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1.3联想与想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学设计-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联想与想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湘教版《音乐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同时它巧妙地吸取了西洋作曲技法,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交响化的里程碑地位。
湘教版《音乐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同时它巧妙地吸取了西洋作曲技法,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交响化的里程碑地位。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采用了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选取故事中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引子部分,长笛和双簧管作为主奏乐器先后出现,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接着由主部,以单三段体的 ABA 形式,描绘了梁祝两人“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的情景,然后在连接部出现了自由华彩段。
副部是由回旋曲体以 ABACA 形式构成,描写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
结束部写出了两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情景:展开部写出了“抗婚”、“楼台会”、“哭灵一控诉一投坟”三个场景。
最后的再现部(省略副部)出现了美妙、神秘而有如梦幻般的“化蝶”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音乐中几种重要的要素与音乐表情达意之间的关系,通过带有典型特征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知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和声及调式等音乐要素,获得音乐本体之美;通过欣赏不同层次的音乐,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引发自由的想象。
一、教学内容1.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呈示部“爱情主题”、呈示部主部、展开部的音乐片段。
2.视唱“爱情主题”谱例。
二、教学目标1.能认真感受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意境带来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展开联想与想象,更具体更形象的感受和理解音乐。
高中高一音乐教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高中高一音乐教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现代作曲家郭文景于1985年创作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曲的灵感来源于我国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小提琴为独奏乐器,结合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这首曲子别具一格。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可以帮助学生欣赏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演奏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目特点和创作背景,并提高对现代音乐的鉴赏能力。
•掌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基本演奏技巧,并通过演奏来表达曲中所表达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音乐艺术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第一节课: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引入:首先,让学生听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奏录音,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和感受曲子的音乐韵律和节奏感。
2.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讨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目特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该曲风格独特、曲调婉转、节奏轻快,体现了现代音乐的韵味与美感。
3.欣赏:展示该曲的一段演奏视频,发现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并做简短点评。
第二节课:学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基本技巧1.介绍:主要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曲结构,如和声、旋律等。
老师介绍过程中,可以加入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复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2.乐曲练习:让学生进行乐曲的基本乐曲练习,包括重点部分的反复练习。
根据不同难易度的部来分组,让学生向自己的同学展示练习成果。
3.演奏练习:分组进行练习,指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演奏技巧,如弓法和手指控制。
第三节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奏与欣赏1.分组演奏: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课堂上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并邀请其他同学来进行评价,这是在课堂上的一个开放评价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欣赏能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掌握歌曲《梁祝》的歌词和曲调。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梁祝》的音乐录音。
2. 《梁祝》的歌词卡片。
3. 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4.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展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学生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主体:1. 播放《梁祝》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2. 分发《梁祝》的歌词卡片给学生,让他们跟随歌词一起听歌,并尝试跟唱。
3.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调特点和情感表达,讨论歌曲中传达的爱情主题和情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段歌词或乐曲中的片段进行表演或演奏。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进行舞蹈、戏剧表演或乐器演奏等形式的展示。
5. 学生展示并互相欣赏彼此的表演或演奏,鼓励他们互相给予肯定和建议,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他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和《梁祝》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爱程度,并提供相关资源供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欣赏。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与爱情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2. 组织音乐分享会或音乐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达能力。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等。
2. 收集学生的作品或表演视频,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延伸:1. 结合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表演,深入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秀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秀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秀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秀教案1教学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目标与简析1、通过欣赏此曲,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
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2、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音机、多媒体、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设问:大家听说过哪些传说?有没有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2、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1、作品介绍介绍作品、作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下面的欣赏做铺垫。
讲授:协奏曲的特点。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分段欣赏)A、介绍作品的曲式结构。
B、按照板书曲式结构图,分段欣赏爱情主题、梁祝共读共玩、英台抗婚以及化蝶的主旋律。
并回答:每一个片段所表达的情感?c、教师演奏爱情主题D、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所表达的音乐思想。
小结:这首乐曲通过独奏小提琴与乐团的配合演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传说故事。
并将中国戏曲的元素融入了西洋音乐中,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梁祝》赞颂了人类真挚的情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无情。
三、看谱学唱《梁祝》主题1、教师给学生发放《梁祝》爱情主题简谱。
2、学生根据教师弹奏,进行视唱、模唱。
3、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秀教案2教学目的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示范教案

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感受乐曲情感;2.了解协奏曲及奏鸣曲式。
3.学会哼唱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1.了解奏鸣曲式结构;2.了解乐曲各部分主题,体会音乐情绪及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哪几个吗?学生回答:《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1. 介绍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
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本课教学内容1、运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神奇的中国民间越剧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简单导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2、涉及两个名词解释⑴曲式⑵协奏曲;涉及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对交响乐有一个初步认识,学好必要有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3、用故事中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贯穿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由难到易掌握音乐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个部分,降低学生欣赏音乐难度,在轻松愉悦中体验音乐。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1、地位《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多方面艺术技巧的探索过程,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2、作用在国内外演出均引起良好反映,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曾改编为高胡协奏曲、清唱剧、舞剧,外国舞蹈家将它改编为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
《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国际乐坛的“彩蝶”。
(三)、教材重点、难点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唱音乐片断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大纲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的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
要突出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欣赏中外优秀具代表性作品,开阔学生音乐视野,选择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弘扬祖国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掌握什么是曲式和协奏曲2、掌握奏鸣曲结构特点(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风格交响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教法教会学生以下学法:1、创设良好问题情景,让学生获得知识。
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爱情故事的背景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背景和内涵。
2. 学习故事中的经典音乐片段,包括《梁祝序曲》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3. 学习演奏《梁祝序曲》的乐器和技巧。
4. 分组进行音乐表演,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了解程度。
2. 播放《梁祝序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 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和内涵,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 学习《梁祝序曲》的乐器和技巧,如小提琴、二胡、笛子等。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展示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特点。
3. 学习《梁祝序曲》的乐谱,教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拍、节奏等。
4. 分组进行音乐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情感进行表达。
可以使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
三、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进行音乐表演,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音乐。
教学资源:1. 《梁祝序曲》音乐片段的录音或视频。
2. 乐器演奏示范视频或现场演示。
3. 《梁祝序曲》的乐谱和音乐教材。
4. 分组音乐表演所需的音乐、舞蹈或戏剧素材。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乐器演奏和乐谱阅读时的参与程度和技巧。
2. 评价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对情节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课程名称: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类型: 故事讲解与音乐欣赏课时数: 2个课时年级: 初中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背景和情节。
2. 欣赏《梁祝》主题音乐,感受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介绍和背景资料。
2. 能够播放音乐的设备。
3. 适合本故事的音乐曲目。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
简要描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重点讲述他们的禁爱和悲剧结局。
2. 向学生展示一些插图或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3. 介绍《梁祝》的音乐作品,解释它是以这一传统故事为主题创作的。
4. 播放《梁祝》的主题音乐。
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音乐,并让其想象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介绍的故事情节和《梁祝》音乐。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和音乐的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与他人分享。
3. 介绍《梁祝》音乐的构成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并让学生尝试唱出其中的一段旋律。
4. 分小组让学生创作一个简短的表演,结合音乐和动作来展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每个小组可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表演,也可以整合多个段落。
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表演,并给予反馈和鼓励。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找到其他版本的《梁祝》音乐,比较不同版本的表现风格和情感传达方式。
2. 学生可以研究《梁祝》的影视改编版本,并讨论其与音乐的关联。
评估方式:1. 整个课程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能从他们的回答和讨论中评估他们对故事和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创意的评价和对他们表达能力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的作品,1958年完曲。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示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撷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示部及再现部的内容,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欣赏和掌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主要音乐片段。
2、初步认识理解曲式结构——协奏曲。
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开展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听赏音乐,如果能了解音乐各表现要素的作用,并具备一些基本的曲式结构常识,那么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更
好的欣赏和理解音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哪位同学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物呢?(讨论,很多同学看过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一位同学简单讲述这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通过学生的讲述引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表现的几个主题,写到黑板上:1、鸟语花香;2、草桥结拜;3、同窗三载;4、十八相送;5、抗婚投坟;6、化蝶。
欣赏用音乐来表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用小黑板展示预备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奏鸣曲式图。
请同学们按照奏鸣曲式图来分析欣赏作品。
二、音乐赏析
这是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梁祝》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呈现出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
在清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淳朴美丽的爱情主题,然后和大提琴对答,比拟着梁祝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
在一段自由的华彩尾声过后,引入了活泼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开部;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征兆,铜管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
这个由副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与引子发展而来的封建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
乐曲转入慢板,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的奏出了沉痛悲切的曲调,描写了梁祝相会、互诉衷情的情景。
接着音乐急转直下,以散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
这里变化的运用了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嚣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逐渐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
在独奏小提琴奏出最后一个绝句之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转身投坟,全曲达到最高潮。
3、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神仙的境界,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在天上化成蝴蝶,翩翩起舞,人们歌颂着他们忠贞的爱情。
三、拓展
1、什么是协奏曲?(听《梁祝》各部节选,提示学生回忆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2、简介乐曲作者
何占豪(1933年—)浙江人。
以唱绍兴剧维
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
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
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陈钢(1935年—)上海人。
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毕业后留校任教。
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
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
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
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祖宗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的融合而见长。
3、思考题:《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一种什么精神?音乐中是用什么旋律来描绘“爱情”的?
四、结语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
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命运共同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十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
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