仅涵盖了茶的制作和品饮技艺,还包括了茶的文化内涵、茶具的使用、礼仪的规范等方面。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宁静,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

同时,茶道礼仪也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茶道的一种规范和秩序,通过遵循茶道礼仪,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茶的乐趣。

一、茶道的历史背景茶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代和汉代。

在古代,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草药,被广泛用于医疗和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了茶的独特魅力,茶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仪式。

唐代以后,茶道开始在贵族阶级中流行起来,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而到了宋代,茶道已经成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被广泛推崇和传承。

二、茶道的文化内涵茶道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净化和对心灵的修养等方面。

在茶道中,泡茶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沉浸于宁静的氛围中,用心对待每一杯茶。

通过泡茶的过程,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与短暂。

茶道讲究“和合”、“寂静”和“至简”,通过细腻的动作和静谧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安静和平和的氛围,使人心境宁静、身心愉悦。

三、茶道的茶具使用茶道的茶具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茶道茶具的制作和使用充满了智慧和技巧,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髓。

其中,茶壶、茶盘、茶杯、茶宠等是茶道中常见的茶具。

茶壶作为茶道的核心,需要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漂亮的外观。

茶盘则起到承载茶具和水渍的作用,同时也是展示茶道艺术的场所。

茶杯是品尝茶的重要工具,其杯身和杯底的形状设计对茶的口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茶宠是一种小巧精致的陶瓷品,放置在茶盘上,既可以增添茶道的艺术氛围,也可以增加人们的情趣。

四、茶道礼仪的规范茶道礼仪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茶道的一种规范和秩序。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茶文化又包括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和茶艺差不多,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而广义的茶文化则更加博大精深一些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不仅仅包括茶艺还包括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作品等所有从茶衍生出来的东西。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茶道茶文化宣传内容完整动态PPT

茶道茶文化宣传内容完整动态PPT

茶品市场营销分析
截止20XX年底,全国干毛茶产量达XXX.XX万吨;茶叶农业总产值达XXXX 亿 元 ; 内 销 总 量 接 近 XXX 万 吨 , 占 XX.XX% ; 内 销 额 达 XXXX 亿 元 , 占 XX.XX%。国内市场销售决定着我国茶叶销售的命脉。
6 5 4 3 2 1 0
第一季度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 叙友情,康乐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国外的茶道形式
茶汤的形式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 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 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 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 则有别。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 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引入日本
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 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 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重在精神
中国的茶道可以 说是重精神而轻 形式。有学者认为 必要的仪式对“茶 道”的旗帜来说是 较为重要的,
重精神轻形式
轻于形式
没有仪式光自称 有“茶道”,虽然 也不能说不可以, 搞得有茶就可以 称道,那似乎就 泛化了。
所以,民间男女订亲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 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 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
三茶,就是订亲时的下茶,成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 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 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
茶文化
PART03
茶业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
适用于茶道/茶文化宣传等用途
汇报人:PPT通用 时间:XX月XX日 模板

中国茶道术语大全

中国茶道术语大全

中国茶道术语大全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术语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修养的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茶道术语的大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道文化。

一、茶道基础术语1. 茶道:指的是以煮茶、泡茶、品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含礼仪、美学和修身养性的内涵。

2. 茶人:参与茶道活动的人,以爱茶、懂茶、会品茗的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

3. 泡茶:用沸水冲泡茶叶,使其释放香气和滋味。

4. 梅花三友:指的是梅、兰、竹,是茶道中常用的配景,象征坚韧、纯洁和清雅之意。

5. 扁担杯:一种特殊形状的杯子,上部细下部粗,方便茶人握持。

6. 铁壶:茶道中储存热水的器具,材质为铁,能够保持水温。

7. 茶艺师:专业从事茶道表演和教学的人员,通常具备较高的茶艺水平和表演技巧。

二、茶叶分类术语1. 绿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制成的茶叶,保持了茶叶的绿色和原始香气。

2. 黄茶:一种独特的茶叶品类,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微发酵,茶叶呈黄绿色,滋味鲜爽。

3. 红茶:经过发酵和烘焙工艺制成的茶叶,颜色呈红褐色,滋味醇厚。

4. 白茶:以嫩芽为原料,经过采摘、杀青、晾干等工艺制成,干茶色泽白色,滋味清淡。

5. 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茶叶品类,特点是色泽鲜亮,香气独特。

6. 黑茶:经过湿堆发酵和熟化工艺制成的茶叶,色泽红褐,滋味浓厚。

三、茶器术语1. 茶盘:用于摆放茶具的平台,通常为木质或石质材料,方便清洗和调理水温。

2. 茶杯:用于品茶的容器,杯子的大小和形状因不同茶具而有所差别。

3. 茶壶:冲泡茶水的主要器具,材质多为紫砂、陶瓷等,具有保温性能。

4. 茶船:一种用来接收冲泡茶水的容器,方便茶艺师倒掉冲泡后的茶水。

5. 茶匙:用于量取和搅拌茶叶的工具,通常为竹制或银制。

6. 茶砚:一种用来研磨茶叶的器具,通常为紫砂或石制,可以磨出细腻的茶叶。

四、茶道礼仪术语1. 茶席:指的是茶道活动中摆放茶具和其他道具的场景,有特定的摆设方式和布置规则。

中国茶道文化和茶艺知识

中国茶道文化和茶艺知识

中国茶道文化和茶艺知识茶,是中国最为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

它不仅可以提神醒脑,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茶道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茶艺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茶道文化的渊源、茶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以及茶道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一、中国茶道文化的渊源中国茶道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等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

而自唐宋时期开始,茶与佛教、诗词、绘画等文化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国茶道注重的是茶的品质、饮茶的环境、茶具的制作和使用等方面,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

二、茶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1. 茶的分类和品鉴中国茶可分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几大类。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品鉴茶叶需要注意观察外形、闻香、品味等方面。

2. 茶具的选用和制作茶具在茶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选用合适的茶具可以提升茶的品质和观赏价值。

茶具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如烧制、雕刻等。

3. 茶艺师的礼仪和技巧茶艺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和技巧,比如专注的态度、优雅的动作、熟练的泡茶功夫等。

茶艺师还需了解茶叶的性质和泡茶的时间、水温、比例等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三、茶道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茶道文化也在不断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人们通过参加茶道培训班、品茶会、茶文化节等形式,了解茶文化的魅力和茶艺知识。

同时,在现代社会里,一杯茶常常被作为一种方式来展示个人的品味和修养。

茶道文化的审美理念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的家居装饰、茶具设计和茶叶包装等方面。

茶室、茶座、茶楼等茶道场所也逐渐兴起,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了解中国茶道文化的渊源、茶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以及茶道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以下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1. 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传,茶的发现与神农氏有关。

茶叶最早被用作药物,后来逐渐演变为饮品。

2. 茶叶的分类: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几大类。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加工方法和特点。

3. 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强调茶的制作、品尝和欣赏的仪式性和艺术性。

茶道注重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在宁静的环境中享受茶的香气、口感和意境。

4. 茶具:品茶过程中使用的器具被称为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匙、茶船、茶罐等。

茶具的材质、形状和工艺都与茶文化密切相关。

5. 茶的功效与禅修:茶被认为有清心、提神、降压、养生等功效。

在禅修中,喝茶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宁静的境地,促进思维的净化和内心的平和。

6. 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随着茶叶的传播而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形成了不同地的茶文化传统。

以上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独特的饮品文化,更融入了哲学、艺
术和生活方式。

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喜爱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茶食,茶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一·茶文化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

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1·中国茶道:饮茶之道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

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

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

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

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

"《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

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