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反思及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篇一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教学目的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子和呈示部,能区分长笛、双簧管、小提琴的音色,能哼唱主部主题。
2、了解梁祝的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4、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通过聆听,记住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一、师唱《化蝶》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今天我们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协奏曲的概念以及熟悉美丽传说。
1、出示题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作者简介。
3、简单介绍梁祝二人的性格特点。
4、看视频,真切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爱情。
(二)欣赏乐曲。
(出示课件)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十八相送)——展开部(封建势力、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再现部(仙境、化蝶、传颂)2、引子片段欣赏(1)欣赏引子1音乐感受长笛用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奏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2)欣赏引子2音乐了解双簧管以宽广、厚重、圆润的音色,奏出优美的背景过门音调,取自越剧的过场音乐。
(3)再次欣赏引子部,加深感受。
3、呈示部片段赏析(1)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的爱情主题后,大提琴的低音与之形成对答,抒发了梁祝相爱的甜美。
这段音乐可谓全曲的中心。
4、随乐而动随音乐做古典神韵组合:提沉。
5、欣赏副部主题音乐。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调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跃,独奏与乐队交替,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之反思

2013-01理论研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之反思文/杨桂英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音乐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全曲长达30分钟,音乐长,难理解,吸引学生是很困难的。
如何让学生在本课的欣赏中让学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使其充分感觉到音乐的愉悦,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中的美呢?我从教学实践中粗浅地认为: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教学中,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时,设计富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了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所以,在教学时采用片段式欣赏,选鸟语花香、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同窗共读、哭灵投坟、化蝶六个音乐片段将呈现出来,先初步感受音乐,用学生熟悉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音乐与文学、诗歌、戏剧、美术相结合,学生会感到很轻松,并树立了多元文化意识,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整个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不同的音乐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大胆地和文学、诗歌、戏剧、美术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表现、自己创作,去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让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与听觉和视觉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教学中的创设美的意境和视听结合,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用具,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影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精彩画面,创设出不同美的意境。
为了让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听觉、视听结合起来,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体验到乐器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的能力和作用。
本节课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初听,再呈现结构带着标题内容视听结合深入复听,这样,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感知音乐—认知音乐—理解音乐”这三大环节,将一部冗长、深刻的作品,进行了一次轻松、愉快的欣赏,达到了让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和听觉、视觉有机地结合。
初中音乐_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够听辨出大提琴、小提琴音色并理解其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形象内涵。
2.能够听辨出中的爱情主题、封建主题及反抗主题。
3.能够运用音乐的手段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和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提琴及小提琴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形象的捕捉。
2.对《梁祝》呈示部及展开部的赏析,《爱情主题》、《封建主题》《反抗主题》的情绪情感领会。
教学难点:1. 展开部分的艺术处理,特别是“抗婚”中作曲家的艺术创作手段的运用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学会用音乐的手段理解分析本音乐作品。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对比、讨论与创作实践教学过程:一、导入1.了解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2. 欣赏越剧《梁祝》片段。
3、今天欣赏一首采用越剧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协奏曲(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主要演奏乐器介绍: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长号(三)作者简介: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
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
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
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
陈钢:(1935-)上海市人。
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教学目的: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3.在欣赏过程中,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将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从而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导入:播放《梁祝》音乐片段,由教师进行语言导入。
教师:彩虹万里白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XXX与XXX。
同学们,XXX与XXX的故事家喻户晓。
现在请把你们课前收集的有关《梁祝》的资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课件1.要求学生分组,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来与大家分享(各种传说、故事背景等等)。
教师:同学们,我相信你们都听说过XXX与XXX的故事。
现在请分组上台来介绍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有关XXX的资料。
学生:分组介绍。
教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学生:讲述故事。
教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的精彩,说明是用了心去收集的。
(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分享)。
XXX是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的体现。
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绝唱。
XXX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
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
中国人民深深喜爱XXX,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XXX!人们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用它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向世人讲述着古老而优美动人的传说。
2.展示课件(介绍乐曲)1)协奏曲的概念。
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
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教学课型:音乐欣赏(多媒体)三、教学年级:八年级四、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五、教材分析:1.背景:《梁上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刚作曲。
1959年完成并首演。
作者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有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2.《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3.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4.作品意义:探索了交响音乐的民族化,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汲取了我国戏曲中的表现手法,使其既有交响性又具备了民族特色。
5.作品拥有28分钟较长篇幅,仅靠教师语言的引导欣赏势必乏味且对学生认知产生局限性。
因此我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课型。
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也能深化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六、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片断欣赏《梁祝》,在感性聆听中融入音乐,在理性分析中充分想象和联想,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意境,听懂音乐进行中的表现手法与故事情节相融合;2.教学难点各音乐片段音乐情绪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一般性常识。
认识到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描绘音乐情景中的作用,加深对音乐结构与表现内容关系上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音乐欣赏,能感受体验到音乐的情绪特点,结合音乐和标题,学会辨析简单的曲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喜欢以梁祝为题材的音乐,受到梁祝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反抗精神的感染,理解人们对爱情始终不渝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鞭策,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
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下面给大家分享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共含17篇),欢迎阅读! 篇1: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型音乐欣赏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一年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2.# 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
教学重、难点认识《梁祝》的音乐内涵。
教学方法1.# 聆听为主,讲授、设问、观看投影相结合。
2.# 充分利用多媒题课件电教手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梁祝》片段。
(课前开始播,打上课铃后关掉)2 ,# 教师:大家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教师:那么对它的音乐呢?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二、作品简介(教师简介“梁祝”传说,屏幕上闪示剧情图片。
)何占豪(1933—),作曲家,浙江人。
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民乐合奏《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钢(1935—),作曲家,上海市人。
主要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及交响诗《屈原》等。
三、作品体裁、作者简介(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闪示。
)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由多种乐器组成,按乐器种类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四、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奏鸣曲式的体裁,这部作品就是应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方法。
请同学回忆一下这种音乐体裁的结构图。
(旨在复习奏鸣曲式的结构图。
)(一)、呈示部1 、引子: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引子”音乐)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初中音乐_《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课前音乐:演唱《梁祝》主题歌——《化蝶》二、导入课题:千古传诵的故事,柔美、深情的旋律,能打动许多爱乐人的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一同欣赏。
三、音乐知识:协奏曲: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
由什么乐器担任主奏就叫什么协奏曲。
如:钢琴协奏曲、琵琶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等。
四、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创作于1959年,同年5月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这是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
剧情描述了梁山伯、祝英台的真挚爱情。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鞭策,反映了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五、作品赏析:全曲以《梁祝》故事中的代表性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是奏鸣曲式结构。
1.呈示部——相爱a..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
b..在清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美丽的爱情主题(单三部曲式a-b-a)。
c..大、小提琴的对答,比拟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在一段小提琴自由的华彩过后,引人了活泼的回旋曲(a-b-a-c-a),描写他们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幸福生活和追逐嬉戏的情景。
d..之后,转入慢板,表现两人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开部——抗婚a..音乐突然转为低沉阴暗,沉重的大锣和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征兆,铜管奏出了凶暴的封建主题。
b..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惶惶不安和痛苦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
两个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反复交替出现,最后形成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
c..乐曲转入慢板,大、小提琴的第二次对答奏出了缠绵悲切、时合时分的曲调,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情景。
初中音乐_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所运用的曲式结构及结构对于乐曲表现的作用。
2、通过分析音乐要素,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所表现的乐曲的情感及形象。
3、用合适的声音,准确的表现乐曲片段“爱情主题”。
4、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复调音乐等音乐概念,及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所运用的曲式结构及结构对于乐曲表现的作用。
难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所表现的乐曲的情感及形象。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视唱主题教师弹奏《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曲片段,让学生说出曲名。
(此处教师弹奏学生熟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典的爱情主题,使本节课开始便拉近学生与经典名曲的距离。
)●边听爱情主题,边通过图片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通过不同形式的聆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记忆这段主题)●教师带学生简单视唱爱情主题。
●给学生出示关键次圆滑线。
让学生小组讨论,从乐曲片段中找到附点节奏、力度、速度等关键词,并练习如何运用这些关键词的提示唱好这段主题。
(此环节其实是把旋律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和处理作品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想法进行碰撞从而解决问题。
)2、欣赏交响乐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协奏曲的相关知识。
3、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构中呈示部、发展部、展开部,与故事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一一对应。
二、分段欣赏1、呈示部(相爱)●学生了解相爱主题是呈示部的一个主题。
●播放呈示部中的另外主题,让学生说说音乐带来什么心情?表现什么情景?(此处先让学生听音乐,不做任何提示,目的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音乐要素,从而体会音乐的情感和情绪。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小提琴演奏“共读共玩”主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
●了解呈示部中两个主题一般要形成对比,曲作者很好利用这种结构,展现两种不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概20分钟让同学们欣赏《梁祝》,浓缩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
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
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首先,内容过多。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
20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
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
二、在教学过程中。
导入这一环节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很好的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而在后面介绍作品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
三、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需要斟酌。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
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
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结合音乐要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这点是非常好的。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但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
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深化主题,总结课堂做的较好。
(附本节课教案)
教案
教学课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性质: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让学生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祝》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掌握协奏曲概念。
3、通过每个小标题对应的乐段欣赏,能将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并展开
一定的联想。
教学重点: 1.通过音乐要素体会音乐情感变化
2.熟悉主要段落旋律
教学难点:认识该作品的重要地位及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小提琴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演奏一段小提琴旋律,同学们听听是否熟悉?出自于哪个音乐作品?”(表演)
“熟悉,《梁祝》”(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故事。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
族化,选择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为
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
奏曲。
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又称为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三、协奏曲简介
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
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四、曲式结构分析
五、按结构分小标题欣赏全曲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
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
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在创作《梁
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
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
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定音鼓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
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
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
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引子的音乐素材,神化的意境。
“化蝶”
六、《化蝶》歌词全班朗诵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
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
六、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
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
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这首作品是中西结合的完美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彰显了中国的求同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