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辽代汉人墓葬

合集下载

辽代墓室壁画:契丹人与汉人的物质精神世界

辽代墓室壁画:契丹人与汉人的物质精神世界

辽代墓室壁画:契丹人与汉人的物质精神世界辽代墓葬壁画辽墓的考古调查始于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当时辽陵契丹文哀册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对墓葬所能带来的新史料的广泛注意。

三十年代初期,日本人对庆陵(圣宗永庆陵、兴宗永兴陵和道宗永福陵的合称)的挖掘,使我们对契丹人的墓葬有了最初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辽代考古工作取得了飞速进展。

到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相继发掘辽代墓葬四百余座。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纪年材料,这些墓葬多数出现在穆宗(951-968年)至景宗(969-982年)时期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百余座墓葬中,带有壁画的达八十余座,可见壁画墓在当时极为流行。

这类壁画墓的分布范围,大体在辽上京、中京、南京和西京之间。

上京和中京一带为契丹王朝的腹地,其范围大约可以覆盖今天的内蒙与辽宁两个地区。

其中,内蒙古地区的辽墓,以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墓居多,主要有:哲里木盟库伦旗辽墓、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昭乌达敖汉旗北三家村辽墓以及敖汉旗丰山村皮匠沟、娘娘庙、下湾子、喇嘛沟等处辽墓等。

这些辽墓的装饰主题,基本以反映契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车马出行、狩猎场面、契丹族侍从、鹰犬居多;当然也有部分受汉地影响的装饰主题,如花鸟屏风、星象图等。

辽宁地区的辽代壁画墓主要有:朝阳姑营子耿知新墓(1026年)和耿延毅夫妇合葬墓(1020年)、北票莲花山辽耶律仁先族墓、朝阳县木头城子辽墓以及关山辽墓等。

此区壁画墓除了表现带有鲜明契丹民族色彩的车马仪仗等主题之外,还呈现出更为浓重的汉化色彩,出现了夫妇宴饮、十二生肖、四神、仙鹤以及仿木结构斗栱等表现题材与装饰内容。

辽·宝山1号-侍从牵马图壁画绘于东侧室东壁值得特别提出的是,1994年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日台乡宝山南麓一号和二号大型辽代壁画墓,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绘画技艺荣列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列。

其中,一号墓建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契丹贵族墓。

辽代汉人墓葬考古

辽代汉人墓葬考古

韩师训墓壁画展开图
2、壁画内容 (1)墓顶图
以莲花为中心的花卉图 M7前室墓顶
以莲花为中心 外绕二十八星宿图
M10后室墓顶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 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箱盖上首次记录 了完整的二十八星宿的名称。
以莲花为中心 外绕二十八星宿图 黄道十二宫星相点开始均分为12段,每
段均称为宫,各以其所含黄道带星座之名命名,总称黄道十 二宫。
(2)门卫图
不同装束、不同神态的门卫像,反映出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族属在礼俗上有很大差别。
汉人门卫——M10主室南壁
契丹人门卫——M4前室南壁
胡人门卫——M3
门神——M4前室北壁
M1——张世卿墓
M2——张恭诱墓
M3——张世本墓
M4——韩师训墓
三、葬仪
火葬。使用木棺或小木棺为葬具,装殓骨灰。也有使 用木偶人做葬具,内装骨灰。
张世卿墓志记载实行火葬是“依西天毗荼礼”,说明 辽代晚期宣化一带佛教的兴盛。
佛教在印度时盛行火葬,称之为“荼毗” 。佛教东传, 在中国“自释氏火葬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 然”。
备茶图和备经图在宣化墓中是最常见的 壁画之一,碾茶、候汤、送茶等情节都有细 致表现。这些备茶图所表现的意境既不是主 人品茶之好,也不是风靡北宋朝野的点茶时 尚,而是主人佛事诵经生活的一部分。
(7)出行图 M5前室西壁
宣化M2出行图——Go,let’s打马球去!
M4前室西壁
(8)张文藻墓五鬼图 位于拱门顶部,绘有五鬼,其中一鬼头戴乌纱帽,三 鬼持刑具,一鬼被牵索。
(10)花卉图与屏风图 屏风或北壁门两侧以湖石牡丹、芦苇仙鹤为最多。

辽代墓棺初探

辽代墓棺初探

辽代墓棺初探作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8期摘要:墓棺是古代墓葬中的重要葬具,是墓葬制度和文化內涵的重要体现。

本文在全面收集辽代墓棺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考古类型学方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辽代墓棺的分期、分布、等级、族属及所反映的辽代墓葬制度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辽代;墓棺;类型;分期;族属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8-0001-06墓棺是古代墓葬中的重要葬具,是墓葬制度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辽代墓葬中发现墓棺数量十分丰富,类型多样,是研究辽代考古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以往已有学者对辽代出土墓棺进行过专门探讨。

近年来辽代墓棺又有了较多新的发现,本文拟在较为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辽代墓棺进行类型、演变及分期等方面的探索。

一、类型式划分辽代墓棺根据制造材质的不同,首先可分为木棺、石棺和陶棺三大类。

各类墓棺又可根据规格尺寸和形制等方面的差异分为若干型、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甲类:木棺由木板制成,棺板表面多涂有棕色漆,并绘有彩绘。

根据棺盖顶的形制和棺身平面形状可分为两型。

A型:盖顶横截面近似圆弧形,前后有出沿,棺盖大于棺身。

棺身平面多呈梯形,前宽后窄。

整个木棺造型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整个棺长度大致在2-3米,宽度在1-1.5米,高度在1米之内,以吐尔基山墓出土者(图一3)为代表。

B型:棺盖平顶,盖身尺寸大体相当,棺身平面呈长方形,前后等宽等高,整体造型近似于木箱,整体尺寸略大于A型。

B型木棺主要包括耶律弘礼墓、耶律弘本墓、耶律弘世墓、小王力沟M1、岗台乡墓等出土者。

其中耶律弘礼墓木棺下方带有分体棺床,并有弧门装饰(图一4)。

C型:木棺盖顶中部起脊,整个棺盖近似房屋硬山顶状。

以辽上京遗址和广德公墓出土木棺为代表。

辽上京遗址采集木棺,棺盖呈卷檐式屋脊形状,镶有三条木雕行龙,中间一条为独角夔龙,另外两条分别镶在棺盖两侧,头部残损严重棺底腐朽不存,只残存四个木雕坐狮,由此可知木棺原有棺座(图一1)。

宋元考古课件-辽代皇陵

宋元考古课件-辽代皇陵

遼太宗耶律德光於會同九年(946年)征討後晉,次 年4月班師途中死於欒城,9月葬在祖州城西約25公里的風 山,名為懷陵,同時在陵墓西南方興築了懷州城。
遼穆宗耶律璟是遼太宗長子,951年,世宗被察割等 人所殺,耶律璟誅察割,即帝位,耶律璟是中國歷史上有 名的昏君和暴君,969年,被近侍所殺,附葬懷陵。
東陵牆上有建築基址,保存有石柱礎、鋪地磚、磚牆等, 為進深三間、面闊三間的建築。
2、龜趺山遺址Leabharlann 位於祖陵外東側臺地上,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 兩間、進深兩間。東西寬13.53、南北進深9.83米。南側正中有 一個門址,寬約4米。基址四周土牆為土坯壘砌,內外均塗白 灰面,地面鋪方磚。正中央有一長方形基址,上鋪方磚,側面 為長方形磚包砌。基座上為一個巨大的石龜跌,殘長2.8、高 1.06米。從四周跡象觀察,龜趺山兩側有磚石混築的登山路。
遼代皇陵
遼太祖—祖陵 遼太宗—懷陵 遼世宗—顯陵 遼穆宗—懷陵 遼景宗—乾陵 遼聖宗—慶陵 遼興宗—慶陵 遼道宗—慶陵 天祚帝—乾陵
遼代帝陵分佈圖
(一)解放前遼陵的發現與考古工作
1913年,林西縣知事王士仁發現林東白塔子的慶 陵碑石,知為遼代聖宗皇陵,於1914年盜掘。
1920年法國神父閔宣化(Jos·Mullie,音譯為牟 裏)調查遼上京、中京、慶州、懷州等城址時,調查 了慶陵,並探尋懷陵,1922年在《通報》上發表了 《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論證了慶陵和懷陵的地 理位置,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考古發掘的新收穫》《考古》 2008年第2期。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遺址》,《考古》2009 年第7期。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黑龍門址和四號建築基 址》《考古》2011年第1期。

辽宁发现辽代墓葬群

辽宁发现辽代墓葬群

辽宁发现辽代墓葬群
推荐文章
关于我的发现作文600字热度:最新贴吧搞笑语录热度:有关科学的英语作文热度:令人心寒的优秀句子热度:有益长寿的11大惊人发现热度:
辽宁发现辽代墓葬群,含贵族墓葬。

下面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辽宁发现辽代墓葬群含贵族墓葬
中新社沈阳2月28日电 (记者朱明宇)记者28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已完成对康平张家窑辽墓群抢救性发掘,10余座辽代墓葬出土。

辽王朝始建于公元10世纪初,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立国210年,历经9位帝王,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对峙,签订澶渊之盟,后被金朝所灭。

其创制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与汉字并行使用。

据考古专家介绍,已勘察出辽代墓葬群5处、遗址6处,出土鸾鹤纹铜镜、绿釉鸡冠壶、莲瓣纹白瓷碗等,时代在辽代中晚期。

目前共发现金银器、陶瓷器等150余件文物,其具有典型的契丹民族特色。

同时发掘的洪家街辽墓中,考古人员发现该墓葬为单室砖石墓,由墓道、天井、墓室组成。

墓葬墓门为砖雕仿木结构,建筑精致,墓内壁采用长条形柏木方构筑的八角形木椁,再将棺床放置在里面。

根据墓葬规模、出土遗物及墓志分析,可确定此处为辽代晚期贵族耶律氏墓葬。

本次发掘为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该墓群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对研究辽代贵族墓葬分布范围特点也提供了参考价值。

17宣化辽墓

17宣化辽墓

辽代汉人墓葬——宣化辽墓一、墓地概况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西约3公里的下八里村,墓地在村东北。

五代时,西晋石敬塘割燕,分16州给契丹,其中包括唐僖宗885年设立的武州,即现在的宣化区。

契丹建辽国,辽改武州为归化州,仍辖文德县,属西京道。

宣化为当时州、县治所。

1974年—199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先后发掘了10座墓,其中1座被盗,1座是修建后没有投入使用的空圹墓。

8座墓壁画保留很好。

墓群分为2区,相互间的距离为110米。

东部为张氏墓地,西部为韩氏墓地。

张氏墓地又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区。

长辈在东南,晚辈在西北。

有墓志的6座,根据墓志可知属于4辈人的墓地。

西部韩氏墓地M4 韩师训天庆元年1111年二、墓葬形制宣化辽墓均为砖室墓,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宋代墓葬较为接近,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有单室、前后双室,墓室平面为圆形、方形、多角形,墓室内有影作木结构。

三、墓葬的葬仪火葬。

使用木棺或小木棺为葬具,内装殓骨灰。

也有使用木偶人做葬具,内装骨灰的。

宣化张世卿墓志记载:火葬是依西天毗荼礼葬。

说明辽代晚期宣化一带佛教的兴盛。

严耀中:《跋隋<故静证法师碎身塔>》,《文物》2003年第8期。

对佛教火葬和全身葬有以下论述:佛教在印度时盛行火葬,称之为荼毗,或毗荼等。

随佛教东传,在中国“自释氏火葬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然而自华严宗、禅宗流行,信念“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不生身,以不灭故;得不聚身,以无散坏”,尤其是禅密结合后,因为密宗是“不舍肉身”的。

肉身完葬或塔葬之风在出家和在家的佛教徒中都颇为流行,相当程度上冲击了火化葬式。

这在唐、宋时的佛教文献中不乏其例,然而基本上都是全身入葬于塔的。

如巨方“以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又如普愿死后,“门人奉全身于灵塔,从其教也”;禅宗五祖弘忍故后,“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岗”;天台九祖湛然化灭,亦“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柑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等等,这些一般称之为真身塔,简称身塔。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这一时期的陵墓,规模、气势都不如前代;各种类型的墓葬,等级制度比较松弛,随葬品较少,但墓室结构比较复杂,更多地模仿了当时的地面建筑。

辽金墓葬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其接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的过程。

“十国”、宋代帝王陵“十国”帝王陵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帝王陵中前蜀王建的永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南汉刘晟的昭陵和南唐李昇、李璟的钦陵、顺陵等,以及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墓等,都经发掘清理。

孟知祥夫妇合葬的墓室构造颇为别致,为三个并列穹窿顶圆形墓室,中间主室较大,两侧耳室较小,全部用青石叠砌,棺座上有精美的浮雕,墓门旁有彩绘人像,已脱落残缺①。

钱元瓘墓的石刻星图,其二十八宿星图绘制的正确性,是对世界天文史的杰出贡献②。

北宋帝陵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位于今河南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

陵区以荥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 公里,东西约10 公里。

北宋皇陵按地望可分作4 区,依次为:(1)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2)真宗永定陵;(3)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4)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结构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齐备。

20 世纪60 年代初曾进行过全面调查③。

宋陵面嵩山而背洛水,地势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勘舆术的要求,而与前代帝陵有很大的不同。

8 座皇陵所在地位并无长幼次序,依同一制度营造,布局基本一致,沿袭了唐代积土为陵的制度,只是陵园的规模较小。

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

兆域四周植棘枳为标记。

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

上宫即陵丘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丘居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边长约230 米。

陵垣四面各设一门,四隅有角阙。

东、北、西3 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一对。

南门系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一对。

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对。

辽代墓葬形制的分析与研究

辽代墓葬形制的分析与研究
上 为汉 人 , 中原先 进 文化 和 技术 被 不 断地 被 引入 辽
透与影 响。据史料记载 , 辽代时的契丹 民族 的丧葬 主要有火葬 和土葬 两种形式 。在契丹 民族建立辽 国之前 , 与 中原汉族 的交往还没有 日益密切 , 契丹
民族 的 主要 丧 葬方 式 是树 葬 。契 丹 民族 建 立 辽 国 之后 , 树 葬 的资 料 便 没 有 在 史 料 中 出现 过 , 同时 考
羞毽
辽代 墓 葬 ; 形制 分析
本文所指辽墓是以公元 9 1 6 年契丹 民族在 中国
北 方 地 区建 立 政 权 之 后 至 公 元 1 1 2 5 年 辽 国灭 亡 为
文化的影响 , 契丹民族的丧葬方式进入了火葬与土
葬 的 阶段 。

止 。现发掘 的辽代墓 葬主要分布 在今 内蒙古及 东
形式较为单一 , 内部没有装饰。墓室有 圆形和方形
两种 , 少 数贵 族墓 葬 有棺 床 等 葬具 出现但 墓 葬 内部 装 饰也 十 分 简单 , 这 与 契丹 民族早 期 的简 单 淳朴 的
游 牧 式 生 活 习俗 有关 。 部 分 贵族 墓 葬 出现 了多 室 的特征 , 比较 典 型 的有 赤峰 大 营子 的辽驸 马 墓 。辽
较 为稀 少 , 结 构 上 与砖 室墓 相 近 , 但 没 有 用 砖 石 构 建, 只是 以土为 墓 , 有墓 室 存 在 , 敖 汉 旗 范杖 子辽 墓
为其典型代表。根据考古挖掘资料显示 , 范杖子辽
墓 有 圆形 墓 室 , 阶 梯形 式 的墓 道 , 这 都是 早 期 辽 代 墓 葬形 制 的基 本 特 征 。整 个 墓 葬结 构类 似 砖 石 墓
辽 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世本“自生之后,不味腥血,日诵法华经致万部”。
张世古“自幼及老,志崇佛教,常诵金刚行愿等经、神 咒密言,口未尝辍”。
(10)花卉图与屏风图 屏风或北壁门两侧以湖石牡丹、芦苇仙鹤为最多。
M7后壁
M2东北壁屏风
太湖石:瘦皱漏透
5、壁画的解读 后室壁画是以佛事活动为中心设计的,四壁以佛事活 动最主要,墓顶是表现佛土为中心的宇宙观,带表西方净土 世界。 从墓志文记述知墓主人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火葬是 “依西天毗荼礼”,把崇佛诵经看作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辽代汉人墓葬 ——以宣化辽墓为例
一、墓地概况
宣化辽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五代时期,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包括 唐僖宗885年设立的武州,即现在的宣化地区。契丹建辽国后, 改武州为归化州,属西京道,宣化为当时州、县治所。
宣化辽墓群位于城西约3公里的下八里村
1974年—199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发掘了10座墓 葬,其中1座被盗,1座是修建后没有投入使用的空墓圹。8 座墓的壁画保留很好。
钟馗捉鬼图
画鬼于门和唐宋以来画钟馗以驱鬼逐邪、防卫门户的习 俗有关。北宋人记载 “今人家岁首贴钟馗于门” 。
豹头环眼,铁面虬鬓ຫໍສະໝຸດ (9)张文藻墓“三老会棋图”
位于甬道上方,画面共6人。弈棋者三人,中间观棋 者戴硬脚幞头,穿袍服,左侧为一束髻老者,右为一僧人, 另三人为侍童。
“三教会齐” ——“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同归”
备茶图和备经图在宣化墓中是最常见的壁画之一,碾茶、候汤、 送茶等情节都有细致表现。这些备茶图所表现的意境既不是主人品茶 之好,也不是风靡北宋朝野的点茶时尚,而是主人佛事诵经生活的一 部分。
(7)出行图 M5前室西壁
宣化M2出行图——Go,let’s打马球去!
M4前室西壁
(8)张文藻墓五鬼图 位于拱门顶部,绘有五鬼,其中一鬼头戴乌纱帽,三 鬼持刑具,一鬼被牵索。
韩师训墓壁画展开图
2、壁画内容 (1)墓顶图
以莲花为中心的花卉图 M7前室墓顶
以莲花为中心 外绕二十八星宿图
M10后室墓顶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 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箱盖上首次记录了 完整的二十八星宿的名称。
以莲花为中心 外绕二十八星宿图 黄道十二宫星相图
8座壁画墓中有6座出土有墓志,有墓志记载来看,东 部为张氏墓地,西部为韩氏墓地。
张氏墓地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区,下葬年代均在辽代晚期。 张氏墓地东南区
墓号 M10 M7 M3
墓主 张匡正 张文藻 张世本
张氏墓地西北区
M1
张世卿
M5
张世古
M2
张恭诱
去世年 清宁四年1058年 咸雍十年1074年 大安四年1088年
M1后室墓顶
古代巴比伦把整个黄道圈从春分点开始均分为12段,每段均称为宫, 各以其所含黄道带星座之名命名,总称黄道十二宫。
(2)门卫图
不同装束、不同神态的门卫像,反映出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族属在礼俗上有很大差别。
汉人门卫——M10主室南壁
契丹人门卫——M4前室南壁
胡人门卫——M3
门神——M4前室北壁
宣化M1
腰鼓—两手拍鼓 宣化M5
朝鲜族腰鼓
安塞腰鼓
笙—宣化M7
方响:出现于北周,具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宋代以 后很少使用,现仅上海今虞琴社合奏古乐时偶用,濒于失传。
羊山M1
拍板—宣化M7
M6前室西壁
(4)备茶图 M2备茶图
M10备茶图
M6前室东壁
M7备茶图
(5)备经图 M4备经图
少林寺塔林
四、墓葬壁画 1、壁画题材 宣化下八里辽墓群的每座墓都有壁画,内容丰富,题 材多样,色彩鲜艳,技术纯熟。宣化墓壁画以家居生活为主, 家居生活图中又以佛事活动为主。
(1)出行图、门卫图。 (2)散乐图、宴乐图、备茶图、备经图、挑灯图、侍 者图。 (3)屏风图、花鸟图、门或门楼图。 (4)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八星宿图、日月图、神怪图、 莲花藻井图。
“散乐器:觱篥(bìlì)、箫、笛、笙、琵琶、五弦、 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 拍 板”。
觱篥(bìlì):古代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 以竹做管,九孔,出自西域龟兹,后来传入内地,为隋唐 燕乐及唐宋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宣化M1
宣化M1—排箫
腰鼓—一手拍鼓、一手击杖 宣化M7
下葬年 大安九年1093年 大安九年1093年 大安九年1093年
天庆六年1116年 乾统八年1108年 天庆三年1113年
天庆六年1116年 天庆七年1117年 天庆七年1117年
根据墓志记载张氏墓地至少属于祖孙六代人
西部韩氏墓地 M4 韩师训
下葬于辽天庆元年1111年
二、墓葬形制
宣化辽墓均为砖室墓,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宋代墓葬 较为接近,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有单室、前后双室, 墓室平面为圆形、方形、多角形,墓室内有影作木结构。
(3)散乐图
散乐图也是宣化辽墓中最常见的内容,反映当时辽代 南部的汉人富豪家内散乐十分流行,乐队性质可能是自家供 养的艺人。
《辽史》 记载:“殷人作靡靡之乐,其声往而不反,流 为郑、卫之声。秦、汉之间,秦、楚声作,郑、卫浸亡。汉 武帝以李延年典乐府,称用西凉之声。今之散乐,俳优歌舞 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晋天福三年(938年),遣刘昫以 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M1——张世卿墓
M2——张恭诱墓
M3——张世本墓
M4——韩师训墓
三、葬仪
火葬。使用木棺或小木棺为葬具,装殓骨灰。也有使 用木偶人做葬具,内装骨灰。
张世卿墓志记载实行火葬是“依西天毗荼礼”,说明辽 代晚期宣化一带佛教的兴盛。
佛教在印度时盛行火葬,称之为“荼毗” 。佛教东传, 在中国“自释氏火葬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经函
M2东南壁备经图:侍者手捧唾盂、手巾站立,后面还 有为主人送茶,暗示主人颂经的苦。
(6)挑灯图
M6西南壁 女子全神贯注地 给灯加油,挑拨灯芯, 这是女侍在夜晚一次 次地给诵经主人加灯 油的写照,从另一个 侧面表现墓主人对对 佛祖的虔诚。
这些汉文化浓厚的壁画,与当时契丹贵族墓的壁画有很大差异, 在生活上表现的完全是两种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